鲁迅战斗精神对顾随的影响

2020-01-09 07:28
关键词:鲁迅精神

李 云

(天津科技大学 文法学院,天津 300222)

顾随(1897—1960),字羡季,号苦水。他出生于清末,成长于新旧文化交替的时代,在北京大学读书时亲历五四运动,曾与冯至等人共同致力于新文学。他既是一位作家,又是一位学者,成果既有新体小说,又有古典诗词、剧曲等,同时在书法、禅学、教育等方面也取得了可观的成就。顾随有着较为系统、丰富的人生思想与文艺观,在创作、评论、教学等方面都有所体现。他上承王国维、沈尹默、鲁迅等一代大师的精神,下启郭预衡、周汝昌、叶嘉莹等一代学人的思想,在近现代文化发展史中有着不可忽略的地位。在顾随的精神谱系中,鲁迅的影响十分重要。虽然顾随与鲁迅没有直接的交往,但他“平生以私淑弟子自居,高山仰止,无限钦慕”[1]124。一直以鲁迅为学习的楷模,自觉继承并发扬鲁迅的精神。讨论顾随与鲁迅的关系是认清顾随思想渊源的关键,但当前相关论文很少。其中具有新进展的是刘玉凯的《再说顾随与鲁迅——顾随的鲁迅研究》,在新发现资料的基础上对顾随关于鲁迅的评论做了较为系统的分析,得出“鲁迅是五四文学启蒙运动的领导者,顾随也是一名战士”的结论[2],但并没有讨论鲁迅对顾随为人、为文和为学方面产生的影响,本文即从“鲁迅战斗精神对顾随的影响”入手进行深入的分析,以展现二者之间的承继关系。

一、顾随对鲁迅的学习

顾随是鲁迅坚定的学习者和宣扬者。从2014年出版的十册《顾随全集》中可以看到,顾随几十年来一直阅读鲁迅各个阶段写作、翻译、编辑的各种书籍和刊物,以及研究鲁迅的相关文章、论著,鲁迅的精神与思想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作为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引领者,鲁迅是顾随一代人集体崇拜的偶像。青年顾随希望自己能够成为鲁迅那样的大作家,他在1924 年致朋友的信中说:“不知我辈文名,能否如周作人、鲁迅先生之流传众口。”[3]卷八,第83页1927年他又在信中说:“人才——作文,谁也不能立刻成为鲁迅先生也。”[3]卷八,第251页言外之意鲁迅无论在人格还是作品方面都是青年学习的楷模,做人与作文都应向鲁迅看齐。甚至,顾随在创作陷入困境时也会用鲁迅的话来自省,他在1927年的日记中说:

鲁迅的《华盖集续编》二二六页有几句话:“教书和写东西是势不两立的,或者死心塌地地教书,或者发狂变死地写东西,一个人走不了方向不同的两条路。”这几句话,早已看到了。直到今日,才感到是千真万真。自己教了八个整年的书了。倘若这八年里面,拼命地去读书作文,虽然不敢说有多么大的成绩,然而无论如何,那结果是不会比现在还坏。[3]卷二,第194页

虽然认识到这一点,但顾随迫于生活,只能一边教书一边创作。正是因为对鲁迅的深入阅读和了解,顾随才能够把鲁迅的作品随手拈来,在课堂上、书信中经常提到。

一直到晚年,顾随对鲁迅的崇敬之情都溢于言表。1956年鲁迅逝世20周年时,顾随先作一首《木兰花慢》,回顾自己三十多年来对鲁迅作品的学习、阅读,称赞鲁迅的作品为“大文章”。又作一首《沁园春》,突出鲁迅在近百年历史中的重要地位,表现对鲁迅文艺作品和人格精神的赞颂。从中可以看到顾随对鲁迅战斗精神的理解:

大好神州,近百年来,灾难二重。有吃人礼教,铜墙铁壁,殖民主义,亚雨欧风。所向无前,冲锋陷阵,大笔如椽鲁迅翁。身当得,是文章巨子,民族英雄。 何曾叹老悲穷。更不向当权一鞠躬。使正人君子,藏头露尾,帮闲走狗,哑口潜踪。世界流传,一篇正传,意匠回旋造化功。灵何憾,看人民六亿,丽日方中。[3]卷九,第199页

词中鲜明地概括出鲁迅所具有的“所向无前,冲锋陷阵”的战斗精神,并进一步阐释了鲁迅战斗精神的内涵:1.敢于批判、无所畏惧,以笔为有力的武器,与“铜墙铁壁”般的“吃人礼教”、暴雨狂风般的殖民者做坚决的斗争;2.勇猛进取,决不“叹老悲穷”,在人生中永葆战士的斗志,在事业上开拓创新;3.保持坚贞不屈的傲骨和凛然的正气,决不向当权者鞠躬、谄媚,使所谓的“正人君子”也藏头露尾,“帮闲走狗”更是“哑口潜踪”。顾随认为鲁迅的创作与精神在民族的解放中有着“回旋造化”之功,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当之无愧为“文章巨子,民族英雄”。

很快,顾随又作一首《贺新凉》,剖析自己毕生对鲁迅用心的学习和勤奋的践行,至老未辍:“闻道非迟勤行晚,三十年来‘中士’。纵壮志、如今未坠。清角凌晨召前进,便闻鸡也拟中宵起。心总是,杂悲喜。”[3]卷九,第201页在这首词后,顾随的一段话很值得注意:

知学鲁迅先生近四十年,然所学者,语言文字边事,若其伟大之学识与夫战斗之精神,何曾学得一毫?[3]卷九,第199页

可见顾随在思想上追随鲁迅近四十年,自觉地从写作、学识、战斗精神等方面来学习鲁迅。但他认为自己只学了“语言文字边事”,并没有学到鲁迅先生的伟大学识与战斗精神,并以此为憾。

虽然顾随自谦没有学到鲁迅的战斗精神,但实际上他深刻地领会并将其敢于批判、勇猛进取、开拓创新、坚持气节的精神内涵融入自己的思想与行动当中,并以此精神面对人生的各种境遇和毕生的事业。如叶嘉莹所说:

先生在词作中往往表现出一种对于苦难之担荷及战斗的精神。一般说来,先生在词作中虽也经常写有一些自叹衰病之语,这可能是因为先生的身体一向多病的缘故,而其实在精神方面先生却常是表现有一种积极的担荷及战斗之心志的,从先生早期的作品,如其《无病词》中的“何似唤愁来,却共愁撕打”(《蓦山溪》)与《味辛词》中的“人间事,须人作,莫蹉跎”(《水调歌头》)等句,便可以看到这种精神的流露。而到了《荒原词》中,这种精神和心志则表现得更为鲜明和强烈……在沦陷时期中,先生则把这种担荷战斗的精神心志与比兴喻托相结合,用最委婉的词语,表现了一种对故国怀思期待的最坚贞的情意,而在新中国成立后所写的《闻角词》诸作中,则又将此种精神心志转为了奋发前进的鼓舞和歌颂。从外表看来,其内容情意虽然似乎曾经有多次的转变和不同,然而其实就精神方面言之,先生之具有对苦难之担荷及战斗的精神心志,则也是始终一致的。[4]93-94

所论虽然是词,但是扩大到顾随全部的文学作品和整个人生当中也非常适用。顾随将战斗精神扩展、延伸到人生的各个阶段与各个领域当中,军阀混战时期他努力克服自身性格中的弱点——牢骚闲愁,沦陷时期他保持民族气节、坚贞持守,新中国成立后他奋发前进、鼓舞歌颂,其精神始终如一:保持斗志、勇猛进取、积极担荷、坚守气节。从中既可以看到顾随对战斗精神的继承,又可以看到顾随将此精神融入自身生命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调适,以适应不同时期的不同境遇。

顾随不仅学习鲁迅,还在教学中将鲁迅精神宣扬给年轻一辈。如其女顾之京所说:“父亲一生十分尊崇鲁迅。在为人上、思想上、治学上,他始终学习鲁迅并始终以鲁迅的伟大精神教育年轻的一辈。”[5]卷四,第646页郭预衡由顾随的引导而产生了“对鲁迅著作学习的兴趣”[1]127,开始阅读《鲁迅全集》。顾随的学生王振华称他是“宣传鲁迅的先行者”“用鲁迅思想引导她们走上革命之路”[1]229,在学生心中播下了顽强抗争、坚强独立的种子。

二、鲁迅战斗精神对顾随的影响

顾随早年词作与性情中发生了由自叹衰病到担荷战斗的转变,叶嘉莹敏锐地注意到:“到了《荒原词》中,这种精神和心志则表现得更为鲜明和强烈。”[4]93顾随少年时的经历使他形成悲观抑郁、多愁善感的性格。16岁时母亲因为祖母的虐待而早逝,他曾说:“这在我一向脆弱敏感的心灵上,是一个禁受不起的打击。从此我便总是忧郁而伤感。”[3]卷二,第151页另外,出于当地风俗和家庭之命,顾随16岁时曾娶妻纪氏,7年以后纪氏去世,留下两个女儿[6]。家庭生活的不幸给他的心灵留下难以磨灭的阴影。他在25岁时曾说:“我的意志很薄弱,所以有时抱悲观。”[3]卷八,第151页顾随的悲观思想也有来自社会的影响,当时“吃人”的社会总是让有理想的青年人觉得压抑和苦闷。而且1916—1928年是军阀割据时期,直系、皖系、奉系等军阀连年混战,人们往往受到兵匪的波及,生命难保。所以,青年时代的顾随是一个多愁多病者,从他早期的词集《无病词》《味辛词》当中可见其忧愁悲苦之情绪。但是,顾随并不甘心做一个生活的弱者,总有一种使自己变得坚强的愿望。他曾在致友人的信中说:“我近来不知要作什么,脑子里总想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强者。”[3]卷八,第431页他果然越来越坚强,具有了一种担荷苦难的战斗精神。他在1928年致友人的信中说:“弟年来饱经事故,看家本事四个大字——担负命运,一切忧郁伤感牢骚都用不着。”[3]卷八,第291页

顾随的思想之所以有如此大的转变,首先是因为其性情中本有一种刚强、率直的因素。他祖籍山东,出生在河北清河县,无论是齐鲁还是燕赵都有一种率直、刚健的民风。随着年龄的增长与心性的成熟,他性情中刚健的一面逐渐显露出来。其次,顾随自幼接受私塾教育,积极有为、经世致用的思想是晚清社会的主流。且中国自古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思想,又有“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自强精神、“士不得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弘毅精神等,都包含有一种积极的因素。中学毕业后,顾随先在天津北洋大学读了预科,又到北京大学读了英语专业,接触到最新的思想。北大作为“新的,改进的运动的先锋”,向来具有一种“与黑暗势力抗战”的精神[7]卷三,第168页,对顾随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然后,时代因素对顾随战斗精神的形成至关重要。五四精神被鲁迅概括为“埽荡废物,以造成一个使新生命得能诞生的机运。”[7]卷十,第270页时代呼唤新生,青年需要奋进,作为一个亲历过五四运动有理想、有追求的北大学生和青年知识分子,顾随自然顺应了时代的潮流,接受了五四精神和鲁迅思想,并成为宣扬鲁迅精神的先行者。鲁迅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代表,其战斗精神像一束光照亮了青年们的黑暗,对顾随的影响则像是火种,点燃了他本身具有的潜在的刚健、进取的积极因素,使其在思想、性情、行为上都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整个人生境界得以提升。

(一)由忧思抑郁转为坚强有力

顾随自20世纪20年代就大量地阅读鲁迅的著作。如1924 年他读了鲁迅翻译的《苦闷的象征》,1925年他订阅鲁迅编辑的《语丝》、主撰的《莽原》,还购买并阅读了鲁迅的《热风》,并向朋友推荐:“鲁迅新出版其六年以来之杂感集,名曰《热风》”“极佳。”[3]卷八,第144页1926 年阅读了鲁迅翻译的《出了象牙之塔》,觉得“真好”[3]卷八,第160页。1927 年告 诉朋友说:“鲁迅之论文集《坟》已出版,兄盍购而读之?”[3]卷八,第221页1928年阅读了鲁迅翻译的《思想·山水·人物》,同年还请朋友为他购买鲁迅的《域外小说集》《野草》《华盖集续编》《小约翰》(按:鲁迅译)等书[3]卷八,第288页。

鲁迅向来被人们视为“战士”,其战斗精神在其作品中表现得十分鲜明。他在《野草·淡淡的血痕》中期待屹立人间的叛逆的猛士;在《野草·这样的战士》中歌颂手握投枪的坚定的战士;在《坟·杂忆》中呼唤崭新的文场中凶猛的闯将;在《记念刘和珍君》中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7]卷三,第290页,大力歌颂坚强勇敢的战斗者。他在《坟·未有天才之前》中提倡“坚苦卓绝”的精神,在《坟·娜拉走后怎样》中主张人们“深沉的韧性的战斗”。

鲁迅很清楚地认识到当时社会与青年们的现状,在他的作品中,明显有一种号召青年们抛弃无用的哀怨、悲愤、闲愁,鼓起勇气、勇猛进取的战斗精神。如在《坟·杂忆》中说:“我觉得中国人所蕴蓄的怨愤已经够多了。”“卑怯的人,即使有万丈的愤火,除弱草以外,又能烧掉甚么呢?”[7]卷一,第238页他号召人们必须要勇敢,“因为勇敢,这才能勇往直前”[7]卷一,第238页。鲁迅认识到青年们的弱点,反对不平、愤慨、怨恨,在《华盖集·杂感》中批评呻吟、叹息、哭泣、哀求,一切无用:“至于神经衰弱,其实倒是自己生了病,你不要再当作宝贝了,我的可敬爱而讨厌的朋友呀!”[7]卷三,第52页鲁迅希望自己和别人“都纯洁聪明、勇猛向上”“除去于人生毫无意义的苦痛”[7]卷一,第130页。他在《野草·一觉》中明确表示青年们应该超越苦恼、呻吟,转向愤怒与粗暴,他更加热爱青年们粗暴的灵魂;在《华盖集·导师》中他对青年们说:“你们所多的是生力,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的,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的,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的。”[7]卷三,第59页鼓励青年们勇猛地进取、努力开创新的生活。这对于苦闷哀叹中的顾随无疑是精神上的一剂良药,不仅去病还使他振奋。所以,他读了《热风》觉得“极佳”;读了《思想·山水·人物》之后觉得“非常之合胃口”[3]卷二,第195页;读了《苦闷的象征》后觉得“内中的话,俱都是我要说而不能——或不曾——说出的话。”[3]卷八,第86页由此,鲁迅的战斗精神对他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促进了他思想的转变与成熟。顾随在1928年致友人的信中说:

萼君书云:愿K 师(按:指顾随)是一个强有力的人,而不是酸愁的病夫……弟再不努力,负萼君至再至三,虽百身莫赎矣。弟将努力锻炼意志,养成做事之能力。站起便行,躺下便睡,决不再忧思抑郁以自伤。天地正复不窄,道路亦复不少。乞食,为佣,尚足自给,何至因为读几句书,非厕身高等流氓之列不可乎? 文学是弟天性所好,而且责任所在,不敢后人。惟旧日愁思无聊之习气,非铲除净尽不可。先把自己打熬成一个“统一”的人,言行一致,庶乎其可也……鲁迅不云乎:世界上有一个人爱我,那力量就那么强![3]卷八,第289页

最后所引的话出自鲁迅《彷徨·孤独者》魏连殳的信,原话为:“然而我还有所为,我愿意为此求乞,为此冻馁,为此寂寞,为此辛苦。但灭亡是不愿意的。你看,有一个愿意我活几天的,那力量就这么大。”[7]卷二,第103页顾随引此句以表明自己强烈的改变愿望,决心锻炼坚强的意志,铲除愁思无聊的习气,不再忧思抑郁以自伤。

(二)由牢骚闲愁转为努力进取

鲁迅的战斗精神是努力进取的,他发出呐喊之声,批判腐朽的社会,描绘麻木的人群,希望唤醒铁屋子里面的人,以文艺来疗救民族、启蒙大众。他在《彷徨》中选取了《离骚》的八句作为题词:“朝发轫于苍梧兮,夕余至乎县圃;欲少留此灵琐兮,日忽忽其将暮。吾令羲和弭节兮,望崦嵫而勿迫;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7]卷二,第3页顾随对其中表现的精神总结为:“一是不停留;二是要前进;三是要追求。”[3]卷三,第370页“鲁迅先生以此象征近代人生观是进取的、努力的,而非享乐的、颓废的。”[3]卷六,第211页顾随不仅对鲁迅努力进取的战斗精神有准确地认识,还对其精神认真地践行。鲁迅在《热风》当中曾说:“中国现在的人心中,不平和愤恨的分子太多了。不平还是改造的引线,但必须先改造了自己,再改造社会,改造世界;万不可单是不平。至于愤恨,却几乎全无用处。”[7]卷一,第378页顾随积极地改造自己,如他在1928年致友人的信中说:

我的确麻木得多了,我并不像以前那样之好发牢骚……我们应该逐走我们心上的愁魔,背起了命运而生活下去。悲哀呀,激昂呀,忧闷呀,全无济于事,虽然我们都是人,有时免不了悲哀、激昂和忧闷。

屏兄,请你读一读《思想·山水·人物》(按:鲁迅译)中的“专门以外的工作”那一篇。亚诺德岂不是偷了教育事业的馀暇而成功为著述家吗? 我不信人世有天才;还是那句话:天才是努力的结果。我们都不是下愚,只要能屏退了心上的乱草似的闲愁,一定可以做一点事业的。[3]卷八,第300页

顾随本来苦于教学的重担,没有创作的余暇。受了鲁迅的启发,他更加坚定地抛弃掉闲愁、悲哀、忧闷、牢骚等无用的情绪,把教学之外的全部心思和精力都投入到写作上,并决心以余暇来成就写作事业。

顾随的此种转变在其词中亦有所反应,前面所引叶嘉莹对顾随词中战斗精神的论述即能说明,这里不再重复。但要特别说一下《荒原词》中的《采桑子》:

如今拈得新词句,不要无聊。不要牢骚。不要伤春泪似潮。 心苗尚有根芽在,心血频浇。心火频烧。万朵红莲未是娇。[3]卷一,第73页

关于这首词顾之京曾说:“父亲并不是一个生性乐观的人,他的前大半生也未逢太平盛世,而他在步入中年的时候(1930)却填了这首《采桑子》。我想,这是父亲对人生的奋进与追求,是他那富于理想的诗心的怦动。”[4]627从她对词中与以往不同的乐观进取精神表现出的诧异,亦可以看到顾随的转变。拒绝无聊、牢骚、无用的眼泪,以全副身心努力浇灌心中的希望,为理想的事业而奋斗,体现出鲁迅战斗精神的影响。

(三)由胆怯脆弱转向勇猛创新

鲁迅对敌人们多用反语给予辛辣的讽刺,但是对于青年们却多正面的引导,其战斗精神中包含着一种鼓励青年开拓创新、勇敢前行的精神。他在《与幼者》当中说:“你们若不是毫不客气地拿我做一个踏脚,超越了我,向着高的远的地方进去,那便是错的。”“像吃尽了亲的死尸,贮着力量的小狮子一样,刚强勇猛,舍了我,踏到人生上去就是了。”①从顾随的学生王振华的回忆中可以看到顾随曾经在课堂上把这段话和其中的思想讲给学生们听,给王振华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晚年时还记忆犹新,参见顾之京《女儿眼中的父亲——大师顾随》,中国工人出版社,2007年第24页。“你们该从我的倒毙的所在,跨出新的脚步去”[7]卷一,第380页,鼓励青年们无所畏惧地超越前人、勇猛前进。“对于只想以笔墨问世的青年”,鲁迅在《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中告诉他们,要“不断的!努力一些”“必须跨过那站着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7]卷四,第189页,强调开拓创新的重要性。他在《坟·灯下漫笔》中大声地号召青年们:“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7]卷一,第225页“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7]卷一,第229页在《华盖集·忽然想到》中说“先该敢说,敢笑,敢哭,敢怒,敢骂,敢打,在这可诅咒的地方击退了可诅咒的时代!”[7]卷三,第45 页

青年时代的顾随曾在日记中反省自己“懒而且胆怯”[3]卷二,第193页,在致友人的信中认为自己“胆怯而又无用”[3]卷八,第47页,他决心要告别27年的“女性”生活,成为一个“革命家”(男性的强者),但因为苦于身体太糟、精神太坏,他决定要锻炼身体,“锻炼成一条铁汉,那时,卷土重来,再与社会血战一场”[3]卷八,第432页。与鲁迅精神的共鸣,使顾随越来越坚定了自己的创新之路,勇猛前进。在词方面,他吸收现代词语,抒发真实性情,谱写时代精神,自创新奇境界,被吴宓评为“后起之少年词人”,达到“得中道之至美,以新材料入旧格律,合浪漫之感情与古典之艺术”的境界[8]3。在剧曲中,他突破前人的思想,批评王国维不该以“自然”两字评元剧,“自然”只能指其少数中之少数,而不能概其全。他用象喻的手法在剧作中表现深刻的哲理,“突破了中国旧有的传统,竟然开创了一条与后起之西方剧作家相接近的途径,成了一位在文学创作之发展中的先知先觉者”[4]132。在小说方面,顾随敢于对偶像鲁迅指出不足,1945年他曾说:“小说真是难作,中国也只有鲁迅先生,但是像《阿Q 正传》技巧并不成,即《孔乙己》也太幼稚……至于《彷徨》是真好,从一篇《祝福》起就好,到末一篇《离婚》已然是强弩之末了,还是那么有劲。他的作风眼看要变而没有变,真是可惜。”[9]1261947年他在中法大学讲演《小说家之鲁迅》进一步提出自己的见解,认为鲁迅小说中有一些不必要的诗化,如《阿Q 正传》第五章写阿Q 因求食而走出未庄之后,诗的写法几乎成为过剩,成为不必要。他还认为鲁迅不独写自然,便是写人生也有偏于静的倾向之嫌疑。由此提出自己的“诗化小说美学观点”[10],认为避免鲁迅的错误,“才能在鲁迅先生园地之外开辟新园地,我们才对得起鲁迅先生”[3]卷三,第363页。唯有开拓创新才符合鲁迅的精神,才对得起鲁迅先生对青年们的厚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心性的成熟和阅历的丰富,顾随对鲁迅的理解越来越深刻,鲁迅精神对他产生的积极因素越来越彰显出来。顾随在各体文学中表现出的开拓创新精神与鲁迅精神息息相通。鲁迅在《华盖集·北京通讯》中曾说:“我自己,是什么也不怕的,生命是我自己的东西,所以我不妨大步走去,向着我自以为可以走去的路。”[7]卷三,第54页又在《三闲集·无声的中国》中说:“大胆地说话,勇敢地进行,忘掉了一切利害,推开了古人,将自己的真心话发表出来。”[7]卷四,第15页顾随正是沿着此路锐意进取,他主张“凡事大踏步走出”[3]卷八,第14页“人要把自己的个性竭力表现,把自己的理想竭力实现”[3]卷八,第433页。顾随不断地超越自我、努力前进,同时他还鼓励学生们勇于创新、奋力前行。他在课堂上常说:“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见与师齐,师德减半”,反对“床下架床,屋内架屋”。他期望弟子们能成为“南岳下之马祖”,而不是“孔门之曾参”[4]23,因为马祖是开拓创新者,曾参却是传统继承者,其弟子周汝昌、叶嘉莹等恰恰是受此精神影响而别有建树。

三、顾随词作中的鲁迅痕迹

对于自己的文章,顾随认为“文人气息很重,但战士一丝一毫做不到”[3]卷七,第135页,指出自己与鲁迅文章的不同,一是文人之文,一是战士之文。作为崇拜战士的诗人,在顾随的词中有着比小说中更为鲜明的鲁迅痕迹,可进一步印证鲁迅战斗精神对其影响。顾随的一些词作常让读者感觉神秘、费解,与鲁迅的作品对照来读这些谜团就会迎刃而解。

(一)借用鲁迅作品中的意象

顾随的词集当中,《荒原词》是受鲁迅作品影响较为明显的一部。叶嘉莹亦看出了这部词集的独特性,认为在此集中担荷与战斗的精神和心志表现得更为鲜明和强烈。集中收录的1928 年至1930年的词作,恰恰是顾随熟读了鲁迅的《野草》等作品之后创作的,其中最鲜明的是对“火”意象的吸收与转化。

鲁迅在《野草·题辞》中说:“我自爱我的野草,但我憎恶这以野草作装饰的地面。地火在地下运行,奔突;熔岩一旦喷出,将烧尽一切野草,以及乔木,于是并且无可朽腐。”[7]卷二,第163页这里突出火能够摧毁一切的强大力量。顾随在《卜算子》中描写烈火摧毁荒原一切腐朽的场面,并且将其置于《荒原词》开篇第一首作为“序曲”,可以说是对鲁迅的响应:

荒草漫荒原,从没人经过。夜半谁将火种来,引起熊熊火。 烟纵烈风吹,焰舐长天破。一个流星一点光,点点从空堕。[3]卷一,第71页

关于这首词顾随的学生阎振益曾经说:“我爱这首小词……但我至今仍没有完全读懂她,我在迷离中感到词中点点智慧灵光在闪现,熊熊怒火在燃烧,蕴含着冲破黑暗的激愤,向往光明的憧憬。”[1]273顾之京认为:“父亲没有到过大草原,他谱写荒原,其取象、取意,我以为首先当是古希腊神话中为人类取来火种的先觉者普罗米修斯,而其次则是《尚书》中的‘若火之燎于原。’”[11]33可惜他们都没有注意到鲁迅《野草》的影响,而此影响却是对顾随最直接有力的。顾随在《荒原词》的另一首《贺新郎》中同样运用了火的意象:“我如引火烧枯苇。想霎时、飞烟万丈,烈红十里。众鸟纷纷飞散去,火舌直腾空际。制造得、无边欢喜。”[3]卷一,第82页其表现野火摧毁腐朽、制造欢喜的魔力,与鲁迅《野草》集中的“火”意象在思想上完全相通。

(二)化用鲁迅作品中的意境

鲁迅《野草》中的《秋夜》是一篇意蕴深刻的散文,顾随《荒原词》中有一首《木兰花慢》即化用了此篇散文的意境:

向闲庭散步,忘今夕,是何年。听犬吠鸡鸣,始知自己,身在尘寰。苍天。黝黑不语,闪万千、星眼看人间。何处琼楼玉宇,几番沧海桑田。 庄严。依旧是平凡。冬去又春还。问小立因谁,深宵露冷,不记衣单。开残。小梅数朵,剩离离、枝上着微酸。病里生机尚在,无人说似诗禅。[3]卷一,第85页

其中“黝黑不语,闪万千、星眼看人间”来自《秋夜》中对夜空中星的描写:“现在却非常之蓝,闪闪地着几十个星星的眼,冷眼。”“依旧是平凡。冬去又春还”一句对原文的栝也很明显。《秋夜》中的无名小花是软弱的:“她在冷的夜气中,瑟缩地做梦,梦见春的到来,梦见秋的到来,梦见瘦的诗人将眼泪擦在她最末的花瓣上,告诉她秋虽然来,冬虽然来,而此后接着还是春,胡蝶乱飞,蜜蜂都唱起春词来了。她于是一笑,虽然颜色冻得红惨惨地,仍然瑟缩着。”[7]卷二,第166页顾随词中的小梅却坚定地等待春天的到来,努力绽放、结果:“开残。小梅数朵,剩离离、枝上着微酸。”此种不畏苦难、蕴含生机的精神正是词中的禅机与深意,与鲁迅《秋夜》中所歌颂的精神相同。

顾随《味辛词》中有一首《庆清朝慢》写街上的乞者:“试听街头乞丐,正饥熬夜永,冷怨宵寒。号呼惨苦,堪怜无个人怜。不是世情落寞,乞人怜处得人嫌。君休矣,不如归去,一枕高眠。”[3]卷一,第53页对乞者流露出厌烦、嫌弃的情绪,没有同情之感,令人费解。实际上却是受了《野草》集中《乞者》的影响:“也不见得悲戚,而拦着磕头,追着哀呼。我厌恶他的声调,态度。我憎恶他并不悲哀,近于儿戏;我烦厌他这追着哀呼。”“摊开手,装着手势。我就憎恶他这手势。而且,他或者并不哑,这不过是一种求乞的法子。我不布施,我无布施心,我但居布施者之上,给与烦腻,疑心,憎恶。”[7]卷二,第171页因为他们的虚假与伪装,所以作者拒绝布施同情,只给予厌烦、疑心与憎恶。

顾随不仅在作品中化用鲁迅作品的意境,还将其作品中的象征手法融入于词作中。《野草》中有一篇《过客》,写一个疲惫的过客向老翁和小女孩讨水喝,然后走向坟地,全篇充满象征的意味。顾随的《荒原词》中同样有这样一篇神秘的充满象征意味的词《八声甘州》:

怕今宵无处解雕鞍,何须问吾庐。正月尖风紧,星高露重,人在征途。张目四围望去,身外总模糊。无奈青骢马,也自踟蹰。 渐渐星沉月落,又青磷走火,野薮鸣狐。听白杨树上,宿鸟乱相呼。隔长林、夜灯一点,蓦向人暂有暂还无。鞭摇动、马长嘶了,踏过平芜。[3]卷一,第87页

同样是写一位荒原中的过客,很像鲁迅《过客》的姊妹篇,不同的是词中骑马的赶路人在黑夜中一点灯光的指引下,穿过了可怕的坟地,看到了前方的希望。

(三)阐发鲁迅作品中的思想

在顾随的词作中,多处可见对鲁迅战斗精神的阐发。鲁迅曾在《热风》中说,“我时常害怕,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7]卷一,第341页,鼓励青年们摆脱苦闷、努力做事。顾随的《荒原词》中就有这样一首描写萤火精神的词,《采桑子》:

水边点点光明灭,恰似春灯。恰似繁星。恰似游魂自在行。 细思三十年间事,如此凄清。一个流萤。自放微光暗处明。[3]卷一,第71页

“自放微光暗处明”的流萤是作者自己的化身,他努力在黑暗中放出微弱的光明,表现了“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精神。

鲁迅十分重视当下人间的生活,反对各种形式地逃避现实。他曾在《坟·论睁了眼看》中说:“必然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作、敢当。倘使并正视而不敢,此外还能成什么气候。然而,不幸这一种勇气,是我们中国人最所缺乏的。……中国的文人,对于人生,——至少是对于社会现象,向来就多没有正视的勇气。”[7]卷一,第251页也曾在《华盖集·杂感》中说:“仰慕往古的,回往古去罢! 想出世的,快出世罢!想上天的,快上天罢! 灵魂要离开肉体的,赶快离开罢! 现在的地上,应该是执着现在,执着地上的人们居住的。”[7]卷三,第52页又在《华盖集续编》中重申这一思想,表明对天堂的厌腻:“我本来不大喜欢下地狱……现在可又有些怕上天堂了。四时皆春,一年到头请你看桃花,你想够多么乏味? 即使那桃花有车轮般大,也只能在初上去的时候,暂时吃惊,决不会每天做一首‘桃之夭夭’的。”[7]卷三,第392页此种重视人间现实、轻视逃避桃源和天上的思想在顾随词中多有出现,如《味辛词》中的《水调歌头·留别》专门探讨桃花源与人间事的优劣:

收汝眼中泪,且听吾高歌。人云愁似江水,不道着愁魔。长笑避秦失计。空向桃花源里,世世老烟蓑。悲戚料应少,欢乐也无多。 人间事,须人作,莫蹉跎。也知难得如意,如意便如何。试问倘无缺憾,难道只需温暖,岁月任销磨。歌罢我行矣,夕日照寒波。[3]卷一,第47页

劝人们收起眼泪,战胜愁魔,面对现实,桃花源里的人虽然没有烦恼,但也没有真正的欢乐。立足人间并努力扎实的工作,不蹉跎光阴、不消磨心志才是正道。再如《荒原词》中的《踏莎行》:“当日桃源,那般生活。算来毕竟从头错。乐园如不在人间,尘寰何处寻天国。”[3]卷一,第74页还有《味辛词》中的《瑞鹧鸪》“也知人世欢娱少,未羡仙家日月长。我自乐生非厌世,任教两鬓渐成霜”[3]卷一,第47页,都是对桃源、天国、仙家等逃避现实思想的否定,明显有着对鲁迅思想接受与阐述的痕迹。

四、顾随的战斗精神

鲁迅不赞成青年们盲目流血牺牲,他认为更为持久的战斗是一种“壕堑战”[7]卷十一,第16页,保住自己而与敌人进行更长久的战斗。顾随自愧没有学到鲁迅的战斗精神,但是他的人生表现出一种持久的战斗精神。1924年在济南女中任教时,他因为不满意校长“和着稀泥办学校”的方法而一手鼓动起学生风潮,不怕得罪当局,最终离职。在写给友人的信中叙述了这件事之后顾随还写了一段话:“我愿有一个巨人,用大掌抓起这地球,向空中一摇荡:一切人、物、房屋、事业、思想,都成为灰尘撒去——《工人绥惠略夫》。此不过小试端耳!”[3]卷八,第435页《工人绥惠略夫》是鲁迅翻译的作品,可见顾随正是受其中思想的影响而鼓动学潮的。1926年在天津女子师范学院任教时,顾随不顾军阀“国文课只准讲四书五经”的禁令而教学生们鲁迅的作品以及北欧、东欧和日本的文学作品,教女生们以子君、娜拉为鉴追求独立的生活[1]231。北平沦陷八年期间是顾随生命中最为艰难的一段时光,他表现出的坚定抗战精神是对鲁迅战斗精神的直接继承与发扬,其意义也更加突显,下面详细论述之。

(一)执着坚守

因为家累与年龄老大、身体衰弱,顾随不能像友人们那样离开北平南下,而是坚守在沦陷的北平,先是在燕京大学、辅仁大学等学校教书,后来因为燕京大学被日寇侵占,他只在被称为“抗日大本营”的辅仁大学任教。在民族危亡、山河破碎之时,鲁迅为众多作家“提供了一种精神支持、民族力量”[12]。同样,鲁迅也是顾随精神上的一根强有力的支柱。1942年在沦陷的北平,顾随有一封致弟子莘园的信很值得注意:

《译丛补》自携来之后,每晚灯下读之,觉大师精神面貌仍然奕奕如在目前。底页上那方图章,刀法之秀润,颜色之鲜明,也与十几年前读作者所著他书时所看见的一样。然而大师的墓上是已有宿草了。自古皆有死,在大师那样地努力过而死,大师虽未必(而且也决不)觉得满足,但是后一辈的我们,还能再向他作更奢的要求吗? 想到这里,再环顾四周,真有说不出的悲哀与惭愧。在我,是困于生活(其实这也是托词),又累于病,天天演着三四小时单口相声,殊少馀暇可以写出像样的作品来的。十年前作的一篇小说《佟二》已在《辅仁文苑》上登载出来,可惜社中只送我一本,未能相赠为憾耳。[3]卷九,第40页

可见,在沦陷时期顾随仍然坚持读鲁迅的作品,读了《译丛补》后感觉先生如在目前。面对鲁迅,顾随感觉到悲哀与惭愧。悲哀是因为大师已去,而山河沦陷,再没有像鲁迅那样的大师引领众人前进;惭愧是因为自己虽然学习鲁迅先生多年,但仍然没有取得值得献给先生的成绩。话虽如此,事实上顾随还是努力地克服物质困窘、身体多病、课业繁忙等种种困难,沿着鲁迅的精神创作了,就是信中提到的小说《佟二》①据顾之京所说顾随在信中所说的《佟二》作于十年之前是迫于环境的托词,实际上是沦陷期间创作的。。佟二是一个少言寡语、淳朴勤劳的农民,他一声不吭地在社会的底层挣扎,在政府和敌寇一步步地逼迫之下妻死子亡,他才奋起反抗。虽然最终还是难逃死亡的悲惨结局,但却表现了农民在压迫下的反抗,正是鲁迅“沉默啊沉默,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思想的体现。顾随以此篇小说告诉麻木的民众,委曲求全并不能保全自己的小家,唯有团结战斗才有取得胜利的希望。顾随已经十余年不作小说了,沦陷期间他又重拾小说之笔,继承了鲁迅“用笔作战斗武器”的精神。

(二)以文抗战

顾随不能亲自上战场,但是他将战斗精神融入创作与研究当中。诗词、小说之外,他创作于1941年的杂剧《谗秀才》(刊于北平抗日刊物《辛巳文录》),塑造了一个宁愿过清苦生活,也不去给县太爷当厨子的教书先生:“我若是拿得动刀,我若是抡得动枪,到得那两军阵上,我也去入伍吃粮。恨老天怨彼苍,不给我力量,只生来赋与清狂。”[3]卷一,第344页顾随借穷秀才之口表现了坚贞不屈的战斗精神。

还有在抗战时期根据《聊斋·连琐》改编而成的《陟山观海游春记》杂剧,核心意蕴即是以坚贞的持守与勇敢的抗争来创造民族的新生,包含着抗战的历史背景和深沉的战斗精神。凄凉萧瑟的秋天独立荒坟中执着相思的杨于畏、幽闭古墓中守身如玉的连琐,象征着生活在沦陷区却有着坚定信念的人民,他们忍受着折磨与屈辱,但坚决不改变自己的心志;光明温暖的春天仗剑割臂、滴血入脐、起死回生的故事,象征着人民的英勇抗战、流血牺牲与对胜利的期盼。获得重生之后,夫妇二人驰马游春、登山观海尽显英雄豪情,波涛汹涌、气象壮观的大海好像是热烈的战场:“涛乱翻,风正吼,涛翻风吼争驰骤。素车白马朝天阙,烈炮轰雷撼地轴。”[3]卷一,第333页表面上看“素车白马”是形容白色的波浪滔天,但实际上却暗含着为国捐躯的抗敌决心,明末清初因抗清而英勇就义的张煌言就曾经在《甲辰八月辞故里》诗中以“他日素车东渐路,怒涛岂必属鸱夷”来形容他的抗敌之志[13]。“朝天阙”正是岳飞《满江红》中所说的“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代表的是失地的收复和国家的胜利。“烈炮轰雷撼地轴”表现的是激烈的战斗场面,是作者对全民族英勇抗日的歌颂!

顾随还将战斗精神寄托在词学论著当中。1941年顾随在燕大讲授稼轩词,因为日寇占领了学校,他不能再去上课,学生们就让他把要讲的内容写下来,于是他写成《稼轩词说》,一部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块垒的词学论著。稼轩是顾随最推崇的词人,被称为“词中之龙”,也是一位志在收复失地的英雄,临终前还大喊“杀贼! 杀贼!”顾随经历的山河沦陷与稼轩的时代背景十分相似,稼轩词最能表现顾随的亡国之恨和抗战之志。《词说》中选择的每一首词都有着顾随深刻的用意和寄托。开篇第一首《贺新郎·赋琵琶》“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借咏琵琶追忆故国繁华,饱含忧国深情、沦陷之悲。《沁园春·灵山齐庵赋,时筑偃湖未成》表现至老不衰的战斗精神。《满江红》(莫折荼)表现因与友人离别而产生的繁华消歇、时光流逝、功业不就的感叹。《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表现怀念故土,登楼遥望的悲愤。《八声甘州·夜读李广传不能寐》表现与李广的共鸣及建功立业收复失地的愿望,最后以《生查子》“悠悠万世功,矻矻当年苦”为结束,表现艰苦卓绝收复失地、顽强抗战期待光复的主旨。

(三)勇敢宣扬

顾随还把抗战的精神融入古典文学的课堂当中。他的学生们认为他的课非常精彩,一个重要的原因即是他将时代所需的战斗精神与古典文学相结合,激励青年学子们的爱国士气和抗战决心。此种用心他的学生们深有感悟,如戚国淦感受到“蕴藏在先生内心深处的故国之思”[14]45。杨敏如说:“我们老师讲的是他的心,讲的真难过。我们都说双关语。”[14]23

因为当时的高压环境,顾随只能采取隐蔽的方式与青年学生们共勉,但他有时往往不顾自己的安危,直接大胆地在课堂上宣扬抗战思想。如他讲晚唐韩偓的诗《别绪》“此生终独宿,到死誓相寻”时说:“人是血肉之躯,所以人该为自己造一境界,为将来而努力是很有兴味的一件事。如抗日战争,即使我本是赖汉,也要把你强国熬趴下,这也是对未来的追求。”[3]卷五,第417页讲欧阳修词《玉楼春》“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直须看尽洛城花,始共东风容易别”时,他说:“人生不过百年,因此而不努力,是纯粹悲观。不用说人生短短几十年,即使还剩一天,一时,一分钟,只要我有一口气在,我就要活个样给你看看,决不投降,决不气馁。”[3]卷六,第50页在讲辛弃疾《满江红》(家住江南)一首词时,他在课堂上忍不住说:“你不把别人打出去,你就活不了。”[3]卷六,第84页他通过诗词表现的抗战精神给学生们极大的鼓舞,他的学生高景成曾说:“时值抗日,师爱国思想浓厚,讲稼轩词《破阵子》,大有气吞日寇、还我山河之势。”[14]35

文化是国家的命脉,民族的精神支柱,青年成长必不可少的食粮。顾随留在沦陷的北平,自觉地肩负起了精神传承的重任。处于迷茫中的青年十分迫切地需要这样一位老师,周汝昌、叶嘉莹、杨敏如等正是在此阶段受业于其门下。顾随引导他们看到了光明,如叶嘉莹所说:“自上过先生之课以后,恍如一只被困在暗室之内的飞蝇,蓦见门窗之开启,始脱然得睹明朗之天光,辨万物之形态。”[8]1681997年,自加拿大归国的叶嘉莹在南开大学专门设立了“叶氏驼庵奖学金”,以纪念她的老师顾随先生。

综上所论,顾随不仅在思想、性情方面受鲁迅战斗精神的影响,以鲁迅精神塑造自己的理想人格,抛弃闲愁、牢骚和胆怯,形成坚强进取、勇猛创新的人生观,还进一步将战斗精神融入文学创作、诗词研究和课堂教学当中,与抗战精神、爱国精神相结合,鼓励青年学子努力前行、开拓创新。他的弟子们不仅继承还进一步弘扬了顾随的精神,而此种精神的源头之一即是鲁迅。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五四以来鲁迅精神的一段传递脉络。

猜你喜欢
鲁迅精神
鲁迅防窃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鲁迅,好可爱一爹
精神灿烂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以钉钉子的精神打好环保持久战
拿出精神
阿迅一族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