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中效
(陕西理工大学 秦蜀古道文化研究中心,陕西 汉中 723001)
清代乾嘉时期,国力鼎盛,学术繁荣,诗坛竞秀,毕沅与其师长辈沈德潜、袁枚形成三足鼎立之势;毕沅从政甘肃、主政陕西十余年,加之其著名学者和封疆大吏的身份,留下了数量可观的纪游诗;毕沅是清代诗人中继王士祯之后、张问陶之前履栈的大诗人,他的“蜀道诗”包括陇蜀古道与秦蜀古道,反映了康乾盛世的蜀道文化。目前,学术界还未有人研究“毕沅的蜀道诗与蜀道文化”,因此有必要开展毕沅对蜀道文化书写的梳理与研究。
蜀道是沟通秦陇与巴蜀的网络状交通体系。明清时期,西部衰落,东部崛起,国家的政治经济与社会文化重心转移到东部,以蜀道为轴心的西部时代,让位于以大运河为轴心的东部时代。在明清辽阔的版图内,蜀道仍然是巩固西部边疆、繁荣西部经济的战略大通道,在清朝的康雍乾盛世时尤为突出。陇蜀古道是成都经陇南到天水、兰州的主要通道,也是西南通往西北丝绸之路的要道。清代有从兰州经摩云驿(今榆中县境内)、定羌、陇道(今会川)、渭源、漳县、宁远、秦州(今天水)、西河、成县,到陕西略阳进入陈仓道而达四川,或者由兰州南行翻越七条梁,经摩云驿(今榆中境内)、沙泥驿、定羌驿(今临洮境内)、狄道州(今临洮)、酒店驿(今岷县境内)、岷州(今岷县)、阶州(今武都)、文县、碧口镇而达四川。毕沅就是通过上述驿道到阶州、文州。
毕沅在乾隆三十四年(1769),由兰州进入陇蜀道到成县、再到文县。用诗歌记录了沿线的自然环境与人文历史。此次文州之行,是毕沅第一次登临栈道。这次出行所写的诗主要收录在《崆峒山房集》,共二卷。他从兰州到临洮县洮河流域的洮阳,有《清明日洮阳道中作歌二首》诗云:“简书万里走陇坻,前森画戟后纛旗。长吏负努侯路歧,欢呼童叟掀簾窥。空怜此日多羽仪,我祖我父顾复私,泪痕不到冬青枝。”“今年清明洮河边,不闻哭声先泫然。我妻嫁我二十年,持家奉母孝且贤。好花愁刹春风颠,香悰吹散成云烟。”恰逢清明节,第一首诗描写出行的仪仗,沿途“寻常百姓多哀慕,麦饭年年到坟墓。”而自己不能为祖宗扫墓。第二首诗,描写乾隆三十四年(1769)的丧妻之痛,“宝钗珠鬓想像间,之子不见悲肠牵。”“吞声饮泣惨不欢,泪滴陇水流潺湲。”[2]552-553
在异乡的清明节、在陇坻陇水之上格外怀念亲人。其《花朝词》:“年前客走洮阳道,陇头踏遍伤心草。”[2]551由临洮西南行到渭源县,登上渭水发源地鸟鼠同穴山。《过鸟鼠同穴山》诗云:
清渭源有三,僻在雪峰后。涓涓始滥觞,渟泓小于臼。出山曲折流,盈科渐东走。巨岭障落日,百盘绝磴陡。山中产鸟鼠,同穴自相偶。读书至禹贡,蓄疑时已久。今来晢停骖,爰咨荷锄叟。叟云少见怪,掘地处处有。呼童搜草根,穴居测昏黝。深藏似服气,配合认牝牡。二物不同类,一飞而一走。默感气遂通,其理实难究。格致上圣功,疑阵待发蔀。始知天下事,末可常理狃。暝色催归牧,勒马重回首。瑟瑟空山秋,斜月挂疏柳。[2]552
渭河乃是著名的文化大河,其发源地“鸟鼠山”,在《尚书·禹贡》和《山海经》都有记载。毕沅年少读书时即存疑,到了谓源,他请教老农,老者指草根下有鸟鼠同穴。鸟鼠山海拔2609米,地处渭源县城西10公里的龙王沟垴,又名鸟鼠同穴山,是西秦岭山脉北支的一部分。其山南之水流入渭河,山北之水流入洮河,是渭河上游北源与洮河支流东峪沟的分水岭。这种鸟鼠同穴的现象,在今青藏高原仍可看到。
到渭源县大概是秋天,离开鸟鼠山继续西南行,到了甘谷县。他的《大雨夜度广吴坡山行险绝抵落门聚憩宿》诗云:
凉风吹客上峥嵘,急雨冲舆挽牵行。绝壑乱泉穿有径,严城宵柝湿无声。巡廊山鬼窥镫笑,当道枫人蹴马惊。泥滑夜昏忘路恶,冷云和梦不分明。[2]568
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五十九记载:伏羌县,“广吴山在县西二十里。山下有广吴堡故城,宋所置也。”“落门聚在县西十里,亦曰落门镇。后汉建武十年,隗嚣据冀。冯异攻其落门,未拔而卒。来歙复攻拔之,纯降。《郡国志》冀县有雒门聚,是也。”[3]2823而伏羌县就是今天的甘谷县。
毕沅在甘谷县还凭吊姜维,他的《姜维墓》诗云:
卯金无禄鼎将移,剑外孤提一旅师。义胆尚支残汉局,忠魂不负武乡知。锦城舆櫬江山恨,郪道投戈将士悲。钟邓衅成身亦死,英雄即是报韩时。”[2]561
作者极为推崇姜维,赞美他是继承诸葛亮遗志的英雄。今甘肃省甘谷县六峰乡姜家庄世传为姜维故里,有姜维衣冠冢。传说家乡人民在姜维被杀后非常悲愤,依南山筑衣冠冢,靴子别葬冢旁,南山也就有了靴子坪之称。
毕沅还登上了甘谷朱圉山。朱圉,为上古之名山,《尚书·禹贡》:“西倾、朱圉、鸟鼠至于太华。”朱圉山为秦岭支脉,层峦叠嶂,连峰耸峙,连绵于甘谷西南。他的《朱圉山》诗云:
巉崖带清渭,浩浩奔浡汩。名山饶古泽,直欲岳镇匹。开凿记鸿荒,力与玄功轧。
朱圉山与鸟鼠山一样,是渭河上游的文化名山。然后,到了天水秦安县。他的《秦安寓馆》诗云:“明月不到地,清光落树梢。亭林约秋色,冰簾荡清寥。”秋风秋月秋色,诗人有秋的凉意。“黄叶卷凉云,阵阵吹无聊。”“凄灯照客心,魂梦祛烦嚣。任他陇头水,呜咽暮还朝。”[2]553-554秋的氛围让他在“寓馆”中更加孤独无聊。
秦安境内有唐代宰相、文学家权德與的文化遗存。毕沅的《唐权文公墓》诗云:
长庆元和溯典型,衣冠此地闭泉扃。排奸并列阳城疏,考行重繙韩子铭。独客来时春草绿,善人死矣旧山青。孤坟三尺文千古,斗酒空酬相国灵。[2]554
自注:“考昌黎墓志,云葬河南北邙山,则此为衣冠墓矣。”权德舆是唐代秦州略阳人,今属秦安。明嘉靖《秦安志·地理志》记载:有权文公宅遗址存,俗谓之权家衙,有权安丘公墓,有权参军墓。正德间,居人掘得一志石,上有“权德舆”、“权德奂”字。“州志云,乾隆八年,居人掘得石碑,碎之。县令牛运震命取视,即韩昌黎文公墓碑也。因笞其人,求权氏子孙,仅得一二农人,予之佾礼,生免其役。”[4]1233毕沅精通文史,对权德舆颇为心仪。
到了天水后,他去过“南山寺”,对该寺的古柏颇有兴趣。他的《南山寺双柏行》诗序说:“秦州南山寺佛堂前古柏二株,夭矫轮囷,梢云翳日,真数千年物。故老相传云,杜老《杂诗》‘老树空庭得’,即此柏也。爰为作歌。”古柏是历史的见证,文化的象征。“一株童童若车盖,郁苍直与精灵会。质炼风霜古有心,枝撑日月光无外。一株卧地千尺强,颓然偃蹇凌鸿荒。”[2]562-563古柏名木也是活的文物。再从天水到陇南的西和县,登临著名的仇池山。其《仇池》诗云:
单椒矗紫霄,一幅画屏展。鸟道挂云边,细径穷百转。凌虚一线穿,危磴滑春藓。三十六盘回,巨石塞绝巘。蛇行出峰背,异境开平衍。良田百顷余,井井画疆畎。子姓各成村,篱落散鸡犬。上有小盐池,日用供黽勉。阴洞有神鱼,阻崖多美荈。饱食而暖衣,颇觉人事善。此地即桃源,仙凡真不辨。中有高隐人,遗世甘蹇偃。四面看碧山,一琴兼一卷。青壁嬝飞梯,白云蟠废栈。跫然空谷音,福地恣留恋。[2]556
位于甘肃西和县大桥镇的仇池山,西汉水由西北绕山脚南下,洛峪河从东南沿山麓西来,二水汇流山下,形成三面环水,一面衔山的天险胜地,是古仇池国的所在地。毕沅描写了仇池山的险要,而且山上有良田百顷,又有盐池和鲜鱼、蔬菜,是难得的桃源福地,自古以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经过仇池山之后,到了成县西北的“赤亭”。其《赤亭》诗云:
连村负郭带林坰,胜地相传古赤亭。最爱夕阳山色好,盘云螺髻数堆青。[2]553
这里是历史上羌族活跃之地,东汉武都太守虞诩曾在此镇压烧当羌,此羌人后裔姚氏在东晋建立后秦政权,因此被毕沅称为“胜地”。成县东南的“飞龙峡”口有杜甫草堂,毕沅拜谒之后有诗纪念。《飞龙峡杜工部草堂四首》:
开辟留奇境,荒祠闭莽榛。江山长不改,千古一诗人。风景真清绝,歌行尚斩新。蜇龙共遗卷,冥寞有灵神。
描写了杜甫祠堂的内外环境,风景佳绝而祠堂荒芜。
有客来同谷,衰年托转蓬。功名双鬓外,身世七歌中。下土淹群盗,荒山走寓公。荷镵人不见,秋壑起悲风。
唐代的同谷县即今成县,杜甫由秦州到同谷,衣食无着,在飞龙峡口搭建草屋栖身,在全家的饥寒交迫中,诗圣和泪写出了“同谷七歌”。
疾湍冲败栈,峰势背西康。落日啼狨鬼,孤村想凤凰。台荒灵武业,松老赞公房。(县东30里大云寺即旧刹。)容易承平日,篝车满稻粱。
杜甫与大云寺僧赞上人有交往,古云:
黄叶双崖仄,虚窻老树枝。藓纹缠石碣,江影照花枝。一瓣心香拜,三秋梦雨吹。才人嗟失职,古今抱愁思。[2]559-560
毕沅敬仰杜甫,上香祭拜诗圣。他还登临成县凤凰山寺之东的鹿玉山,抵达狮子洞。《登鹿玉山抵狮子洞窥玉井归纪以诗》云:
素性好探奇,不惮路艰梗。愈险愈穷追,往往造佳境。有如观异书,初难晰要领。苦心复孤诣,乃觉味悠永。可知读与游,心贵坚而猛。
这一段精彩的描写,可谓毕沅蜀道探险的经验概括。
昨登鹿玉山,山径细于绠。盘旋入杳冥,分寸未敢骋。沾衣碧藓腥,冲面白云冷。半日至上方,一望极荒憬。穿塞走浑河,界天峙秦岭。手可揽垂虹,足真凌倒影。[2]567
鹿玉山,云径如线,峭壁环拱,下有巨洞,广容百人。洞口飞泉漱石,名玉井;洞中石狮雄踞,“张口肆磨牙”,毕沅称其为狮子洞。游览完之后下榻县城之中。
《九日宿同谷二首》云:
斗大荒城里,秋声满竹林。不知佳节到,都为客愁侵。红叶溪山好,黄华风雨深。感时嗟素鬓,杯酒罢登临。
由于刚失去夫人不久,所以毕沅内心被愁思与秋思侵占,无意在重阳日登高远眺。
去岁携蛮榼,登高上五泉。今来同谷县,雨冷客窗前。晴晦同今日,悲欢判一年。明秋在何处,俯仰正凄然。[2]559
同谷之行,并没有改变他的丧妻之痛。但他仍然继续前行,巡察到了文县,登临“玉垒关”。他的《玉垒关》诗云:
一门开阖青云里,天生阨要险莫比。上揭巑岏万仞之危峦,下临漰湃无垠之急水。架桥飞渡人不知,鼎足三分事去矣。我来览古暂停车,日暖风柔感物华。子规声里山凝黛,开遍金钗石斛花。[2]567
玉垒关,在文县玉垒乡境内,是古阴平之东的雄关要塞,素有“陇蜀咽喉”之称。古人在这里的悬崖绝壁上打孔插木修栈道为路,由此在崖陡壁绝的阴平境内蜿蜒开来,史称七百里阴平古栈道。白龙江与白水江交汇处,古有阴平桥,称之为秦蜀咽喉。《水经注》载:“(白水)又东北,迳桥头。……白水又与羌水合”,“羌水又东南流至桥头,合白水,东南去白水县故城九十里”。白龙江与白水江汇合于玉垒关,根据《水经注》记载,验之以毕沅的诗,阴平桥头就是玉垒关古桥无疑,这里曾是魏蜀争夺的战场。毕沅还到了文县的“天池”,其《天池》诗云:
惟见水盈盈,下乃碧天衬。由来是星河,银沙莹且润。黄姑在何许,我欲乘槎讯。[2]566
天池浩渺,让诗人感到似银河,有“黄姑”星、织女星,欲效张骞“乘槎”故事。这次毕沅由兰州到洮阳,再经渭源到天水,经成县到文县。由兰州到陇蜀交界处的“玉垒关”让毕沅对陇蜀古道沿线的山川地貌与社会经济有了最基本的了解,为他从政西北奠定了基础。
乾隆三十五年(1770)春天,毕沅由兰州经陇蜀古道到阶州(今甘肃陇南市武都区)巡察。“阶州恶少纠结党朋,武断乡曲。有书更舞法,群起拆毁其宅,长吏畏缩,莫敢问。公与明公适来分捕,穷鞫得实,列罪为三等,无漏网者。”[2]1053这次去阶州可能与上次经行的路线相同。也可能由天水到宝鸡,入大散关由嘉陵江河谷到两当县,再由两当经徽县到成县、武都。有《杏花亭吟草》一卷,记录了在陇南的活动。先到天水,然后经“雕窠谷”去麦积山。祝穆《方舆胜览》:“雕窠谷,在秦州麦积山之北,旧有隗嚣避暑宫。”[5]毕沅熟悉这段历史,他的《雕窠谷》诗云:
万绿深如海,中藏古金屋。白水起真人,群雄互逐鹿。隗嚣据天水,与蜀为犄角。右控白马氐,左接青羊谷。僭窃拟王居,高标玉泉麓。陇西雄胜区,私占作汤沐。避暑起离宫,月榭依崖筑。丽色数秦娥,妆镜菱花簇。弹指霸图空,疾风吹短烛。剩此好溪山,繁华犹在目。[2]602
西汉末年,公孙述割据西南,隗嚣割据西北,后来刘秀“得陇望蜀”统一了西部。即诗中所云:“弹指霸图空,疾风吹短烛。”然后毕沅游览了“麦积山”。其《麦积山》诗云:
陇西擅富强,封殖属天府。来麰亿万斛,堆积少仓庾。行近始知山,崖峦秀今古。下马攝衣登,琳宫开净土。红泉泻石磴,画阁面花坞。禅房曲且深,老僧约三五。当檐多筼筜,不辨日亭午。[2]601
麦积山是小陇山的一座孤峰,因山形似麦垛而得名。毕沅也以麦垛山形入手,描写了山形环境与佛教建筑文化。
由天水至两当,“共程三百三十里,路极险峻,尚有未辟老林。”[6]81毕沅的《两当》诗曰:
乱山藏古县,遗俗爱敦庞。春老黄花驿,波明白水江。城荒啼故鬼,花隐吠仙尨。废宅思吴十,扶藜度石屸。[2]600
这里是古道要冲,“黄花驿”似乎在两当境内。他的《黄花驿》云:
月送清江影,三更照鬓丝。客吟随梦冷,虫语挟秋悲。俗近秦犹古,山连蜀渐奇。西风吹破驿,晼晚折霜枝。[2]600
黄花驿一般认为在凤县东北的黄花川上,即后来的草凉驿。毕沅似乎以为黄花驿在两当县境内,即后来的广香驿。由两当经徽县到成县。他的《成县张氏寓楼前牡丹一株高丈余主人云一百四十年物矣题诗二首》云:
仙葩零落炫虚堂,小梦繁华记洛阳。绿浪红澜消不尽,一枝亲见阅沧桑。[2]601
陇南也是牡丹的原产地。宕昌是唐宋以来茶马贸易的主要场所,川陕茶运到宕昌峰贴峡等处换取少数民族战马。毕沅在宕昌也进行了巡视。他的《宕昌寓楼》诗曰:
小阁支窗爱夕阳,凭栏客想半苍凉。白云本是无心物,一出山时便底忙。[2]594
虽然山城孤寂苍凉,但白云缭处令人心静。他出城之后,到过宕昌的乾江,其《自临江堡至乾江缘崖上下仄径险绝》诗云:
江源夺山出,奔赴绝宿溜。千峰一线通,开辟争此窦。束之益豪怒,陇蜀弗能救。截留便倒激,得罅旋下就。疾湍与乱石,曲折成邂逅。中容裂帛悬,外骇迅霆斗。夹以万仞山,正壁削青瘦。细径缘秋毫,不敢下猨狖。穿从石肋回,凿定鬼工奏。两崖断绝处,朽木支危构。下有薄板铺,上有怒石覆。凌虚峰倒压,仰睇怯矇瞀。趾错惮弗前,魂警呀欲仆。平生好奇癖,至此始一究。大造挺崛灵,咫尺安可囿。日落山外山,乱红堆众皱。[2]598
岷江,古称宕昌河、羌水、乾江,是白龙江的主要支流,发源于北秦岭分水岭。陇南地区的古道就是这样沿河谷通行,“两崖断绝处,朽木支危构。下有薄板铺,上有怒石覆。”他还考察过宕昌的暖泉、鲁班崖,有《暖泉》《鲁班崖》诗纪事,还登临宕昌“观音阁”,其《观音阁》诗云:
今渡白龙江,跼步凌岝崿。孤庵贴峰腰,倒影下无著。危构嵌石罅,飞厂绝地堮。基与立壁争,址向悬崖凿。孤支杖朽柱,牢绊赖铁索。[2]596
观音阁建在悬崖峭壁之上,巧夺天工。
毕沅似乎还到了文县,有《滴水岩》诗。到阶州,即今陇南市,是毕沅古道行的主要目的地。他的《武都怀古》诗云:
汉将征西重武功,此邦控驭节麾雄。安边有策思虞翊,党恶无名惜马融。云栈千盘连蜀道,耕屯万幕杂氐戎。升平绝塞销兵甲,花影春江漾乱红。[2]599
这里是羌汉民族杂居的文化走廊,是秦汉控制氐羌的战略要地,因而得名“武都”。武都山环水抱,形势险要。他的《雨后登试院寓楼展眺阶邑近郭诸山》诗云:
好山乍经新雨沃,有似名妹泽膏沐。烟鬟雾鬓百媚生,面面相逢看不足。[2]599
对山城武都的春雨印象深刻,雨后的武都更加迷人。陇南是秦陇、巴蜀与青藏三大地带的交汇地,战略地位极为重要。毕沅深刻意识到这一点,所以他格外重视对关隘的考察。其《碧云关》诗云:
从天水到文县,陇南地处秦岭腹地,是关陇与巴蜀之间的战略要地,也是青藏到中原的交通孔道,是兰州通往成都的交通要道,更是茶马贸易重地与茶马古道的交通咽喉。毕沅的诗给我们展示了清朝康乾盛世陇南的自然与人文环境、经济与社会面貌。
毕沅作为从京师到西北的江南才子、封疆大吏,两次经行陇蜀古道,他对天水—武都—文县的山川地貌、自然环境与县城古堡、雄关栈道有了初步了解,对镶嵌在秦岭山地的古道风情有了切身体验。他的《山行杂诗十二首》云:
危岚壁削上无梯,淡霭疎林一抹齐。云外午鸡啼不歇,居人更在万峰西。
山中道路行进,只闻鸡鸣犬吠之声,未见其人聚落之所。“村落荒凉节候差,土房多半槿篱遮。山田高山铺红雪,九月晚荞才吐花。”山路道旁,村落稀少,海拔高处,九月荞花,迎风怒放。“风作秋声雨作泥,劳人旦晚重栖栖。白头老叟顾余笑,荷锸疏泉灌药畦。”山道边的农民,自给自足,怡然自得。“一峰曲处一峰开,阪滑霜浓马力隤。好鸟款人如旧识,幽花背客笑重来。”山中行路,山穷水复,别有情趣。“碧峰高高高插云,峄腰出泉泉沄沄。瓊岚三尺镌古篆,枯藤瘦络蛟螭文。”自注:“石关堡道房有碑,镌‘碧峰插云’四字,笔力极古劲。”千里蜀道,穿行山谷,悬崖题刻,悦人身心,不同于平原道路。“栈细云平控蜀都,芙蓉几瓣贴天孤。杜鹃何苦抵死叫,沧海月明泪已枯。”
陇南山地,蜀都门户,栈云峡雨,杜鹃啼血,风物独特。“水没平桥路欲迷,几间荒驿近村西。灯昏壁破仆梦魇,月暗林深狨鬼啼。”陇蜀古道,颇为荒凉,月夜孤驿,寂寞苦闷。毕沅的山行杂诗,是江南文士对西北山地道路及沿途风貌的切身感受。陇南是氐羌与汉族杂居之地,他到武都处理案件,考察了当地社会,感受到民风淳朴,在《哀愚民效白傅体》中云:
武都汉岩疆,废县治同谷。居民杂氐羌,种类非一族。其俗本慓悍,其风近枝鹿。江山盘古栈,一线扼陇蜀。黠寇并蠢酋,负嵎时角逐。历代戎马场,兵火罹惨毒。我朝百余年,雨露遍亭育。边垣奇险处,比屋事耕读。千峰束犀牛(江名,西汉水在成县、康县境内称为犀牛江),村庄嵌岩腹。山以葫芦名,堡由镡氏筑。聚族多丁男,横经复抱犊。[2]556
以武都为中心的陇南地区,是陇蜀之间的战略要冲。由于天灾人祸而发生动乱。毕沅作为巩秦阶道道员和按察使,亲临武都,“不教无辜累,但将首恶捉”,很快解决了这里的社会动荡,同时告诫基层官员,“一官万民寄,一身万民瞩”。“官勤民守法,官清民受福。”否则,老百姓遭殃。“人家炊烟外,萧条见落木。青灯耿残梦,吟思了不续。忍听风雨夕,荒城新鬼哭。”[2]556-557
此时的毕沅,保持着儒家文化以民为本的思想,处在仕途奋发有为的进取阶段。毕沅任职甘肃时,旱灾颇为严重,他同情民生疾苦。他的《忧旱三首》云:
树头脆叶六月飞,千山枯草青痕微。烈风驱扫片云尽,百日一雨地不知。二麦焦黄多晒死,翻种晚秋难下籽。市上无粮窖无水,前村日落千山紫。
大旱百日,树枯草黄,麦被晒死,民无饮水。
前年霜灾去年旱,十室九家炊爨断。今年赤地千里余,两河州县居其半。私粮吃尽管粮蠲,卖男鬻女真可怜。米麦市斗价及千,小口索值三百钱。[2]554
洮河渭河,赤地千里,民无食物,卖儿卖女,极为凄惨。他的《雨后登试院寓楼展眺阶邑近郭诸山》诗云:“麦苗枯焦青草死,高下山田九日暴。”“岷州得雨阶州晴,同戴皇天异歌哭。”一场急时雨,毕沅极为高兴。“百昌洗刷畅生意,万象清新纵遥目。孤村艳润欲残红,侧陇匀铺乍生绿。”“春行岂为看山来,登临快庆苍生福。”[2]599天降喜雨,百姓之福。他也到过陇南的山村,其《甘泉村》云:“父老喜我至,邀我暂憩息。”“静抱淳古意,勤修耕佃职。望岁岁屡丰,岩居乐何极。”[2]597
由此可见,毕沅在陇南时,通过陇蜀古道进入到县城、古镇、山村,在领略了古道沿线独特的自然风光与人文风情的同时,也看到了民生疾苦与天灾人祸,对他日后的仕途产生了较大影响。他用诗歌为我们描绘了陇蜀古道的壮美画卷,给我们留下了研究康乾盛世时期陇南社会经济与文化面貌的第一首资料,值得珍视。
乾隆时期用兵西南的大小金川(今四川省阿坝自治州的金川县、小金县)之战,分别指的是乾隆十二年(1747)二月至乾隆十四年(1749)正月和乾隆三十六年(1771)六月至乾隆四十年(1775)二月清政府发动的两次对四川大小金川地区的战争。前后持续30年之久,耗资超过9000万两,动用了多达五六十万的兵力,蜀道是后勤保障与军情传递的大通道,毕沅以翰林院学士的文臣之身来到西北秦陇之地,供给前线,大显身手,逐步成为封疆大吏。毕沅在陕甘的步步高升,主要得益于他为大小金川战役“督饷”。“擢布政使,屡护巡抚。师征金川,遣沅督饷,军无匮,授巡抚。河、洛、渭并涨,朝邑被水。治赈,全活甚众。幕民垦兴平、盩厔、扶风、武功荒地,得田八十余顷。濬泾阳龙洞渠,溉民田。”[1]1234-1235而毕沅给前线供给粮饷的交通大动脉就是蜀道。
乾隆四十年(1775)前后,毕沅主持修建宝鸡县至宁羌州城栈道工程,他在《奏请核销宝鸡县至宁羌州城栈道工程用过银两事》中说:“军需旁午之时,文报络绎。”到乾隆四十年五月,“修理栈道工竣”。[2]1059他在《云栈图并序》中说:“忆余昔抚秦时,方用兵金川,数数往还连云栈中。年来凤岭、鸡关,恒形梦想。”[2]953可见,他多次跋涉在连云栈道之上,为确保川陕交通畅达而奔忙,以致后来常常梦回栈道,盘桓在凤岭与鸡头关之上。据毕沅门人史善长所撰《弇山毕公年谱》记载,乾隆三十六年(1771)十二月,42岁的毕沅“护理(陕西)巡抚印务。会两金川蠢动,京兵及各省绿营兵拣派入蜀,凡所征调,皆公任之。又思金川谷邃碉坚,利用枪礮攻击,火药、铅弹,川省所贮未必能足,复拨解西、凤、兴、汉等营及西安清军厅药、弹共二十五万斤、火绳三千斤,送广元县存贮备用。旋有旨饬办,而公已十日送矣。”[2]1054证明平定大小金川的枪支、弹药是陕西巡抚毕沅负责由连云栈道运到广元。还有八旗兵、绿营兵等兵员和后勤人员,也是由毕沅负责其入川的。
乾隆三十七年春正月,毕沅“奉旨督理陕西军台事务。是月回布政司任。”“夏六月,奉命护理巡抚印务。”毕沅利用职务之便,提前为前线将士准备冬装。“时大军进剿小金川,其地风高气肃,节候早寒。公请征兵衣履,先于藩库借领银两,分派营员制造。又虑各营率沿边散布,地僻物稀,西安、同州二属货既充牣,工匠易集,即饬设局制备,于八月望前全数运送军营。”[2]1055证明平定小金川时,毕沅给前线将士制做的冬装是通过连云栈道送往四川的。同时,毕沅还大力支持四川“南路”运输,保障前线粮草。“办理西路粮饷,鄂侍郎宝复有长夫挽运不若骡驮为便之奏。公谓南路军营山峻道纡,需粮更急,请将陕西所买骡四千头解至成都,就近调拨二千赴南路应用,而以二千解送西路,则西、南两路军储均可早获骡运之益。上览奏,并深嘉之。”[2]1055
乾隆三十八年,为了提高连云栈道的运输能力,建议优化驿运。“二月,奏请添改栈内驿递,以节马力。时拨运部库银五百万两,又续解军营火药。公令以火药先运宝鸡,俟运鞘骡头倒回,驮运广元,接替转运,省费数万。”此时栈道运送器械、粮饷的主要依赖骡马运输。同时,从这一年的春天到冬季,毕沅几乎将全年所有的精力放在栈道运输上。“自四月至十月,筹备南栈运送京兵,并添派陕、甘两省绿营兵三千,又派吉林兵四千,西安驻防兵二千,又添派索伦兵二千,章程预定,毫无纷扰。又接运军饷银一千五百万两,拨解火药二十五万斤、鸟枪三千杆、腰刀四千把,一一筹应妥速。复亲由宝鸡以至宁羌,往来巡护,途次凡四阅月,耕牧无警。其各台安设车马夫骡,自潼关至咸阳,皆已改拨,移驻防兵之用。自兴平至宁羌州,各站俱于大兵过竣后概令撤回归农。”[2]1056
毕沅主管的西安至广元道路,是由北京到四川的咽喉要道,四十四岁的他亲自巡护连云栈道上入川的将士与粮饷物资,竭尽全力支援前线。乾隆三十九年,“时川省军营连次克捷,公筹运礮子、箭枝,协拨银饷,章程如前。又请开采宁羌州铜矿,改留坝厅通判为同知。”[2]1058这一切都以连云栈道畅通为前提,宁羌与留坝是连云栈道上的交通要冲,也得到他的格外关注。
乾隆四十年五月,在完成栈道修护工程的同时,继续给四川前线运送兵员物资。“是岁前后运送川营部库银一千万两,又添派陕兵二千名,拨解火药十万斤、箭十万枝。”[2]1060毕沅全力支援前线,不仅深得乾隆皇帝赞许,“如此留心筹画料理,真能不负任使”,[2]1056而且保障了平定大小金川战役的胜利,由于他功勋卓著,在乾隆四十一年(1776)二月“大、小金川全境荡平”后,三月“署理陕甘总督印务”。六月,“召见避暑山庄,蒙恩赏戴花翎。随呈奏所辑《关中胜迹图志》三十卷。上览而嘉之,命儒臣撰录提要,抄入《四库全书》。”[2]1060在《关中胜迹图志》中既有对秦蜀古道变迁的详细记载,又绘制有“栈道图”,是毕沅及其幕府学者们对栈道认知的理论化、形象化的总结与传承,是蜀道研究的必读书。而毕沅的蜀道诗则给我们展示了一个险峻入云、美不胜收的蜀道画卷。
毕沅的连云栈道诗主要是在他从政陕西十年间创作的,既是他仕宦煌煌业绩的体现,又是他文化与文学艺术成就的见证,更是清朝鼎盛时期蜀道文化的壮美硕果。从乾隆三十六年(1771)参与平定大小金川之乱,到乾隆四十七年(1782)彻底平定大小金川,毕沅十年辛劳,在不遗余力支持前线的同时,又保证了陕西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个人著述《关中胜迹图志》等著作的完成,促进了蜀道沿线经济文化的繁荣;毕沅从42岁到53岁,在人生68年的历程中,十年磨一剑,将最灿烂的时光洒在了汉唐蜀道文明的热土之上,留下了独步清朝诗坛的蜀道史诗。由于他是乾嘉时期大学者惠栋的弟子,后又与乾嘉巨擘钱大昕、戴震有交往,其学术地位大于文学影响,以学者之身从事文学创作,蜀道诗词的文化价值自然高于一般文人;他的幕府是清代中期影响最大的诗人幕府,乾隆朝著名的诗人、学者多出入其门,其蜀道诗词的文化影响非同一般。
首先,毕沅开府西安,幕府之中人才济济,对蜀道北端西安及关中文化有精湛研究,毕沅因此而有多篇诗词佳作,收入《青门集》与《终南仙馆集》之中。终南山在西安之南,是秦蜀之间的巨障,蜀道中最近捷的子午道、傥骆道隐在其中。他的《月夜望终南山》云:
南山破全秦,积气莽回斡。太白太华间,兹山与之轧。惚恍通神明,飞腾向空阔。”[2]609
从自然与人文的角度观察终南山。《游终南山十五首》云:
天中奠鼇极,四塞一山塞。鸿濛陶铸初,造化费全力。龙兴虎视地,设险控疆域。东与太华连,西与太白直。汉水环其南,渭水绕其北。四面各千里,终古森屴崱。太乙司槖籥,先天置蜒埴。娲炼补难成,楚炬烧不熄。千峰万峰攒,秦雍受偪仄。南山若铲平,河岳无颜色。凿石架作梯,飞云钩为栈。百灵此胚胎,凌虚工结撰。
秦岭居天地之中,乃天下之大阻,其南北的汉水与渭水支流河谷,正是蜀道最佳的交通道路。同时,大秦岭又护佑着八百里秦川和十三朝国都长安城,特别是周秦汉唐王朝代表着中华文明上升期的隆盛与开放。
他在《长安咏古四首》中总结了周秦汉唐的盛衰教训。“茂草周原迹久陈,高山依旧矗青旻。创垂业统开农事,作述君师总圣人。流火一篇豳俗古,迁都九鼎洛滨沦。卜年八百沧桑变,漆简金縢记失真。”这是对西周历史的总结,强调以农立国。“函谷兵威扫电霆,雄图事事骇闻听。并兼地尽穷三岛,煨烬书残出六经。博浪铁椎能不死,阿房匕首竟无灵。只悲金椀人间售,绣岭秋宵鬼火青。”在赞许秦统一天下的同时,也批评了焚书坑儒政策。“斩蛇一剑剸群英,威斗高临北斗城。亭长开基原创格,金仙垂泪总关情。吏循实并经明重,阉孽还同党祸倾。凭吊七陵禾黍外,空留残照满西京。”赞美西汉刘邦开创汉业,批评了东汉宦官专权。“晋水龙飞拓远规,一编贞观系安危。宫闱改步窥神器,藩镇称兵借义旗。裔本神仙多人道,灵钟河岳出新诗。子孙孱弱弁毛弃,莫赞戎衣开国时。”仰慕大唐的“贞观之治”和唐诗的繁盛,批评中唐之后的藩镇割据。他因仰慕汉唐文明,在陕期间格外重视保护汉唐文化遗产。他的《经行渭北瞻眺汉唐诸陵寢》诗云:“云旗黯惨郁重阴,衮冕威仪俨降临。”汉唐帝陵是神圣的地方,但遭到自然风雨和人为的破坏。“霜沈金雁银凫色,雨蚀铜驼石马心。陵户输租余几许,忍看田父荷锄侵。”[2]739自注:“关中历朝陵寝,四旁多余地,樵苏明禁甚严。二十年前,某中丞议请招募陵户,又因惜费,即令耕种陵旁地,以当工直。小民贪利,垦辟不已,陵冢大半损塌。余屡申禁约,捐俸补修,然恐终非经计。”[2]739他以身作则,守护汉唐文化遗产。
其次,连云栈道是川陕间的官驿大道,毕沅在陕期间不仅主持修凿确保畅通,而且多次经行督察兵员物资输往四川,写诗纪行,是蜀道诗中最有文化价值的部分。由西安到咸阳,他有《咸阳怀古二首》,然后到凤翔经宝鸡进入道云栈道。毕沅曾修辑保护凤翔东湖的苏东坡祠。他曾为大文豪苏东坡举行过生辰纪念活动。《十二月九日为东坡先生生辰,集同人设祀于终南仙馆赋诗纪事题文衡山画像之后并序》诗云:
秦关亦公旧游处,岐下山川今即古,红亭宛在东湖中。想像当年燕游所,桃花三月覆新祠,展拜昔同严道甫。……秦栈西连蜀道长,灵之醉矣乐未央。英声各有千秋业,私淑终留一瓣香。
凤翔是进入蜀道的要冲,他用“秦栈西连蜀道长”来说明苏轼与秦中的关系,甚至愿成为苏轼的“私淑”弟子。自注:“东湖有先生祠堂故址,余于乙未岁重辑,与冬友游览,赋诗刻石。”[2]737-738宝鸡是西行到兰州、新疆和南下入川的交通咽喉,他的《宝鸡行馆宵坐展眺北栈诸山邀冬友同作》云:
款人花鸟倍殷勤,栈口纵横锦绣纹。一枕波流渭川月,半房帘卷蜀山云。玉鸡飞动春啼雨(面对鸡山,是日由凤翔早发,途间得有微雨),铁马喧腾夜点军(点验赴川征兵)。一带遥村连鸟道,风镫红自益门分。[2]641
诗中作者自注,此次栈道行的目的是“点验赴川征兵”,而宝鸡是“北栈”的入口,在此可以感受“渭川月”与“蜀山云”。他有《卖酒楼(陈仓)》云:
红栏百尺柳梢头,可是当年卖酒楼?不饮也留诗几句,爱他名字剧风流。[2]739
陈仓酒楼给他印象深刻,朋友在酒楼聚会之后,各自踏上征途。过宝鸡之后,西南行渡渭水,然后溯清涧河而上,过益门山到益门镇。毕沅的《关中胜迹图志》说:“益门山,在宝鸡县西南十五里。《雍胜略》:‘即秦岭北麓之谷。’《通志》:‘山崖险阻,凡至梁、益者,必取道于此,故曰益门。’”[7]482他的《益门镇》更形象的描写了益门山的雄险:
鬼斧穿云胸,砉然逗灵竅。外漏一线天,中通午寸曜。一重复一掩,如堂又如奥。清渭襟带环,秦蜀此扼要。鱼凫开国初,经营亦神妙。异境藏山心,幽泉若为导。拔地碧千仞,峰势渐作峭。石意不肯平,层层肆劣拗。设险矗崇墉,伏机骇飞礟。浅窥魂乍摇,深入意非料。细境界虚冥,力难胜排奡。五丁倦施设,今古无人到。[2]641-642
益门镇距宝鸡市区约八公里,是通往四川的门户,“凡有事梁益者,必取道于此”。明代成化年间进士白鸾的《益门镇记》记载:“西南抵宝鸡,南逾渭桥,行十余里,复砉然山合。惟一隘口,始入,是维益门镇。”“出镇之南,天梯云栈,勾连百折,达荆梁,通滇益。名镇以益,义取诸此。”清康熙十一年(1672)七月,王士禛“典蜀试”入川,闰七月朔,“过益门镇,镇元平章李思齐筑,石壁峭绝,往往瀑水成川,声若奔霆,一径如发,明灭乱峰中,入栈之始。”[8]2542毕沅在诗中对“益门镇”的描写更为详细传神,“外漏一线天,中通午寸曜”,益门镇是控扼秦蜀的咽喉。经过益门镇之后,清涧河河谷右岸的和尚原是蜀口的军事屏障和战略要地。毕沅的《和尚原》诗云:
云栈极天险,繄秦蜀门户。后面顾三川,前面制三辅。虎豹屯师旅,岭嶂列楼橹。一矢当关发,万雄孰敢侮。金源多精兵,彍骑如风雨。魏公洵忠贞,经略竟何补。富平覆师后,力已尽强弩。不有吴处制,关陇掷一赌。深入陷铁阵,横击挥霓斧。红袍金鍪人,退走黄龙府。遂令全蜀地,百年保安堵。同时立战功,惜哉刘子羽。秋空霜气肃,渊渊殷战鼓。破垒莽平芜,天阴鬼语苦。[2]643
他以儒臣参与兵戎,赞许南宋初年张浚经略川陕和吴玠兄弟守卫和尚原,同时也提醒和尚原是入川大道的军事要冲。秦岭上的煎茶坪是南北之间重要的分水岭。他说:“煎茶坪,在宝鸡县西南六十五里。《通志》:‘相传汉高祖引兵由故道出,驻马于此。’”[7]483民间传说刘邦在此喝茶休息,故曰“煎茶坪”。毕沅的《煎茶坪》云:“满山黄叶林,弹指失现在。长鲸卷银涛,天风漾云海。”描写了“煎茶坪”的云涛雾景与秋山黄叶。“一峰云忽收,千峰云顿改。回着剑戟攒,陟险生往侮。”[2]642王士禛说:煎茶坪“高出众峰上,俯视四山云雾如沆瀣一气,皆在足下。”毕沅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描写云涛雾景,“中有万灵奔,雷霆薄真宰。驾虹驱作梁,飞霞结作彩。光怪森百幻,震荡洵堪骇。”[2]642《大散关》:
岭形宛游龙,雄关跨其脊。凿空自邃古,五丁创开辟。窄磴缘豪茫,耳刮手摸壁。晦冥雷云屯,险阻隔咫尺。熊藏密霄啼,狨抱乱石掷。千盘不到顶,弗敢睨健翮。梁益万里道,咽喉此地扼。群雄昔虎斗,割据判顺逆。封以一丸泥,万夫争辟易。废谍至今存,缅想战守策。失势破竹如,国殇瘞血碧。杜鹃唤凄魂,髑髅等山积。年深变燐火,嚇人风雨夕。闲行溪谷间,沉沙露折戟。[2]642-643
大散关位于宝鸡市西南五十二里的大散岭上,形势异常险要,为“秦蜀之噤喉”,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正如大诗人陆游的名句“铁马秋风大散关”。大散关既是终南山西向的尽处,又是陇首东起的开头,清姜诸河萦绕其间。古称“关当山川之会,扼南北之交。北不得此,无以启梁益;南不得此,无以图关中。盖自禹迹以来,散关恒为孔道矣。”昔日的大散关是“重门临巨墩,连栋起崇外”的雄伟关隘。毕沅的诗让我们从自然、人文与历史三个方面领略到大散关的雄姿。《草凉驿》:
绝涧无静声,遇石逢彼怒。喧豗争不已,安肯让寸步。重渊瞩洞洞,蛟龙抱沉痼。嘘气万松岭,濛濛罩毒雾。双峡靳容光,卓午景已暮。鸟路蛛丝垂,微茫杂迷误。心摇怖前瞻,足瑟怕回顾。飞石取侧势,颠沛迎我仆。林浅复林深,云吞倐云吐。举鞭指破驿,一只出荒戍。夕阳淡碧溪,人唱公无渡。[2]643
草凉驿在凤县东北六十里,是唐代黄花县治,为明清连云栈道要地。明洪武二十五年,从草凉驿开始至褒城开山驿建设栈道,全长约四百七十里。毕沅诗既描写了草凉驿的山水,更渲染了“心摇怖前瞻,足瑟怕回顾”的栈道之险。《凤岭》:
杜鹃唤客梦,残月悬霓旌。严城大于斗,雉谍排云屏。钩梯连鸟道,仰睇万仞青。蜗壁投趾怯,马啼与石争。篮舆挽牵上,倒荡魂凌兢。猛进惮蛇退,矫举矜猱升。峰横截去路,路细穿云生。攀跻穷绝顶,瞥眼落下层。千盘才出险,寸步又失平。愁深泥滑滑,春暗花冥冥。复嶂嵌丹穴,云昔凤鸟停。仙人紫玉箫,吹落天风声。[2]644
秦岭西段有三支著名山岭,即北面的大散岭、中间的凤岭、南面的柴关岭,三大岭是连云栈道上的交通障碍与军事要冲,而凤岭是亚热带与暖温带的交汇地,地质与地理环境独特,故有“秦蜀咽喉,汉北锁钥”之称。毕沅极为传神地描写了凤岭的特点,“复嶂嵌丹穴,云昔凤鸟停。”凤鸣于岐,栖于凤,故名凤岭。古栈道贯通,“钩梯连鸟道,仰睇万仞青。”《心红峡》:
威凤失翠翎,墜地戍锦石。危磴入飞泉,杳窅洞扉坼。曲栈窥云深,流云塞途窄。画屏倚三霄,倒景荡空碧。鬼工技应穷,又作小开辟。黄叶换碧山,几秋幽梦隔。野老不知名,定识重来客。悄闻冷猿啼,愁挂松百尺。意付奇不悭,目成妙必获。鹤北吹笛人,下笑尘境阸。欲去步转窘,纡我高齿屐。山心与客心,眷恋弗忍释。云霞恣吞吐,绚染异光泽。女娲补天还,石痕留大赤。[2]645
心红峡在凤县三岔镇心红铺村东南,峡长约1公里,是连云栈道必经之地。峡口山势合拢,峭壁突兀。峡底宽仅30米,仰视天际,仅见一缕白云,称“一线天”。毕沅描写了心红峡的景观,“画屏倚三霄,倒景荡空碧。”峡中崖壁赤色而得名,“女娲补天还,石痕留大赤”。
凤县以北,具有北方黄土地貌特征和暖温带风光;凤县以南,具有南方红土地貌特征与亚热带风光。《柴关岭》:
仙关锁瑶扃,惨悄万灵翕。群峰忽飞纵,天势不可摄。古冰松岭悬,危石云顶压。回瞻壑无垠,仰眺崖欲合。芙蕖淬剑铓,艳向天根插。灌莽障四极,潜阴洞匼匝。晨昏错光景,升降寡宁贴。若木驱烛龙,到此炎已歙。上有老鹤巢,下有瘦蛟蛰。霅然风雨生,疑是鬼神人。云泉互欱歕,石骨万古湿。[2]646
柴关岭位于秦岭南坡紫柏山东侧山口,海拔1654米,为留坝县和凤县的分界线,平坦的山顶上有一个凸出的小峰,形状好似樵夫新打的一捆柴而得名柴岭。宋代以后在岭上设关,才有了柴关岭之名。“岭上下二十里,石齿廉利如剑锷。下岭,沿青羊河行,河流挟雨益怒巨石怪丑,时来压人;幽篁丛木,蒙茸数十里,不见山巅。”[8]2543毕沅由“柴关”起笔,描写纵横的山岭、巨大的怪石和茂密的森林、湿润的气侯浑然一体,一派迷人的亚热带风景,与北面的大散岭、凤岭那种北国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紫柏山》:
紫虚泄灵粹,滋茁钟艺木。香芬夺沉檀,侧理交篆箓。锼奇到石破,魈魅亦为哭。丹梯阻霞深,上有瑞霭覆。一峰云一片,一步水一曲。寒翠滴层霄,三岛在其腹。樵夫指予笑,中有仙人躅。终古杳足音,葳蕤锁邃隩。饥则花为餐,卧则松为屋。丹炉勤守护,驱遣有白鹿。昔闻张留侯,功成此辟谷。予亦谈玄者,投簪返初服。采药访列真,兹地洵称福。洞府得长春,满山瑶草绿。[2]646
紫柏山位于留坝县西南,系秦岭主峰太白山支脉。海拔1300~2600米,山势巍峨壮观,山上古树多紫柏,故名紫柏山。毕沅先从“紫柏”入手,认为是天地滋润而茁壮成长的“艺木”。接着说紫柏山是天下仙山,仙人们“饥则花为餐,卧则松为屋。”而张良辟谷于此,让紫柏山名扬天下。奔忙在栈道上的毕沅,也希望像张留侯那样,“投簪返初服”“采药访列真”。过留侯祠南下进入留坝厅(今陕西留坝县),出留坝驿之后经画眉关、青羊关到武关(也称武休关)。《画眉关》:
远山娟娟影,碧空呈窈窕。绿云锁双鬟,离合神光杳。洞壑阁道蟠,履底掠飞鸟。列嶂环马头,重重青未了。峰回古关出,霞外一隙小。千层目未穷,九逝魂欲掉。孤悰去飘忽,躯趁游丝袅。香吹薜荔衣,山鬼夜深嬲。明月镜籢空,扫翠人悄悄。[2]645
画眉关在留坝县南十里。《清一统志·汉中府二》:画眉关“石磴盘折,为栈道要路”。王士禛说:“自画眉关而下至马道百里间,俗谓‘二十四马鞍岭’,险峭特绝。”[8]2543毕沅的画眉关诗让我们领略了这里绿色盈眼和山重水复。画眉关之南为青羊关,这里清洋河从峡谷中流过,风景颇佳,但人烟稀少。《青羊峡》:
荒虚人畏虎,日落早闭门。颓垣缺补竹,剪槿编篱樊。峡深觉景浅,邻少不成村。星光小于豆,瓮底沈昏昏。曷林乞天锯,截断青云根。声声子归鸟,更更冷啸猿。荒寒异人世,伥鬼招其魂。一钩峰背月,静存太古痕。[2]647
虽以“青羊峡”为题,实则写峡中小坝中的山村。这是毕沅栈道诗中唯一写村镇的诗,荒凉孤寂的山村,反映出康乾盛世时期的蜀道沿线还是待开发的处女地。柴关岭以南青羊河(即紫柏河,又称北栈河)西南流,在留坝县城南进入青羊峡,古有青羊关(今青羊铺村),此河在武关汇入褒河(清代称黑龙江)。武关向南进入古褒城县境,经马道驿,过青桥河至青桥驿。《青桥》:
前骑不得退,后骑不得逞。前人松隙立,足踏后人顶。岫逼侧摩肩,厜㕒碍引领。一折各一天,一层换一景。冥匠镵刻意,磅礴灵情迸。双崖失附丽,飞梁贯峰颈。罡风撼动摇,杙阁络笮绠。筠密鲜直节,树古病丑瘿。涧底碧桃花,流红入枯井。霞光染不成,人立虚无影。[2]648
毕沅描写了青桥河上的青桥之险与峡中山水之奇。《观音碥》:
世尊施梵咒,弹指灵鹫雍。片片吉祥云,化作石飞动。千松万松间,冷翠夹一衖。侧身睨龙渊,巨石裂有缝。风轮扇轻尘,倏著无底瓮。云根浸寒泉,芥子须弥重。终古青莲华,历劫现清供。慈月暗金容,茅庵磬声送。滩喧广长舌,静界僧闹哄。过客多题流,悬崖费磨砻。解脱文字禅,趺跏倦哦讽。行人畏阻深,一步增百恐。夷险幻念念,沈迷佛所痛。寸地总危途,大千胥梦梦。[2]647
观音碥在青桥驿南褒河岸边,地形险要,行旅危殆,原名“阎王碥”。这里“奇石插天,犀株林立,飞湍箭激,凝为深渊,其色黝黑,谭而不流,凭高下瞰,令人魂悸。”[8]2544号称“云栈首险”。清康熙三年(1664),陕西巡抚贾汉复倡导重修了这段栈道,化险为夷,以利行人。借“阎王行恶,观音行善”之意,改名为“观音碥”。毕沅的诗描写了修凿后的观音碥,“片片吉祥云,化作石飞动”。经过观音碥之后到“褒姒铺”,传为褒姒诞生地,然后到连云栈北栈的出口“鸡头关”。《鸡头关》:
钩梯上青天,飞陷三泉底。一线窥褒谷,秦栈将穷矣。欲穷未穷时,精祕洩不已。百灵运神斤,一落又一起。凭虚肖物象,镌镂逞奇技。云霞辉五色,雄冠竦而峙。卯金初奠鼎,缔构实始此。翰音占登天,亭长作天子。汉上一声鸣,白蛇抱剑死。
鸡头关是连云栈北栈(也称秦栈)的最后一道关隘,即“一线窥褒谷,秦栈将穷矣”。因山顶的巨石像雄鸡的鸡冠,即“云霞辉五色,雄冠竦而峙”而得名“鸡头关”。毕沅认为汉中是“汉家发祥地”,即“卯金初奠鼎,缔构实始此”,刘邦“宁为鸡头,勿为牛后”,冲出秦巴,夺得天下,“汉上一声鸣,白蛇抱剑死”。毕沅在《关中胜迹图志》中说:“鸡头关,在褒城县北八里。《通志》:‘关口有大石,状如鸡头,因名。自此入连云栈。’”[7]653下了鸡头关即可进入褒城县,县城西南的“褒城驿”,在唐代号称“天下第一驿”。毕沅说:“褒城驿,在褒城县治西,今名开山驿。”[7]649他的《褒城驿》云:
险极生夷情,履坦得贞吉。剨然见天容,恍从鬼门出。经历奇境艰,巉崖瞥眼失。斗城森百雉,摇鞭指古驿。竹屋碧泉流,云窗幽草密。秋林间黄绿,累累悬柚橘。僮仆拍手呼,更生欢喜溢。云山素眷恋,息影心暂逸。登临孝子惧,幽怪奇怀暱。拂壁欲题诗,上有孙樵笔。卧游客梦长,凄镫掩屈戍。[2]649
古褒城雄踞褒谷口,是连云栈道进入汉中盆地的出口,行旅至此都有一种历尽艰辛始到家的感觉。毕沅也同样有这种体会,“剨然见天容,恍从鬼门出”“僮仆拍手呼,更生欢喜溢。”更重要的是,汉中盆地介于关中盆地与四川盆地之间,是千里栈道上的息脚点、中继站与总枢纽、咽喉地。毕沅到汉中后被迎接到汉中府府衙。他的《汉台赏月》诗云:
云淡三山月色幽,敛藏烟雾照高楼。晴天洞彻容偏肃,空水澄鲜气正秋。冰镜团团和露赏,杨花皎假带霜游。乍见庾亮登高处,涌出诗才待酒酧。[9]1110-1111
天高云淡秋月明,身心放松汉台中。古汉台相传是刘邦为汉王时的宫殿遗址,后被讹为韩信拜将台,在明清汉中府衙之内,是“太守政余吟圃”。嘉庆时期汉中知府严如熤的儿子严正基在汉中省亲时曾读书于其上,他在《汉台》诗序中说:“台在府署东偏,相传为汉淮阴侯拜将处。其上回环平敞,可袤广三亩许。周遭缭以长垣,中有古木十数章,丛篁数百本。风亭月榭,杂植名葩,为太守政余吟圃。余自嘉庆已巳暨癸酉、甲戌,两省家大人汉南,俱下帷读书于此。”[9]1040毕沅在汉中府署花园汉台赏月之后,西行在连云栈道南栈的开端沔县(今陕西汉中勉县)拜谒了武侯祠、墓。他以蜀汉为正统,不仅给诸葛亮以极高的评价,而且希望诸葛亮保佑前线将士平定金川。《定军山拜谒武侯祠墓》:
梁甫清吟暇,隆中定策详。许身由感激,受命太仓皇。鼎有三分局,锥无一寸疆。中原纷逐鹿,群盗呈蜂忙。创业资荆楚,开基定益梁。偏安虽割据,正统未沦亡。
奇才凌管乐,孤荩鉴高光。戮力凭诸将,铭勋策武乡。七擒蛮肃肃,六出阵堂堂。威斗将移运,前星忽陨芒。陇原戍垒废,秦栈幕屯荒。巷哭多家祭,魂招痛国良。理繁嗟食少,尽瘁易神伤。空抚庭前柏,虚栽郭外桑。淡宁心自远,谨慎道弥彰。死节悲瞻尚,遗言荐蒋姜。大儒名不忝,王佐略非常。高冢麒麟卧,崇祠虎豹藏。凄凉羽扇影,寂寞石琴张。夜雨神镫出,阴飚鬼马骧。村墟闻鼓角,俎豆肃烝尝。玉垒浮云合,金川杀气狂。愿公宏指画,即日扫欃枪。画壁灵旗影,中宵尚奋扬。[2]651
这是一首中国诗歌宝库中少有的全面评价诸葛亮的长诗,将三国历史与诸葛亮南征北伐的功业相结合,尤其是面对大小金川之乱,更增添了诗人对诸葛亮的崇敬之情。对于陕西宁羌(陕西宁强县)七盘关以南四川境内的连云栈道南栈,作为陕西巡抚毕沅较少涉足,但他重点描写了蜀栈最险要最具代表性的“剑门关”,以此来映衬南栈的特点。他的《剑门》诗云:
奇峰裂一线,中有鸟道通。仰窥天似练,只许双屐容。险与虎牢异,名取蚕丛同。扪壁不敢入,崒塞疑路穷。[2]70
剑门关是南栈的咽喉,也是四川盆地的门户,有剑门天下险,夔门天下雄之称。毕沅纵览古今,驰骋想象,描写了剑门之险。然后,他在《南栈奇峰图》再次描写南栈特点:“鸟道蟠空剑门,猿声不断雪岭。几家深羡居人,绿塞门庭嶂影。丹隥盘云鸟道,青帘卖酒人家。可惜图成十月,当垆不写桃花。”[2]953首先提到“剑门关”是由栈道进入四川盆地的门户。其次就是“猿声”,既是西南自然地理的生物标志,更喧染行旅的孤苦。最后就是“鸟道”与“酒家”,是四川人文地理的典型符号。作者此诗是“南栈”的题画诗,也反映了画家对南栈文化符号的提炼。《云栈图》序云:“蕉园先生少工丹青,为吾乡王麓台司农高弟。今观所制《云栈图》,奇峰绝涧,鸟道千盘,笔力直追黄鹤。忆余昔抚秦时,方用兵金川,数数往还连云栈中。年来凤岭、鸡关,恒形梦想。展阅斯图,旧游如昨,千山万叠翠屏,近在眉睫间耳。”睹画忆旧,连云鸟道,奔来眼底。
长官涉笔纪游踪,悬栈盘空树雾浓。爱杀危楼堪送目,压栏万仞翠芙蓉。叠嶂重云互吐呑,崇朝无雨亦昏昏。个中大有诗情在,一路猿声出剑门。”[2]953
以上两首题画诗,是毕沅离开西部连云栈道的作品,但反映了他对古栈道的认知与怀念。诗序中也说明用兵金川之时,毕沅多次往返在连云栈道之上,督运粮饷。他在《暑雨缺少大田需泽甚切作诗以写忧怀》中说:“王师尚西征,促浸稽翦灭。秦蜀唇齿连,烽燧犹未撤。羽檄星火驰,兵符飞电掣。帑金六千万,输向蚕丛窟。”[2]665虽是祈雨诗,但也反映了连云栈道上羽檄飞驰、兵符电掣的紧张繁忙景象。他在《平定两金川大功告成恭纪铙歌十八章》诗序中也说:乾隆四十一年三月,大小金川全境荡平。“兹还师所历,自蜀栈出秦关千八百里,麦陇丰腴,甘瀮汜濩。”乾隆帝“命发内帑饷军,分西、南两路转粟。作《馈饷裕》第四。”“大军深入,前歌后舞”“自西自南,蜀道转粟。”[2]671-672这一切皆证明,乾隆朝平定大小金川时,连云栈道是战时交通大动脉,毕沅竭尽全力支援前线,多次奔忙在栈道之上,他的诗文展示了这一时期栈道的险峻壮美,是康乾盛世的生动写照。
再次,穿越秦岭山地的子午道、傥骆道等南北交通古道,毕沅也曾履栈跋涉,留下了一些诗文华章。毕沅为了将四川前线的“羽檄”“兵符”与文书、奏报迅速转送到北京,而选取子午道传送,比连云栈道更为快捷。他的《子午关》诗云:
蜀道遥通一线关,万重云树万重山。子规言语分明甚,相劝行人及早还。[2]762
子午关在长安县南喂子坪乡境内,笔者曾目睹两山之间中开一线,宽仅十余米,壁立千仞,咽喉关锁,形势险要。大小金川平定之后,毕沅建议加强子午道沿线的防控。乾隆四十七年二月,他上奏朝廷说:“终南一山,绵亘西凤、汉兴、商约,周围数千余里,东自咸宁大义峪,自药王堂旧县关南至兴安北境约七百余里,应与旧县关迤西地名孝义川添驻西安府分防,同知山西,自长安子午谷由江口西南至五郎关直抵汉中府北境,约七百余里,应将西安府水利通判改为分防通判,移驻五郎关。”[2]1068对傥骆道南出口,他也曾到过,有《黄金岭》《鬼门关》等纪行诗。
总之,明清时期虽然西部衰落,但在国家大一统的战略格局中,居天地之中的大秦岭及大巴山,是国家经营西南、维持大一统的战略要地。毕沅在陕甘十余年,注意发展关陇经济文化的同时,积极修筑“连云栈道”等南北交通要道,开发秦巴山地,支援朝廷平定大小金川,对康乾盛世贡献了力量;也使得他很快成为独当一面的封疆大吏,借助关陇地区丰厚的汉唐文化遗存,完成了《关中金石图志》《关中金石记》等一批学术专著,使他成为“乾嘉学派”的骨干;与此同时,他用诗歌记录了“方用兵金川,数数往还连云栈中”的栈道之旅,留下了不可多得的栈道纪行诗,不仅“年来凤岭鸡关,恒形梦想”,给他本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忆,达到了学问与事业的双丰收,而且也给后人留下了极有价值的蜀道文化遗产,值得我们珍视和研究。
毕沅人生最壮美、最灿烂的十余年是在蜀道沿线度过的,是他成为封疆大吏、独当一面的事业上升时期,这正是他蜀道诗创作的社会背景与文化基础。乾嘉史学大师钱大昕在毕沅《墓志铭》中写道:乾隆三十二年冬,“授甘肃巩秦阶道。”三十年“擢陕西按察使。入觐,具言甘肃频年苦旱状,有旨谕督臣加意赈卹,并免积欠四百万两。”“寻擢陕西布政使,兼护巡抚印务。时大兵征金川,由陕入蜀,公督理台站,馈饷充足。”“在陕六载,兼署西安将军者再,署陕甘总督者一,特赐戴孔雀翎,恩遇之隆,汉大臣莫及焉。”以母丧丁忧后,“上以陕西任重,复起公署巡抚事。”[2]1104更可贵的是,毕沅性好著书,笃爱学问,虽官至极品,铅椠未尝去手,在西安完成了《关中胜迹图志》《西安府志》《关中金石记》等著作,也是研究蜀道的杰作。“乃抚三秦,冰澄月朗。筹边饷军,万里指掌。”[2]1107
乾嘉金石学大师王昶在毕沅《神道碑》中也说:“上知公可大用,特授甘肃巩秦阶道,旋调安肃道。”“上询甘肃亢旱情形,据实陈奏。”乾隆三十六年,“十月,擢陕西布政使。十二月,护巡抚印务。时征四川大、小金川,京营及各省之兵先后入蜀,取道潼关及南北栈。公调运粮饷夫骡,拨解军火器械,安设台站,源源协应,民间一无纷扰。”[2]1109奔驰在蜀道之上,应是毕沅仕宦政绩中最为骄傲的一页,因此在两位名家写的墓志铭与神道碑中均有陈述。王昶在《湖海诗传》卷二十二《蒲褐山房诗话》中又云:“金川用兵,凡军装、骡匹,陆续协济。故深受主知,取其所撰《关中胜迹图志》三十二卷,录入四库馆书中。”“出领封疆,入参侍从,亦节使中罕见也。”[2]1133可见,毕沅在川陕间的事功与学问并进,为其诗歌创作奠定了基础。王培荀在《听雨楼随笔》中说:“毕秋帆先生抚陕时,大军讨金川,先生送火药于四川之广元,又修栈道,送驼骡。”“所至考订金石,修复古迹。马嵬坡杨妃墓久荒,为之竖碑建亭,刻诗于石。余来川经过,记其一云:‘玉笛歌残唤奈何,军门倚仗涕痕多。羽衣法曲渔阳鼓,都入迎娘水调歌。’含蓄蕴藉,余味曲包,好使议论者拜下风矣。”[2]1139这说明毕沅对蜀道线上的汉唐历史遗存不仅写入其《关中胜迹图志》《关中金石记》等著作之中,而且还修复保护古迹,写诗以纪之。王培荀在《听雨楼随笔》中又说:“大学士阿文成公桂平定两金川,武功昭著。其孙四川总督那彦成为立庙。凯旋时,过陕西,与抚军毕秋帆沅夜饮话旧。秋帆赠诗,雄伟壮丽,所谓金钟大镛,可陈廊庙者也。”[2]1139这说明毕沅的蜀道诗在描写现实事功中也大气恢弘,具有盛世气度。因此,毕沅作为康乾盛世的封疆大吏、学术巨擘与文坛大腕,其蜀道诗的文化特色尤为突出。
首先,毕沅蜀道诗恢弘大气,意境开阔,具有文化气象。文坛常将毕沅与袁枚视为双子星座。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说:“秋帆尚书德位兼隆,主持风雅。枚山泽之癯,何能及万分之一。乃诗人好相提而并论。孙渊如太史云:‘惟有先生与开府,许教人吐气如虹。’徐朗斋孝廉云:‘弇山制府仓山叟,海内龙门两扇开。’”[10]290证明袁枚认可毕沅与他在诗坛的地位。他很推崇毕沅在蜀道开端西安所作的诗。“秋帆尚书抚陕时,有《上元灯词》十首,庄重高华,是金华殿上语,一时幕中学士文人,俱不能和。”他赞赏“十年持节驻秦关,梦断蓬瀛供奉班”等诗句。他在《寄陕西抚军毕秋帆先生兼呈令舅张少仪观察》诗中云:“九天鲈唱掣金鳌,三辅风云拥节旄。殿上策犹推贾董,关中功已重萧曹。军兴五载民如忘,章奏十回帝总褒。想见终南山色里,一轮卿月比前高。”[2]1132-1133将毕沅的文章比作贾谊、董仲舒,将毕沅的贡献与萧何、曹参相比肩,对毕沅在川陕间的事功和诗歌创作评价甚高。诚如王培荀所说:“秋帆赠诗,雄伟壮丽,所谓金钟大镛,可陈廊庙者也。”[2]1139此评充分肯定了毕沅蜀道诗大气磅礴的特色。蜀道之行,改变了毕沅的人生轨迹与诗歌创作风格,所谓“奇峭雄杰,诗格至是一变。”[2]1053
其次,毕沅蜀道诗浩荡无涯,题材多样,具有史诗特色。毕沅用诗歌详尽描写了连云栈道的行程,构成了一部壮美的蜀道史诗。从宝鸡开始,有《益门镇》《和尚原》《煎荼坪》《大散关》《草凉驿》《凤岭》《南星驿酒》《心红峡》《画眉关》《柴关岭》《紫柏山》《青羊峡》《观音碥》《青桥》《鸡头关》《褒城驿》等诗,这些诗题串起来就是极为实用的连云栈旅行指南。还有《云栈图》《南栈奇峰图》诗,既有对连云栈道北栈的详尽描写,也有对连云栈道南栈的鸟瞰,还有对整体连云栈道图的赞美,这一切奏响了康乾盛世连云栈道的凯歌,成为盛世秦巴山地的交通史诗。在题材上有道路纪行诗,也有题画诗,还有唱和诗。在格式上有七言、五言。同时还有陇蜀道、子午道、傥骆道的诗歌,将秦陇与巴蜀交通尽收眼底,是乾隆朝西北与西南山地交通的实录,是大清盛世秦巴山地开发与文化发展的壮丽画卷。
再次,毕沅蜀道诗华实并美,悲凉苍劲,具有建功济世的特色。毕沅以封疆大吏之尊从事文化建设与诗歌创作,有强烈的济世情怀与盛世自信。他的《武都怀古》云:
汉将征西重武功,此邦控驭节麾雄。安边有策思虞翊,党恶无名惜马融。云栈千盘连蜀道,耕屯万幕杂氐戎。升平绝塞销兵甲,花影春江漾乱红。”[2]599
陇蜀古道(或称祁山道)是一条有着金戈铁马传奇的蜀道支线,历来是民族杂居与兵家必争之地,但在乾隆时代变成了“升平绝塞销兵甲,花影春江漾乱红”的福地,这正是毕沅为盛世而歌的的一个创作旨趣。他在《定军山拜谒武侯祠墓》诗中云:“玉垒浮云合,金川杀气狂。愿公宏指画,即日扫欃枪。”将悲凉苍劲的怀古忧思与凭借诸葛神力来平定金川叛乱的现实相结合,使毕沅蜀道诗有着强烈的济世情怀。
第四,毕沅蜀道诗清灵雋雅,情韵悠长,具有情韵并茂特色。毕沅是在母亲教养下长大的江南才子。虽然性格有点懦弱,但赋予了他文化上的宽容态度与诗风审美上的细腻风格。“泛览秦汉唐宋诸大家,穷其正变;诗取眉山。上溯韩杜,出入玉溪、樊川之间,盖甫入文坛,已独树一帜矣。”[11]127在蜀道诗的创作中将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融为一体,既大气磅薄,又清新浪漫。青箱书屋钞本评价甚高:评《益门镇》曰:“天壤间既有此种奇境,不可少此奇诗。”《凤岭》诗是“真乃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结处另变一境,悠然无尽。”《画眉关》诗是“愈搜愈奇,愈入愈细。”潘瑛、高岑国《国朝诗萃初集》说毕沅诗“清灵雋雅,纯任性情。”[2]1138毕沅蜀道诗就是例证。他对陇南山村的描写极为细腻。《甘泉村》云:
山容添润泽,冷翠净欲滴。好花开未已,烂漫款行客。宛转云岚深,突兀烽堠只。居民数千家,聚落报泉石。屋旁带牛宫,屋后连豕栅。官符无欠粮,秕囷有积麦。”[2]597
一派环境清幽,自给自足的山乡风貌。
第五,毕沅蜀道诗体察民情,以民为本,具有社会实录特色。乾隆中期甘肃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惨不忍睹。值得称道的是,毕沅对大旱给百姓带来的灾难深表同情。其《东行经安会道中感时述事寄兰省诸公十首》中云:
一望无青草,伤心逼晚春。荒墟逃鼠雀,古庙失灵神。已绝全生望,犹为半死人。哀哀闻野哭,蒿目倍酸辛。
解渴争泥水,充饥尽草根。四年三遇旱,十室九关门。流徙子孙绝,萧条坟墓存。更谁携麦饭,烧纸酹孤魂。[2]602
卖儿偿一饭,鬻妇索千钱。长别宁堪此,生存亦偶然。吞声知泪尽,分手尚衣牵。决绝真无计,斯须立道边。
野店孤灯暗,荒鸡惨不鸣。苍凉春梦短,俯仰客心惊。血变千林火,尸填十丈坑。可怜人饿死,赈册尚留名。[2]603
其凄惨之状、痛苦之情,让人不能卒读,泪眼糢糊。所以,毕沅蜀道诗是民众苦难的真实写照。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向乾隆皇帝如实报告了甘肃大旱的真情实况,促使朝廷重视了对难民的赈济。
总之,毕沅以乾嘉博学鸿儒的身份由京师到西北,通过陇蜀古道与秦蜀古道的多次履栈,将康乾盛世的西部秦巴山地文化尽收眼底,以其生花妙笔的诗歌,全方位展示了关陇与巴蜀之间以古道为纽带的文化面貌。
毕沅从翰林院的京官走出京门成为地方官的第一站是甘肃。乾隆三十二年(1767),38岁的毕沅“补授甘肃巩秦阶道”道员,回乡省亲后,乾隆三十三年(1768)夏四月抵甘肃,被总督吴达善留在兰州总理新疆经费局务。从政甘肃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年时间(1768-1770),但他于乾隆三十四年(1769)秋、乾隆三十五年(1770)春,两次由兰州到陇南一带视察,用诗歌记录了陇蜀古道的雄关漫道、山川风貌和民情风俗、自然风光。
他认为:其一,陇南是战略要地。“江山盘古栈,一线扼陇蜀。”[2]556“历代戎马场,兵火罹惨毒。”[2]556“隗嚣据天水,与蜀为犄角。”[2]602其二,陇南是蜀道咽喉。“云栈千盘连蜀道,耕屯万幕杂氐戎。”[2]599“陇西雄胜区,私占作汤沐。”[2]602其三,陇南是民族融合之地。“居民杂氐羌,种类非一族。”[2]556“右控白马氐,左接青羊谷。”[2]603其四,陇南是江河文化荟萃之地。“秦川非远,蜀道非难。”[2]549“俗近秦犹古,山连蜀渐奇。”[2]600其五,陇南也是栈道之乡。“栈细云平控蜀都,芙蓉几瓣贴天孤。”[2]558“两崖断绝处,朽木支危构。下有薄板铺,上有怒石覆。”[2]598从毕沅的诗中可以清晰地感受到上述信息。所以,毕沅的陇蜀古道诗,既是一幅壮丽的古道画卷,更是一卷深沉的文化史诗。
毕沅在乾隆三十六年(1771)至乾隆五十年(1785)主政陕西十余年,在为乾隆平定大小金川做出贡献的同时,也促进了以“连云栈道”为主干道的西北与西南之间的交通道路建设和经济文化发展,他用诗歌记录了蜀道沿线的山川与人文之美,给后世留下一份宝贵的文化与文学遗产。其蜀道诗也是毕沅在陕西文化建设与文学创作的标志之一,“迈古无前,冠时独出矣。”[12]197也是毕沅幕府文学与学术活动的一个鼎盛时期。[13]80其诗在“润色鸿业”的同时,又有“清灵雋雅”的意趣,值得珍视。首先,描绘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连云栈道画卷。从西安到成都留下了密集的蜀道纪行诗,尤以宝鸡到汉中的连云栈道北栈诗歌最多,亦最具代表性。“秦蜀唇齿连,烽燧犹未撤。”[2]665“清渭襟带环,秦蜀此扼要。”[2]641其次,展示了一幅大气磅礴的西部文化史诗。用诗歌将古长安关中文化、秦巴山地文化与巴蜀文化联系了起来,架起了以连云栈道为纽带的西部诗意文化长廊。“云栈极天险,系秦蜀门户。后面顾三川,前面制三辅。”[2]643再次,反映了乾隆盛世用兵西南的艰难场景。“大军深入,前歌后舞。”“自西自南,蜀道转粟。”“军费亿万,闾阎不知。”[2]672第四,叙述了连云栈道作为官驿大道的重要地位。“梁益万里道,咽喉此地扼。”[2]643“一枕波流渭川月,半房簾卷蜀山云。”[2]641第五,回顾了蜀道沿线的汉唐雄风。“十年持节住秦关,梦断蓬瀛供奉班。”[2]723赞汉武帝,“哀痛轮台一诏传,英明实迈景文前。”[2]732忆唐玄宗,“谁知杨李兴亡事,半在颓垣废堡中。”[2]668第六,构建了一个图文并茂的栈道文化体系。毕沅不仅有《云栈图》《南栈奇峰图》等诗,而且他的《关中胜迹图志》中既有对秦蜀古道变迁的详细记载,又绘制有“栈道图”,是毕沅及其幕府学者们对栈道认知的理论化、形象化的总结与传承。第七,俯瞰了秦岭南北壮美山河居天下之中的神圣地位。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天中奠鼇极,四塞一山塞。”“龙兴虎视地,设险控疆域。东与太华连,西与太白直。汉水环其南,渭水绕其北。”[2]634
毕沅的蜀道诗对今天秦岭的保护与蜀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都具有重要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秦岭生态保护工作时强调:“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