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邑赣榆,处苏鲁交界,江苏北大门,海州湾畔,古属琅琊郡,自秦起设县。孔仲尼,端木赐,徐君房,我和他们一起,在赣榆厚重的历史中穿越。
己亥5月17日下午四点,日照莒县浮来山,4000岁的银杏树前,围了不少人,我却专注于树下那块会盟碑。公元前715年9月26日,莒国和鲁国在此会盟。对莒鲁两国而言,莒是小国,却不弱,鲁是大国,却不强,双方深知,两国彼此相邻,唯有搞好关系。《左传》如此记载:“隐公八年,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这一天,鲁隐公和莒子友好会谈,会盟成功。
7月3日上午十点,骄阳已经有点烤人,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区的夹谷山,我在齐鲁会盟遗址前,听讲会盟故事。春秋晚期,鲁定公十年(公元前500年),齐鲁两国在此会盟。对鲁齐两国而言,鲁是小国,却因为有孔仲尼这样的名人而自信,齐国强大,且晋楚霸权已经衰落,齐景公以为,这下,可以毫无顾忌地控制鲁国了。《春秋》如此记载:“(鲁)定公十年,夏,公会齐侯于夹谷。”这一天,鲁定公和齐景公会谈,在孔司空的努力下,会盟总算成功。
今年以来,我开始重读《史记》,十二本纪和三十世家中,那些诸侯国之间,会盟就像玩家家,今年和你会,明年和他盟,结盟,翻脸,又结盟,又翻脸,再结盟。据浙江传媒学院的任中峰博士统计,255年的春秋历史中,诸侯间共有275场会盟,平均一年一场多。这些会盟中,齐鲁两国,显然活跃,鲁国参加了183次,齐国参加了116次,两国单独会盟达29次。春秋时空下,那些诸侯和卿大夫,赶来赶去参加各种大会,犹如现今各类专家赶场,甚是有趣。大国君主趾高气昂,声如洪钟,气场十足,小国君主低声下气,点赞附和,唯唯诺诺。不过,就在这样的游戏中,国际社会之间的权力秩序得到了确认和体现,周天子领导的天下,基本名存实亡。
《春秋》和注释《春秋》的《左传》,皆以鲁国历史作主线,所以,我们看到历史舞台上的鲁国,似乎是个主角,自然,会盟记载也就十分详细了。
从中都宰,到小司空,孔子入仕后,短短两年时间就显示出了他强大的政治能力,两个地方和部门都被他管理得成效卓著,鲁国开始由乱到治。夹谷会盟前,孔子已经嗅出了齐景公的不良企图,他们想武力劫持鲁定公,让鲁国彻底臣服,孔子建议鲁定公:“有文事必有武备,有武备必有文事。”也就是说,我们必须做好各项充分的准备,配备精兵强将,牢牢掌握主动权,防止会盟出现变数。
显然,主动权一开始就掌握在孔子手里,因为他是这次会盟中鲁国君主的相礼。更因为,孔子所掌握的周礼知识,天下闻名,人人佩服。
会盟开始,各自奏乐,齐国先来。齐国响起的是夷狄之乐,这怎么行,你们齐国这样的大国,难道如此不懂礼数吗?庄严的场合,怎么能奏那些不上大雅之堂的夷狄之音呢?赶紧停止,撤下,听我们鲁国奏的周乐吧。齐国乐队立即被斥退,齐景公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表演第二轮,舞蹈。齐国想扳回一局,一队滑稽戏演员,侏儒,上场,众人起哄,对严重不符合周礼的节目,孔子大怒:真是下三烂,难道你们齐国就这样对待我们的君主吗?齐景公的脸上挂不住了,给边上的莱人(被齐国征服)武士使眼色,他们的原计划是,用莱人劫持鲁定公。莱人武士于是列队上场,情况危急,孔子一边用身体挡着鲁定公,让他退下,一边自己迎身而上,严厉地警告齐景公:两君和好,你们却让俘虏来捣乱,什么意思呀,这不像大国君主的风度!刚才的一切,齐景公都看在眼里,原来的计划,肯定不行了,立即改变,和鲁国盟好吧。
齐景公依然不甘心,在盟书上写道:齐军出境,鲁国必须派三百乘车随从。见此,孔子要求立即加上这样的限定句:可以,但齐国不归还我们汶阳一带的土地,鲁国绝不干这样的事!
齐景公无奈地挥挥手:好吧,好吧,郓城、汶阳、龟阳等地,都还给鲁国。
齐鲁会盟,强弱之间的游戏,只要条件基本合理,小国只有接受,接受了,就表示顺服,那么,大国才会给你支持和帮助。在孔仲尼的努力下,鲁国显然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齐国不仅签了盟约,还归还了原来抢走的土地。
自然,孔子回国,也得到了重用,第二年,升任司寇,权力相当于宰相,他可以全力实施他的政治理想了。
墩实的个子,70多岁的夹山乡老文化站长陈肇山,站在“孔子相鲁会齐侯处”碑前,给我们讲这块碑:1984年,连续数天的大雨,土质松软,他正在夹谷山进行着日常的考古,突然,发现了草丛中隐约躺着的这块长石碑,挖掘整理,弄清爽后,碑的正文清晰,落款的小字模糊不清,但依然可以辨出是明朝万历年间立的碑,至于什么人立,为什么立,如何立,当地的史志并无记载,至少,目前没有发现。
一道夹谷深裂之中,鲁苏交界处的夹谷山并不高,整个海拔只有300多米,赣榆当时属齐国地界。陪同人员告诉我,2500多年前,夹谷山下还是水面,会盟处在谷的中间位置,这是一个合适的高度,夹谷会盟后,谷因圣迹成佳境,石似莺啼作好声。夹谷因了孔仲尼在会盟上的表现而一举成名,而夹谷山的裂谷中,山风吹过石洞石隙,会发出像莺一样的阵阵鸣叫,更让人迷恋。
一个鲜花盛开的季节,唐代咸通进士胡曾登上了夹谷山,他吟咏道:
夹谷莺啼三月天,野花芳草整相鲜。
来时不见侏儒死,空笑齐人失措年。
哈,他三月天来,我五月天来,依然看到道边诸多怒放的各式野花,只是,会盟处唯有那碑挺立,边上的圣人殿(夹谷书院),石础石基上,已经长着粗壮的树木。我伏身探究,草丛中,一块石基上,立着一个石制的小方形香炉台,里面插着几十根没有燃尽的残香,应该是有人在祭祀。
栗树林中,一阵劲风吹过,风中似乎夹着莺啼的声音,我知道,那极有可能是我的幻觉,不过,我依然相信,那是一只莺或数只莺,那莺,也许就是孔圣人的使者,它正穿越2500年的时空袅袅而来。
那莺,叫声响亮,其实就是孔圣人的得意门生,端木赐,子贡,他要替孔老师去完成一项重要的任务,不,应该是使命。
先说子贡。
70多位高徒中,颜回、子贡、子路,孔老师最喜欢。
虽然孔老师将子贡和宰我都列入言语科,但在我眼里,子贡是全能型的,言语、品德、意志、能力皆高,他还擅长做生意,《论语》第十一章《先进》篇中,孔老师这样评价颜回和子贡:“回也其庶乎,屡空。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颜回的修养已经差不多了,可是常常穷得一文不名;端木赐不受官府之约束,自行经营生意,猜测涨跌常常很准。哈,要是放现在买卖股票和基金,那不得了,子贡的钱一定不会比马云少。司马迁在《史记·货殖列传》中也高度评价子贡,并提出了独特的观点,我深以为然:子贡善经营,在曹国和鲁国的生意相当成功,赚了很多钱,是孔子所有学生中最富的,子贡所经过的国家,没有哪个君主不对他行宾主之礼,孔子的名声能够传扬天下,与子贡在人前人后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孔老师去世后,一般的学生都守丧3年,子贡却守了6年,这50个月里,子贡放弃工作,陪伴老师,这是什么精神?在子贡眼里,孔老师的品德是万仞高墙,他要努力学好几辈子。
赣榆西北部塔山水库的西端,有座小山叫子贡山,原来叫万松山,山实在太小,海拔仅47.7米,我们的车子一加马力,就冲到了山顶。我们看端木书台,这里是子贡晒书的遗址。
子贡山和塔山,东西对峙,中间由一条2200米长、4.37米高的拦河大坝紧紧连接,2.82亿方碧波就在大坝里面安静地卧着。宽阔无垠,看不到边,这是海吗?不是,这是水库,高峡平湖,这里的库水,流经赣榆的十几个乡镇,滋润着沿途40多万良田,赣榆的水稻产量,雄踞全国千余个产稻县之首。
清代嘉庆《海州志》载:子贡山,治西三十里,相传先贤端木氏读书处,上有祠,祠旁有大石,曰晒书台。山势圆洁,二水回环,诸峰拱揖,称胜境焉。
子贡为什么会在这里晒书呢?那真是说来话长。
齐鲁之间,骨头连着筋,却常常发生摩擦,强齐自然经常欺侮弱鲁,某一年(有说是孔子刚任司寇的那一年,据整个事件发生的前后推断,我以为应该是在孔子辞官后周游列国期间),齐国又要侵犯鲁国了,孔子派出能言善辩的子贡救鲁,子贡用十年时间,成功地改变了国际局势:存鲁,乱齐,灭吴,强晋,霸越。而子贡晒书,就是他征途中间的一个小小插曲。
下面这个晒书前的长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可信度应该不低,我简洁叙述一下。
事件的起因,自齐国的宰相田常开始,他要夺权叛乱,却害怕国内的诸家势力,就想调动他们的军队去攻打鲁国。孔子听到这个消息,对他的学生说了这种忧愁:鲁国,是我们祖宗坟墓所在的地方,是养育我们的国家,国家到了如此危险的地步,你们几个人为什么不挺身而出呢?子路、子张、子石,纷纷请命,孔老师都不答应,子贡请求,孔老师立即答应。
子贡先到齐国,游说田常,主要意思是:您打鲁国,一会儿就攻下了,一点成就感也没有,您的国君却会更加骄傲,那些攻打的将军也更加会受到重用,功劳没你什么事,您在齐国的日子反而难过,不如去打强大的吴国,久攻不下,齐国的力量都被吴国拖住,您在齐国,想干什么就可以干什么!
子贡这样的计划,田常还有什么理由不听呢,田常道:你的计划真好,但我的军队已经开赴鲁国了呀,现在从鲁国撤兵转而攻打吴国,大臣们会怀疑我的。子贡笑答:这个不难,您先按兵不动,我立即赶往吴国,让它出兵援鲁攻齐,您就可以打吴了。
子贡是这样说服吴王的:您吴国要称霸,一定不能让其他强大的敌国出现,而现在,强齐要攻弱鲁,鲁国被打下,齐国就会和吴一争高下,如果您去援鲁,就是扼制了齐。吴王显然心动,但有顾虑:我打败了越国,越王现正卧薪尝胆呢,我担心救鲁,他会趁势进攻,我不放心!等我灭了越国,再去帮您吧。子贡又笑:这个好办,我去越国,请求越王随您出兵,他就兴不起风浪了。
越王听说子贡要来,发动全国上下清洁道路,并亲自到郊外,以隆重的礼节迎接子贡。子贡开心呀,他这样游说越王:您这些年想报仇复国,吴王担心也正常,不过,我以为,您复国的机会来了,给您两个小建议,一是派军队随吴王出征,消除顾虑并增强他打齐国的信心,另一个是给他送宝物美女,把您国家的宝贝统统拿出来送他。无论吴王胜败,您都有机会,他胜了,一定会再去打晋国,而我会去游说晋国,事先做好防范,这样,他的精锐已经消耗在齐国,他的主力也会被牵制在晋国,那个时候,您就直接去打吴国,一定能灭掉他。越王太高兴了,送给子贡一百镒黄金,一把剑,两支好矛,子贡都没有接受,直接回了吴国。吴王也大喜,调动九个郡的兵力去打齐国,越国三千士兵随行。
子贡再跑到晋国,将整个计划告诉了晋君,请晋君做好全面防范。
子贡这一次出使的最后结果,似乎是个奇迹:保存了鲁国,扰乱了齐国,灭掉了吴国,晋国强盛,越国称霸。这恐怕是春秋时代最著名的一场出使了,没有谁能比得上子贡的口才和智慧。
回到子贡晒书场景。
子贡完成使命,归鲁途中,经过万松山,总之,是山的风景迷住了子贡,他心情大好,在美景中流连徘徊。海边的天气,说变就变,突然间的一场大雨,浇得子贡浑身透湿,连包里的书也都淋着水。一会儿,雨过天晴,阳光又暖暖地照射下来,子贡在一块平坦如砥的巨石上歇着,晒晒衣物,再将包里的书拿出来,竹简在石头上细细摊开,淌完水滴的竹简还是潮湿的,那穿竹简的细麻绳,最怕水,一湿就容易烂,这可是他的宝贝书呀,孔老师送他的特别礼物,必须保存好。
传说总是神奇的,子贡将竹简摊开在石面上,转眼间即已干透,竹简上的字,经过大雨的洗礼,更加醒目。于是,万松山就变成了子贡山,晒书石称为端木书台。尽管没有具体的年份记载,但将子贡从《史记》中请出来,他就变得活灵活现了。
子贡出使途中,一定还会有其他动听的细节,但在赣榆万松山晒书,最为传神,谁的智慧都不会凭空天生,一定是长久阅读和经验打通的活学结果。
赐,你回来了?孔老师看着风尘仆仆归来的子贡,捋一捋胡须,朗声地笑了。
秦王嬴政让极其动乱的战国时代终于结束,秦国变秦朝,既是秦国七百多年艰苦立国的结果,但也显现了嬴政卓越的政治能力。始皇这个称号,气势,谋略,全在里面了。看看,他怎么说的:从现在开始,废除追加谥号的做法,我是始皇帝,后世用数字计算,二世、三世一直到万世,永远传承下去!
这样的皇帝,自然要干大事。书同文,量同衡,车同轨,什么都要统一起来。
而且,从统一全国的第二年开始,他就频繁出巡,目的很清楚,“示疆威,服海内”,他的足迹“东穷燕齐,南及吴楚”。
赣榆,秦时属琅琊郡,秦始皇曾两次巡视。
7月3日下午,海州湾,微风起波,我们坐上快艇,向大海中的秦山岛驶去。秦山岛,原名琴山,因岛如瑶琴孤悬海中而得名,这把瑶琴,离岸直线距离约8000米,岛的面积0.2平方千米,最高峰只有55.9米。郦道元《水经注》载:“赣榆北、东侧巨海,有秦始皇碑在山上,去海一百五十步。”也就是说,自秦始皇来过琴山岛后,岛就变成了秦山岛,嘉庆《赣榆县志》也载:秦始皇登此岛求仙,勒山而过,石至今犹存。
岛不大,南北相距1000米,我上岛寻碑。
郦道元说的这秦碑,也叫李斯碑,上有一行十三字,字大如斗,世称斗籀,“秦碑斗籀”是赣榆八景之一。绕岛一周,遍寻不着,陪同人员告诉我,您只能在诗文里寻找了。嗯,看赣榆知县俞廷瑞游秦山岛后一首题诗的前四句:
三神不可即,犹见始皇碑。岛迹留贞珉,蝌文映水眉。
俞知县是康熙九年(1670)上的岛,从诗句看,他显然看到过秦碑。但出生在赣榆倪林村的倪长犀,他是康熙十二年进士,也是外放的知县,倪和俞应该是同时代的人,倪的登临诗中却有“相传十三字,壁立海天涯”的句子,我不知道倪有没有看到碑,但李斯写的十三字显然没看到,否则干嘛用“相传”呢?我查了《史记》秦始皇本纪、李斯列传,均未发现李斯在秦山写字的内容。不过,碑肯定有,秦始皇喜欢到处立碑,碑上的字估计也在,只是,不知道流落在何处,有人说,几百年前就被人偷运出岛了。或许,秦碑就静静地躺在秦山岛周围的某一处海底,淤泥、海水、游鱼相伴,秦碑在海流中逐渐老去。
在秦山岛顶的山岗上,我看到了徐福。他面朝东方伫立,双手背后交叉,双眼凝视前方,思考中带着明显的焦虑,这茫茫大海深处,到底有没有神仙?为什么寻了两次均不见踪影呢?这如何向始皇交代?
《史记·秦始皇本纪》中,对这场旷日持久的寻仙活动,有比较详细的记载。他想万万世,吃仙药成仙,自然是一种最好的办法。
齐人徐福上书报告,海中有三座神山,名曰蓬莱、方丈、瀛洲,仙人居之。请得斋戒,与童男女求之。
秦始皇毫不犹豫立即批准:遣徐市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一般的人,应该预想得到结果,花了大量的钱,带了大量的人,九年过去了,始终没有找到仙药,徐福心里的焦急程度可想而知,这个时候,他也没有办法,只有继续哄秦始皇:蓬莱的仙药,其实是采得到的,只是,那岛边上有大鲛鱼守卫着,希望皇上派出特等射击手,用最强劲的弓弩,用最坚利的箭,射死大鱼,仙药就可以弄到了。
一个执迷成仙的人,是听不进别人劝的,一般的人也不敢劝,谁劝谁倒霉。不要怪嬴政,即便比他小100多岁的刘彻和小他850多岁的李世民,他们总算是清醒的人吧,一样迷仙,搭仙台,寻仙人,制仙药,要不是李世民吃了那仙丹,也不会死得那么快。
徐福第二次出海寻仙,显然是作好准备,一去不回的,他带着三千童男童女,五谷百工,泛海扬长东渡而去,先后到过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最终落脚日本。
7月4日上午,烈日盖头,我走进了赣榆区金山乡的徐福村。
徐福,又名徐市(fu),字君房,齐地琅琊人,战国末期的公元前255年出生,著名方士。公元前219年、210年,徐奉秦皇之命,两次携童男女出海寻仙而一举成名。
徐福故居,徐福庙,徐福广场,徐福祠,我一一走过。这些仿古建筑,到处都弥漫着徐方士的气息。祠前广场,赵朴初先生题写的“徐福村”碑醒目伫立。徐福祠西,一块菜地上,竖着“徐福种药地遗址”方条石碑。在徐福茶厂,我们静下心来喝徐福茶,嫩绿舒展,清香钻进鼻腔,夏日里的一杯绿,瞬间沁入心底。
徐福东渡,人们可以展开无限的遐想。仅是那三千童男女,就留下多少有趣的话题。他经过的地方,也留下了无数的传说。山东龙口,那里有徐福镇,也称徐福故里,不过我没到过;浙江岱山岛,我去过多次,摩星山西侧有徐福公祠,传说岱山岛是徐福东渡的过境地、候风潮站,一徐姓朋友,说是徐福的后人,言之凿凿。
但赣榆的徐福村,显然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1988年10月16日,日本佐贺市议长木下棋一郎,率40多人的代表团拜访徐福村。1990年5月1日,日本新宫市长田阪匡玄出席了徐福祠的揭幕典礼。佐贺市有徐福登陆处遗址,新宫市有徐福公园,园内有徐福墓,日本歌山县,有徐福碑、徐福丘等。
据史料记载和民间传说,徐福率众在日本的熊野、九州等地登陆后,以和平的方式,融入了日本土著民族,在那里拓土开地,繁衍生息,并利用带去的五谷和百工,向日本民众广泛传播先进的农业和医药技术。徐福在日本民间享有崇高的威望,被尊称为“农耕之神”“医药之神”“蚕桑之神”“航海之神”,这些称号可以看出,徐福在日本完成了他另一种漂亮的使命。有人说,徐福是中国第一位华侨,第一位航海家,我觉得甚为恰当。
徐福寻仙久久不归,秦始皇显然不甘心,他在苦苦等待,秦山岛上,盛开的五彩花树,也撩不起他的兴趣,他喜欢看海市蜃楼,那些忽隐忽现的楼台亭阁,虚无飘渺的神仙居所是他的向往,徐福的船队更让他望眼欲穿。然而,终究等不来早已东去的徐福,身死沙丘了。
不过,从国际交流和文化发展的角度看,秦始皇派徐福寻仙,歪打正着,成就了一桩文化盛事。
国家与国家,诸侯与名士,皇帝和方士,方士与大海,权力与计谋,长生与仙药,一切早已烟消。然而,2500年的时光,长长的故事,依然如夹谷山的出谷黄莺一样绕梁悦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