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的伟大壮举

2020-01-08 03:48刘庭华彭玉龙
党史文汇 2020年12期
关键词:日军抗战日本

刘庭华 彭玉龙

中国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战场既是亚洲—太平洋地区的主战场,也是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一个重要战场。中国抗日战争由独力抗击日本侵略开始发展到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融为一体,联合同盟国持久抗战,始终把日军陆军主力牢牢地牵制在中国辽阔的战场上,并予日军以重大杀伤。中国人民为战胜日本法西斯、夺取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伟大贡献,在世界的东方演出了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创造了人类战争史上的奇观。

揭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在世界东方开辟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

世界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把战火是由日本点燃的。1931年9月18日,日本悍然发动侵略我国东北的战争,打破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从而在远东地区形成第一個战争策源地。它比欧洲战争策源地早两年多。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在东北兴起的中国人民局部抗战,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

九一八事变后,东北人民和东北部分爱国官兵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支持和影响下,打破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奋起抵抗,组成抗日义勇军和抗日联军,进行游击战争,遍布辽宁、吉林、黑龙江省的70多个县。我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到全国抗战爆发前发展到11个联军共4.5万余人,成为东北抗日游击战争的骨干力量。东北三省的抗日游击战争沉重打击了日本法西斯的殖民统治,14年里共歼灭日军25万余人。毫无疑问,东北人民抵抗日本侵略军的斗争,是中国人民反抗日本法西斯侵略、争取民族解放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苏联检察官克伦斯基1948年在远东军事法庭上说:“如果我们可以指出一定的日期作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这段血腥时期的开端的话,1931年9月18日恐怕是最有根据的。”

日本侵占中国东北,是把它作为基地和跳板,进而侵占整个中国,再扩大到远东和太平洋地区,实现其称霸世界的野心。

1936年8月7日,日本广田弘毅内阁五相会议确定了“一方面确保帝国在东亚大陆的地位,另一方面向南方海洋发展”的基本国策,并据此确定了陆军“北进”、海军“南进”和全面侵华的方针,企图以侵占中国作为其征服世界的战略出发点和“大东亚战争的兵站基地”。为了寻求国际力量的支持,并出于自身全球战略的需要,日本于1936年11月25日与德国在柏林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一年后意大利也加入这个协定,“柏林—罗马—东京”,一个世界范围的法西斯国家的军事同盟正式组成。日、德、意3个法西斯国家从逐渐接近到互相支持、合作,终于在重新瓜分世界、反共反苏的共同目的下紧密勾结在一起了。这成为3个法西斯国家在分头发动世界性侵略战争中互相支持和配合的思想政治契约和基础,也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全面爆发的一个重要标志。

1937年7月,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将局部战争扩大为世界性规模,因为征服中国是其实行“北进”或“南进”、称霸亚太地区的世界战略的先决条件。可见,这既是日本对外侵略扩张政策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法西斯轴心国全球侵略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后,中国开始全国性抗战,在远东地区开辟了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倡导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举国一致,奋起抗击,实行全民族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抗战方针,特别是八路军、新四军通过游击战争开辟的广阔敌后战场迅猛发展,与正面战场的正规战配合,在战略上对日军构成夹击态势,陷敌于两面作战的不利境地。淞沪、平型关、忻口、徐州、武汉等战役,先后歼灭日军44万余人,开创了人类战争史上以弱克强的作战方式,粉碎了日本法西斯3个月内灭亡中国的企图。

中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双方共投入兵力400余万人,战火遍及中国10多个省区,面积160余万平方公里。中日战争成了世界基本矛盾在亚洲全面激化的最高形态,苏、美、英等国均以不同方式加入中日战争。首先强烈谴责日本法西斯侵华行径、同情和支援中国抗战的是苏联等各国共产党、共产国际、各阶层进步人士和劳动人民,爱因斯坦、罗素和罗曼·罗兰等国际知名人士联名发表宣言,谴责日本的侵华政策。苏联政府与中国政府于1937年8月21日签订互不侵犯条约,无疑是对中国抗战的有力支持,随后苏方又向中国政府提供4笔贷款,并直接派遣空军志愿队与中国空军并肩对日作战;朝鲜、苏联、印度、加拿大、美国等10余国志愿援华友人陆续来到中国战场,投入到抗日斗争的洪流中;缅甸、马来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等东南亚各国人民通过捐款捐物和拒购、拒运日货等手段,支援中国抗战。美、英、法等国为防日本“南进”,1938年后逐渐改变中日战争之初的两面政策,以贷款形式给予中国抗战一定的援助。总之,七七事变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由局部战争向全面战争的转折点,世界政治的焦点随之由欧洲转向亚洲、远东。中国抗日战争的胜败,直接影响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历史走向。

打破日德意法西斯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侵略图谋,在世界东方形成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

德、日、意3个轴心国为实现瓜分全球、称霸世界的图谋,从签订《反共产国际协定》起,就一心追求在政治、军事和技术情报方面进行“广泛的紧密合作”。如果德、日、意法西斯的军事行动在东西(欧、亚)两大战场连成一气,那么反法西斯战争能否取得胜利将难以预料。因此,中国战场处于极其重要的战略位置。中国的抗日战争如何发展,对于苏联对德作战、美英等国在太平洋和东南亚地区对日作战,都将产生直接影响,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局势的变化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938年7月和1939年5月至8月,日本关东军先后在中国境内挑起张鼓峰事件和诺门坎事件,与苏军发生武装冲突,企图以此试探苏联,并推动日、德、意三国建立军事同盟,但由于中国抗战对日军主力的牵制和苏军的打击,使关东军不得不最后采取外交谈判加以解决。时任关东军副参谋长石原莞尔说:“此次张鼓峰事件,苏联之所以威胁日本者,则以日本对华用兵故……设日本一旦与中国议和,则日本即可威胁苏联,领导远东。”可见,苏联能够摆脱日军威胁的重要因素之一,便是中国抗战对日本陆军主力的打击和牵制。

德国入侵苏联前夕,希特勒接见日本访德考察团团长山下奉文,“希望(他)尽早返回日本,请日本从满洲打进西伯利亚”。苏德战争爆发后,德国外长里宾特罗甫电示驻日大使奥托:“使用您所能运用的一切办法,希望努力使日本参加对苏作战。”日本外相松冈在1941年6月22日至28日的内阁联席会议上,力主对苏开战,以与德国法西斯配合,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并认为这是“千载难逢的良机”。日军参谋总长杉山元却指出:“日本现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很大,北进对苏开战实际上办不到。”日军大本营只好决定:“只有等待斯大林垮台,或远东苏俄地区混乱,有利于日本进展的时候,才使用武力解决北方”“帝国政府将继续努力解决中国事变……暂不介入德苏战争”。中国抗日战争又一次解除苏联的后顾之忧。

当德軍兵临莫斯科城下时,里宾特罗甫再次向日本提出:“日德两国应迅速联合军事行动,从东西两面夹击苏联,在西伯利亚铁路上握手。”但此时,日本正集中兵力于中国战场,企图巩固其“大东亚战争”的后方基地,早日结束侵华战争而转向南进。1941年12月初,日本陆军投入作战的51个师团中,有35个师团用于侵华战争,占其陆军总兵力的70%。由于中国抗日战争消耗和牵制了日本陆军主力,才使其无力“北进”发动侵苏战争,难怪当时日军大本营统帅部决定,“不管德苏战争如何演变,以昭和二六(1941)年度内放弃解决北方的企图”,为的是“对中国继续执行既定的作战方案”。正因如此,苏联得到这一情报后,才大胆地从远东地区把兵力不断西调,以集中力量对付德国法西斯。从1941年冬至1944年秋,苏联从东部西调39个师、21个旅和10个团,计40.2万人,还从太平洋舰队调走12个海军步兵旅,计14万人,总共从东部向西线抽调54.2万的兵力、5000多门火炮和迫击炮、3300多辆坦克,大大加强了苏联西线对德作战的实力。

由上可见,苏联之所以能够把如此多的兵力从东部西调,日本之所以在1941年下半年苏联对德作战最艰难的时期未能配合德军在远东地区进攻苏联,皆因为中国抗日战争捆住了日本法西斯的手脚,使德国企图勾结日本夹击苏联的阴谋破产。对此,苏联元帅崔可夫曾以感激的心情说:“甚至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里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

日本“北进”侵苏被迫放弃,“南进”建立所谓“大东亚共荣圈”也同样因其陆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不能自拔而一再推迟。

1940年春夏,德国进攻西欧,法国败降,英军被赶出欧洲大陆,希特勒称霸西欧。在英、法无暇东顾,美国又尚未直接卷入同德、意、日冲突的情况下,日本本来可以趁机南下,向太平洋地区扩张,以攫取英、法、荷、葡在东亚、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既得利益。德国法西斯也竭力唆使日本南进,以期望它从东方打垮英、法等国势力,与其在战略上相互策应。但此时的中国正在对日进行百团大战,将日军主力牢牢牵制在中国战场,日本拒绝了德国的要求,日本访德特使寺内寿一上将解释说:“中日战争不结束,南进是办不到的。”1940年,日本陆军投入作战的49个师团中,有38个师团陷于侵华战争中,占陆军总兵力的78%。

1941年,日本海军偷袭珍珠港得手,又成功攻击英国“威尔士亲王”号及“反击”号两艘巨舰成功,暂时取得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优势后,利令智昏地制订了用5个师团攻打澳大利亚、夺取锡兰,与希特勒在印度洋上会师的狂妄计划。德国也力促日本进军印度洋。英国首相丘吉尔预见到远东地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局势的严重危险,向美国总统罗斯福惊呼:“我必须重提印度洋的严重形势……没有理由不认为日本人会成为西印度洋的优势力量。这样,不仅我们到中东和印度的运输船队会受到阻挠,而且来自阿巴丹的石油供应也会断绝。没有石油,我们就无法维持在印度洋区域内海上和陆上的据点,必然会导致我方在中东的全部阵地的崩溃。”3天后,他又指出:“日本在今年只有占领中国,才会取得重大结果……中国一崩溃,至少会使日军15个师团、也许会有20个师团腾出手来。”

中国军民不但没有崩溃,反而愈战愈强,致使日本陆军根本腾不出手来。由于日军主力深陷于中国战场,力不从心,终于不得不否决海军的建议,使日德在中东会师的战略计划成为泡影。到1943年11月,美军在太平洋战场开始战略反攻时,日本还有64%的陆军和45%的航空兵被牵制在中国战场上。直至1944年,日本参谋本部才勉强以新建部队替换关东军较老的6个师团增援太平洋战场,但由于兵力太少,根本无法扭转整个战局。

成为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和后方基地

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而中国军队则是亚太地区盟军重要的战略支柱。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日军很快席卷菲律宾、马来亚、香港、印度尼西亚、泰国等地。由于盟军在这一地区接连失利,丧失了太平洋沿岸一系列战略据点,从而使缅甸成为盟军与日军必争的战略要地。1942年1月21日,丘吉尔在转致参谋长委员会的电报中指出:“缅甸如丧失,那就惨了,这样会使我们同中国人隔绝,在同日本人交战的军队中,中国军队算是最成功的。”罗斯福在2月23日给澳大利亚总理柯廷的电报中也指出:“如果缅甸失守,依我看来,我方整个的局势包括澳大利亚在内,将面临严重的危险。”但是,英、美在远东的军事力量十分薄弱,为此,丘吉尔、罗斯福都亲自出马,请澳大利亚将正从中东调回澳本土的2个师改调增援仰光,支援缅甸防御作战,然均遭拒绝。在此情况下,英国急切请求中国派兵支援。中国根据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总体需要,在国内抗战正处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仍以第五、第六、第六十六军等部共约10万人组成中国远征军,紧急入缅支援英军作战。在担负曼德勒正面及东部地区的防御战中,中国远征军浴血奋战,屡挫敌锋,先后取得东吁保卫战、斯瓦阻击战、东枝收复战等重大胜利,给日军以沉重打击,有力地迟滞了日军的进攻。而英军担负的缅甸西部防御却被日军迅速突破,英军主力被日军围于仁安羌地区,英缅军总司令亚历山大上将紧急求救,经中国远征军驰援解围,才使其7000余名官兵得以安全撤离。

中国军队在援缅作战中,先后投入30余万兵力,在3年多时间里,共歼灭日军6万余人,为东南亚人民的解放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同时也挽救了盟军在东南亚战场的危局。

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盟军对日作战的重要后方基地。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在美国军事当局的战略设想中,中国战场既是对日作战的空军基地,又是最后进攻日本本土的前进基地。1942年4月18日,美军16架B-25重型轰炸机从太平洋上的美军航空母舰大黄蜂号上起飞,轰炸了日本东京、横须贺、横滨、名古屋、神户等城市后,于中国浙江省内的中国空军机场降落。日本本土第一次遭到美机的轰炸,朝野震惊。7月4日,美国援华志愿航空队(飞虎队)被改编为美国空军驻华特遣队。1943年3月10日,美国驻华空军特遣队奉命扩编为美国陆军第十四航空队,继续利用中国空军基地轰炸日本的海上运输线和远在台湾、越南及日本本土的战略要点,直接支援了美军在太平洋战场的对日作战。中国为美国提供了所需空军基地、第一线野战机场及地勤人员,空军基地主要有重庆、成都、昆明、柳州、桂林、衡阳、宝庆(邵阳)、芷江、老河口等,第一线野战机场更多。为修建美军所需机场,中国方面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为保护在华美军空军基地,中国军队也付出了数以万计的伤亡。中国军民还积极营救美军飞行员,至1945年春,先后营救美军飞行员70余名。

中国战场为盟国提供了大量的战略军事情报。整个抗战期间,苏联军事情报组长驻延安,中国共产党将搜集到的大量很有价值的情报提供给了苏方。值得一提的是,1941年6月,阎宝航从国民党某高级官员那里得知,德国将于6月21日进攻苏联。阎宝航将这个情报立即报告给在重庆的周恩来,周恩来于6月16日报告中共中央。中共中央从香港方面也得到了类似情报,旋即转告给在延安的苏军情报组。苏德战争爆发不久,苏方曾以伏罗希洛夫的名义向朱德致电表示感谢。中共中央还允许美军在晋绥、太行等地和在华中新四军第五师区域内设立电台,并向美军提供日军情报及气象资料。在华南,美军第十四航空队也与东江纵队合作,建立情报、通信、气象等联系。

1941年下半年,中国有关部门从日军航空兵的调动和部署中,侦译到日军有在太平洋采取行动的企图。中方立即将这一情报通知了美国国防部,但未能引起美方的重视。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方也开始重视中方的情报系统。

中国还为盟国提供了大量战略物资,有力支援了盟国的反法西斯战争。全面抗战爆发后,苏、美等国先后向中国提供贷款援助,以帮助中国购买军事装备,但这些贷款大部分规定中国以重要稀有金属和农牧产品予以偿还。据不完全统计,抗战期间,中国向苏联提供钨砂31177吨、锑10892吨、锡13162吨、汞560吨、锌600吨、铋18吨、桐油8868吨、羊毛14300吨、生丝309吨、猪鬃885吨、生皮革223.3万张、茶叶30293吨;还向美国提供价值7.48亿美元的桐油和锡、钨等矿产品(其中钨砂16884吨、锑2093吨、锡10708吨);向英国提供价值1.148亿英镑的农、矿产品。

为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联合国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遭受法西斯侵略的国家,也是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积极倡导者和有力推动者。为了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不仅促成和始终坚持国内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而且一貫致力于建立世界各国和各民族的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将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作为抗战胜利的基本条件。早在局部抗战阶段,在东北即形成了中朝联合对日统一战线。1936年7月至9月,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斯诺的多次谈话中明确指出,日本的大陆政策和海洋政策不仅指向中国,而且也指向美、英、法、苏等国家,日本帝国主义不仅是中国的敌人,也是美、英、法、苏等国人民的敌人。因此,这些国家应该结成反对日本的统一战线。1937年3月1日,毛泽东在同美国记者史沫特莱谈话中又指出:“我们主张中、美、英、苏、法建立太平洋联合战线,否则有被敌人各个击破的危险。”5月,毛泽东又进一步提出,日本侵华所造成的新形势,“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面前提出了中国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世界的和平阵线相结合的任务”。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中共中央公开呼吁:“立刻实现抗日的积极外交,拥护国际和平阵线,反对法西斯侵略阵线。同英、美、法、苏等国订立各种有利于抗日救国的协定。”明确表示赞成中国在抗日问题上与包括英、美、法在内的一切反侵略国家合作。为动员一切力量抗战,中共中央又制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提出“在不丧失领土主权的范围内,与一切反对日本侵略主义的国家订立反侵略的同盟,及抗日的军事互助协定。拥护和平阵线,反对德日意侵略阵线”的抗日外交政策,主张迅速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以联合一切和平民主力量共同抵抗法西斯侵略。1938年4月1日,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抗战建国纲领》,提出“本独立自主之精神,联合世界上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为世界之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联合一切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之势力,制止日本侵略,树立并保障东亚之永久和平”等外交政策。这表明当时处于执政党地位的国民党实际上接受了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主张。

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建立,经历了一个艰难的过程。从中国全面抗战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期间,英、美等国对中日战争实行“不干涉”和绥靖政策,并策划“远东慕尼黑”阴谋,企图以牺牲中国利益为代价,对日妥协。对此,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一方面坚持持久抗战,同时对“远东慕尼黑”阴谋进行了深刻揭露和坚决斗争,从而使中国并未成为“亚洲的捷克斯洛伐克”。这对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形成,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苏德战争开始到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共中央多次发表宣言、指示,提出共产党人的任务就是动员各国人民组织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并在延安组织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直接推动了东方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发展。中国共产党于1941年12月9日发表宣言,呼吁:“中国与英美及其他抗日诸友邦缔结军事同盟,实行配合作战,同时建立太平洋一切抗日民族的统一战线,坚持抗日战争至完全的胜利。”同时,中国政府决定立即对日宣战,建议太平洋反侵略各国成立正式同盟,并声明“中国现决定不避任何牺牲,竭其全力与英、美、苏及其他诸友邦共同作战,以促成日本及其同盟轴心国家之完全崩溃”。在中国政府的提议下,12月23日,中、美、英在重庆召开东亚军事联合会议,通过《远东联合军事行动初步计划》,中英两国签订《中英共同防御滇缅路协定》。会议还决定中、美、英三国在重庆正式成立军事会议,以加强对日作战的协调。中国对于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和东方对日战线起了积极主动的直接推动作用。1942年1月1日,由中、美、英、苏四国领衔,26个国家在华盛顿签署《联合国家宣言》,这标志着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的正式形成。

中国的大国地位,是中国人民浴血奋战赢得的,是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形成的,绝非他人所赐。1943年10月莫斯科三外长会议期间,苏、美、英三国邀请中国政府共同签署关于普遍安全的宣言。四国宣言向全世界首次宣布要建立一个新的国际组织,还对要在“尽速可行”的时间内建立这一新国际组织正式承担了义务,从而也表明了四国将要在其中处于的特殊地位。11月,中、美、英三国在埃及开罗召开会议,商讨反攻日本的战略及战后国际局势的安排,会后发表的《开罗宣言》,使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而后,中国作为建立国际组织的4个发起国之一,积极参加了敦巴顿橡树园会议,与美、苏、英三国共同发起旧金山制宪会议,成为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之一,并通过联合国宪章得到国际法的正式确认。中国为联合国的建立作出重大贡献,中国获得世界大国地位当之无愧。

创造了弱国打败强国的宝贵经验

中国抗日战争,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战胜法西斯强国的战争。最后,大而弱的中国打败了小而强的日本。这是弱国打败强国的典型范例。中国之所以能够取得这场规模空前的全民族抗战的完全胜利,是由于百余年来反帝国主义侵略斗争带来的民族觉醒,而集中代表中华民族已觉醒的政治力量的先驱者和凝聚核心就是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人民军队。为什么一个弱国能够最后打败强国?其经验是极其丰富的,这里仅择其要而概述之。

其一,建立、维护、巩固和发展由中国共产党倡导、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基本保证。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共产党从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首先提出武装抗日的爱国主义主张和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思想。此后,又为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了艰辛的努力,不断调整政策,将“抗日反蒋”改变为“逼蒋抗日”及至“联蒋抗日”,从而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推动了国共两党的第二次合作,最终促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实现了全民族抗战。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后,针对国内出现的妥协、投降、分裂和倒退的危险倾向,中国共产党及时提出坚持抗战、反对妥协,坚持团结、反对分裂,坚持进步、反对倒退三大政治口号,努力维护统一战线,克服了投降危险。针对统一战线内存在左、中、右3种政治力量的现状,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方针和又联合又斗争的总政策。对于投降派、反共派和顽固派挑起的军事摩擦,则在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下,予以坚决反击。中国共产党高举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坚决维护、巩固、发展统一战线,坚持独立自主、团结抗战,维护了团结抗战大局。中国共产党人勇敢战斗在抗日战争最前线,支撑起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希望,成为全民族抗战的中流砥柱。

其二,实行全面全民族的即人民战争的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的战略总方针及作战原则,是战胜日军的军事战略指导。在全国抗战爆发前后,中国共产党和国民党的一些领导人及爱国的有识之士,为提出符合国情的抗战路线和战略方针进行了艰辛的理论探索。抗战一开始,针对国民党不发动、不武装人民群众,实行一条单纯政府与军队参与的片面抗战路线,中国共产党主张实行全面全民族的抗战路线。1937年8月,中共中央提出《抗日救国十大纲领》,这是争取抗日战争胜利的具体措施,是弱国打败强国的唯一正确的指导路线。朱德在党的七大上总结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抗日战争经验时指出:“總的经验何在呢?简单的同时又是明确的,就是解放区经过了我们党的领导,依据毛泽东同志人民战争的方针,实现了解放区的全民抗战总动员。”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抗日战争的胜利就是中国共产党全民抗战路线的胜利。为了制定全国抗战的战略方针和加强对日作战的指导,中共中央于全国抗战爆发后不久明确提出,日军以速战速决为原则,我国抗战战略之基本方针是防御的持久战,在战役上应以速决战为原则,作战的基本原则是运动战,并广泛地开展游击战争。1938年五六月间,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等重要著作,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阐明了抗日战争的性质、特点、发展进程的规律和胜利前途以及游击战争的战略地位。正是按照毛泽东持久战的战略思想和游击战理论,中国的抗日战争才一步步走向胜利,创造了世界战争史上的奇迹。中国共产党的全面抗战路线、正确战略策略,发挥的中流砥柱作用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关键。

其三,开辟敌后战场,与正面战场相配合,构成陷敌于两面夹击的战略布局。面对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战斗力较强的日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数量少且装备差,如果摆到正面战场与日军硬拼,不但很快会拼完,而且对抗战全局起不到多大作用。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与人民群众有着血肉联系的传统和善于开展游击战、建立根据地的优势,及时果断地决定实行战略上的敌进我进,在日军对正面战场进行战略进攻的态势中,迅即挺进敌后,执行在“战略统一下的独立自主的游击战争,基本的是游击战,但不放松有利条件下的运动战”的军事战略方针,广泛开展游击战争,担负起开辟敌后战场的任务,创建抗日根据地,壮大自己,在战略上配合正面友军作战。经过艰苦奋战,我军于武汉失守前开辟了华北、华中敌后战场,这对挫败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企图、挽救抗战危局、加快相持阶段的到来,起到重要作用。到1945年夏,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军队先后在华北、华中和华南等19个省区开辟和建立19块敌后抗日根据地,面积达100余万平方公里,人口约1.2亿人,成为最后战胜日军的主力军。敌后战场的开辟,形成敌后与正面战场共同对日作战的战略布局,对日军构成了两面夹击的有利战略态势。这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指导民族解放战争的一次伟大而成功的实践。

其四,争取世界反法西斯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广泛同情和支援,是中国抗战取得胜利的外部重要条件。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胜利,得到各国人民的支援,但主要是靠中国人民的努力。在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主张中国抗战应以自力更生为主,同时争取一切可能的外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军事、物力等是在基本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依靠中共自己的力量坚持和发展起来的。从七七事变开始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美、英、法等国对日采取所谓“中立”立场和“不干涉”的绥靖政策,且一再进行“远东慕尼黑”阴谋活动,企图牺牲中国,并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还向日本侵略者提供战争物资。苏联则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在中国抗战初期,从政治、经济、军事上援助过中国。由于中国战场是亚太地区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战场,对世界其他反法西斯战场给予了有力支援与配合,从1940年之后,美国等反法西斯国家开始援华,特别是1945年,苏联对日宣战、出兵中国东北歼灭关东军,和美国对日本投掷原子弹,加速了日本的投降。各反法西斯国家对中国抗战的支援,鼓舞了中华民族打败日本法西斯的必胜信心。

(责编 王燕萍)

猜你喜欢
日军抗战日本
日本元旦是新年
《黄金时代》日本版
我们家的抗战
我们家的抗战
侵华战争中的日军“三羽乌”
去日本怎么玩?它告诉你
日军“特攻战之父”大西泷治郎
对日军编制和军衔称谓的商榷
日军密码四次落入美军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