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一玲
(华东政法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上海201620)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不可逆转的大趋势。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生产要素全球范围内的优化配置,自由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经济全球化发展正处于深刻调整期,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进一步冲击着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贸易旧格局,过去倡导自由贸易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采取了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逆全球化思潮暗潮涌动,为世界经济复苏增添变数。如何看待经济全球化和当前贸易保护主义兴起并如何应对之已成为重要课题。我们应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正确认识经济全球化,理性把握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兴衰的关联性,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主要通过设置壁垒、提高关税、进口限额等方式保护本国商品免受外来竞争。贸易保护主义政策的产生有着深刻的历史根源,其作为一种经济思潮和政策实践由来已久。早在19 世纪马克思就意识到这样的问题,当全球贸易不停冲击部分地区的市场和固有的经济模式时,可能引发地方保护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不断地抬头,从而带来“不断的危机与损害”①张远,徐扬,任珂:《“马克思预言”拨开全球化迷雾》(2018 年4 月8 日发布),http://www.xinhuanet.com/2018-04/08/c_1122650996.htm,2018年7月25日访问。。
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主要特征是通过提高关税、设置限额等方式限制其他国家的商品、服务、技术等进入本国市场,以保护本国企业免受竞争。瑞士学者保罗贝洛赫(Paul Bairoch)认为美国是“现代贸易保护主义的发源地和堡垒”②刘杰:《贸易保护主义对我国的影响及应对措施》,《现代经济信息》2019年第7期,第131页。。早在18 世纪美国所发生的“波士顿倾茶”事件即被视为用贸易保护主义对抗经济全球化的行为。20 世纪80 年代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导致美、日贸易摩擦。进入21 世纪,特别是美国次贷危机之后,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再次抬头。经济危机之下美国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相继掀起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浪潮,遏制了全球经济复苏的势头,增加了世界经济的不确定性,被冠以“超贸易保护主义”的称号。“超贸易保护主义”既有绿色环保名义的贸易壁垒,也有技术型壁垒;其表现出对传统贸易保护框架的突破,覆盖和渗透到经济的各个领域①关宝瑞,郑文范:《西方发达国家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及中国的应对策略》,《价格月刊》2019 年第10 期,第57 页。。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至2018 年十年间美国累计出台保护主义政策1492 项,位居全球首位。自特朗普就任美国总统以来高举“美国优先”大旗,美国不仅采取“退出主义”,相继退出了TPP、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而且采取“逆全球化”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设置贸易壁垒、限制外资、提高关税等。此外,美国运用长臂管辖手段,宣布对中国启用301 条款,发动反倾销调查,还对中兴、华为、大疆无人机等一批中国跨国公司进行制裁。2019 年美国再次以国家安全为由,将44 家中国企业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加剧了中美贸易摩擦。然而,贸易保护主义本身是一把“双刃剑”,客观上也对美国经济发展造成了损害。
观察历史,不难发现贸易保护主义与自由贸易呈现此消彼长、反复交替出现的互动规律性特点。恩格斯曾分析过这种现象并指出:“关于自由贸易和保护关税制度的问题,完全是在现代资本主义生产制度的范围内兜圈子。”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49 页。贸易自由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经济思潮和政策主张,本质上都属于中性的手段而非制度属性范畴。在资本逻辑和国家利益的作用之下,政府会依据不同的情况选择采取自由贸易政策或者贸易保护主义政策。自由贸易通常是在资本主义演进到自由竞争阶段流行的经济政策主张。例如,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经济学家都积极主张自由贸易,政府不干预国际贸易。恩格斯就此分析指出:“特别是世界贸易,要求有自由的、在行动上不受限制的商品所有者。”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 年版,第115 页。马克思虽然批判过英国式的自由贸易,但是他也认识到自由贸易会驱动生产力发展,带来私有制的消亡,终将加速人类新社会的到来,从这个意义上讲,他对自由贸易持赞成态度。从各国的实践来看,往往是经济繁荣之时,资本的扩张推动自由贸易占据上风,贸易保护主义衰退;而当国家综合实力相对下降、出现贸易赤字、垄断利润下降特别是发生经济危机之时则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主义。运用定量研究发现,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与经济危机的出现在时间上具有一定的重合性。例如,1929 年至1933 年爆发的世界资本主义经济大危机助长了贸易保护主义浪潮,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关税大战愈演愈烈;统计数据显示欧洲多国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关税,同期美国的关税甚至超过50%,国际贸易进一步萎缩,而这反过来又加深了当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在马克思主义视阈下,资本主义自身制度弊端是贸易保护主义产生的深层次根源。从马克思主义的世界交往理论来看,“只有在交往具有世界性质,并以大工业为基础的时候,只有在一切民族都卷入竞争的时候,保存住已创造出来的生产力才有了保障。”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年版,第61-62 页。世界经济发展需要进一步拓展和深化全球贸易,但曾经倡导自由贸易的美国等发达国家反而祭起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旗,这本质上是“贸易霸权主义”的体现,是对世界经济交往的阻碍。贸易保护主义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镇痛药”,但难以根治资本主义结构性矛盾,包括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之间的矛盾等。依据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无法靠资本主义制度自身解决的,因而随着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产生,可以预见,贸易自由主义与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依然会交替出现,未来贸易保护主义还将会不断上演。
“经济全球化”概念最早是由特·莱维于1985 年提出。目前关于经济全球化的概念界定存在多种版本。例如,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认为全球化带来了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流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认为全球化使各国经济相互依赖性增强。习近平主席指出:“‘经济全球化’这一概念虽然是冷战结束以后才流行起来的,但这样的发展趋势并不是什么新东西。”⑤《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6 年5 月10 日第2 版。经济全球化深刻塑造了全球经济面貌,成为推动世界经济格局演变的重要因素,也是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置身于其中的时代语境。虽然经济全球化的内涵界定各异,但学术界普遍认可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贸易、资本、技术在国家之间的相互流通而形成的全球经济发展整体趋势和过程。其中,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重要的表现形式之一。
马克思、恩格斯在经济全球化曙光初现之时就已经预见其产生的历史必然性。尽管他们没有专门提出“经济全球化”概念,但在《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一系列经典著作中详细论述了与经济全球化相关的世界贸易等议题。马克思、恩格斯指出,19 世纪大工业“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的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 卷),第68 页。;马克思、恩格斯的这些睿智洞见深刻揭示了世界贸易的发展逻辑,从而奠定了今天正确把握经济全球化内涵的基础。
从马克思主义视阈来看,资本的扩张与增殖是经济全球化重要的内驱力。资本向全球渗透扩张乃是资本自身发展的客观逻辑,而资本逻辑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核心逻辑。回顾历史,经济全球化最早可以追溯至15 世纪末16 世纪初的大航海时代,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的开辟,各文明之间相互隔绝、各自独立发展的状态被打破,世界市场初具雏形,由此开启了经济全球化最初的“1.0 阶段”。在资本逻辑之下,为最大化地追求剩余价值,资本需要在生产和消费两个方向上进行扩张与增殖,但生产的不断扩大与一国消费的有限性之间存在着结构性矛盾。为解决这个突出矛盾,资本需要跃出国界在世界范围内寻找市场。从哥伦布发现美洲开始,人类经济活动范围从地区延伸至全球,形成了马克思所描述的“世界交往”,推动了跨国贸易的发展和世界市场的形成。
在马克思所生活的时代,汽车、电话等的发明标志着电气时代来临,生产力出现新的跃升,经济全球化清晰可见。当时英国已经编织起庞大的全球棉花生产和贸易网络。正如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不断扩大产品销路的需要,驱使资产阶级奔走于全球各地。”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年版,第35 页。随着劳动生产力成本的不断攀升以及生态环境治理成本的日益提高,资本家需要寻找劳动力更加低廉、生态环境治理成本更低的国家或地区投资设厂,这加快了跨国公司的形成与发展,从而推动了资本和生产的全球化,逐步形成世界性生产和贸易网络,各国经济彼此交织、融合成统一整体。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印度市场为美国商品所充斥,美国市场也同样为印度商品所充斥。”③聂锦芳,彭宏伟:《马克思〈资本论〉研究读本》,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3 年版,第275 页。列宁曾经指出,交换造成了经济关系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④列宁:《列宁全集》(第22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年版,第94-95 页。。跨国公司在资本利益的驱使下积极开拓世界市场,推动自由贸易,成为经济全球化的“急先锋”和强有力的“催化剂”。跨国公司生产、销售的各类产品成为经济全球化的生动缩影。随着21 世纪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的应用,经济全球化进行到全新阶段,网络将国家地理疆界抹平,信息无边界化,协作生产自发崛起⑤张茂钰:《新自由主义的资本主义全球化及其替代方案——访剑桥大学大卫·莱恩教授》,《国外社会科学》2019 年第1 期,第149 页。。综上,世界贸易推动着经济全球化发展,也助推着资本主义体系的世界扩张。经济全球化的演进即是在资本逻辑之下“地域史终结”和“世界史展开”同时进行的历史必然过程。
经济全球化利弊均具,一体两面,是矛盾统一体。罗伯特·萨缪尔逊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既能促进经济增长、传播新技术,但也有侵蚀当地文化的一面。对此,我们可以从多视角评价经济全球化。一方面,其积极面是能推动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包括发展鸿沟等在内的经济全球化的消极面又会引发反对声音,造成政策反弹。经验表明,当经济全球化处于高潮、发挥出积极面时,自由贸易当道,贸易保护主义衰退;当经济全球化处于低潮、显露消极面时,贸易保护主义随之兴起。对此,我们需要深刻总结贸易保护主义兴衰规律,理解它与经济全球化的逻辑联系,在此基础上探讨有效的应对之策,更好地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对经济全球化的积极面有着深刻论述。当马克思宣称历史正转变为世界历史时,他无疑是站在打破狭隘地域限制的全球化立场之上的。在马克思看来,市场社会的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物质进步过程,经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历史发展的进程。经济全球化带来分工利益,生产要素能够跨国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使生产力突飞猛进地发展。在这之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较于经济全球化之前都能得到较大幅度的收益。在市场层面,“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陆路交通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这种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发展。”①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年版,第273 页。卖方获得更高额的利润,买方拥有更高的消费满足与更低的消费成本;在国家层面,表现为发达国家进一步积累的物质财富,发展中国家日益增加的GDP 和新的发展潜力,从而推动了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既能使各国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生产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出口商品,合理利用资源;又能在满足本国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情况下进口物美价廉的商品,助推全球自由贸易的发展。正如《共产党宣言》中所指出:“商品的低廉价格,就是它用来摧毁一切万里长城、征服野蛮人最顽强的仇外心理的重炮。”②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276 页。同时经济全球化也加速了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各国都可以从世界市场中获益,这为各国充分利用世界市场、优化资源配置打下了基石。此外,专业化分工的生产方式带给各国巨大的分工利益,经济生产效率进一步提高,推动开放型世界经济的形成。基于此,马克思认为市场的全球化是不可避免的物质进步过程。与此同时,“各民族的精神产品成了公共的财产”③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 卷),第34 页。,人类精神文明达到以往难以想像的高度。对此,习近平主席曾经指出,经济全球化促进了科技和文明进步以及各国人民交往。综上,经济全球化的积极面体现在对整个全球生产力和财富的总体性拉动上,各国都能从自由贸易中不同程度地获益,贸易保护主义随之消退,人类社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经济全球化的积极面不言而喻,但它也存在着明显的负面影响。当前,经济全球化的消极方面突出表现为全球治理滞后、发展失衡、风险增加等诸多难题和矛盾未能得到有效解决,民众对此不满情绪的存在使得“逆全球化”等思潮抬头,成为贸易保护主义滋生的“思想温床”。
回顾经济全球化演进历史,从最初的“经济全球化1.0 版”到以商品倾销和不平等贸易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2.0 版”,再到资本全球扩张的“经济全球化3.0 版”,经济全球化带给人们的不都是收益,也有显著的负面性。马克思很早就意识到资本主义国际体系具有不平衡发展的规律;世界交往并非在“田园诗般”的情调中展开;生产力发展不同的国家之间难以真正地平等交往。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占据优势地位,其在全球经济规则制定方面拥有绝对发言权,经济全球化更多地表现为资本主义的全球化。《共产党宣言》中描述了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复制扩张,“它使未开化和半开化国家从属于文明国家”④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 卷),第273 页。。由于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向使用效率高的国家流动,资源配置的不均又加剧了国际竞争和全球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发达国家因此成为经济全球化的受益者。相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却处于被动弱势地位,以输出廉价原材料、劳动力和加工初级产品为主,处于全球产业链的末端,世界形成了“中心-边缘”的依附型经济结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通过全球商品链,利用南北方国家间巨大的单位劳动成本差异榨取外围地区的超额利润,并将其间所产生的附加值归功于中心国家自身的经济活动⑤因坦·苏万迪,R.贾米尔·约恩纳,约翰·B.福斯特:《新自由主义全球化下的剥削之谜——基于全球商品链与新帝国主义的视角》,于明译,《国外社会科学前沿》2019 年第9 期,第13 页。。一些发展中国家成为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载体,甚至沦为发达国家的“新经济殖民地”,导致国家经济主权受到严重侵蚀。正如联合国人类发展报告中所指出:“迄今为止的全球化是不平衡的,它加深了穷国和富国的鸿沟。”全球南北国家发展差距日益拉大,马太效应凸显。此外,一些发达国家基于本国生态环境治理的考虑,将部分高污染工业建立在生态环境破坏成本低、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经济落后国家,造成当地的生态危机。伴随经济全球化浪潮,国家之间财富差距拉大、世界交往愈发不均衡等问题日益突出,全球经济治理面临挑战。对此,在经济全球化中处于弱势地位的国家为保护本国脆弱产业更倾向于采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马克思主义积累规律明确指出,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形成资本家财富积累的同时也造成无产阶级的贫困化。伴随资本在全球范围的扩张,在资本积累作用机制之下,资产阶级消灭生产资料、资产等的分散状态,财富日益集中于少数资本所有者手中,一国内部贫富分化严重。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基尼系数达0.7 左右,早已超过了警戒线,世界最富有的8.6%的人口拥有世界85.3%的财富。以美国为例,富豪贝佐斯的个人财富曾经一度达到1 500 亿美元,而目前40%的美国人都处于“月光族”状态之下,无法积蓄任何收入。据统计,美国中产阶级人数也在锐减,2015 年其人口比例首次低于50%。一国内部收入差距的拉大、失业率的增加使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加深,当其达到一定临界点时即会引发激烈冲突,从而导致社会动荡,这从近几年法国等西方国家频发的罢工潮中可见一斑。对此,反对不合理全球化的各种反全球化民间运动层出不穷。在“逆全球化”思潮影响下,为缓解国内就业压力和劳资矛盾,一些国家政府便采取贸易保护主义的政策以保护本国效率低下的产业不受外来冲击。
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在资本主导下必然出现诸多弊端,不仅使收益全球化,也使危机全球化。市场的盲目性、滞后性等容易产生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所形容的“生产过剩的瘟疫”。随着各国经济相互依存性加强,发端于一国的经济危机能很快地波及他国,形成蝴蝶效应,导致全球经济风险不断增加。2008 年起始于美国的金融危机波及全球就是一个例证。金融危机爆发后国际投资低迷,全球贸易实际增长与GDP 实际增长率之比屡创新低。从表面上来看,金融危机直接源于金融体制缺陷,造成美国的次贷危机,进而影响全球经济发展。但本质上却与金融全球化息息相关。金融是经济运行的核心与枢纽之一,在“脱实向虚”的金融全球化背景之下,美元是世界货币,各国在进行国际贸易往来时通常选择用美元进行结算,同时货币之间的汇率与美元挂钩,一些国家还以美元作为储备、发行货币的支撑。伴随美国一些金融机构的信用破产和国家信用评级的被下调,金融危机爆发使得美元的币值发生动荡,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引发了多国一系列的经济危机。为早日摆脱经济危机,防止经济危机“滚雪球”式扩散,部分处于经济危机之中的国家政府更倾向于制定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贸易保护主义的兴起与经济全球化发展困境密切相关。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全球化进程步履蹒跚。《世界贸易统计报告》显示,2015 年以来全球货物贸易额连续多年负增长,受部分国家内顾性倾向的贸易政策等的影响,全球贸易复苏势头脆弱。与此同时,国际直接投资增长乏力,跨国公司全球扩展速度放慢。统计数据显示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0 年间,全球FDI 流入额年均增速达20.2%,金融危机爆发后则仅为0.8%。从目前全球市场的投资不足可以窥见当前全球经济的发展态势不容乐观。从马克思主义的视角来看,资本主义本身的制度弊端是经济全球化出现困境的深层次根源。
由于经济全球化发展困境所助推的“逆全球化”思潮抬头与贸易保护主义兴起休戚相关,对于世界经济低迷以及全球经济风险的增加,各国政府都寄希望于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调整来应对金融危机。面对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发展鸿沟、财富不均、公平赤字等诸多问题,民众对于经济全球化不满情绪与日俱增,质疑、批判全球化的“逆全球化”思潮悄然兴起,出现了诸如美国世贸组织部长会议期间大规模反全球化示威等现象。与此同时,难民危机、生态环境恶化等一些非经济的全球问题也在推升逆全球化的趋势。当今一些知名学者对待经济全球化也持反对质疑态度,诸如彼得·马丁和哈拉尔特·舒曼等认为全球化是一个可怕的陷阱,任其发展会对社会结构造成影响。
邓小平曾提出“发展是第一要务”的著名论断。经济全球化极大地推进了全球财富的增长,但并没有妥善解决好“有增长无发展”等诸多问题。2008 年金融危机之后,经济全球化正从高速发展期进入调整转变期,呈现出速度放缓、规则重构等新特点。对此,质疑经济全球化的声音开始不绝于耳。作为矫枉过正的反应和“逆全球化”思潮的反映,失业率增加、金融风险、国际公共卫生安全危机等跨国问题被归咎于经济全球化,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势力抬头。例如,英国是早期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者,曾经缔造了所谓“日不落帝国”的辉煌。但是面对欧洲经济不景气、难民潮以及欧洲移民对英国福利与就业资源的挤占,在“逆全球化”等思潮的影响之下英国脱欧,这是经济全球化遭遇挑战的缩影,也凸显出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协调性较低等缺陷。再如,美国曾经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早在1924 年美国已掌握了全球约一半的黄金储备,继而建立起美元霸权,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强大的经济、文化和政治霸权等,成为首屈一指的全球超级大国。但是近年来伴随着美国国内经济矛盾的累积与自身实力下降,美国一些政治家转而不承认本国从自由贸易中获益,开始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
在经济全球化遭遇困境之时,长期自诩为自由贸易推动者的美、英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转而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使自由贸易遭遇逆风。为什么出现此类“逆全球化”现象呢?原因是多方面的。关键在于“再经济全球化”使资源在全球加速流动,给各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发展中国家可以利用经济全球化新机遇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增强综合竞争力,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凸显后发优势。统计数据显示,早在2017 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总量占世界经济总体比重已经达到36.2%。随着中国、巴西、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群体性崛起,打破了传统西方掠夺式全球化的利益链,发达国家在商品、资本、技术等领域的优势已不如从前。美国产业日益空洞化,出现了工业衰退的“铁锈地带”。而中国推出“中国制造2025 计划”,中国对美国技术的传统依赖已经转变为中国高新科技产业的逐步兴起,包括5G、“天眼”、量子卫星等等的研发。传统资本主义大国的衰落和疲惫之态渐趋明显,世界经济格局发生转折性变化,全球经济发展版图正处在从失衡走向新均衡的重塑之中。
德国经济学家李斯特等一些学者分析了贸易与国家间政治的关联性。贸易与国家间政治是紧密勾连在一起的。资本逻辑与国家这一最重要的国际行为体的利益逻辑紧密勾连,共同推动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在寻求现行全球化趋势逆转的“逆全球化”思潮影响之下,包括美国在内的一些西方发达国家认为自由贸易与所谓的“国家利益”之间存在一定冲突,当下经济全球化已不能维护其垄断地位和超额利润,进而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实行技术出口限制,试图维持其固有优势和既得利益,这不仅冲击了全球价值链和国际分工体系,而且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
贸易保护主义短期看似对本国企业和产业有利,但实质上是在保护低效率生产,扭曲资源配置,从长远来看存在负面性。贸易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之一。经济全球化以市场经济为基石,要求资源跨国自由无阻地流动以实现优化配置,这与自由贸易的精髓相一致,因此自由贸易是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根基。国家之间唯有在自由平等竞争的基础上才有利于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贸易保护主义违背了国际法中非歧视、公平竞争原则,阻碍了自由贸易的发展,会造成全球贸易萎缩、破坏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等多种后果,成为高悬于经济全球化之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因此就经济全球化与贸易保护主义两者间的内在逻辑来看,推行自由贸易是市场经济运行的内在要求,也是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之下,如果各国削减贸易壁垒则共同进步,如果以邻为壑,推行贸易保护主义则最终损害彼此的经济利益。
习近平主席在参加2017 年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发言时形象地指出了贸易保护主义的危害性:“搞保护主义如同把自己关进黑屋子,看似躲过了风吹雨打,但也隔绝了阳光和空气。打贸易战的结果只能是两败俱伤。”习近平主席还指出,人为切断各国经济的资金流、技术流、产品流、产业流、人员流,让世界经济的大海退回到一个一个孤立的小湖泊、小河流,是不可能的。对此,我们应客观认识贸易保护主义的负面影响,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倡导自由贸易,积极推动经济全球化的持续发展。
马克思是全球化的支持者而非反对者,他反对狭隘的民族主义和闭关自守,致力于探索超越资本主义局限的新型经济全球化道路,以消除各国人民之间的分割和对立,推动各个国家各个民族的合作交流①张宇:《引导和推动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人民日报》2017 年3 月7 日第7 版。。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发展成就,构建了“中国模式”。总结其经验,即中国坚持开放带来经济进步之理念。历史经验证明没有经济全球化就难以有人类社会的经济现代化。中国政府明确认识到融入世界经济是历史大方向。资本具有天生的开放性,对基于资本逻辑的经济全球化,开放是其内在的需要。一国开放能使自身融入全球经济体系,未来中国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也需要在开放的条件下进行。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开展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习近平主席指出,中国经济要发展,就要敢于到世界市场的汪洋大海中去游泳。当前最迫切的任务是推动世界经济走出困境。因此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积极倡导自由贸易,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实现各国互利共赢。
目前,中国已经从经济全球化的积极融入者转变为大力推动者。在经济全球化处于十字路口的关键时期,2017 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作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提出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发展思路。这与以往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一味逐利,崇尚“弱肉强食”的逻辑有着根本的不同。马克思曾评价资本主义发展史是一部包含血与火的殖民侵略史。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理念则推动平等的世界交往,让各国共同参与经济建设并且更加协调、联动地发展,实现各国在国际经济合作之中的权力平等、机会平等以及规则平等,帮助贫困国家摆脱发展困境,推动世界经济增长和全球利益的合理分配,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虽然近年来西方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出现调整变革迹象,但要建设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依然任重而道远。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体现了对世界经济治理规律的客观认识和对国际经济治理经验的总结,其必将成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完善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方案。
回顾历史,从古代丝绸之路上悠扬的丝路驼铃到如今蓬勃发展的“一带一路”,中国始终是世界贸易发展的推动者和贡献者。今天中国不仅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新理念,同时也致力于为发展自由贸易、推动经济全球化打造新平台。中国提出并落实的“一带一路”倡议,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积极实践,具体包括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设立丝路基金等。“一带一路”倡议实践秉持的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中国秉持“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的基本原则,通过构建相关方的利益协调机制,倡导建立更加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弘扬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经济治理观,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实现世界各国经济公平、公正、可持续发展。这正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新时代以及经济全球化面临发展新形势的情况下,中国兼顾自身与世界两个大局,为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作出的贡献。
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先生即已指出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时代潮流,这是任何力量都难以改变的。美国记者乔治·帕克说过“拒绝全球化就是拒绝太阳的升起”,因此逆全球化只是一时的现象与逆流。马克思主义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是适应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资本主义开创的世界历史必然要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即世界历史的高级阶段。国际共产主义的运动历史清晰地表明,社会主义如果背离经济全球化大潮最终会失去生命力。20 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进程,使得经济全球化深深地打上了资本主义的烙印。显然,社会主义应在吸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超越资本主义窠臼,扬弃资本主义掠夺式经济全球化的逻辑,引导再平衡和健康发展的“再经济全球化”进程,促进世界贸易健康发展。
当今世界多极化发展,各国相互依存加深,经济全球化在形式和内容等方面需要新的调整。今天,面对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潮流,各国应正确看待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得失,积极融入其中并发挥其正面效应,限制、消解它的负面影响,坚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倡导自由贸易,促进资源自由流动,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让世界各国共享经济全球化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