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军华
(杭州市萧山图书馆 浙江杭州 311203)
2019年2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强调“要深入挖掘和丰富大运河文化内涵,充分展现大运河遗存承载的文化,活化大运河流淌伴生的文化,弘扬大运河历史凝练的文化,从这3个层次深入理解大运河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突出大运河的历史脉络和当代价值,以此统领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工作”。为了将相关精神落实到位,杭州市萧山图书馆在浙江省图书馆学会、杭州市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的指导下,以及浙江图书馆浙学文献中心的支持下,决定以乡贤来新夏先生学术论坛的形式,策划与设计了“浙东运河沿岸文旅融合路径暨地方文献开发研讨会”,并于2019年8月开始了会议征文,得到了省内外学术界、图书馆界、地方文献学界的热烈响应,共收到了相关论文30余篇,经过专家评议,录用了20多篇。所有论文大致包括浙东运河沿岸地区文旅融合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浙东运河沿岸地方文献(红色文献)的特色与开发,浙东运河与中韩、中日文化及佛教交流的关系三个主题。
2019年11月17 —19日,“浙东运河沿岸文旅融合路径暨地方文献开发研讨会”在杭州市萧山区杭州宝盛宾馆召开。参加会议的有省内外浙东运河研究的专家、学者,会议论文作者,浙江省图书馆学会、浙江图书馆浙学文献中心、浙东运河沿岸城市图书馆和省内外其他兄弟图书馆、萧山区所属各镇街文化广播站、萧山区文化遗产协会等单位的专家与代表,共计180余人。
开幕式由杭州市萧山图书馆馆长朱军华主持。她系统介绍了主办本次会议的初衷,作为浙东运河的发源地,浙东运河是萧山十分宝贵的历史遗产;长期以来,杭州市萧山图书馆一直非常重视浙东运河文献的记录与收集、浙东运河价值研究等工作。2019年3月份开始,已着手开展百工百名画运河的抢救性记录工作和运河萧山口述历史工作,形成了一个非常好的开端。本次会议即是杭州市萧山图书馆整个浙东运河价值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萧山区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副局长汪春霞、萧山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尹哲军、浙江图书馆馆长褚树青先后致辞。他们从不同角度介绍了萧山的历史、经济与文化成就,萧山与浙东运河的关系,萧山对浙东运河的保护思路与措施,浙东运河沿岸的文旅融合、文化繁荣的盛况,公共图书馆深度参与文化遗产保护、推进文化旅游融合的思路,同时充分肯定了本次会议主题的意义与价值。
上午的学术报告会由杭州市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创意城市学刊》常务副主编方晨光主持,一共安排了三场学术报告。
浙江藏书史专家顾志兴作《大运河是一条书籍流动之河》主旨报告。从运河与中国文化、古今藏书的关系入手,明确指出:“浙东运河沿岸地区是中国经济与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浙东运河是我国公共图书馆起源地,也是地方文献最丰富的地区,同时亦是中国古今藏书最繁荣的地区,浙东运河与浙江经济、文化发展是密不可分的。”
南开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赵季作《浙东运河——东方文化之路上一条缀满明珠的彩带》主旨报告。他用南宋与清后期两位韩国僧人与文士在浙东运河沿岸地区的行程与经历,非常生动地讲述了不同时代浙东运河的地形、地貌、经济、人文在外国人眼中的反映。尤其是韩国诗人崔斗灿在浙东运河7天的经历十分生动有趣,为学术研究展示了另一种新模式。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徐吉军作《南宋时期的浙东运河》主旨报告。从古代大运河的开挖、不同历史时期的作用与价值入手,延伸到杭州在大运河发展史上的地位,肯定了其不可替代性。落实到南宋时期的浙东运河在民生、经济、文化,以及对外交流中的重要性,为我们全方位地展示了古今浙东运河的丰姿,最后强调了浙东运河沿岸的历史遗迹如河道、城池、古桥梁、水闸、寺庙等不能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消失,我们应该很好地加以保护。
下午的会议分为浙东运河沿岸地区文旅融合路径研究和地方文献开发两个分会场。
浙东运河沿岸地区文旅融合路径研究分会场由绍兴图书馆馆长王以俭主持,分别由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李超平、宁波图书馆馆长徐益波、杭州湘湖研究院助理研究员孙娟就文旅融合、大运河文化带与沿岸公共图书馆建设、浙东运河萧山段保护与开发作学术报告。
李超平首先提出要从行政话语和专业话语的角度去寻文旅融合的“点”。在行政话语下,文旅融合是趋势,是要求,宜融则融,能融尽融;在专业话语下,要让文化要素成为旅游的灵魂,用旅游为文化传播插上翅膀。之后较为深入地阐述了关于文旅融合的四个根本问题:谁落地?什么旅游?什么文化?谁的远方?并从具体案例出发,进一步指出文旅融合各个节点之间的结合,核心在于创意。
徐益波较为系统地介绍了大运河沿岸城市的概况和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规划与现状,探讨了大运河文化带与沿岸公共图书馆建设的关系,之后提出建设大运河沿岸(尤其是浙东运河沿岸)公共图书馆带,为大运河沿岸地区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提供了有效方案。
孙娟分析了浙东运河萧山段保护开发的意义与价值,探讨了目前浙东运河萧山段保护与开发的一些问题,然后结合现状提出了浙东运河萧山段保护开发的对策与建议,对浙东运河萧山段以及其他各段的保护与开发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地方文献开发分会场由杭州市萧山图书馆翁迪明主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由相关作者介绍论文的中心内容,第二阶段就浙东运河在不同历史阶段中国佛教与中国文化外传中的价值与重要性进行了较为深入的讨论:陈志根较为系统地梳理了萧山区地方文献的发展阶段、类型与特征,内容翔实,层次分明。李维松介绍了浙东运河萧山段沿岸地区所存宗谱资源的现状与特点,评估了相关资源的人文价值,并对资源的开发利用提出了具有建设性的意见。陈志富介绍了浙东运河开凿前后整个浙东地区水环境的形成与变化,为我们研究浙东运河提供了一个新角度、新借鉴。万湘容对浙东运河沿岸地区的重新定位提出了许多中肯的看法,包括各种实现路径,令人深思。蔡彦系统梳理了浙东运河绍兴段的文化遗产的现状,对浙东运河的保护与利用提出了工程整治、实施浙东运河文化旅游带三年行动计划、建设好运之城的三点建议。李文学建议浙东运河沿岸地区的公共图书馆应系统收集、整理浙东运河的文献,落实文化外传的具体体现。胡春丽建议浙东运河沿岸地区的地方文献(如家谱)应该建立联合数据库,实现远程资源共享。杨雨蕾认为对于域外文献应该加以考释,应与中国的相应记载相比勘。江静认为浙东运河不仅仅应该是通道,更是文化外传之路。一是时间长;二是内容丰富;三是交流的层次多:既有官方,又有民间。其中尤为引起关注的是历代僧人在中国的活动地。南宋时期很多日本僧人的活动地即为浙东。内容既包括日本僧人的求法,还包括中国僧人的传法。徐吉军认为还应该加上中国文化通过浙东运河对东南亚、非洲的传播影响关注与研究,同时应该加强对中外僧人的记录、实物的收集,中外相关史籍的整理。整个讨论非常热烈,对于浙东运河新的表达是:浙东运河是中国文化外传之路。
浙东运河沿岸地区可以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是杭州、绍兴、宁波地区,广义包括杭州、绍兴、宁波、舟山、台州地区。浙东运河从开凿起,就一直是一条重要的水上通道,它承载着浙东地区人民的生计与福祉。浙东运河在中国历史上是中国文化持续时间最长的外传之路,在中国古代发挥过非常大的作用。唐宋时代,它既是文人雅士观赏风景、吟诗作对的风光名胜之地,更是日本和新罗、高丽文人与僧人在中国大陆求学、求法、求经、求藏之后满载而归的必经之地,同时也是东行日本传法的中国高僧的重要选择。南宋时期,浙东运河对于整个政权的重要性大大增强,是民生和对外贸易必由之路,文化和佛教外传依托其中。元朝以后,由于中外交通更加便捷,浙东运河的地位在下降,但对日本的图书贸易以及佛教交流仍然通过浙东运河络绎不绝。因此,将浙东运河定位为中国文化外传之路是非常合适的。
与会者一致建议,今后的工作重点是向有关方面汇报,积极争取政府和全社会的认可、理解与支持。定期组织和举办多学科、多领域专家、学者参与的学术会议,努力将相关研究导向深入。同时,政府有关部门还可以设计相关课题,吸引各领域专家、学者的参与,统一规划,分出层次,全方位地开展深入研究。此外,浙东运河沿岸地区的各类型图书馆可根据自己的特点,从充实地方文献的角度,加大收集、整理的力度,系统地收集中外相关资料,包括中外僧人的各种记录,中外相关史籍、实物。同时,应有效地区分边界,分工合作,形成地区性的图书馆协助网络,编制浙东运河的文献汇编,考察浙东运河沿岸的名门望族,浙东运河沿岸的藏书文化、藏书遗址等。努力使浙江的地方文化百花园增加一个绚丽的区域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