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和芬
(四川长江职业学院 四川·成都 610000)
“人无法改变过去,也无法改变别人,只有改变自己的想法和行为,才能改变未来。每个人都有改变自己的力量,也就是改变未来的力量。”是的,我们无法改变学生,无法在短时间看到想要他们成为的样子,我们唯一只有先改变自己,改变自己的教育方式。“当上课铃响后,学生们仍吵闹不停,我会感到焦虑和担忧,我需要安静的课堂,希望他们能听我的话,我得想个办法让他们安静下来。于是,我开始不断地怕打桌子,并大喊:安静!安静!还想不想上课了!大部分学生已经安静下来,但还有个孩子仍没回到座位上,我立马把他揪出来,让他站在讲台上,全班立即安静了下来。但当我转身书写黑板时,他们又开始了闹腾,我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我要怎样才能让他们听话呢?”这是一位教师的日常,其实,当我们有着“让他听话”这样的想法时,我们就在想改变他们,而短暂的停止不是改变。
所以,我们需要改变的是自己,然后引导孩子看到自己的需要,从而自己改变。同样是上课铃响后,学生仍吵闹不停。这时,我们需要看到自己的感受和需要:我感到很担忧,我的教学需要安静,孩子们听课学习也需要安静,我希望他们能和我合作,一起共同完成教与学的过程。是的,我需要合作,安静也是我们共同的需要。所以,我可以说:孩子们,我需要大家的合作,我们的课堂都需要安静,我们可以怎样做呢?学生:坐在自己座位、闭上嘴、眼睛看向教师……我们又可以问:看看哪些同学做好了呢?我看到……谢谢您们的合作!(当然,如果希望你的学生能看到自己的需要,建议通过班会和学生们一起讨论,并共同寻求解决办法,作出约定。)当教师引导学生们发现,课堂的安静、作业的整洁、听课的认真、成绩的优异都是自己内在的需要,那么改变才真正开始。
教师是社会职业之一,会受全社会的关注是因为他的职业对象是未成年的孩子,他们是社会上最柔弱的群体之一,也是每个家庭的希望和未来。这个强烈的探照灯给了我们的教师很多压力和焦虑,我们想成为大家喜欢的人,想成为大家尊重的人,想成为大家认可的人,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那我们快乐和幸福吗?
是的,这样的人一定是优秀的教师,这样的教师注定不快乐,也不会幸福:这次的成绩排名如何?这次的比赛是否获胜?领导和同事是否认可和赞扬自己?一切烦恼来自人际关系,我们的不快乐就来自于我们在他人的比较、评价、考核中迷失了自己,迷失了作为教师的归属和价值:育人,迷失了作为教师的感受,迷失了教师的需要:幸福。我们成为追求认可的“上瘾者”:我这么努力为什么没有表扬我;成为追求功名利禄的强权者:成绩落后评优的机会就没了;成为冷漠的行凶者:不听话就该打;成为无所谓的旁观者:他天生笨,和我没关系。这样的我们怎能快乐?!所以,只有当我们看到了自己,我们的内心拥有了平和、喜悦和爱:我做好了工作,我们一起努力了,我爱我的学生们,教师才会快乐。
我们的不快乐还有可能是因为:现在的学生太不听话了。然而,现代社会是一个从过去阶梯型社会向现代民主社会过度的转型期,民主社会需要平等尊重,承担责任,合作共赢的新一代公民。我们的学生看到所有的成人都不再听从于任何人,都可以有着自由的选择。同时,他们从小就感受到了拥有权利和特殊服务的愉悦,进校那一刻,他们就是“不听话”的孩子。如果我们希望学生听话,那得回到过去的社会,这显然是在和现实对抗,压力和痛苦由此而来。所以,我们问问自己:我真的希望学生听话吗?确定希望他们听话吗?如果我希望他们听话而没有如愿,我会成为一个怎样的教师?如果我并不需要学生听话,那我又会是一个怎样的教师?有没有一个理由,让我放弃这个想法?下面可以进行反躬自省,我希望我是一个听话的人?这是真的吗?确定是真的吗?我如果这样想,我会是怎样的人,如果我不这样想,我又会是一个怎样的人?做一个幸福的教师应该做些什么?
所以,我不想成为一个听话的人,我也不希望我的学生成为一个听话的人,我们希望成为一个快乐和幸福的老师,我们只能改变自己:和学生平等对话,相互尊重,共同承担责任,合作解决问题……这是社会的需要,也是我们教师自己的需要,而实现这个需要只能去学习和成长!
我们的不快乐在于我们没有办法,只有惩罚了。正面管教创始人简·尼尔森说:我们何时有“让孩子感觉到糟糕,孩子才会做的好”这样奇怪的想法?难道不是:感觉好,才做的好吗?试想:我们中有多少人曾经害怕走进教室,担心被教师批评,甚至痛恨某个教师?有多少人在有着这样感受的同时还能学好这门课程?有多少人试图宁愿待在操场上、网吧里、街道边,也不想到学校?今天的我们面对曾经和我们一样的孩子时,似乎把这一切都抛在了脑后,我们成为了教师,我们不再是孩子。
于是,我们开始回顾我们的教师曾用过的管教方式,“惩罚”自然成为了众多教师们的首选。要让孩子感觉的糟糕,又能听话,还有比“惩罚”更好的选择吗?
我们也有理论支持,下面来看看教师们在学校里学到的心理学知识: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类可“根据刺激推知反应,根据反应推知刺激,达到预测和控制人的行为的目的。”“惩罚是和强化相反的概念,它涉及的是行为的消除机制。和强化一样,惩罚也分为正惩罚和负惩罚。正惩罚是指,当个体做出一个行为后,出现惩罚物。这以后个体会减少做出该行为的频率。例如,当一个攻击同伴的孩子打人之后,爸爸打他的屁股,这个孩子的打人行为会减少。负性惩罚则是当个体做出特定行为后,他所想望的东西就不出现,这也会减少做出该行为的频率。例如工厂规定,迟到三次扣除一个月的奖金,就是利用了负性惩罚原理。”(百度百科)好吧,这些通过小白鼠,兔子,小狗,猴子等动物身上实验所得的结果就这样被现代教师们应用到了教育中,所以,我们真的是小白鼠吗?
先来说说我们经历过或看到过或听说过的惩罚方式吧!罚站,罚抄,跑圈,打手板,揪耳朵,请家长,放学留校,站墙角,扫厕所,批评教育……那么,这些惩罚能帮助我们什么呢?看看:被罚抄了课文,他今天作业按时完成了吧;被罚跑圈,他今天没有迟到;被打了手板,他不打人了吧;被请了家长,最近学习进步了哟!再看看:被罚抄了课文,他还喜欢课文吗?被罚跑圈,他还愿意走进教室吗?被打了手板,他还能友善对待同学吗?被请了家长,他还信任教师吗?我们在“收获”进步、听话、改变的同时,也“收获”到了反叛、报复、伤害、退缩。我们看到短期的结果不是长期的效果,它解决不了根本问题,也实现不了我们的教育目标,而孩子们身心受到的伤害将会影响他的一生,所以,它一点用都没有。
最后,我们再来反躬自省下:只有惩罚孩子,我们才能帮助他们。这是真的吗?确定是真的吗?如果我这样想会是怎样的教师?不这样想会是怎样的教师?
人生中有一个场景你一定经历过,那就是上台领奖。不错哟,看看多少奖金或什么奖品?呵呵,那一定很快乐。是的,我们每一个人在得到奖励或表扬或赞扬时,我们一定是开心快乐的,我们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我们的努力定没有白费,接踵而来的名利双收也会给家庭和朋友带来快乐和幸福。我们来反躬自省:我们努力工作真的是为了那份奖励?我们可以为了奖励放弃我们身边重要的东西?我们的快乐真的是因为这份奖励而不是上面所说的归属和价值或我们做好了自己?
很多教师会说我在学校一般不轻易惩罚学生,而会通过奖励和表扬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改正缺点,取得进步。如这样的课堂:教师提问,孩子们齐刷刷的举起小手,回答正确后,教师说:你真棒!或:你真聪明!或:你有这样的想法,我真高兴!或:奖给你一个小红花!送你一个个棒棒糖!等等。孩子们受到了表扬和奖励非常开心,学习积极,成绩也有了进步,这样的结果我们是乐于看到的。其实不然,当我们发现有的孩子不管怎么表扬和奖励他,始终改不了坏习惯,不给他奖励他还去抢别人的,真是可气。有的孩子一说奖励就听话了,不给奖励就焉起不配合。有的孩子老是谈条件,难道帮教师搬凳子还要奖励?有的干脆不在乎,说奖励的东西家里都有,没啥用,还是不听话。曾听一位教师谈起:身边的一个朋友孩子在学校里偷拿了教师的小红花,被教师调监控发现后,全班批评,通知家长。教师非常生气孩子的行为,而家长却很可怜自己的孩子:为了两个小红花受到这样的惩罚,犯得着吗?是的,我们需要思考:当奖励带来孩子进步、改变、听话的同时,他们也收获了嫉妒、功利、世俗、轻视、自我中心、自卑等我们不期望的品质,那我们还选择它吗?
所以,奖励如同糖果,偶尔吃吃无防,可以让心情好转,但多吃会成为“寻求认可”的上瘾者,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他人是否给予和认可的前提下,对孩子长远的人生来说是无益的。
“行为不当的孩子是缺乏自信的孩子”。大部分孩子都会在教师的引导下做好自己,但有的孩子或孩子有的时候会做出不当的行为,比如上课说小话,偷看漫画书,和同桌争抢书本等等,而在做出这些行为的时候,他们是很清楚它的不当性,可为什么还是要去做呢?因为,他们有着做出这个行为的目的,也就是他的内在需要:关注、权力、报复、自暴自弃。(“错误目的”)当我们看到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目的后,我们知道他是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我们需要采用正面的教育方法来引导他。其中,最重要的方法之一,就是:鼓励。“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没有鼓励,孩子的性格就不能健康发展,孩子就没有归属感。”
鼓励,英文Encourage的词根是从拉丁“cor”而来,也就是“心”的意思。所以,鼓励是从内心给予我们信心和勇气。通过鼓励我们才能触及孩子的内心深处。当我们的学生面对学习的困难时,他需要的是教师和家长的鼓励,给予他勇气和信心,战胜困难,而不是:你看你上课没认真听讲,作业就不会了吧!或:你这次考试本来可以考的更好的。或:你再不努力,就考不上好的学校,等等。当我们说出这些话的时候,我们没有意识到会给学生带来怎样的感受,他们认为自己是“不好,不行,不能”的失败者,他们怀疑自己的能力和价值,因此信心受挫,缺乏勇气,通过不当的行为(如作弄同学、说脏话、打架、抽烟、欺凌弱小等)来寻求归属和价值。当我们看到学生特有的能力,微小的进步,内心的需要,给予鼓励:教师知道你是一个篮球高手。或:我知道你已经在这道题上花了不少时间。或:这次的考试你的作文有进步等等,相信学生会拥有发展自我能力的勇气,形成“我能行”的内在动力,建立内心坚强的自信。
鼓励首先应避免羞辱或过度保护的行为,惩罚只能带来反叛、报复、逃避,长期表扬和奖励也不利于学生的健康发展,任何使学生感到沮丧、气馁、失去信心的行为都需要反思。其次,我们需要将鼓励与表扬区分开来,学会正确的鼓励方法。
任何人都喜欢被表扬,教师会误以为表扬学生就是鼓励学生。然而,表扬仅触及学生表面的行为,从外在给予判定、比较和评价,使学生更依赖于他人的认可,获得短期的改变。它如同糖果,尽可能少用。如:全班就xxx课间没有出去玩,我要好好奖励他。或:你回答的正确,真是个听讲的孩子。或:女生比男生坐的端正,给女生两颗小红星等等。鼓励是引导学生看到自己,激发内在动力,强调自我评价,形成长期的自信心。如:你很努力,这是你应得的成绩。或:你的回答是通过了自己的思考,有个人见解,对大家很有帮助。或:我看到你帮我收齐了作业,谢谢您的帮助等等。
鼓励的方法没有统一的格式,我们可以从三个方面尝试练习:A描述行为,关注当下,如:我看到有三个同学已经做好了上课准备。B致以谢意,发现价值。如:谢谢您帮助我们找到解题的思路。C给予信任,感受归属,如:相信你可以通过练习,把这几个字写好,等等。不管怎样的形式和语言,我们只要表达出对学生勇气和信心的支持,就鼓励到了学生,但我们不要指望一次的鼓励会起到长期的效果,“鼓励孩子是一个持续的过程,重点在于给予自尊和成就感”。我们需要百折不挠的耐性和长期不懈的坚持。
同时,作为教师的我们,也许曾经采用了一些不当的方法或者行为,但我们需要看到,没有学习就没有成长和改变,改变什么时候都不晚。在教育的这条曲折道路上,我们也需要勇气,有接纳自己不完美的勇气,不断在错误中学习,留心我们每一次小小的进步,改变从心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