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晓敏
(深圳大学 广东·深圳 518000)
艺术是社会文化以及人类思想的表现形式,对艺术的欣赏和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能力、反应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创新能力。同时艺术教育也是促进人心智成熟、构建良好知识体系以及身体协调发展的关键。青少年的艺术教育中需要结合自身的身心发展情况进行艺术教育空间打造,实现对青少年的艺术启蒙,对青少年健康人格的塑造具有重要作用。艺术教育是一种感知性教育形式,是一个传授真、善、美的学科,通过艺术教育培养能够引导学生感知美、欣赏美,实现对学生思维的拓展,并积极参与到艺术文化活动中。但是从我国艺术教育工作开展情况来看,对艺术教育的认知仍然过于片面,导致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受到限制,因此还需要加强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空间的打造,保证艺术教育工作的有效落实。
从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开展现状来看,艺术教育工作专业化、精英化、程序化和成年化比较严重,接下来将进行具体分析。
艺术教育是一种普及性的基本艺术素养教育方式,但是在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中容易照搬艺术院校的教育形式,没有结合学生的水平和接受能力,在艺术课教学中将重点内容放在艺术技能方面。比如在美术课程教学中,过于注重对技术的教学,忽视美的培养。音乐教学中注重唱的讲授,忽视乐的感知。艺术家教育工作中注重知识技能,轻视审美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艺术学习容易产生厌烦情绪,使得学生不愿意参与到艺术教学工作中。这种以技能为主的艺术教学方式不符合中小学艺术教育要求和审美要求。
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是培养青少年人文素养以及审美观念的重要责任,因此教育工作开展中必须要面向全体学生。但是从当前学校的艺术活动开展情况来看,大部分教师过于重视少数学生的精英教育,一些学校艺术课程开设的目的仅是为了招收特长生,或者在学校间的竞赛中能够取得良好的成绩,进行精英式教育模式,这种培养方式更轻松,而且效果明显,但是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艺术教育却是不公平的。
艺术是从生活中提炼的,同时艺术又高于生活,由此可见艺术与生活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性,中小学艺术教育也需要与生活结合,不能脱离生活和时代独立存在。学校在艺术教育设计中必须要尊重艺术生活化的原则,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紧跟时代发展步伐,结合学生的成长特点做好对艺术教育的调整工作。但是从中小学实际艺术教学情况分析来看,大部分学校在艺术教育设计中一个模式往往延续很多年,导致艺术教育程序化严重,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影响学生的艺术教育参与积极性。
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主要针对的都是未成年人,学生的思想活跃、独特,而教师和家长的思维难以与他们的思维同步,所以中小学艺术教育空间设计中必须要紧贴学生的生活和校园。当前大部分学校在艺术活动设计中却往往没有结合学生的需求,没有对学生进行调查,仅是从教师的角度进行主观决定。这种艺术教育空间的设计导致教育与学生生长脱节,难以得到学生和家长的认可。
中小学艺术教育工作开展中存在多种因素影响艺术教育工作的开展效率,因此需要通过艺术教育空间的设计提升艺术教育认知,落实艺术教育制度,合理应用艺术教育资源,保证艺术教育工作顺利开展,为中小学艺术教育提供更有效的渠道和途径。
应试教育虽然已经逐渐被素质教育取代,但是很多教师的应试教育思想仍然残留,导致艺术教育仍然会受到应试教育影响。特别是政绩观对教育行政部门的影响导致为了追求高分而忽视艺术教育工作。同时中小学艺术教育在设施建设以及课程构建中都存在边缘性特点,不利于美育价值发挥,艺术教育成为学校宣传的噱头,仅起到装点门面的作用。同时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艺术教育参与热情会逐渐降低,艺术教育不得不为文化教育让路。功利性的教育模式导致很多中小学在教育中只注重对少数特长生的培养,忽视全体学生的教育,导致艺术竞赛、艺术体验被忽视。通过艺术教育空间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的艺术熏陶,提升学生对艺术教育的认知。
通过对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相关文献查阅可知,当前针对中小学艺术教育管理中唯一的文件为《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意见》。虽然近年来又出台了《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以及《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文献,但是其中的指导意见缺乏具体性。此外,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导致很多学校对这些关于艺术教育文件的执行力度不足,在实施中往往避实就虚,导致艺术教育效果不佳。通过对艺术教育空间的设计能够促进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发展,落实艺术教育制度。
艺术教育工作开展中艺术教育资源包括活动器材、场地、经费等内容,但是由于中小学的办学经费有限,而艺术教育在中小学教育中处于边缘化,导致在经费的划分中艺术教育所占比例小,教育资源难以保障。此外,场地、器材等方面的硬件条件建设不完善,通过对艺术教育空间的建设能够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艺术环境空间,丰富艺术教育资源,保证艺术教育工作开展。
根据我国教育部门对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若干意见的指导,在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开展中必须要坚持以立德树人为基础。明确提出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需要加强对学生精神文化生活建设,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审美能力,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而艺术教育空间的打造有利于帮助学生加强对艺术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审美和创新精神。比如对于低年级走廊的艺术空间设计,可以邀请孩子们共同参与,选择一个主题学生们进行构思,并将构思的方案提交给老师,通过对学生们方案的提取、总结和应用激发学生们的艺术创新能力。比如,可以给学生们一个关于“四季”的主题,由学生们展开想象力进行设计,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利用树作为载体体现四季,有的可以用小苗、夏花、秋实以及冬雪表现四季,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最后结合学生们的想法,我们完成了一幅由四季气候与植物构成的四季赞歌主题空间,学生们每天上下学以及课间时间都会沉浸在四季的变化中,感受四季不同的美,而且对于自己参与创造的成果尤为珍惜,不仅提升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也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艺术教育空间上设计过程中需要提升空间的管理内容,首先保证空间设计符合学生的日常生活,比如对于小学生来说尚处于启蒙教育阶段,这个阶段的学生更愿意接触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内容,包括符合自身认知和与周围生活环境相关的内容,因此在艺术空间设计中需要选择他们比较熟悉的事物,吸引学生的兴趣。同时从艺术教育方面研究来看,不同艺术教育理念呈现的教育效果不同,这些也需要体现在艺术空间设计中。对于学生来说最长接触的空间为教室,因此在教室艺术教育空间设计中需要能够考虑到学生人格的全面发展,保护学生的探索与和创造力。比如在美术专业教室设计中,教师不需要按照常规摆放桌椅,画布,或者设计一些精美的画布图案,而是由学生自己用手去描绘和拓印,整个空间打造更自然,相对于中规中矩的艺术作品,这些作品的艺术特征更明显。而且通过学生的绘制作品能够显示出学生的人格特点,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
中小学艺术教育空间创设中,不仅需要注重艺术效果,同时还需要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体现出艺术教育的真善美,向学生传递正能量的同时结合时代发展做好教育的创新工作。中小学艺术教育空间的创设需要贴近学生自身,结合时代发展,符合中小学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使艺术教育活动能够从学生中来,同时服务于学生。简单来说就是艺术空间设计中必须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中小学生对艺术教育空间的感知存在一定的区别,包括心理和身体等方面的感知,因此在设计中需要从学生的感觉出发。合理规划设计内容,比如在楼顶空间设计中,对于小学生来说可以设计一个彩绘空间,通过五颜六色的色彩激发学生的艺术感知,符合小学生的天性;对于中学生来说可以创设园艺艺术空间,通过植物的修剪建立一个空中花园,使学生融入自然。
艺术学科教育与其他学科间存在较大的联系性,中小学教育工作中艺术教育工作能够促进其他学科的学习,比如很多学生在背诵古诗词中会由于晦涩难懂导致背诵效率降低。而将古诗词改编成艺术歌曲后,学生的学习难度会大大降低,同时也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此外通过美术的学习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立体空间感,使学生在学习几何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作用。因此家长需要意识到艺术教育的培养对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不是玩物丧志,通过家长艺术教育思想的转变更有利于艺术教育空间的构建。
艺术教育空间创设中,需要保证艺术知识讲座的科学性,为学生对艺术教育知识进行详细讲解,比如从设计教育方面来说,设计的初步内容比较简单一般具有一定美术基础的学生很容易掌握,但是随着学生设计学习的深入,教师还需要融入其他方面的内容,比如对设计发展历史的讲解,进入到高级阶段过程中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设计艺术鉴赏能力和实践能力,通过中外优秀艺术作品的讲解提升学生的设计艺术修养和品位,在有条件的情况下,组织学生走出课堂,参与艺术展或者设计大赛等活动,使学生能够真正感受艺术魅力,丰富学生的体验。
综上所述,中小学艺术教育空间的设计和构建包括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活动的开展以及环境的建设等,但是从当前中小学艺术教育空间设计情况来看其中仍然存在很多的不足,导致艺术教育工作开展受到限制,因此还需要从学校、教师、家长等多个方面加强对艺术教育空间设计的宣传和引导,转变传统艺术空间设计理念,提升学生的艺术教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