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朋 李一鸣
([1]辽宁石油化工大学石油天然气工程学院 辽宁·抚顺 113001;[2]辽宁石油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辽宁·抚顺 113001)
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当今的信息传播速度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影响的范围也是较广的,很大程度上颠覆了传统的舆论方式,给高校大学生的管理工作和教育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高校要加强对对大学生的意识形态教育,并注重做好网络舆情分析、预警、引导及处置工作。面对新的发展形势,高校要持续、高效的做好学生的网络舆情引导工作,并积极构建长效机制,加强正面引导,尽量降低负面信息、思潮等的影响,促进大学生的健康、快乐的成长和学习。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呈现的方式具有多样化的特点,大学生们可以通过微信、微博、头条、抖音等形式的媒体平台,可以获得各种信息和资讯。一旦出现舆情,各个媒体平台上会出现各种不同形式的呈现方式,例如文字、视频、图片及声音等,不仅信息量更加的丰富,而且传播速度也比较快,充分体现出了信息的交互性。与此同时,信息载体的多样性,很大程度上也能够提升信息传播的交互性,在微博的应用中,包含了阅读、点赞及转发等媒体行为,其实质也属于舆情传播的途径和方法。从网络舆情的发展实践来看,不仅舆情的传播速度是惊人的,而且传播的交叉和融合性也是较高的,这就给高校的网路舆情的检测带来了难度。实践中,高校往往通过一种方式对网络舆情进行有效检测,加之信息传播的速度之快,很难做到对舆情的有效引导。
在当今的互联网世界里,匿名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了,成为网络世界的重要特点之一。在网络的世界里,用户采用匿名的方式,可以自由、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意见和想法,可以方便有关部门,客观的搜集和掌握大众的意见,并能够及时的发现社会矛盾的苗头,起到一定的预警作用。现代的大学生们是互联网的忠实用户,利用互联网满足自己的学习和生活需要,他们在网络上比较注重保护自己的隐私,经常使用代号、昵称等在网络上进行阅读、评论、交流等。借助于互联网技术,很多信息、资讯在网络上进行传播,他们主要采用图片和文字互搭的方式、动态处理和静态处理互搭的方式等,呈现在大众的面前,为大家构建起了一个自由、轻松、合谐的网络环境。不管是校内的新闻和信息,还是社会上的新闻和信息,都能通过网络世界,展现在大学生的眼前。换句话说,不管是什么热点新闻或者消息,都可能发展成为高校网络舆情的源头。如果一些人,在网络上发表一些不实言论,或者制造一些虚假新闻,或者宣扬一些极端的、负面的思想观念等,都有可能快速的展现的大学生的面前,甚至会经过网络不断的传播而发酵,被刻意的歪曲、放大,从而大大提升了发生高校网络舆情的概率,不仅给高校的舆情预警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且给高校的舆情引导工作带来了一定的考验。
在互联网的交互场景中,最典型的是人际对话的形式。当个体在面对电脑屏幕时,情绪的叠加表现的非常明显,有些人还会通过不断的自我暗示来发泄一些内心蕴藏的小情绪,在网络上,这样的情绪很容易被渲染和放大,信息的表现形式更为多样性,情绪化放大的几率比较高,网络舆情呈现出了“易燃易爆”的特征。在实际生活中,当有某个大事件发生了,大学生们对事件本身会有一些自己的认知和想法,就会在网络上发表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大学生们在认知程度和心理成熟度等方面,都一定的近似性,因此,大学生们的一些看法具有一定的贴合性和共识性,在大学生中间进行传播比较容易,而且很可能被持续关注,进行评论并转发出去。大学生们在网络上待的时间较长,而且针对各种热门话题,非常乐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并转发,并非常享受这种转发,带来的快乐。有些大学生在涉及自身利益的事情上,在网络上进行传播,并成为网络舆情的源头,然而,如果一些非理性的、带有煽动色彩的网络舆情被迅速的传播开来,很可能上升为一个群体性的问题,该高校的管理工作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果不能有效的控制,将可能带来无法估量的后果。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在高校的应用得到了普及,这样,在高校的管理工作中,又多了一项管理内容,那就是高校网络舆情的预警和引导工作。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高校在本校的舆情预警和引导工作中,逐步规范了管理流程,形成了多部门、多层次的管理形式,并取得了一定的管理经验和发展成果。然而在校园内的舆情引导工作中尚暴露出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
在近些年的高校发展过程中,一些高校也比较重视本校的网络舆情管理和引导工作,并将具体的工作布置下去,不仅包括负责学生工作的部门及宣传部门,还包括学校广播部门、思想政治教育部门、团委及学生会等组织部门,共同来负责和实施。这种分管的方式,实践证明有利也有弊,有利的方面是,学校的多个部门共同来实施和完成这项工作,工作效率会有一定的提高;而有弊的方面则表现在,会出现管理主体不明确,职责不清晰,管理比较混乱的情况。从实践来看,一些高校已经制定出了网络舆情的处置流程和管理办法,并且针对校园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实施了舆情管理条例,但是,这些规章制度和管理条例,在实践中正确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言论和行为方面,还不能充分的发挥其作用,暴露出一定的劣势,特别是在校园网注册信息的审核方面、信息的发布等方面,存在较多的问题,需要严加监管,有效降低校园舆情发生的概率。
进入到新的历史发展时期,社会现实发展状况,已经对网络舆情的预警工作和应急处置机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现阶段,如果发生网络舆情,那呈现的特点是传播速度比较快、交互效率比较高,甚至发生舆情变异的可能性较大。在传统的高校应对网络舆情的应急管理,通常包含了高校、二级学院、辅导员、班级学生干部及学生,开展的自上而下的传递和处理过程,这个过程呈现的特点是,不仅花费时间较长,处理的效率较低,甚至存在着消息滞后的突出问题,不但不利于网络舆情的解决,而且存在着导致校园网络舆情扩大化和严重化的潜在风险。从高校从事网络舆情的工作人员来看,一般是由少数的教师和学生干部组成,并非专业人士,也缺少相应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不能及时、有效、高效、适当的处理和应对高校网络舆情的发生。
在未来的发展中,人们很难脱离网络而独立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因此,可以说,高校网络舆情是会长期存在的,因此必须要积极寻求应对网络舆情的长效机制,并且这一机制能够随着社会和网络环境的发展而不断优化,进行自主迭代。但是,就目前高校应对网络舆情工作的情况来看,高校还需要在引导机制的建设方面做出积极的努力。
当今的互联网世界,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传统的将信息流堵塞为主的舆论引导方式已经过时了,在当前开放的媒体环境中,如果不改变信息引导的方式和方法,必将达不到理想的效果。一旦发生网络舆情,要实施正确的引导方式,才能有效的化解危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强有力的导向性媒体的发声,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这个“强有力的媒体”,就是大众印象当中的“官方发声”,在这里就要树立起官方信息员的权威性。其一,融合当前的主流媒体,构建官方信息通道,例如,高校利用校微信号、微信公众号等,做好校园信息的传播渠道。其二,让官方信息源成为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主角。在校园网络中,要加大对官方信息源的传播,向学生传播一些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的消息,进一步提升官方媒体的影响力和号召力,并在高校网络舆情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在高校的网络舆情中,大学生是主要的参与者,但在核心防线的构筑上,要将重点放在教师队伍建设上,也就是“以教师的预防防线为主,学生的预防防线跟随联动”的防线模式。
3.2.1 教师的预防防线
在高校教师的预防防线中,教师包含的对象较多,不仅包括高校的领导、思政课的教师、班级辅导员及心理辅导教师,还包括普通的任课教师。其一,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敏感性,能够及时的发现舆情发生苗头,并做到尽早上报和积极处理。其二,教师要确保自己的信息渠道是畅通的,不仅能够对信息进行及时汇报,还能够及时的获得上级的反馈信息,并坚决的执行并处理。其三,教师要注重同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及时整我他们的思想动态,并对他们的思想意识进行正确的引导,提升他们的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建立起强大的辨别能力,不随波逐流,坚定自己的立场,为校园网络舆情的预防发挥积极的作用。
3.2.2 学生的预防防线
在网络的世界里,虚幻而有趣,深受大学生的喜欢。互联网在大学生的学习中和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要想让他们脱离网络,成功率几乎为零。因此,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媒介素养,构建起联动预防防线是非常有必要的。其一,要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正确的认知网络中的各种信息,努力提升他们的认知能力和辨别能力,能够客观而理性的对待网络上的热点舆论,不受他人的影响和煽动,具备自己独立的观点和看法。其二,要培养大学生独立的意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的渗透一些网络舆情教育,让他们深刻的了解网络舆情事件的危害性,以及对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带来的消极影响,让他们提高认知,主动的参与到防范校园舆情的阵营当中,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互联网时代,高校网络舆情工作是一项艰巨的、长期的任务,必须要依照工作的具体要求,做好大学生网络舆情引导机制的建设,有效降低高校群体性网络舆情发生的可能性,保障高校的正常、顺利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