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经贸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沈慧
《论语》中孔子思想的精髓就是成“仁”,但在如何成“仁”上,就孔子观点来看,修身养性,得成“仁”之道,都源自于“学”。“儒家孔门之学,反躬修己之学也。”孔子的学说究其根源就是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提高自己道德的修养。学习的过程便是成“仁”的过程,只有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论语》的开篇,“学而篇”就明确提出了覆盖整个“仁、义、礼、智、信”实现途径的“学”。“学”在当下来说,具有学习、模仿等意义,通过阅读、听讲、研究、实践获得知识或技能。在《朱子语类》中注释为:“学,效也,是效其人,未能孔子,便效孔子,未能周公,便效周公。博学,慎思,审问,明辨,笃行,皆学效之事也。”“学”即为“效”,就是效仿。通过效仿“先觉者”,而后达到“觉者”。从前述来看,“学”就是效仿“先觉者”,对“先觉者”的思想行为进行效仿学习,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联系,来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在行动中达到自己思想上的觉悟。一个人不断的成长,就是不断的学习,健全的性格塑造并不是一开始就具备的,只有不断地向前辈学习,积累经验,并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塑造出独特的自我,才能实现真正的人生价值。
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家喻户晓的名言“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究竟让我们学什么?哀公问:“弟子孰为好学?”孔子对曰:“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在此可以看出,孔子心中好学者是颜回,而对于颜回的评价不是局限在知识的积累上,更重要的是要会做人。作为人,我们就要维护我们应有的地位和尊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随时超越自我、完善自我,而实现成人的唯一途径就是“学”。而“学”就是学习孔子在不同的场景下所提到包括“恭、宽、信、敏、惠、智、勇、忠、敬、孝、悌”等这些具体的德行,使自己达到“仁”的要求。“学”仁就是学做人,在于人“学”,学以成人,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孔子认为想要成“仁”,就要守“礼”。孔子曾经教导自己的儿子“不学礼,无以立”,“礼”的出现,强调了“学”不仅仅是书面上知识与技能的积累,更要通过“学”去做,去实践,从而达到真正的“仁”。孔子没有明确说过人性问题,他认为大多数的人需要后天的学习、实践来培养自己的德行,即“学”。以此可以看出,孔子的“学”,不仅是传道授业,更是学习做人,学习“大人”之学。要想成为完整意义的人,真正的人,成为“大人”,“学”则是不可或缺的最基本的途径。
孔子将自己一生的学习经验及结果总结为“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将每个年龄段,应该具有的学识进行了高度的凝练,通过将不同阶段的学习进行沉淀,从而达到更深层次的追求。
孔子从“吾十有五而立于志”开始,立志学习“先觉者”的知识技能,以及“先觉者”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从而向“仁”与“礼”更加靠近。这时候的“学”具有外在性与被动性,尤其是在“学”礼的行为上,就是纯粹的模仿、效仿。在行为习惯的养成中,只知道行“礼”就可以成为人们口中尊敬的君子,却不知道为什么要遵守这些规范。所以在这个阶段中,其学习行为只是为了得到世人的认可和赞颂,但其内心还无法理解学习的真正意义。算是“学”的初步阶段,是引导人向善由外向内渗透的一个过程。
在春秋末期,“礼”规范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要求每个人必须遵守“礼”的规范。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不断积累,在社会人际交往过程中,通过不断学习将“礼”内化,由认知转化为认同,并在多次的社会实践中理解和觉悟。在孔子看来,“学”不应是被动强迫式的,而应是一种主体的自觉性,“学”的目的是丰富自我的知识,提高自我的道德修养,增强自我的主观意识。认识到这种规范对于自身成长的意义,并自愿服从这种规范对其的约束性,使之内化为日常生活中的行为习惯,以提高自身生命的存在价值。
钱穆在《论语新解》中说道:“孔子之学,皆由真修实践来,学者无此真修实践,即无由明其意蕴也。”孔子在精神上的追求,归根到底还应落实到实践中来,将自我内心的修养运用到待人待事的态度与方法中。如同孔子在谈论到孝之道时,“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没有给出具体而准确的含义,而是就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其学生在涉及孝的情景中体悟孝的含义。孔子在对“学”的理念中,不仅是传授概念性的知识,更重要的是个体通过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不断的修养,达到内外统一的道德境界。
孔子认为,人要在社会立足首先就要诚实正直,探求学问应该积极且诚实,认真对待每一个问题,千万不能滥竽充数得过且过,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切不可不懂装懂,即使蒙混过关也只是侥幸而已。孔子向来主张“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孔子不但率先示范,而且将之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中,使人真正明白在德行修养过程中不仅要学知识、长见识,还要学会欣赏美、鉴赏美和创造美,还要养成爱劳动、讲文明、懂礼貌的好习惯,使自己的道德人格渐趋完善。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可自由支配的时间和可自由支配的金钱也在不断增多。很多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就缺少了自我控制的能力,无法在当代的社会中给自己的人生准确定位,从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也不能为自己的发展制订合理的规划,同时也出现了物欲横流、重物轻人、欺瞒诈骗等社会问题。这就重新证明了孔子“学”思想的重大意义,不能仅仅是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引导人们学习如何提高道德修养,重塑社会文明之风。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教育事业的奠基者、儒家学说的开创者,无论是其思想内容,还是其教学精神,都已经沉淀在几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成为我们民族精神的一部分。“学”贯穿于“仁、义、礼、智、信”,是诠释孔子思想体系的最根本范畴,具有独立的意义价值。我们既然生在现代,就无法拒绝其弊端,只能借鉴历史,寻找人生的真正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