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龙跃
(1.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广东 广州 510006)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多边贸易体制受到严重冲击,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已是大势所趋。作为现行全球治理体系的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在引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推动国际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 “共商共建共享”理念、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为加强全球治理、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不断提供中国智慧、贡献中国力量,赢得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和尊重,国际社会越来越希望中国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顺应中国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的大势,我国对国际治理人才的需求日渐凸显,与此相伴的一些问题也开始显露。首先是数量和结构问题,国际治理人才供给不够,特别是熟悉国际政治、经济、法律和管理的综合型复合型高端专业人才;其次是在一些国际组织的代表性问题,在国际组织任职的中国籍职员仍然数量偏少,而且初、中和高级职务分配结构也不相称。因此,为了应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更好地参与国际事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培养一大批综合型、复合型国际治理高端专业人才,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为应对世界风云变幻,破解“全球治理赤字”,提出 “一带一路”倡议、共商共建共享全球治理观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一系列改革完善全球治理的新理念。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发表了题为《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旨演讲,向全世界阐述了我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刻内涵,即要通过坚持对话协商、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和绿色低碳的原则,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和清洁美丽的世界。(1)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演讲”,新华网,2017年1月19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7-01/19/c_1120340081.htm。与此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就解决当前全球性问题强调,中国将继续与世界各方合作,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责任,倡导多边主义,改善全球治理,共同促进全球社会的持久和平与繁荣。这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建设的模式,不仅符合人类发展向往的目标与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盼,而且彰显了新时代中国对人类前途命运的思考、对世界和平与发展事业的担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代中国对世界重要的思想和理论贡献,已经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2)杨洁篪:“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民日报》,2017年11月19日第6版,参见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7/1119/c1003-29654654.html。在文明互鉴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中国的当代阐发,是吸收和借鉴世界多国文明精华基础上的中国表达,为人类未来和谐共生、共同繁荣发展,提供了中国方案。(3)张建英:“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现实意蕴”,《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年6月27日第6版。
2018年3月11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正式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写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奋斗目标。(4)王毅:“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华社,2018年3月14日,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8/0314/c1003-29866045.html。与此同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也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联合国有关文献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2017年2月10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写入联合国社会发展委员会第55届会议通过的“非洲发展新伙伴关系的社会层面”决议中,并在此后相继写入联合国安理会关于阿富汗问题的第2344号决议、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关于“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和“粮食权”的两个决议、联合国大会“防止外空军备竞赛进一步切实措施”和“不首先在外空放置武器”两份安全决议等文件中。(5)“人类命运共同体载入联合国多项决议,中国理念获国际广泛认同”,《青年记者》,2017年第10期,第5页。2018年3月23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37届会议通过中国提出的“在人权领域促进合作共赢”的决议,呼吁各国共同努力,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决议呼吁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华网,2018年3月13日,http://www.xinhuanet.com/world/2018-03/23/c_129836564.htm。2018年6月20日,纪念联合国探索与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会议50周年高级别会议的成果文件中再次采纳中国的提议,呼吁“在和平利用外空领域加强国际合作,以实现命运共同体愿景,为全人类谋福利与利益”。(7)“命运共同体理念写入联合国外空会议成果文件”,新华网,2018年6月21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8-06/21/c_1123015759.htm。“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多次写入联合国有关决议,既是国际社会高度认同的体现,也是中国国际地位和影响力显著提升的写照。
目前,我国在培养国际治理人才、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治理改革、疏通国内机构与国际组织之间的用人渠道等方面还需要做更多的工作。首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多的中国智慧、贡献更多的中国力量,需要培养一大批既熟悉中国国情、又熟悉国际规则的综合型复合型国际治理人才。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在经济规模与总量居于世界前列、外交和国际事务地位日渐提升的同时,国际社会也赋予中国更多的责任与希望。(8)蔡拓:“全球治理与国家治理:当代中国两大战略考量“,《中国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承担更多的国际义务和责任,满足国际社会对中国的期望,对国际治理人才的需要愈加迫切。目前我国虽然在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系统培养国际治理人才的工作起步较晚,相关学科建设有待加强。(9)赵龙跃:“国际治理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神州学人》,2019年第11期。
其次,我国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严重不足,中国籍的工作人员较少,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相匹配。截至2019年4月30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有雇员约2 765人,(10)“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19年年报:我们的互联世界”,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第83页, https://www.imf.org/external/pubs/ft/ar/2019/eng/assets/pdf/imf-annual-report-2019-cn.pdf。其中中国籍的雇员只有143人,仅占总人数的5.2%。(11)IMF, “International Monetary Fund Annual Report 2019”,2019,https://www.imf.org/external/pubs/ft/ar/2019/eng/assets/pdf/imf-ar-2019-web-table-2.1-and-3.1-to-3.4.pdf.2016年1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份额改革正式生效,中国在IMF投票权上升至 6.394%,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中国籍雇员的人数应该在200人左右,但相较于美国超过1/3的雇员人数,中国在IMF的雇员人数还有较大的缺口。据联合国会费委员会日前公布的2019年至2021年的联合国各成员国常规预算报告书,中国的会费分摊比例从7.921%上升至12.005%,超过日本升至第二位,而据联合国有关官员透露,在当前联合国总计11万人的职员中,中国籍工作人员只有1 000多人,不到总人员的百分之一;在联合国秘书处,中国的任职人数在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最少,属任职人员比例不足的国家之一。在世界贸易组织(WTO)中,秘书处的正式雇员有627人,其中中国籍雇员只有16位。(12)WTO, “WTO Annual Report 2019”, 2019, p.176, https://www.wto.org/english/res_e/publications_e/anrep19_e.htm.此外,世界银行目前共有约16 000名职员,而其中中国籍职员仅有470人左右,这与中国作为世界银行三大股东之一的地位不相匹配。(13)张圣华:“世界银行需要更多中国人才——访世界银行集团人力资源副行长乌斯曼·迪亚加纳”,《中国人才》,2018年第7期,同时参见:国际组织人才信息服务平台网,http://www.mohrss.gov.cn/SYrlzyhshbzb/rdzt/gjzzrcfw/jpzn/201808/t20180809_298772.html。
第三,我国不仅在国际组织中的代表性不足,而且就职人员的职位结构也不平衡。目前中国员工在各大国际组织中主要从事一些入门级的工作,职位性质属于服务性和非决策性,因而难以在国际事务中起到决定性作用。此外,虽然近几年中国已经进入一些国际组织的高层,如世界银行副行长、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副总裁、联合国粮农组织总干事等,但高层人员总数相比其他主要国家来说仍相对不足,而担任国际组织中层管理人员的中国籍工作人员更加不足,更多的是从事秘书或语言类工作。高比例的基层人员、为数不多的高级管理人员和数量极少的中层人员分布导致我国在国际组织中任职人员的职位结构不够平衡。国际组织的工作人员,特别是主要的管理人员,掌握相关的专业技术和信息资料,对现实情况进行评估并给出建议,同时影响国际问题议程的设定,对于国际组织的运行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且,很多重要规则的形成都是基于相关国际组织的研究和协调,很难想象没有中国代表参与的研究小组能够提出兼顾中国具体国情和利益的规则建议。因此,加速国际治理人才培养,努力向国际组织输送更多的中高端国际治理人才,是我国目前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中之重。(14)赵龙跃:“我国应积极为国际组织输送管理人才”,《国际商报》,2011年6月11日第1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同场合多次强调我国要加强对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高度重视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培养工作。2015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27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随着全球性挑战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进全球治理体制变革已是大势所趋。这不仅事关应对各种全球性挑战,而且事关给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定规则、定方向;不仅事关对发展制高点的争夺,而且事关各国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长远制度性安排中的地位和作用。要加强能力建设和战略投入,加强对全球治理的理论研究,高度重视全球治理方面的人才培养。(15)习近平:“推动全球治理体制更加公正更加合理 为我国发展和世界和平创造有利条件”,人民网,2015年10月14日,http://cpc.people.com.cn/n/2015/1014/c64094-27694665.html。
2016年9月,在我国成功举办G20杭州峰会以后,习近平总书记于9月27日下午,在第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就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进行集体学习时再次强调,要提高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能力,着力增强规则制定能力、议程设置能力、舆论宣传能力、统筹协调能力。参与全球治理需要一大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了解我国国情、具有全球视野、熟练运用外语、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国际谈判的专业人才。要加强全球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突破人才瓶颈,做好人才储备,为我国参与全球治理提供有力人才支撑。(16)习近平:“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人民网,2016年9月29日,http://jhsjk.people.cn/article/28748259。
在2018年9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明确指出,我国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有针对性地培养“一带一路”等对外战略急需的懂外语的各类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有计划地培养选拔优秀人才到国际组织任职。(17)“习近平2018年9月10日出席全国教育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学习强国,2018年9月10日,https://www.xuexi.cn/041912b3ba95e9321928f6f16f3e00a0/e43e220633a65f9b6d8b53712cba9caa.html。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全球治理人才培养要求准确地把握了当前国际竞争的核心。国际间综合国力的竞争,实际上就是人才的竞争。国势之强在于人,拥有高端人才、培养和吸引更多优秀人才的国家,意味着拥有先进的技术和高水平的管理,在新一轮的竞争中更容易占据制高点。国际经验表明,青年一代的理想信念、综合素质,是一国是否具有发展活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一国是否具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方面已经发挥重要作用,为了应对日趋复杂的国际环境、体现中国的大国担当,还需要有更多的高素质国际治理人才,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治理,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为人类贡献中国智慧。因此,我国需要抓紧选拔培养优秀青年人才,特别是选拔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综合型、复合型国际治理专业人才。
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扎实做好新时代人才培养工作,教育部于2019年10月印发《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指出支持符合条件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学生提供跨学科学习、多样化发展机会,促进复合型人才培养。(18)教育部:《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9年10月8日,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1910/t20191011_402759.html?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最近几年来,我国许多高等院校根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际化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和教育部《意见》的精神,采取积极行动,开始构建符合学校专业特色的国际治理人才培养体系,探索跨领域跨学科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速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国际治理人才的工作渐进佳境。
加速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国际治理人才是我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动参与和塑造全球治理体系的根本基础和不竭动力。积极向国际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端专业人才,不仅仅是争取国际话语权、保护我国合法权益的需要,而且也是一个负责任大国为国际社会多做贡献的需要。(19)赵龙跃:“我国应积极为国际组织输送管理人才”,《国际商报》,2011年6月11日第1版。优秀的国际治理人才不仅需要具备较强的语言能力、渊博的专业知识、较高的实际工作能力,而且更需要具备自觉的家国情怀、崇高的理想抱负和真正的全球视野(20)赵龙跃:“国际治理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神州学人》,2019年第11期。。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寄语广大青年要坚定理想信念,志存高远,脚踏实地,勇做时代的弄潮儿,在实现中国梦的生动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在为人民利益的不懈奋斗中书写人生华章。参与国际治理,需要全球视野、大局意识、全局意识,需具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和家国情怀,需有担当、有抱负,勇于把实现祖国伟大复兴、世界和平发展作为自己的终身事业而努力奋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最终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和谐有序发展,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努力。而优秀的国际治理人才能够立足于国家现状,关心并认同人类共同的发展与命运,意识到自己与国家、与所处世界的制度、环境和人类文化之间的紧密关系,同时将个体与国家命运和全球化的世界紧密相连,进而用自身行动切实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心系祖国、胸怀天下,这种高格局是国际治理人才具备的首要素质。
知识是改变社会,改变个人命运的重要工具。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社会分工不断细化,产业发展不断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密集型再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知识的重要性便不言而喻。一方面,从社会发展来看,国家的发展,要靠人类所学知识去改变它;正确理论的产生,也要靠人类的知识去总结;要推翻迷信思想,更需要人类用知识来改造。另一方面,从个人发展角度来看,知识是通往成功的钥匙,是改变命运的关键。而作为国际治理人才,肩负国家重要使命,心怀天下,必须扎实地掌握国际政治、经济和法律等综合型复合型专业知识。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和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国际治理人才培养的方向,“要大力培养掌握党和国家方针政策、具有全球视野、通晓国际规则、熟练运用外语、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国际化人才。”(2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强合作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 共同促进人类和平与发展崇高事业”,中国政府网,2016年9月28日,http://www.gov.cn/xinwen/2016-09/28/content_5113091.htm。因此,培养拥有深厚的知识储备的国际治理人才是以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为指导,以国家发展需要为目标。国际治理人才要以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把握国内知识作为参与国际治理的前提;要以精通国际知识,通晓国际规则作为参与国际治理的重要一环;也要以熟练运用外语作为精通中外谈判和沟通的桥梁,同时要以学习国际政治、外交、法律、经济和管理等各方面专业知识作为国际治理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总之,综合型复合型知识是国际治理人才成为综合型复合型高端专业人才的重要武器,是国际治理人才打开国际社会交流之门的关键钥匙。
理论基础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是国际治理人才参与全球治理的两个重要方面,二者缺一不可。2018年5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五四青年节前夕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中提到,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社会实践方面,“要知行合一、做实干家,面向实际、深入实践,严谨务实、苦干实干,在新时代干出一番事业。”(22)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2018年5月2日)”,新华社,2018年5月3日,http://www.xinhuanet.com/2018-05/03/c_1122774230.htm。作为国际治理人才,更要以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担当,提高自我工作能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在学校的培养过程中,要通过参加学术研究工作提高学术研究能力,要通过参加国内外实地调研等活动扩大视野,要通过参与并举办学术论坛和国际会议等活动提高领导能力、增强统筹协调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当然,也要通过参与国际组织的实习,接触实际工作,锻炼社会实际工作能力。《庄子·让王》中谈道:“学而不能行,谓之病。”学习再多国际治理知识,最终都要运用到实际的国际治理工作中去,实际工作能力的提高是国际治理人才参与全球治理的直接利器。
所谓全球视野,就是放眼全球,了解世界大事和天下大势,了解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形势及发展潮流以及当前的国际格局变化。成为一名真正的国际治理人才,需要志在治理,心怀世界。需要在认识自我的同时更看到别人,在了解中国的同时更认识世界。“明者因时而变,知者随事而制。”形势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人才的培养需要“变”,人才自身也要“变”。天下大事在于势,历史潮流不可违。当今世界正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拥有着诸多发展机遇,我们也面临着诸多严峻挑战。如何在各种乱象中看清实质,如何在历史的维度中把握规律?需要我们认识“势”,认识国家之“势”,认识世界之“势”。具有全球视野的国际化人才要了解国家与世界之“势”,在大潮中顺势而为。学习掌握应对全球治理问题的知识,刻苦历练解决全球治理问题的本领,是在未来充满挑战的世界竞技场之中年青一代所能承担重任与赢得竞争的必要选择。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以和平与发展为宗旨,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展现与世界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份历史责任与大国担当。中国在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道路上,需要一大批具有家国情怀,志存高远的新时代青年,同时也需要一大批具有世界胸怀,心系未来的国际治理人才。在成为国际治理人才的道路上,必备的素质需要通过格局来提升,从而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需要有知识来充实,从而行的更远;需要有能力来锤炼,从而积淀更深;也需要有全球视野来坚定,从而心怀祖国,放眼世界,所向披靡,一往无前,这些莘莘学子定将在不久的未来在走向世界的同时走上国际舞台。
对于国际治理专业人才的培养,国内相关高校机构从不同学科不同角度(如国际政治、国际经济、国际法、外交、外语、管理等)出发进行了一定的探索。从国际关系学院培养国际组织人才的现状看,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财经大学、清华大学、外交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四川外国语学院、北京大学等高校都以不同方式,在不同层次上积极开展了国际组织人才培养的工作(23)“‘国际组织理论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网,2018年4月30日,http://sis.pku.edu.cn/News64/1214789.htm。。
同时应认识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国际治理体系变革,我国需要的不仅仅是国际组织人才,而且需要熟悉国际组织、国际规则,具有家国情怀和全球视野的综合型、复合型的国际治理人才。国际治理人才应该是能够代表中国参与国际事务、国际治理和国际博弈的高端专业人才,能够在国际组织中竞争中级、高级职位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能够成为我国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和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等所需要的高端国际化人才。培养国际治理人才应重在格局培养、知识拓展、能力提升、学科建设和国际合作等方面。
首先是注重格局培养,突出立德树人。理想和格局是国际治理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参与国际治理,需要全球视野、大局意识、全局意识,具有家国情怀,有担当、有抱负。立德树人不仅仅是开设相关的课程,更重要的是言传身教。如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专门设计打造了“中国国际治理高端讲坛”,不定期地邀请我国在国际组织任职的高级官员和国内外在国际治理领域颇有建树的著名专家学者,与同学们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中国国际治理高端讲坛给同学们带来的不仅仅是学术知识、决策过程,而且使同学们能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各位专家学者,学习名家的精神境界、成长历程、人格魅力和大师风范。
其次是优化知识结构,强调学贯中西。跨领域跨学科的专业知识结构是综合型复合型高端国际治理专业人才的重要基础,是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进行有效交流和博弈的必备前提。培养综合型、复合型国际治理人才,可以在选拔机制、课程设置和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创新。选拔来自不同专业学科的学生,诸如政治、经济、法律和语言等不同领域的学科,确保学生专业背景的多元化,有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们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促进学生知识的扩展。根据学生的专业背景和未来工作的需要确定专业课程,突出因材施教,因人定制,通过中外合作办学,实现理论知识的学贯中西。
第三是强化能力培养,提升综合素质。基础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是国际治理人才的两个重要方面,理论基础知识是实际工作能力的基础,实际工作能力是运用理论基础知识的结果。国际治理人才不仅需要掌握全球治理的综合性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将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当中的能力。而人才培养机构不仅要培养学生从书本中、课堂上学习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从实践中学习的能力,提升实际工作能力。学生们可以通过参加学术研究工作、参加国内外实地调研、参与并举办学术论坛和国际会议等活动,在工作中学习,在实践中提高。通过不断拓展国际合作,为同学们建立更加高端、更具影响力的学习实践平台。
第四是注重学科建设,接轨世界水平。高度重视学科专业建设,积极开拓与国际著名高校及国际组织间的交流合作,加强与美欧等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联合办学,是我国加速培养国际治理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建设高水平国际治理学科专业的同时,积极推动国际治理专业人才培养向上下游的拓展,带动国际治理学科专业本科生和博士生的培养。
第五是深化国际合作,拓宽实习渠道。良好的国际合作平台,是国际治理人才走向世界舞台的重要条件。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国际治理创新研究院为例,该院通过组织“世界贸易组织周”、“世界银行周”等国际组织周系列活动,进一步推动与国际组织的深入合作,激发广大学生学习了解国际组织与国际治理相关知识的兴趣;不断深化与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的合作,为国际治理人才拓展进入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实习和工作的机会。
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快知识体系、制度体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采取切实行动。
第一,推动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国际治理学科专业。国际治理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完整系统的学科专业体系。目前国内高校部分专业分类过细,学生知识结构单一,培养国际治理人才,需要重视国际治理学科专业的建设,完善培养体系,设计和打造跨学科、综合型、复合型、全方位的专业及课程项目。同时积极开拓与其他国家高校及国际组织的交流合作,促进国际资源的有效对接,让学生从早接触更多国际组织、国际治理的学术资源和实践机会。
第二,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出发,既要重视国际治理人才的培养,更要重视国际治理人才的使用。根据国际组织选拔人才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培养人才的相应素质,以适应国际组织的需求,并深化与国际组织的合作,拓宽学生的实习和工作渠道。同时,为我国倡议和建立的各种区域性全球性组织提供后备人才,积极参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等的组织和管理工作。
第三,研究疏通国际组织与国内机构用人的互动机制,充分发挥人才价值。一方面是积极为国际组织选拔输送高端专业人才,另一方面是把国际组织作为我国培养国际治理高端人才的实践平台,经过国际组织实习和工作的历练,使其成为熟悉国际治理的综合型复合型高端人才,再回归充实国内相关机构。在全球化新时代,国内事务与国际事务的界限变得越来越模糊,国内专家和国际专家交互使用方能相得益彰。(24)赵龙跃:“中国参与国际规则制定的问题与对策”,《人民论坛·学术前沿》,2012年第16期。
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在国际治理中,仅仅知道治理本身是不够的,我们应懂得审时度势,深刻领会“知其事而不度其时则败,附其时而不失其称则成”的古训,顺应时势并采取与之相应的行动才能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在千变万化的国际形势中审时度势,提出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当代中国对世界的重要思想和理论贡献,已经成为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而“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国际治理人才培养的目的就是让大道在国际上赋予更多可行性,通过治理唤醒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通过治理使世界各族人民齐心协力,共同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治理之道,关键在人”,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培养国际治理人才工作,多次在重要会议和重要讲话中强调加快国际治理人才队伍建设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际治理人才除了审时度势,更应该具有君子志于择天下的气魄,高格局的视野,知识报国,兼济天下。伟大的事业呼唤优秀的人才,伟大的时代必是英才辈出的时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项伟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加快知识体系、制度体系和人才队伍的建设,需要从国家层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采取切实行动,创造新的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