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疫情防治下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研究

2020-01-08 00:17张丹丹
关键词:肺炎防控新冠

张丹丹

(大连财经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大连 116622)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在1月26日就印发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紧急心理危机干预指导原则》,为全国各地开展规范科学的心理疏导和干预提供了有力指导。2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常委会会议上强调:“要加强心理干预和疏导、有针对性做好人文关怀。”[1]为有效防控新冠肺炎重大疫情明确了方向和着力点。新冠肺炎疫情突发,相关防治工作面临着重大挑战。病毒扩散直接威胁着公众身体健康,也影响着人们心理健康。在非常时期,及时加强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人文关怀举措,对于依法科学防治、有效做好群众工作、坚定人民战“疫”信心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大疫情防治下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必要性

面对突发重大疫情,由于对危机事件认识不够,加之大数据时代信息传播的广泛性与快速性,公众往往会出现过度担忧与恐慌心理,并产生不同的应激反应,甚至一些个体还会出现暴力不合作现象。将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引入新冠肺炎的防治并纳入疫情防控部署,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根本要求,对尽快战胜疫情,保障社会稳定,同时减缓、控制疫情的社会心理影响尤为必要。

1.战胜重大疫情的需要

疫情期间,举国上下团结一致,全民抗疫,大家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为疫情防控贡献自己的力量。重大疫情下主要存在四类群体:第一类是奋战在疫情防控一线的医护人员、领导干部和广大的志愿者;第二类是保障疫情防治顺利进行的相关在岗人员,比如科研工作者、相关事业单位工作者、医疗物资生产者和建设者;第三类是已经感染或者疑似感染被隔离治疗的患者;第四类是自觉居家隔离的社会公众。抗疫一线的医护人员与患者直接接触,随时面临着感染的危险,而且他们超负荷工作,生理和心理压力非常大;相关保障人员时间紧、任务重,同样面临巨大的生理和心理压力;对于已经感染或疑似感染的患者,他们可能在病毒的折磨下灰心丧气,甚至发生一些极端行为,比如暴力伤医、拒不合作等;还有大部分人需要居家隔离,难免心情惶恐、内心焦虑。因此,重大疫情下坚持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对已经出现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以专业的知识疏解人们的不良情绪和心理,推动社会公众配合疫情防控工作,有利于尽快战胜疫情。

2.保障社会稳定的需要

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可见的影响,只有把刚性措施与柔性措施相结合,才能尽快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坚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全面统筹安排疫情防控工作和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尽量减轻疫情对社会各界的不利影响,它关系着全面小康社会的如期建成、关系着稳定脱贫的全面实现、关系着“十三五”规划的顺利收官。所以说,能否取得重大疫情防治的胜利,是对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而开展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是疫情防治的精神“润滑剂”,能够保障疫情防控救治的有序开展和良好运行,是特殊时期社会维稳的需要。

3.控制社会心理影响的需要

面对重大突发疫情,社会公众的心理防线一定要筑牢。疫情防控为了人民,也要紧紧依靠人民,形成多方社会力量驰援、各部门协调运作的防控体系。培育新时代理性平和的社会心态,不仅可以增强社会大众的心理免疫力,有利于对抗疫情,而且能够减少重大疫情下的社会冲突与矛盾,有利于顺利平稳地度过疫情。在突发疫情下,如何缓解公众的紧张焦虑情绪,是亟需解决的重大问题。因此,在疫情防治下坚持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控制社会心理影响的需要。在一体化实践中,以崇德尚礼的社会风尚引领疫情下的公民道德建设,帮助人们理性认识外部环境的变化,促进医患关系、军民关系、干群关系的良性发展以及公众自身的身心和谐,从而形成互相理解、互相包容、互相配合的具有高度人文气息的社会氛围。

二、重大疫情防治下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基本原则

坚持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构筑精神堡垒以防治新冠肺炎疫情的有效方法,其本质所彰显的人文关怀实践要坚持目标性原则、平等性原则、积极性原则、情感性原则,以化解特殊时期公众的思想困境和心理矛盾,提升他们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精神信仰,以强大的信心战胜新冠肺炎疫情。

1.目标性原则

“目标是行为所需达到的目的,是根据客体发展规律与主体需要而设计的对行为活动结果的超前反映形式,是人的需要的体现,本质上是主体的价值追求。”[2]重大疫情防控下坚持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必须具有明显的目标性。当前疫情防控的终极目标即科学、快速战胜疫情,确保完成经济社会发展任务。服务于终极目标的实现,必须制定现阶段分类目标:第一是加强防控和提高收治能力;第二是做好监测和追踪工作;第三是保障人民有序生产生活;第四是加快有效药物研制和临床试验;第五是做好物质保障和人力保障等等。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治下实施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要坚持目标性原则,把疫情防控的终极目标贯穿一体化实践的始终,协同各地区各部门依据疫情发展的客观规律,科学地制定目标实施方案,努力确保终极目标的实现。

2.平等性原则

坚持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防治新冠肺炎必须做到以人为中心,尊重人、理解人,做到真正关怀四类群体。马克思、恩格斯曾说过:“文明每前进一步,不平等也同时前进一步。”[3]在重大疫情下能否实现平等,关系着人们战疫的信心,以及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信。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平等”。所以疫情下一体化实践必须坚持四类群体尊严和人格的平等、生命价值的平等和接受救治帮扶机会的平等。

首先,尊严和人格的平等意味着人们在重大疫情中处于一种相互尊重的主体状态,构建了一种新型平等关系。在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引导人们互相激励和鼓舞,集中时间和精力去从事有意义、有效果的活动;另一方面要让公众认识到面对疫情,要克服“心理恐怖主义”行为,不能盲目中伤和抵制疫情严重地区的人民。其次,生命价值的平等涵盖着人的身体生存和精神生存的平等。人创造的价值存在着差异,但是生命的本质是同质的,具有平等性和唯一性。在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引导人们正确认知医护人员、疾控人员、志愿者等一线工作者为疫情防控做出的牺牲和努力,他们理应得到社会更多的关怀和照顾。通过生命观教育,引导人们更加珍视自己和他人的生命,树立生命价值平等思想,避免暴力不合作现象的发生。最后,要保证接受救治和帮扶机会的平等。对于已经感染新冠肺炎的患者,不论高低贵贱都有权利接受救治和帮扶,而且这个机会是均等的。一方面,在疫情防治中运用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就是要创造机会保障人民心理健康和身体健康;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向公众宣传每个人都有权利和平等的机会接受救治以及心理疏导和思想政治教育帮扶。

3.积极性原则

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说到底是做人的工作,要充分激励人、鼓舞人,调动人们战胜肺炎疫情的积极性。积极性原则是指在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方面要疏解人们的不良情绪;另一方面“通过对正确思想和道德行为给予肯定性评价,并采取适当方式予以奖励,使人们正确思想和行为得到保持和发扬光大”[4]。积极性原则要给疫情下的四类群体物质上和精神上,尤其是他们的内心世界带来愉悦感和满足感。同时通过弘扬正确的价值观,否定错误的价值观,激发人们的创造性和积极性,并不断完善自我。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质是把心理学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因此,要基于两个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从公共参与、模范效应、团结协作、志愿服务等方面开展工作,发挥协同效应,实现对公众的积极性教育。

4.情感性原则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属性能否满足人自身需要而产生的具有指向性的心理体验。”[5]人们对待疫情的态度和行为,不仅受制于理性因素,而且依赖于自我意识、情感等非理性因素。坚持情感性原则,就是要发挥好情感在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积极作用。一是要在面对肺炎疫情的四类群体中间搭建情感之桥梁,促进他们之间的理解与接纳,保证防疫工作的顺利进行;二是要在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加强情感教育,重视情感对人心的润泽。只有打开人们心灵深处的情感开关,激发他们的情感体验,为他们提供情感支持,才能使人们最大程度配合疫情的防治工作,也就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重大疫情防治下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机制

机制是指①机器的构造和工作原理;②有机体的构造、功能和相互关系;③泛指一个复杂的工作系统和某些自然现象物理、化学规律,也叫机理[6]。机制是协调体系内部有效发挥作用的基本方式。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是涉及系统建构的综合项目,为更好地服务于疫情防治,需要在遵循基本规律的基础上,从运行机制、保障机制、调整机制三方面加以探索。

1.运行机制

新冠肺炎疫情下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体化,需要多个环节共同作用,要基于沟通和激励展开工作,以使疫情防控能够科学、高效地运行。

沟通机制是开展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基本手段和有效方式,直接影响着疫情防控的实际效果。具体来看,在进行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一要运用科学思维进行新冠肺炎的科普,使人们对肺炎疫情有正确的认识;二要运用人文思维进行正确价值观的引领,形成个体与社会的良性互动;三要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促进四类群体心理世界的同构,形成共同的心灵感应和升华。沟通机制重在使引导者和被引导者达成有效沟通,促进心理共鸣。

激励机制是在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中运用激励和鼓舞的手段,要以目标激励为首要,情感激励为方法,榜样激励为关键,实现疫情防控效果的最大化。目标树立旗帜,要始终牢记科学战胜疫情的最终目标,个体要紧紧团结在党中央的周围,万众一心,为战“疫”而奋斗;情感激发动力,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鲜明特色就是精神交往和情感交流。情感激励的起点和终点都要体现对四类群体的关怀,它不仅能抚平心灵创伤,而且能重新激发人们对生活的信心;榜样引领时代,习总书记谈到:“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大家把他们立为心中的标杆,向他们看齐,像他们那样追求美好的思想品德。”[7]所以,榜样激励是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的关键,要引导公众直面困难,树立战“疫”信心,并且挖掘榜样的核心精神价值,促成自身的自觉性精神成长。

2.保障机制

重大疫情防治下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还要有一定的条件保障,具体包括政策保障、物质保障和人才保障等。

政策保障对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具有指导、规范、督促等作用,是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的根基。国家制定疫情防控政策要坚持以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为本,为了群众,依靠群众,更要不断惠及民生,要通过政策引导,促进公众对疫情的重视。而在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中,也要重视政策的制定。要通过具体政策的规范,丰富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明确实施者或引导者的责任与义务,使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实践朝着制度化、规范化、专业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物质保障是保障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有效运行的重要机制。它主要包含两个方面:一是硬件建设,主要指开展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场地设备、经费以及救助资金和物资等;二是产品研发,如相关图书、宣传资料、影音作品等。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要着力提升四类群体的创造性和发展性,在依靠人力的基础上,还需要与之配合研发相关产品,尤其是新冠肺炎防控知识的普及更加需要专业的产品和应用,以更好地服务于四类群体。总之,物质保障要将服务于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方式和内容物化为客观实践的最终效果。

人才保障是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的核心。重大疫情下对专业人员的综合素质、技能方法、人文素养都提出了很高要求。一体化实践的专业从业人员必须具备宽口径知识储备,熟练掌握心理学、沟通学、教育学和医学等相关理论与实践技术。所以要不断完善人才队伍建设,制定长期培养计划,通过技能培训和专业学历提升等多种途径开展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专业人才的培养,以保证特殊时期对人才的需求。

3.调整机制

重大疫情下开展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目前还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摸索和总结。而且囿于工作对象、所处环境的特殊性和复杂性,需要不断加以调整和完善。可见,调整机制对开展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同样具有重大意义,主要涉及排查机制、反馈机制和整改机制。

排查机制是开展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时制定方案的信息依据,能够提升实践质量和效果。具体要制定排查制度、组建专业队伍、利用大数据构建排查网络。尽快排查并优先救助已出现严重心理问题或已发生极端行为的群体,确保程序规范、操作专业,保障好四类群体及亲属的身心健康。

反馈机制对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开展起到了问题呈现、信息传递、沟通联结的作用。通过科学的反馈,可以清晰地掌握公众已经出现或可能出现的问题,从而及时采取举措进行干预。具体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通过大数据和专家研判,确保采集信息的准确性和客观性;二是畅通反馈渠道,通过访问调查、热线开通、固定反馈平台、权威媒体监督等保障信息能够及时传达;三是急群众所急,尽量快速、高效地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问题。

整改机制是调整、优化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的重要机制。对于前期排查和反馈阶段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整改,形成经验总结并制度化。其基本逻辑是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以有序重构为起点、以改革创新为方向、以优化完善为目的,从而通过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具体开展助力疫情的有效防控。

四、重大疫情防治下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实践路径

重大疫情防治下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是一个多种要素综合作用、有序推进的过程。科学正确的方法和路径极其关键,要做到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本,从四类群体的基本需求出发,发挥好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效应,具体要从环境路径、宣传路径、服务路径探索一体化实践的开展,有效服务于新冠肺炎的疫情防治。

1.加强关怀,营造人本环境

对于重大疫情下的四类群体,在一体化实践中要加强人文关怀,与社会各界形成合力,共同营造人本的社会环境、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和网络环境。要充分考量社会公众的心理需求,多渠道、全方位解决他们面临的实际困难,为他们免除后顾之忧,从而使他们全身心地投入到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

面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公众的恐慌与焦虑在所难免。开展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要与社会各界联起手来,全力营造一个稳定、安全、和谐的社会大环境。马斯洛需求理论提出,安全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只有公众在疫情下拥有安全感,才能完整地体现个体的生存和发展。首先,要坚持一体化实践的人本化,着力构建安全、稳定的社会。这是赋予重大疫情防治下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使命与责任。新冠病毒肆虐,又逢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脱贫攻坚的关键之年和“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紧要关头,既要打赢眼前的疫情防控攻坚战,又要确保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如期完成,必须做好社会各项工作。其次,加强环境建设,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今时代的人本回归,是国人精神层面、价值认知的最大公约数。在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中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维度弘扬核心价值观,使人们能够自觉地将其精神核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是人们在重大疫情下向善、向上的重要抓手。最后,确保依法防治、科学防治,建设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重大疫情之下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的开展,一要做到依法防治,要以《传染病防治法》和我国相关部门颁布的其它法律、准则为核心,发挥法治在重大疫情防控下的积极作用,引导公众依法支持和配合疫情防治工作;二要做到科学防治,要“迅速整合科技力量,不断加大科研攻关力度”[8]。把临床实践和科学研究结合起来,靠专业人士的集体智慧推动问题的解决。因此,一体化实践必须把保证社会稳定放在首要位置,落实好人文关怀举措,营造人本社会环境,全力维护好正常的经济社会秩序。

面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由于学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认知体系还未完全成熟,容易出现不理智的盲目言行。因此,学校是开展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它承担着培育社会人文母体的重要功能。首先,要关注学生的心理需求,充分关心关爱学生。学生往往来自于不同地方,可能自己的家乡正是重灾区,学校领导和班导师要主动联系每一位学生,了解他们的实际情况,建立良好的服务和反馈机制,使工作及时化、细节化。其次,要加强生命观教育。“生命是智慧、力量和一切美好情感的唯一载体,是人的基本需求,也是开展一切教育和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前提”[9]。在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中,从学校教育来看,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死,重新认识生命,体悟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从而在疫情下能珍视自己的健康,同时关照他人和自然物的生命。生命观教育的最高旨意在于引导个体生命走向至善,使人与自然、与社会、与他人、与自身走向和谐。进行生命观教育体现的是关照生命的人本理念,是构建人文学校环境的前提和基础。最后,要提高心理自助能力。特殊时期,学校可以面对广大学生开展疫情防控和心理健康知识的线上讲座。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疫情的发展,克服过度恐慌心理。同时通过心理知识讲授,使学生能关注自己的心理状态,调节、控制不良情绪,培育积极的情感和生活态度。从而提高心理自助能力,提升感知生活的能力,能够有序组织内在的心灵秩序,使心灵愈加和谐。

面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家庭是个体身心的最大支持和动力。在家国观念浓重的中国,家往往是人情感的避难所和心灵的栖息地。充满关爱和温暖的家庭环境是个体成长的源泉,也是开展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的重要场所。一方面,家庭成员之间要多多陪伴与沟通,要掌握相关心理知识,对其他成员出现的不良情绪要及时疏导与开解,传递健康、积极的精神信息,营造民主和谐的人本家庭环境。另一方面,要做好家庭与学校、与社会的有效衔接,发挥教育合力作用。重大疫情防治下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应该无处不在,所以不能出现断层现象,要确保人们在不同环境下所接受信息的对称性,确保防疫效果。

面对新冠肺炎重大疫情,网络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之一,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公众的价值判断与行为选择。在网络日益普及的今天,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的界限越来越模糊,网络受众同样也可以成为网络主导者。大多数个体都可以通过自己的方式建构着属于自己的网络世界,并向他人传递自己的主观观念。在疫情下,往往有人故意歪曲事实,混淆视听,随意散播一些虚假消息,给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在一体化实践中,要严格把控网络环境,做好监管与整顿工作。必要时可对网络建构者进行教育和引导,使他们能够遵循基本的网络伦理与规范,从个人做起,传递信息时秉持客观真实的态度;对于网络受众,要提高其辨别能力,面对网络信息要做到理性分析,不人云亦云。

2.强化显政,加强组织领导

新冠肺炎重大疫情防治下,“强化显政”是指党和政府工作要透明化、公开化,要对接群众关切,相关制度颁布及通告、具体举措实施、信息权威发布等,都要让公众明明白白,心中有数,要让公众亲眼看到、切实感受到政府所做的防控救治努力。通过科学的防控手段和谋划增强社会公众对防控工作的信心,坚定人们对党和政府、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心。这是科学抗疫、信心战“疫”,有效开展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的关键。强化显政源于国家顶层设计的周密部署、取决于从中央到地方的“多管齐下”、目的在于增强公众打赢疫情狙击战的信心。

强化显政,要加强顶层制度设计。相关部门要科学研判、制定正确的制度和规则。新冠肺炎疫情的防控是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同样需要讲求谋划与部署,要建立自上而下的防控体系,实现城乡、区域的全面防控。开展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配合疫情防控,也要从制度层面入手,以党和政府的政策文件为基本依据,结合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方法,加强一体化的制度建设。一是探索一体化实践与防控实践的衔接机制,让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成为疫情防治的重要精神堡垒;二是要制定开展一体化实践的具体实施办法,使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化、常态化。三是建立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专业队伍。对于广大的疫情防控工作人员来说,出于工作需要,要掌握基本的心理知识和思想政治教育沟通方法。但是从长远来看,构建一体化实践的专业队伍是大势所趋,也关系着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实现。

强化显政,要狠抓落实防控实践。当前,有效及时的救治和严密的隔离是防控新冠肺炎疫情的重要环节。要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跨行业多部门联手设防,做到防控不留死角,实现公共场所管控全覆盖。从实施情况来看,社区防控效果最为显著。社区工作者要与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专业人员有效配合,充分考虑群众的承受能力,对于防控中出现的抵抗、不合作现象,要运用专业知识和方法加以纠偏和指正。

强化显政,要用好权威宣传平台。新媒体时代,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增多。对于重大疫情防控,信息的准确性和来源的可靠性尤为重要。权威的信息宣传和发布平台面对疫情时能积极发声、澄清谬误、传递科学的防疫建议,是公众接收信息、对接一线防控的重要媒介。能够大大增强信息的说服力,也是强化显政过程的重要力量。通过掌握宣传媒体发布的信息,公众能够了解战“疫”一线的具体情况,就能积极应对挑战和化解风险。为此,在应对突发重大疫情时,权威媒体必须秉持科学精神,“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不越位、不作恶”[10],发挥好意见领袖的积极作用。

3.保障民生,增强发展动力

习总书记强调,越是发生疫情,越要注意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开展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的物质基础是必须有完备的民生保障体系,既要配齐“菜篮子”,又要装满“米袋子”,保障居民日常生活品的供给。尤其对于疫情下的弱势群体,更要重点发力,做好物质救助与精神支持。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弱势群体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由新冠肺炎患病或隔离的群体及其亲属;一类是原本就存在各种生活困难的群体。对于第一类群体,由于病毒感染往往心理落差大、信心不足,对自己的身体、对亲人、对未来充满担忧。现实中的压力和无助容易导致心境持续性低迷,亟需救治和帮扶。因此,在社会层面做好保障的同时,要注重对他们的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要关注他们的心理成长。可以通过介绍当前国家防控的制度、举措,增强他们抗击病魔的自信,并适时疏解不良情绪。必要时还可组织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创建轻松愉悦,与民生需求相适应的环境氛围,以转移他们的注意力、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从而鼓舞其对抗病毒的勇气和士气。对于第二类群体,由于他们长期处于弱势地位,容易被边缘化,加上自身资源缺乏,更容易消极悲观,产生厌世心理。在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通过认知调整引导他们重建信心,重新认识自己,树立主人翁意识,不断增强他们对社会的信任,让他们感受到国家和社会各界对他们的关爱和支持。不断强化他们的成就动机,最终实现回归主流社会的目的。总之,对于疫情下的两类弱势群体,要实现物质救助与精神培育相结合,通过向他们传递幸福感、责任感等美好情感作为激励主体行为的动力,并最终发展为内在稳定的力量。

保障民生,要始终回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党的十九大提出“七有”的民生目标,着力构建和保障民生,使人民的获得感、幸福感与日俱增。如今面对突发肺炎疫情,社会公众难免焦灼与不自信。在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实践中,要充分把握公众的社会心理,及时回应人民关切,引导他们正确认识肺炎疫情,了解国家在防治疫情中所做的努力。保障民生,还要始终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在疫情防控的同时,要有序组织复工生产,逐步恢复经济,为疫情防控构筑坚强的物质后盾。

积极健康的情绪和心态是防治疫情的“精神屏障”。在重大疫情下坚持心理疏导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以人文关怀消解不良情绪,重建社会公众的心理防线,是打赢这场疫情防控狙击战的重要举措。

猜你喜欢
肺炎防控新冠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四)
配合防控 人人有责
新冠疫苗怎么打?
猪常见腹泻病症状及防控
犊牛肺炎巧防治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防护小知识
您想知道的新冠疫苗那些事
聚焦新冠肺炎
守牢防控一线 静待春暖花开
一分钟了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