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小结节病灶患者实施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临床价值

2020-01-08 07:01金希冬刘方绪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肺段肺叶胸腔镜

金希冬 刘方绪

肺小结节多呈类圆形、局灶性,经影像学检查可见阴影密度增高,既可单发,也可多发,直径不到2 cm,病灶进展后会引起相应临床症状。该疾病在胸外科较为常见,但诊断难度大,发病原因错综复杂,临床表现特异性不足,出现误诊和漏诊的风险比较大,相当一部分患者往往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1-3]。目前,临床工作者对肺组织的解剖有了更为深入的研究,认为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更利于保留肺组织,改善患者受损肺功能[4]。为此,本次研究以收治的98例肺小结节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临床应用价值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6月至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98例肺小结节患者,按照随机图表法分成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9例。对照组男26例,女23例,平均年龄(49.32±1.54)岁,平均结节直径(1.38±0.16)cm,平均病程(5.21±0.53)个月;观察组男24例,女25例,平均年龄(49.56±1.28)岁,平均结节直径(1.42±0.150)cm,平均病程(5.24±0.55)个月。纳入标准:各项症状表现与肺小结节诊断标准一致[5];患者年龄不低于18岁(包含18岁);无手术治疗禁忌证;患者了解研究详情,自愿参与。排除标准:重要脏器功能异常,生命体征波动明显者;合并其他类型肺部病变者;现阶段行其他治疗者;正处妊娠或哺乳阶段的女性;精神状态不佳,配合度和依从性有限者。组间基线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予以对比。

1.2 治疗方式 两组患者进行手术治疗前均需接受三大常规检查、肝肾功能、肿瘤标志物和凝血功能检查,予以头颅CT检查、腹部CT和骨扫描远处转移患者。观察组实施气管插管麻醉,术中取侧卧位;观察孔和主操作孔分别位于腋中线7~8肋间和腋前线第4肋间,副操作孔位于腋后线第7肋间处;术前确诊为良性病变(非囊肿、肺大泡),且病灶较深者,直接实施肺段、肺叶切除术,以减少血管与细支气管损伤导致的术后咯血和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疑似恶性病变者,如病灶较浅予以肺楔形切除术,如病灶较深行胸腔镜检查后,确认可予以肺段切除术,采样淋巴结,送病理切片,恶性病变淋巴结检查结果为阳性者进一步实施肺叶切除术并直接排除不予研究,恶性病变淋巴结阴性者实施肺段切除术;观察组中肺段切除部位:左上肺15例,左下肺14例,右上肺11例,右下肺9例。对照组接受完全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手术麻醉方式与腹腔镜使用方法与观察组一致。切除部位:左上肺叶18例,左下肺叶15例,右上肺叶9例,右下肺叶7例。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治疗前后使用呼吸测定仪检测两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水平。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2.0,计量资料采用(±s)表示,行t检验,P<0.05 提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表1) 观察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时间、术后引流量和住院时间等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表2) 治疗前两组肺功能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FVC、FEV1、FEV1/FVC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s)

组别例数术中出血量/mL术后引流时间/d术后引流量/mL住院时间/d对照组49127.32±10.564.92±0.76992.14±112.710.25±1.68观察组4968.21±7.353.28±0.42580.72±86.367.06±1.81 t值32.16013.46320.28411.973 P值<0.05<0.05<0.05<0.05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比较(±s)

组别对照组观察组t值P值例数49 49 FVC/%FEV1/%FEV1/FVC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1.58±0.241.87±0.321.36±0.211.75±0.2862.17±2.5670.32±4.21 1.62±0.272.54±0.451.32±0.252.26±0.1561.92±2.7582.35±2.68 0.7758.4940.85811.2390.46616.874>0.05<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肺小结节指的是出现在肺实质内,呈类圆状或结节状的密度增高影,其直径通常不足3 cm,结节大小与其性质密切相关,结节直径在5 cm以上,出现恶性病变的可能性比较大[6]。该疾病类型多样,症状表现各不相同,因此在进行疾病的诊断时需综合考虑患者具体症状表现、影像学检查结果、肿瘤标志物检测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治疗方案的制定与执行[7]。

现阶段医疗技术水平发展迅速,完全胸腔镜技术也在胸外科疾病的诊治工作中被广泛应用,对良性结节病变和早期非小细胞肺癌有着微创、安全、根治性强的治疗优势。目前临床工作者实施完全胸腔镜下手术多以肺叶切除为主,尽管解剖性肺段切除术已得到开展,但手术适应证、术者解剖知识掌握情况、肺段组织界限判定、复杂的操作过程、胸腔镜使用技巧、配套器械设备、整个团队配合的默契度等因素的影响都会导致该术式的可行性。但随着临床对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研究的深入,该方式已逐渐被用于各种胸外科基本的治疗中,且取得了理想的治疗效果。

尽管肺叶切除术在应用过程中可有效保留肺组织,操作简单可行,但它与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相比,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更多,术后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也长。学者常国涛对收治的57例肺小结节患者实施完全胸腔镜下肺段切除术[8],结果显示患者术中出血量与术后引流量明显减少,也极大地缩短了患者引流时间和住院时间,充分体现了上述观点。

同肺叶切除术相比,解剖性肺段切除术的运用可明显减少对患者造成的创伤,可最大限度保存正常肺组织,促进患者术后恢复,加快康复速度,也可在此基础上对患者受损肺功能予以改善[9-10]。

综上所述,在肺小结节的治疗中实施完全胸腔镜下解剖性肺切除术能获得理想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肺段肺叶胸腔镜
ICG荧光成像技术在VATS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
荧光染色法与膨胀-萎陷法在非小细胞肺癌肺段切除术中的对比研究*
不同肺复张方法应用于胸腔镜下肺叶切除术中的临床效果比较
胸腔镜下胸膜活检术对胸膜间皮瘤诊治的临床价值
肺段切除术和肺楔形切除术治疗直径≤2 cm的外周性肺腺癌围手术期效果分析
亚肺叶切除术用于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单孔胸腔镜在解剖性肺段切除术中的应用现状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