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内效贴扎技术对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分析

2020-01-08 07:10段青松
中国疗养医学 2020年1期
关键词:肩痛偏瘫肩关节

段青松

肩痛是临床常见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并发症。疾病调查数据显示[1],30%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并发肩痛,同时诱发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半脱位等,延长患者住院时间的同时降低治疗效果,不利于功能的恢复,使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肌内效贴扎是临床应用广泛的肌肉骨骼障碍处理手段,医用亚克力胶、防水弹力棉布、离型材料组成的肌内效贴布拉力强,可有效加速淋巴和血液循环,增强肌力[2]。为分析肌内效贴扎技术在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疗效,本文选取诊治患者进行研究,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至5月在我院诊治的60例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并按照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3];经核磁共振或CT等临床检查证实一侧肢体偏瘫;符合偏瘫肩痛诊断标准[4];临床资料完整者;神志清晰,可配合治疗者。排除标准:合并因丘脑病变、颈椎病等其他因素导致的肩痛者;合并肩关节原发性疾病者;重要脏器功能不全者。本研究已获得我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32~52岁,平均年龄(41.25±13.27)岁;病程12~34 d,平均病程(21.47±3.45)d;疾病类型:脑出血13例,脑梗死17例。研究组男18例,女12例;年龄30~53岁,平均年龄(40.58±14.22)岁;病程14~36 d,平均病程(20.85±4.12)d;疾病类型:脑出血14例,脑梗死16例。两组患者在性别构成、年龄、病程和疾病类型等一般资料方面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两组患者均给予血糖、血脂、血压监测,改善微循环和脑代谢等脑卒中常规治疗,待生命体征稳定后,首先进行宣教活动,保护患肢,之后进行包括良肢位的摆放、运动想象疗法、主被动运动等内容的康复训练。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研究组给予肌内效贴扎治疗:冈上肌应用10%~30%张力的I字形贴布,尾部贴于肩胛上角内侧,同时沿冈上窝将贴布经肱骨大结节跨过肩关节,拉直三角肌;肱二头肌和三角肌应用10%~30%张力的Y字形贴布,两条尾部分别沿肱二头肌短头和长头延至三角肌,贴于肱骨中段;<10%拉力的X型贴布应用于痛点集中部位;10%~30%张力I字形贴布覆盖肩关节,从肩关节前部延展至后部。对照组给予安慰贴扎治疗,贴扎模式同上述研究组,不同之处在于贴布无张力,不覆盖关节。上述贴扎均贴扎一次持续3 d,贴扎两次之间休息1 d。两组治疗时间均为1个月,共贴扎8次。

1.3 观察指标 疗效评估[5]:根据患肩水肿和疼痛改善情况,肩关节活动受限程度,将患者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显效:水肿和疼痛消失,肩关节活动无明显受限;有效:水肿消失,疼痛缓解,肩关节活动轻度受限;无效:水肿和疼痛未见改善,肩关节活动受限。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疼痛评价: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患者治疗前后患肩疼痛情况,分值0~10分,0分表示无痛,10分表示无法忍受的剧烈疼痛,分值越高表明越疼;上肢运动功能评价:采用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FMA)评价患者治疗前后上肢运动功能,包括33个项目,采用0~2分3级评分法,总分值66分,分值越高表明上肢运动功能越好;日常生活能力评价:采用Barthel指数(B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总分值100分,分值越高表明日常生活能力越好。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表1) 研究组疗效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表2)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VAS评分、FMA评分和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均下降,研究组低于对照组;FMA评分和BI评分均升高,研究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两组患者疗效比较[n(%)]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 单位:分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比较(±s) 单位:分

组别对照组研究组t值P值例数30 30 VAS评分FMA评分BI评分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8.25±1.476.11±1.879.68±3.2716.03±5.1437.49±5.4542.16±12.44 8.21±1.504.30±1.189.80±3.2422.15±6.0536.57±6.2155.20±13.11 0.104 34.483 50.142 84.222 50.609 93.952 0>0.05<0.05>0.05<0.05>0.05<0.05

3 讨论

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是脑卒中患者常见并发症,一般发生在脑卒中后2周至2个月时间范围内,发病率较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病情的恢复。虽然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但病理学研究显示[6-7],软组织损伤、肩手综合征、肩关节周围肌肉张力异常等是引起脑卒中后偏瘫肩痛的主要原因。肩痛往往会引起制动,使患者从生理及心理上产生抵抗,影响康复训练。临床医师指出[8],预防和治疗相结合对于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常规安慰贴扎的疗效欠佳,肌内效贴扎是日本Kenso Kase博士开创的一种新型软组织扎贴技术,其应用范围现逐渐由运动医学转至康复医学领域。主要原理在于通过刺激肌肉本体感受,促进其有效收缩,从而缓解疼痛,促进淋巴循环等[9-10]。本文选取诊治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肌内效贴扎技术的应用效果。

本文中,肌内效贴扎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为93.33%,明显高于常规安慰贴扎治疗患者的73.33%。即肌内贴扎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患肩水肿和疼痛情况,改善肩关节活动情况。进一步对患者疼痛、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肌内效贴扎治疗的患者VAS评分均下降,FMA评分和BI评分均升高,且变化幅度高于安慰贴扎治疗患者。提示患者的疼痛有效缓解,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改善。本文研究不足之处在于受样本量和研究时间的限制,远期疗效观察不足。

综上所述,肌内效贴扎技术明显提高脑卒中后偏瘫肩痛患者疗效,缓解患肩疼痛,改善上肢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具有较高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肩痛偏瘫肩关节
肌张力增高在卒中后肩痛中的发病机制和研究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肩关节习惯性脱位怎么办?
肩痛≠肩周炎!一起来正确认识肩周炎
不是所有的肩痛都是肩周炎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肩关节为何这么 容易脱位?
如何预防习惯性肩关节脱位?
腹针疗法联合传统针刺治疗中风后肩痛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