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裕梓
《李柏文书》简介:
《李柏文书》是1908年日本大谷考察队派遣桔瑞超在楼兰发掘出,一经发现,随即震惊了世界。因为它太具有史料价值和艺术价值了。《李柏文书》是信件草稿,全文如下:“五月七日,海头西域长史、(关内)侯李柏顿首顿首。别□□□恒不去心,今奉台使来西,月二日到此(海头),未知王消息,想国中平安,王使回复罗,从北虏中与严参事往,想是到也。今遣使苻大往相闻通知消息,书不悉意。李柏顿首顿首。”
李柏是前凉时西域长史,文书为李柏于公元328年给焉耆王等几个国王发出信函而留的草稿,是前凉简牍资料中最为集中、内涵最为丰富的文书资料。《李柏文书》因为是草稿,所以同时出土的是保存情况不一的几份,较为代表性的一封长23厘米,宽27厘米,文书的书法有笔画带有隶书的笔意,但已显露出东晋流行的行书风貌。因此,文书的出土,对研究行书发展的历史具有很高参考价值。
一、《李柏文书》艺术价值
《李柏文书》虽然是作为一份古代公文草稿而被发现的,但是因为其本身的艺术性而为人津津乐道,且因为是草稿,因此在书法上更是具有了个性化的风格流露。我们稍懂得书法史的常识就知道,最具艺术性的书法作品往往产生于书家的信手之间,如王羲之的《兰亭序》、苏轼的《黄州寒食帖》等。
《李柏文书》字形之间大小、长短悬殊,且带有隶书的孑遗,如“五”“心”“严”等,整体与永寿二年、熹平元年陶瓶所书有貌合之处。除整字之外,有些笔画也带有隶书意味,如“严”字的撇、捺画等。另有一些字形部件之间的比例安排与后来的字体有很大反差,如“臺”“羅”“事”“消”(倒数第二行第一字),怪異独特却也可爱。当然也有些许字形侧身取势,如第一行“长史”,若合王羲之风范,其他侧身取势又如“奉”“到”“罗”“虏”“足”等,极具跳跃活泼之感。文中行笔多取中锋,转折处以硬拙为主,不做调锋转换;也有少数字转折轻盈,如第四行“日”字的横折竖,“闻”字上部的连笔,又与东晋笔势波澜莫二。章法排列上前面两行紧密且字形端严,第三行开始,渐渐加强节奏,字形大小、比例、正欹变化越来越丰富,书写者越来越放松,最后的落款又回到沉稳持重的基调,既有变化又找到平衡。
《书谱》云“古质而今妍”,《李柏文书》应属“古质”一路:上接隶书气质,下开颜真卿之浑朴,这尽管与王羲之确立的俊逸行书典型相比并不规范,不过正是如此,才因其原生态而更有趣味。当然,王羲之早期《姨母帖》也有从中所得,书风传承因此有清晰脉络,其艺术性的佐证价值自不待言。可想李柏作为书家有着自觉的审美意识和创作能力。所存两篇,其一浑朴厚重,其二柔韧有力,后来者赏鉴,见智见仁。
二、《李柏文书》史料价值
据《晋书》记载,李柏原来是西晋王朝的西域长史,驻节楼兰。西晋南迁,入前凉王朝,他仍担任西域长史。公元327年,同属于前凉并驻守在吐鲁番高昌的戊己校尉赵贞背叛了前凉王朝,自署高昌郡太守,意图分裂割据称雄,独霸一方。“李柏得知这个情况后,向前凉王张骏作了报告,并请求出击赵贞。不久,张骏亲自征讨高昌,第一次无功而返,第二次大获全胜。后来,前凉王朝在吐鲁番地区设立了高昌郡,正是在平定了赵贞的基础上实现的。
张骏授命李柏征讨赵贞是当时的一件大事。据《晋书·张骏传》记载:“西域长史李柏请击叛臣赵贞,为贞所败。议者以柏造谋致败,请诛之。骏曰:"吾每以汉世宗之杀王恢,不如秦穆之赦孟明。"”史料文献上寥寥数语,并不能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作为前凉西域长史李柏,执行着这一既重要又高度机密的军政使命时的心境。但是《李柏文书》的发现让我们能够直观的窥测到他的内心:他给焉耆王龙熙写信时,十分认真仔细,反复斟酌措辞,多次易稿,橘瑞超所发现的正是他反复斟酌遗弃的信稿。
《李柏文书》虽然多次修改,但大致意思是李柏准备出兵攻打占据高昌、控制西域北部的戊己校尉赵贞,叫龙熙不要恐慌,也不要跟着赵贞逃跑。其意在善言问候,表示关心与尊重,先取得焉耆王对讨逆的支持,庶免腹背受敌之虞。但为了保密,信中一直没有点明赵贞的名字,可见当时李柏内心的矛盾、焦急和不安。
三、结语
《李柏文书》是西域出土的前凉唯一有史书可证的重要人物的文书遗迹。《李柏文书》的出土,为研究东晋时代中国在西域地区的政治军事行动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同时,文书所写的字基本上属于行书,仍带有明显的隶书笔意,笔画提按分明,尤其是第一稿,墨色较浓,笔画较粗重,隶意最多;而第二稿、第三稿的书写比较随便,连笔增多,气势更加连贯畅达,行书的特点更鲜明。为我们了解中国书法的发展和传续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参考文献:
[1](日)香川默识 《西域考古图谱》学苑出版社1999年10月
[2]罗振玉《流沙坠简》出版社:上海古籍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10月
[3]李青 《艺术与学术:李青作品集》 上海三联书局 2019年
[4]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 《十世纪前的丝绸之路和东西文化交流》新世界出版社 19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