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一个政策过程的分析视角

2020-01-07 07:02吕军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0年1期

吕军

摘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把我国的制度优势更好地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通过实践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通过一系列政策过程转化为了治理效能,彰显出了巨大地优越性。在这一基础意义上,国家治理效能是多个政策绩效的综合呈现,因此,可以从政策过程的分析视角来研究我国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

关键词:国家治理效能;实现机制;政策过程;分析视角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以来取得的重大历史性成就充分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治理体系是具有治国理政的显著优势,是我国社会繁荣发展与人民幸福安康的基本保证。制度需要通过一系列的政策过程才能更好地转化为治理效能。

1.国家治理的中国语境

1.1坚持我党集中统一的领导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其优势就是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本质上是领导能力与历史地位形成的。但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并不是单纯的中央集权。既考虑到权力向中央集中,又赋予了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的自主权;同时基于中国区域与民族特点而包容地方的多样性。其价值和目标就是保持国家内部平衡,利于国家统一与因地制宜。保证中央的积极性与地方的积极性。

1.2在人治德治传统基础上建构法治国家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开始加强对公权力的约束,进行行政法制的建设。当今依法治国已是写入宪法的治国方略,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也基本的形成,但同党与国家事业发展的要求、人民群众期待相比、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目标相比,法治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当前的国家治理必须依托于以法治为主导、以人治(德治)为补充的基本国情。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要充分结合,这是中国历史文化传统因素决定的,“德治”是新时代的德治而非传统的德治。

1.3“有事好商量”

习近平指出:“在中国社会主义制度下,有事好商量,众人的事情由众人商量,找到全社会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约数,是人民民主的真谛。涉及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在人民内部商量好怎么办,不商量或者商量不够,要想把事情办成办好是很难的。我们要坚持有事多商量,遇事多商量,做事多商量,商量得越多越深入越好[1]。”这段重要讲话深刻揭示了“有事好商量”的内涵与现实功效。是将各自的观点展示出来,是观点与意见的交换过程。一方面,为现实问题寻求有效的解决方案;另一方面,商量的过程也是求同存异、凝聚共识的过程,可以清晰地了解彼此的关切点。从人性的角度来讲,“有事好商量”是一种德性要求。

2.国家治理效能实现机制的构建与运行

2.1顶层决策机制

顶层设计的决策机制针对的是国家发展中的“大问题”,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就是要对国家发展中具有系统性、普遍性、复杂性的“大问题”做出战略性决策与政治方向的把握。中国公共决策过程特别注重商量,科学性更强调特定环境下特定对象的运行规律与过程的可追溯性,不强调无限制的普遍性。在政策决策民主化与科学化的张力之间,公共决策更强调基于“有事好商量”人文环境的民主化决策机制[2]。

2.2执行机制

执行者需要充分了解政策目标,准确地理解政策意图,结合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采取有效的执行方式。表面上看,地域差异性可能会导致执行方式的选择与配置的多样化。但事实是,基于国家治理语境的一致性,各地的执行方式具有非常强的相似性,已经上升成为普遍性的执行机制,以领导高度重视为基础,以开会为手段,以拿捏尺度为策略的高位推动的执行机制。

2.3监督机制

监督机制是实现政策目标的重要保障,是执行机制的助推器。内部监督非常重要,要起到有效的作用。内部监督中,层级节制的督查检查是最重要的监督形式。首先,由决策者督查检查。其次,科层体制保障实施。最后,问责作为监督机制有效运行的抓手。

3.提高国家治理效能实现机制的高效性

3.1提高科学化水平的政策

法制与政策都是由国家权威组织做出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為规范,引导社会成员的价值取向,制约不利于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权稳定的行为发生。法制与政策的不同之处在于法制的稳定性更强,不得随意更改,严谨性也更高。因此,法制是更加科学的行为规范。要想提高公共政策科学化水平,可以在公共决策的过程中借鉴法制精神。一方面,要提高公共政策稳定性,另一方面,要提高公共政策可传播性。

3.2勇于担当

“担当”一词,是一种精神,一种能力。科层制可以理解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然而,现代化不是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实然状态,而是应当努力的方向。党委政府的责任担当精神,也决定各级党政干部需要有科层制的法定职权,又需要超越科层制的特点勇于担当历史人民赋予的政治使命。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担当精神,提高担当能力,尽职尽责,积极承担不清楚或需要多部门配合的工作,有勇气解决困难与风险,为事业不怕累、不怕苦,将全部精力与注意力放在工作中难点的解决方向上。对一些影响改革发展问题,能做到清楚的辨别对党与人民根本利益有重要意义的事业。

3.3拓宽政策绩效的评估通道

内部监督为主、外部监督为辅是中国监督机制的状态,但同时也重视“内部发起、外部实施”机制,即第三方评估,其意义四由被评对象和服务对象之外的第三方机构评估治理绩效,对第三方评估独立性的理解不能太过机械。第三方评估的最大优势是以专业性为依托、以科学性为归宿。因此,党委政府充分的利用第三方评估等相关措施来提高政策绩效评估科学性,有利于国家治理效能的提高[3]。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关键时期”。国家要提高对国际与国内环境不断变化的适应性,要保持定力,敢于担当,坚持完善国家治理效能的实现机制,为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而有力的体制机制支撑。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

[2]齐卫平.体系与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治理优势[J].行政论坛,2020,27(01):5-11.

[3]廖冲绪.如何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J].四川党的建设,2019(2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