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爱华 王磊
摘要:京津冀协同发展境遇下,河北省生态农业发展在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农产品基础、技术条件等方面存在优势和不足,因此,应充分发挥政府、民众、农业主体等多方力量从政策、经济、技术等方面入手,推动河北省生态农业发展,建成“京津最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大基地”“环京津中央大厨房”。
关键词:京津冀协同发展 生态农业 环京津中央大厨房
当前,河北省发展生态农业面临着“多样的地形地貌和广大的耕地资源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但水资源短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奠定了基本的生产力要素,但农业经营主体知识水平和生态观念的滞后阻碍着生态农业发展的步伐”,“多元化的农产品生产模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生态农业生产和加工领域亟待开辟”,“农业发展科学技术指导层次和形式多样,但发展生态农业所需的科学技术面临着新挑战”等优势和不足。因此,要对其充分认识和把握,发挥政府、民众、农业主体等多方力量,从政策、经济、技术等方面入手,推动河北省生态农业发展,建成“京津最重要的优质农产品供应大基地”“环京津中央大厨房”。
一、政府应从政策完善和资金支持等方面坚定生态农业发展主体的信心
(一)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相关政策
1.应从补贴措施、补贴力度、补贴范围等方面科学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补贴政策,有针对性地对生态育种、生态种植、生态加工等行为予以鼓励和肯定,加强对发展生态农业行为的支持力度。
2.制定和完善生态农业发展的贴息贷款政策和保险政策,提高农业主体发展生态农业的信心。应在政府指导下,集银行、社会、个人等各方力量,制定科学合理的贴息贷款政策和保险政策,充分保障生态农业主体的经济利益,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损失、最大可能增加其效益为目标,解决农业主体发展生态农业中遇到的政策瓶颈,提高其发展生态农业的信心。
(二)加强生态农业资金支持力度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投资高、周期长、回报低、见效慢的实践过程,资金问题是每位生态农业主体必须面对的重要问题,生态农业发展期间所面临的投资高回报低、自然灾害和市场不可控等因素都会影响生态农业发展主体的信心。因此,加强生态农业资金支持是政府对鼓励生态农业发展最直接的方法。
1.设立生态农业补贴资金。当前,农业补贴资金的设置和管理已经比较成熟,但关于生态农业补贴资金的设置及其管理尚处于探索阶段,其中2017年修订出台的《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从宏观方面提供了政策指导,但具体操作和实施还需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制定具体可行的方案。—方面,出于资源保护和质量提升的目的,可以按照耕地、林地、草原、渔业等领域划分制定科学合理的资金分配比例。另一方面,生态农业补贴资金的发放最好以“直接补贴”的方式进行,以充分发挥农牧渔等发展主体的主体性、灵活性,鼓励农牧渔等发展主体积极探索发展生态农业的积极性和创新性。
2.设立生态农业发展和建设专项基金。一方面,政府主管部门应根据绿色农业、循环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等不同生态农业发展特点及模式,按照不同比例设立发展和建設专项基金。另一方面,按照分类指导原则,以项目申请或合作研究等方式,鼓励基层政府、科研力量或其他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到生态农业发展队伍中来,并规范生态农业发展和建设专项基金的使用,监管生态农业发展和建设专项基金使用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推动生态农业发展的有序性、可持续性。
二、社会民众应从行动上积极支持生态农业发展
从与发展农业的关系来讲,社会民众指不直接参与农业生产的所有社会力量,因此,社会民众主要指农产品的消费个体,也包括科研团体、农业高校或高校涉农专业等生态农业发展力量。
(一)消费者应确立并践行生态消费理念
提高消费者对生态农业及其农产品的认知,转变传统的温饱消费观,建立高质量的健康消费观,既是对自身健康和安全的充分认识,也是对生态农业发展的鼓励和支持。
1.消费者应主动确立生态消费理念。首先,应自觉学习和接受发展生态农业相关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通过电视网络、手机短信、微博微信等微平台、报刊杂志、宣传栏标语等途径了解与发展生态农业相关的内容。其次,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作为消费者的优势,对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及时反馈、交流。作为宣传者将学习和了解到的有关生态农业发展的信息与亲朋好友、邻居等交流,以期这些内容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
2.消费者应践行生态消费观念。首先,广大消费者应逐渐养成购买生态农产品的习惯,从实际行动上支持生态农业的发展。其次,在经济能力允许的条件下,广大消费者应通过正规渠道积极购买生态农产品。再次,不应买过度包装的农产品,以免造成更大的污染和浪费。最后,可以对购买的农产品进行积极的反馈,以期获得质量更优、价格更低的消费服务。
(二)各级各式社会力量应积极投入生态农业发展项目
发展生态农业是一个需要长期投入的利国利民的事业,依靠个人或个别群体难以实现稳固长期的发展,需要各级各式社会力量共同行动才能获得最终效益。
1.在生态农业利好政策的指导下,各级各类政府部门应制定科学合理的实施方案,鼓励社会个人、科研力量、农业高校或高校涉农专业等加强生态农业发展队伍,推动生态农业发展项目的研究、探索、实践,扩大生态农业发展规模,提高生态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
2.充分利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和推动农业土地流转、“乡村振兴战略”等大好形势,社会个人、科研力量、农业高校或高校涉农专业等力量应充分发挥创新性参与到生态农业的开发、研究、发展和建设队伍,以服务广大民众为宗旨开展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的探索和创新,引领农业的生态化、绿色化和有机化发展。
三、农业主体应转变发展理念并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农民、农业合作社等个人和组织是农业发展的主体力量,这些个人和组织是农业发展的直接参与者,是创新和发展生态农业最活跃、最主要的力量。因此,转变农业主体的发展理念,确立其生态农业发展观念,对推动生态农业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一)农业主体应提高对农业生态发展理念的认同和接受
1.要认同和接受发展生态农业理念。首先,要充分利用各种途径、媒介自觉学习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法规、政策文件等,认真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发展理念。其次,要深刻认识京津冀协同发展境遇下河北省的定位,以及发展生态农业对京津两地民众“舌尖上的安全”、河北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河北省农业现代化等方面的重要意义。再次,要联系市情、乡情、村情等具体特点,认真分析发展生态农业对本地经济发展、民众健康、社会安定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2.要践行生态农业发展理念。首先,从自身日常生活入手,培养健康科学的生活习惯,积极践行生活垃圾入桶、不浪费生活用水、不随地吐痰等文明公约。其次,要科学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严格按照说明书进行作业,逐步过渡到不打农药、施有机肥等绿色发展习惯。再次,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研究、探索生态农业发展模式,科学定位生态农业发展方向,发展节水农业、循环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等模式,结合本地资源类型,创新符合本地情况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二)农业主体应提高发展生态农业的能力
1.农业主体要充分利用手机网络等途径加强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科学技术的学习。首先,手机作为自媒体时代接收网络信息最便捷、最迅速、最高效的工具,农业主体可以通过手机终端观看、学习、接收关于生态农业发展的各种科学知识,并尝试指导自己的农业生产实践活动。其次,借助于强大的群体效应,农业主体可以通过微信、微博、APP等微平台,与其他农业主体互动,了解农业生态发展的相关理论和现实问题。再次,借助手机网络,农业主体可以了解生态农产品的市场需求、价格、存在的问题等消费市场信息,从而规划生态农业下一步的发展方向。
2.农业主体要与高校、科研机构、农业专家等建立联系,学习与生态农业发展相关的科学知识。首先,河北省农业主体应深刻认识到河北省的地理优势,充分利用京津冀三地尤其是京津两地的高校(如中国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河北农业大学等)、科研机构(如各地农研所等)、农业专家(教授、科研人员等)等农业单位或专业人才,与之建立积极联系,来指导农业生产实践。其次,与高校、科研机构、农业专家等合作,深入开展农业生态发展研究项目,在理论探究及指导农业生产中提升农业主体的业务水平,在生态农业发展实践中总结经验教训并创新农业生产理论。再次,主动了解并积极参与高校、科研机构、农业专家等举办的培训、讲座等,带着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学习理论知识,并力争通过同行探讨、科学实验、仪器检测等方式解决农业生产面临的新问题。
3.通过参观、调研等方式了解生态农业发展现状,调整自己的农业生产实践。首先,主动了解并亲自参观学习生态农业发展成功的地区、农业基地、企业等,在参观中深入了解其生态农业发展方式、解决农业生态发展问题的科学方法等。其次,积极参加同行或政府组织的参观、访问等,学习了解优秀典型的成功之处,借鉴失败典型的不当之处,并根据生产实际,及时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
(三)农业主体应积极创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
1.积极发展节水农业。首先,学习、反饋农业用水政策,积极使用新的科学的节水措施,树立发展节水农业的观念。其次,要认清河北省农业发展水资源短缺这一客观问题,推动农业转型发展,改进农作物耕种布局,改进农作物耕作技术,培育发展耐旱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灌溉方式,探索节水农业发展模式。再次,建设和完善农业灌溉现代工程,根据耕种农作物的不同采用相对应的灌溉方式或灌溉技术如喷灌、滴灌等,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2.创新发展循环农业。首先,正确认识循环农业理念,科学分析农产品附属物如秸秆、果核等的利用,建立发展循环农业的新观念。其次,要根据市情、乡情、村情等具体情况,建立循环农业发展工程,探索发展“物质再利用模式”(如“猪——沼——菜”模式)、“减量化模式”(如减少农药化肥的投入量等)或“生态产业园模式”(如建立农林牧副渔生态良性循环工程)等。
3.探索发展绿色农业。首先,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语境中,应正确认识农业发展与当地文化、旅游、扶贫等全局的关系,确立“大农业观”,坚定农业对其他行业发展的基础意义。其次,应创新并探索“旅游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采摘农业”“农业节日”等模式,结合乡村振兴背景,突出农业的文化、休闲、娱乐等社会功能,以社会效益提高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以生态效益强化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经济效益催生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再次,创立品牌绿色农业,借助游客口碑、广告宣传、互联网或其他现代途径,扩大品牌农产品的知名度,以生态品牌吸引大众,以生态农产品促进发展。
责任编辑:康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