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静
2020年,正值国家脱贫攻坚收官之年,4月下旬,我有幸参加了单位组织的赴凉山州雷波县帕哈乡八合村幼教点帮扶支教活动。每天和村幼的老师、孩子们朝夕相处,我发现他们对外面的世界非常向往,觉得大城市什么都好,认为自己所在的村幼条件差,即使个人努力也追赶不上;而孩子们上学的目的也大多是有一天能走出大凉山,到大城市去工作和生活。
回想之前的“帮扶”,我总是不遗余力地将先进的教育理念、城市的教育资源、现代的教育方法带去村幼,急切地期待着其教学现状有所改变。但这样的信息,村幼的老师们看得越多,听得越多,就越感到自己与大城市的“差距”,从而产生无法企及的“失望”和想要“逃离”的念头。这显然有悖于我们帮扶的初衷:让村幼教师获得更好、更适宜的学习和发展,再用自己所学建设家乡。
这让我不断反思,并逐渐明确一个信念——“村幼教师要通过帮扶寻求发展,一定不能忘掉自己”。习总书记说“扶贫先扶智”,我想这里的“智”包含了两层意思,一是“认识自我”——这是一种向内发现、提取、扬弃、建立自信的智慧;二是“发展自我”——这是一种向外学习、吸纳、选择、自主自强的智慧。这里的“自我”不僅包括“我自己”,实现自我的成长;还包括“我的家乡”,建设好自己的家乡。为践行这一理念,我从鼓励村幼教师“认识自我”入手,在帮扶培训中,通过引导其“思维的参与”,帮助他们看见自己,发现孩子,找到教育,自主学习。
“问题”引发思考 帮助村幼教师“看见自己”
一味地羡慕别人常常会迷失自己,要实现自我成长往往从发现、认识自己开始。为了帮助村幼教师看见自己,我首先从“我的工作”“我所处的环境”“我的孩子”三个问题入手,将其思维引向对“我拥有的或我的优势”的思考,尝试从情感上帮助其初步建立自信。思考问题及教师的回答如下。
1.目前从事的工作,让我感觉比较满意(舒适)的地方是什么?
看到孩子们的学习进步;帮扶后学校的环境变好、变漂亮了;小朋友只在学校待6小时,教师有充足的时间备课;工作压力小。
2.我发现自己所处的幼教点及其周边环境中独特(与大城市不同)的教育资源(如自然环境、家庭状况、民族文化等)有哪些?
学校四面环山,环境优美,空气清新,具有田园风光,孩子零距离亲近大自然;彝族服装很漂亮;这里每天都有灿烂的阳光。
3.仔细观察班级孩子,回想和他们相处的点点滴滴,其闪光点、优势或让我感觉很棒的事有哪些?
活泼可爱,开朗热情,好动,聪明,爱学习,懂礼貌,尊敬师长,乐于助人,爱劳动,生活自理能力强。
尽管其回答还比较笼统、宽泛,甚至在某些方面可能是一些标签式、书本词汇的堆砌,但不管怎样,思考、回答问题的过程开始让村幼教师有机会去寻找、发现自身优势,尝试认识自己。
“视频”细化思维 支持村幼教师“发现孩子”
老师们的回答笼统、宽泛,反映出对教育基本问题的认识模糊,由此也看得出,一方面他们平时很少思考这样的问题;另一方面他们对儿童的学习与发展观察不足,对自己身边的环境教育资源发掘不够。我了解到雷波县每年都会发放幼儿教育方面的学习资料到幼教点,但这些资料常常被束之高阁,几乎无人问津。当我翻看那些厚厚的文本时,总感觉到那些文字有些生硬,有数据,但没情感;有说明,但没生命。
我们知道,思维的改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相对于文本,或许一些具体形象的事例更有助于村幼教师细化、明确自己之前的想法,将其模糊、抽象的认识具体化。于是,我从“发现孩子”入手,引导教师用拍摄视频的方式去观察、捕捉、收集孩子们生活、游戏、学习中的闪光点。一星期后,收到他们拍摄的12个小视频,内容包括孩子们集体打扫学校操场、在家干活(包括洗碗、打扫房间、到田里摘菜、挖土豆、除草、松土、割野草切碎喂鸡鸭、给庄稼浇水等)。询问教师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内容拍摄,白老师不好意思地说:“我们课上得不好,平时感觉到这些孩子生活能力挺强的。”蔡老师补充道:“没办法,家里大人都忙,孩子又多,照顾不过来,很多事情孩子都得自己学着做。我们觉得这些事可能和城里孩子做的不一样,就把它拍下来了。”从村幼教师的观察角度和拍摄内容可以看出其对孩子日常生活的关注,对孩子学习和发展“闪光点”的发现。这是个很好的开端。
“导图”助力思维的连接与迁移 帮助村幼教师找到教育
我从12个视频中随机选出2个,1个干农活的,1个做家务的,和村幼教师一起观看视频,并引导他们以思维导图为线索对视频进行分析,从中找到蕴藏的教育。
借助这个思维拐杖,村幼教师从自己引以为傲的地方入手,开始有意识地去寻找这些生活事件背后隐藏的教育因素;发现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与村幼独特环境的连接;发现环境因素对教育的影响;思考教育者对生活事件所持的态度、所采取的教育行为,及两者之间的联系;思考儿童从生活事件中具体获得了哪些方面的学习和发展。
由这一步帮助村幼教师将这些生活事件与教育(情感、认知、行动)联系起来思考,并逐步鼓励他们将这样的思维方式迁移、运用到幼教点日常的游戏、学习等活动的分析中。
“留白”促进思维转化 帮助村幼教师自主学习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为了让帮扶具有长效机制,在唤醒村幼教师对自我、对孩子、对教育的认识后,我通过“留白”的方式,鼓励其进行自主思考与学习,促使其将“思维”转化为具体的教育教学行动。
以班级环境创设“有用的标记”为突破口,我改变了以往自己大包大揽、村幼教师只是象征性参与的方式,鼓励村幼教师承担更多的设计与制作。
(一)环创设计“留白”,鼓励村幼教师“动脑思”
帮扶为班级带来了爱心人士捐赠的各种图书、玩具、打击乐器和美工材料,老师们将其分类放在活动室里。孩子们对这些物品充满了好奇,初次使用过后,所有的东西都混在了一起,活动室里一片狼藉。教师一边为孩子们拥有了更丰富、现代的玩教具而开心,一边又为其不会有序取放这些物品而发愁。他们抱怨孩子习惯不好,对问题的解决却束手无策。我抓住这一契机,以问题为导向,和教师们共同参与到“有用的标记”环创设计中。首先,我先为打击乐器设计、制作出依照“轮廓”取放的标记,并说明其设计意图:1.方便孩子使用后将不同乐器按标记归位;2.为孩子在取放乐器过程中进行图形认知、一一对应的数学学习提供机会。然后,我将其他物品取放标记的设计机会留给教师们,引导其思考:活动室里还有哪些物品需要提供取放标记?设计什么样的标记方便孩子有序地取放不同物品?这样的标记设计可能带给孩子哪些学习和发展机会?有了这样的启发性示范、引导及自主设计与决策权,老师们渐渐打开思路,不再一味等待、依赖别人告知,而开始尝试主动思考,积极投入到标记的设计中来。他们“创造性”地设计出物品轮廓标记、图形标记、数字标记、颜色标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