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云对认识和解决根据地问题的贡献

2020-01-07 00:56曹应旺
党史博览 2020年12期
关键词:陈云根据地毛泽东

曹应旺

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陈云作出过许多重大贡献。

他是党建工作大家,在延安担任了七年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中国共产党实现了由3万党员到121万党员的发展;在新时期担任了十年中共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书记,为新时期党的建设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他在党的建设方面作出的重大贡献,是大家所熟知的。

他曾自称“财头”,在延安时就曾主持财经工作;在东北又主持了一段时间财经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先后担任中财委主任、中央经济工作五人小组组长、中央财经小组组长,是财经工作的主帅;改革开放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仍是领导经济工作的灵魂人物。他对解决经济问题,为国家的经济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更是大家所熟知的。

他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很有一套,堪称谋略大家;他重视把思想方法搞对头,重视多谋善断,善于从战略高度思考问题和处理问题。毛泽东称赞陈云“看问题有眼光”,“尖锐,能抓到要点”,就是称赞他是多谋善断的谋略家。他在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上作出重大贡献,也是大家所熟知的。

笔者认为陈云还有一个特别的贡献,即重视根据地和根据地工作的经验,以及与此相连的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方面的贡献。他的这个贡献迄今未受到应有的关注,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他的这个贡献又与怎样选择党的领袖和坚定地走中国自己的道路密切相连,对今天的中国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从有根据地经验的角度选择领袖的贡献

在毛泽东、周恩来重病时和去世后,选择有根据地经验的邓小平为领导核心,陈云作出了重大贡献。

2009年8月,笔者曾应邀在日本东京中国研究所作《陈云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展开》的讲演。讲演稿曾以日文刊载在《中国研究月报》2009年10月号,后来又在国内《当代中国史研究》2010年第3期上发表。笔者从日本回国后,将中文讲稿和日文2009年10月号《中国研究月报》寄给时任国家开发银行行长的陈元。他看到这篇文章后,于2010年2月9日,邀请笔者到办公室长谈了一个上午。陈元回忆他的父亲陈云时说,邓小平的复出是陈云最早提出来的。在林彪事件之后,陈云从江西回到北京,周总理说自己得了癌症,干不动了。陈云认为接替周总理,邓小平合适。第一条理由是邓小平是从根据地起来的,有根据地工作经验,对毛主席的思想是熟悉的。陈云还说:懂不懂毛泽东的农村包围城市,是一个大问题。

周恩来、毛泽东相继去世后,陈云力举以邓小平为领导核心。陈云这样做,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邓小平有根据地工作经验,懂得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邓小平有广西左右江根据地、中央根据地的工作经验。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有太行山根据地的工作经验。解放战争时期,邓小平有晋冀鲁豫和中原根据地的工作经验。邓小平成为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的核心,与陈云的力举和支持是分不开的。邓小平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与他有根据地工作经验、懂得毛泽东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精义是分不开的。

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在全党选择有根据地经验、开创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毛泽东做领袖的过程中,陈云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陈云在具有历史转折意义的遵义会议上积极支持毛泽东的正确主张。由于陈云当时是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他这一票的分量是很重的。会后,他撰写了《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传达提纲》,并到部队传达,宣传遵义会议精神和毛泽东的正确主张。1935年秋,陈云去莫斯科向共产国际报告红军长征和遵义会议情况,加深了共产国际对毛泽东的了解和认识。1937年11月,陈云同王明、康生回到延安,成为中央政治局九位常委之一。王明企图与毛泽东争夺中国共产党的领袖地位,想把陈云拉到自己一边。陈云坚定地站在毛泽东一边。1941年10月8日,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陈云说:过去我认为毛泽东在军事上很行,因为长征遵义会议后的行动方针是毛泽东出的主意。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后,我了解到毛泽东在政治上也是很行的。1942年元旦,陈云旗帜鲜明地指出:中国共产党成立二十多年来,经历了各种严峻考验,最大的成绩就是我们党培养出了一个领袖,我们选择了这个领袖,他就是毛泽东同志。

陈云为什么要从有根据地经验的角度选择领袖?为什么毛泽东写出《论持久战》后,他就更加支持毛泽东当领袖?这与中国的国情和中国革命只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密不可分,也与陈云的经历有重要关系。

农村占中国国土面积的绝大部分,农民是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是关乎国人生存的基础产业。在这样的国情下,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必须重视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敌强我弱,“敌军围困万千重”,反革命力量比革命力量强大得多,城市更是反革命力量盘踞的中心。在这样的国情下,以城市为中心搞革命运动,在城市开展武装斗争是不现实的。中国革命不发动农民,不建立巩固的农村根据地,不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就不可能存在和发展下去。在这样的国情下,党的建设、武装斗争、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开展白区地下工作,都必须以根据地为依托。在这样的国情下,能通过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武装斗争,不断地积蓄力量;能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有效地解决柴米油盐等生存条件问题,有阵地地前进;能自觉而坚定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有这些丰富的根据地的经验,才能成为中国革命合格的掌舵者和领路人。

陈云在1931年处理顾顺章被捕叛变事件后,开始成为中央领导成员之一。他亲眼看到遵义会议之前,党的历届主要领导人把马列主义的本本当成教條到处乱套,盲目模仿苏联,走以城市暴动和以工人运动为中心的道路,盲目听从共产国际的指挥,使中国革命几乎陷于绝境。遵义会议推选从实际出发的毛泽东担任领导,才使中国革命出现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伟大转折。陈云支持选择毛泽东做中国革命的领袖,就在于毛泽东从中国的国情出发,善于建立农村根据地,善于在根据地开展党的建设,善于在根据地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做好生产和经济工作;善于开展“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游击战和“大步进退,诱敌深入,集中兵力,各个击破”的运动战;善于依靠农民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些是陈云亲耳听到或亲眼看到的。

陈云听了毛泽东《论持久战》的报告,学习和研究了这部著作,更加佩服毛泽东,更加坚定地支持毛泽东做党的领袖。《论持久战》是毛泽东在写出《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的基础上写出来的,系统总结了中国革命战争以弱抗强和走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经验,系统总结了建立根据地发动农民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经验。毛泽东认为根据地是保存和发展自己、消灭和驱逐敌人的战略基地。“没有这种战略基地,一切战略任务的执行和战争目的的实现就失掉了依托。”“中国的革命实质上是农民革命。”“抗日战争,实质上就是农民战争。”《论持久战》也是毛泽东汲取古今中外以弱抗强的智慧,集中包括朱德、周恩来在内的全党的军事和政治智慧写出来的。《论持久战》不仅是一部与《孙子兵法》相媲美的军事著作,也是一部政治著作、哲学著作、管理学著作。《论持久战》强调了坚持党的领导和坚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它论证抗日战争是持久战,最后胜利是中国的,其时代原因是“有了已经觉悟或正在觉悟的广大人民,有了共产党,有了政治上进步的军队即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红军,有了数十年革命的传统经验,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的十七年的经验”。“今天恰好作了团结抗日的基础。”《论持久战》分析研究了战争与政治的关系,兵民是胜利之本,分析研究了政治动员的重要性,分析研究了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的对立统一关系。《论持久战》在陈云心目中位置很高、分量很重。他认为党内没有第二个人能写出这样的著作。

毛泽东是根据地领导人的代表,其思想集中了建立和发展根据地的经验。王明则对根据地工作一窍不通,还是丟掉根据地的罪人。陈云说:“理想中的革命家与现实需要的革命家之所以不相符,其原因就在根据地与非根据地的区别,旧观念与新事实的矛盾。”在陈云眼里,王明那样理想中的革命家,从本本出发,不懂得根据地的重要性;毛泽东那样现实需要的革命家,从中国革命的实际出发,把根据地当成命根子。这正是陈云真心实意地支持和拥护毛泽东做领袖的原因。

继毛泽东之后,陈云力推邓小平做领袖,也与他在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经历有关。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的很多领导骨干率领十几万部队奔赴东北。但是,头九个月总体上没有打开局面。原因是住在城市里,眼睛看着城市,没有把建立农村根据地放在中心位置。这使陈云领悟到有没有根据地的经验,能不能坚定而自觉地建立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结局是不一样的。

对陕甘宁和东北根据地的贡献

对陕甘宁根据地的贡献

抗日战争时期,陕甘宁根据地是中国共产党中央机关所在地,是敌后抗战的指导中心。在国民党顽固派置日军进攻于不顾而对陕甘宁根据地实行经济封锁的情况下,怎样保证党中央所在地陕甘宁根据地的吃穿用问题,是一件大事、难事。陈云去西北财经办事处主持财经工作,就是去做这件大事、难事的。

怎样做这件事?陈云采取的办法,就是从毛泽东那里学到的建立农村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所采取的从中国实际出发的办法。他讲了这样一段话:“是从延安出发还是从上海出发,或者从伦敦出发?伦敦是英国的首都,为什么从那里出发?在世界上有过一个马克思,著了《资本论》,讲了许多英国问题。还有一本《政治经济学》,是列翁节夫著的,讲了许多经济问题,都是讲外国的事。我们是从《资本论》出发呢,还是从《政治经济学》出发?第二条,从上海出发,就要和外面的银行一样,各地都搞办事处,搞什么彩票,头彩多少万,二彩多少万,这都是从上海出发。我们这里土里土气,这样搞不对头。我们不要那些洋的,要那些土气的,要向土的学习,向自己的历史学习,向自己的经验学习。我们要从土的出发,从延安出发,不从伦敦出发,不从上海出发。”这段话是对“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最好的注解,是对为什么不能从本本出发,只能从实际出发最好的说明。

陈云坚持从延安出发,从实际出发,解决陕甘宁根据地的财经问题。通过设法按有利价格出口根据地的盐,抓住有利时机进口根据地急需的棉花,设法控制边币发行规模,设法平衡财政收支,出色地解决了陕甘宁根据地的贸易、财政、金融问题,减轻了老百姓的负担,使老百姓家里出现了满缸、满仓的藏粮。这不仅为陕甘宁坚持抗日斗争奠定了物质基础,还为后来在西北打败胡宗南做好了粮食准备。

陕北根据地是红军长征和北上抗日的落脚点,是在“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统治造成其他根据地丢失了的情况下,唯一保存下来的根据地,是党和红军存活和恢复元气的宝地,并成为党领导的抗日战争的出发点。1938年9月,陈云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讲演时说:“可惜得很,中国共产党在过去十年斗争中,干部损失了十几万,没有陕北根据地的话,连现在这一点干部也保存不了。”这是对王明路线的批判,也是对刘志丹等保存陕北根据地功绩的充分肯定。陈云对这块根据地充满着感激和感情。他在这块根据地上所做的财经工作,也为巩固和发展这块根据地注入了心血,还为他以后成为新中国的“开国财头”打下了重要基础。

建立农村根据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不是不要城市,而是要积蓄力量,在敌强我弱的力量对比发生转变时,最后夺取城市。

中共七大召开时,已经建立了近1亿人口的19块根据地,包括陕甘宁根据地和一些中小城市。这时要预见夺取大城市和全国政权后怎样做的问题。会上,毛泽东阐述了游击队和游击战争向正规军和正规战争的战略转变;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到城市的战略转变;由被包围分割的小块根据地到建立包括若干大城市在内不受包围的整个大块根据地的战略转变,并将东北作为实现这一战略转变的基础。陈云提出进城后要保护好机器。他说:“同志们一到城市里面,千万不要把机器搞坏了,那时候机器是我们恢复经济的本钱。如果没有机器,我们恢复经济就很困难。”毛泽东非常重视陈云保护好机器的主张,两次在大会上予以强调。毛泽东说:“陈云同志讲不要打烂机器,搞大工业我们相当生疏。为什么这次大会提出不要打烂机器这样一条呢?因为我们在这方面还没有知识。”“陈云同志讲,进了城市不要打烂机器,这就有一个学习问题,不学会还是要打烂的。”

对东北根据地的贡献

1945年9月中旬,陈云到东北沈阳,11月中旬到哈尔滨主持北满分局的工作。陈云分析美、苏两国和国、共两党之间的力量和外交形势,始终将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放在工作的中心位置。

1945年11月底,陈云写出《对满洲工作的几点意见》,从战略高度回答了为什么要实行建立根据地的方针,对确立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的战略方针产生了重大影响。他提出不要将注意力集中于沈阳、长春、哈尔滨三大城市,而要“建立三大城市外围及长春铁路干线两旁的广大的巩固根据地”。“城市工作的目的,是为加紧创立广大根据地服务,而不是今天即在那里取得统治地位。”他根据北满土匪多、地主有武装、雇农占农民60%的具体情况,采取了“经济—武装—再经济”的方针,在北满领导了艰苦卓绝的发动群众剿灭土匪的斗争,建立起强大的北满根据地,使东北党和人民军队有了可靠的大后方,有了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拉锯战争夺的战略基地。

陈云1946年起草的“七七决议”,是在四平失守后的形势下对北满建立根据地经验的正确总结,是东北党领导东北人民建立巩固的根据地和夺取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纲领性文件。在文件的号召下,东北的共产党员走出城市,丢掉汽车,脱下皮鞋,换上农民衣服,不分文武,不分男女,不分资格,一切可能下乡的干部统统到农村去,使全东北建立根据地的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在国民党军制定“南攻北守,先南后北”的作战方针,集中力量向南满根据地发起进攻,南满形势危急时,陈云自告奋勇去南满工作。他高屋建瓴地阐明坚持南满根据地为争取东北时局好转所必需。在他领导下,经过异常艰苦的斗争,南满根据地在保卫、巩固和扩大中日益强大起来,东北敌强我弱的局面也随之扭转。

在东北党的工作重心开始由乡村向城市转变时,陈云主持东北财经工作,及时提出“把财经工作放在不次于军事或仅次于军事的重要位置上”。他通过各种办法正确处理新接收企业的职员问题和物价上涨的问题,对恢复与发展工农业生产、保证野战军后勤供应,发挥了重大作用。他主持接管沈阳工作,形成了一套重要经验,被中央介绍给各中央局和各前委,在新解放城市的接管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东北地区西接蒙古,北靠苏联,东连朝鲜,战略位置极为重要,又是中国最重要的重工业基地。中國共产党建立起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就可以从根本上改变长期以来被包围的状态,就有了重要的工业基础。毛泽东在中共七大上说:“东北是特别重要的。如果我们把现有的一切根据地都丢了,只要我们有了东北,那末中国革命就有了巩固的基础。”东北的解放对于全中国的解放具有奠基性的重大影响。陈云是1945年9月18日中共中央东北局在沈阳成立以来参加了东北解放战争全过程的领导人,为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发挥了关键作用。

对掌握“中国经济的钥匙”、推进农村改革的贡献

对掌握“中国经济的钥匙”的贡献

新中国成立后,陈云主持全国财经工作,工作重心在城市,目标是实现工业化、现代化。但是,在农村占国土面积绝大部分、农民占全国人口80%、农业没有过关的情况下,陈云认为调动农民积极性搞活农村、搞好农业,以90%的农业、手工业带动10%的工业,是“中国经济的钥匙”。

1950年,为解决工商业和全国财政经济困难,中财委实行在城市加工订货、在农村收购农产品的政策,陈云将其比作“两路救兵”,尤其重视收购农产品增加农民购买力所起的推动作用。他在中财委第41次委务会议上说,收购农产品,农民有了购买力,“这样就救了城市。这是中国经济的钥匙”。他在政务院第62次政务会议上指出:“收买农民的粮食、棉花、出口物资和土产,以百分之九十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带动了百分之十的工业经济转动起来。”不久后,陈云到全国政协常委会作报告时指出,增加农民购买力,“这是中国经济的钥匙,农民有钱就买工业品,农村活了,城市活了,税收亦增加了,各方面就都喊‘万岁”。他到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十次会议上作报告时指出:“加强城乡物资交流,农副土特产品交流搞好了,农民有钱买工业品,农村活了,城市活了,税收也会增加。因此,这是中国经济的钥匙。”

“中国经济的钥匙”,另一种表述是“中国经济的关键”。1950年11月,陈云在全国财政会议上说:“扩大农副土产品的购销,不仅是农村问题,而且也是目前活跃中国经济的关键。”“扩大农副土产品的购销,是中国目前经济中的头等大事。”城乡交流,在当时的经济条件下,大量的是粮食和纱布的交流。陈云说:“人心乱不乱,在城市中心是粮食;在农村,主要是纱布。”要解决吃饭问题,要让农民有粮食出卖,实现城乡交流,必须发展农业生产。因此,陈云又说:发展农业是头等大事。

掌握“中国经济的钥匙”,重视农业、农村、农民,在经济恢复和“一五”计划建设时期取得了非常大的成就。商店货架上商品琳琅满目,跟苏联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萧条形成显明对比。陈云说:“我也到过苏联,一九三五年我去的时候革命已经胜利十八年了,但在苏联百货公司里摆的东西还很少,除了一些香水、花露水以外,东西并不多。外国人到我们中国来,他们说中国百货公司的东西很不少。”

取得这样的成就,与包括陈云在内的经济决策人重视根据地的经验,在经济建设上发扬农村包围城市的传统有关。这个经验和传统使中国在经济建设上走的路,自一开始就与苏联有所不同。其中,陈云的贡献尤为突出。毛泽东指出:“我们搞土改和工商业改造,就不学苏联那一套。陈云同志管财经工作,苏联的有些东西,他也不学。”

1958年到1960年的“大跃进”,背离了根据地的经验和传统,背离了中国经济的实际,背离了对“中国经济的钥匙”的认识。全民炼钢,在农村搞人民公社化“穷过渡”,对农产品实行高征购,农民积极性受挫,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农业生产遭到很大损失,粮食产量跌落到1951年的水平,整个农业生产也跌落到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水平。

为克服经济困难,陈云提出并采取的进口粮食、动员城市人口下乡、工业支援农业、放宽农村政策等重大对策,很好地把握了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中国经济的钥匙”,特别是陈云提出的母猪私养、增加自留地的主张,对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业的恢复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1962年夏,陈云又支持包产到户的做法,提出发挥个体生产的积极性,可惜这一主张未被采纳。

对推进农村改革的贡献

新时期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以农村改革为先导的。农村改革承接了1962年农业包产到户的做法。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安徽凤阳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首先跟陈云商量,陈云表示举双手赞成。万里又向邓小平报告此事,邓小平支持就这么干下去。农村改革很快取得了成效。陈云称赞包产到户“农村人民生活改善了,市场搞活了,这是二十多年来少有的好现象”。

中国的改革通过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一步一步地从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下走上国家协调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康庄大道。农民从小块土地的束缚上被解放出来,放开了手脚,多种经营、能工巧匠、民营企业和乡镇企业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出来,极大地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和整个社会的生产力。农村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和推动城市变计划经济为市场经济。农村改革推动了城市改革,并推动国家由计划经济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轨道上来。这是中国改革40多年来由农村包围城市的宏大场景,也是40多年来中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总根子。陈云是农村改革的首倡者和支持者。

陈云掌握中国经济的钥匙,主持全国财经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倡导和支持农村改革所作出的贡献,与他在巩固和发展陕甘宁根据地,建立巩固的东北根据地中所取得的经验密切相关,与他坚定地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的经历密切相关。

在中国共产党历史上,领导人有没有根据地的经验,对党的事业的成功与挫折有着重大的影响。毛泽东、邓小平的正确和王明的错误,如陈云所指出的,“其原因就在根据地与非根据地的区别”。没有根据地的经验,就不能明了飞机不能老是在天上飞,要有落脚之地;党的领导和建设、武装斗争的开展和军队建设,也要有落脚之地。没有根据地的经验,就不能明了山沟里也有马列主义;就不能明了“支部建在连上”是开展党的建设和保证党的领导的具体途径。没有根据地的经验,就不能明了打仗是要死人的;就不能明了以弱抗强没有本钱与敌人进行硬对硬的战略决战,而要进行灵活机动的游击战和运动战,寻机一部分一部分地消灭敌人,由此逐渐积累革命力量。没有根据地的经验,就不能产生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就不能明了有了纪律党才有领导力和组织力,有了纪律军队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

猜你喜欢
陈云根据地毛泽东
抗美援朝,毛泽东立国之战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1949,毛泽东点将
My plan for new term
向陈云学习锤炼“笔力”
TransitivityandCharacterization:AnalysisonDickinTenderisTheNight
中共根据地反缠足依据的演变(1928—1949)
Gait analysis of patients with resurfacing hip arthroplasty compared with metal-on-metal bigfemo-ral-head tot ip psy
吴自立“闹事”与毛泽东复信
徐向前重视川陕根据地有线电通信建设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