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对周恩来一生的影响(下)

2020-01-07 00:56李海文
党史博览 2020年12期
关键词:知识分子

李海文

周恩来从家族的变迁中,知道世事艰难。大家庭人多嘴杂,要取得共识,做成一件事,实在不易。从小身处复杂的环境,周恩来养成极强的责任心,做事兢兢业业,慎始慎终。他常说:戒慎恐惧,如履薄冰。

周恩来18岁时,四伯父到奉天(今辽宁)西丰县工作。他在给四伯父的信中说,西丰“僻处奉北,政塞俗陋”,建议伯父“大人虽欲力求真实,曲高寡和,恐不易为力。处兹浊世,惟有直道求己,枉道恕人,方可与众共立(克见容于世)”。他一生都是“直道求己,枉道恕人”。

周恩来不仅批判师爷文化的糟粕,而且吸收、发展了师爷文化中的优秀成分。随着科技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周恩来在工作中尊重专家、学者的意见,虚心向他们请教。

在党内起到稳定、中和作用

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有过多次大的党内斗争。对党内斗争,每个人采取的方式不同,这与每个人所处的地位不同,对问题的认识水平不同,也与每个人性格不同有关。纵观中国共产党90多年的历史,对党内斗争采取的方式可以说有毛泽东式的、邓小平式的、彭德怀式的、陈云式的,也有周恩来式的。篇幅所限,本文只能简单地谈谈周恩来的方式。

性格刚烈的人决断力强,但容易走极端;性情温和的人在关键的时刻可能瞻前顾后,但是持重稳妥;性格倔犟的人认准的事走到底,但是如果错了也不容易回头,固执己见,失之偏颇;性格急躁的人爱表态,态度鲜明,但是容易强加于人,反而欲速则不达。在简单环境中成长的人难以驾驭复杂的事物,而见多识广的人,碰到复杂的事物,则面面俱到,得心应手。因而列宁讲过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是连在一起、密不可分的。

周恩来说自己“天性富于调和性”。富于调和性,既是他的思维方式,也是他为人处世的原则。他为人谦和,从不强加于人。他从小就养成极强的责任心。这些特点就决定,在考虑问题时既考虑到这一方面,又要考虑到另一方面,决不走极端。他从小就处在复杂的环境,越是复杂越能显示他的才华。这在处理党内斗争时表现得更为明显。周恩来历来将斗争严格地分为党内斗争和对敌斗争。他对这两者区分得十分清楚。他认为对敌斗争是革命与反革命的问题。既是敌我的问题,他就从不让步,从不动摇。他可以忍受党内的错误处分、误会,但是他不能忍受说他叛变。正因此,1975年9月他一定要在关于说明“伍豪启事”的报告上签字后才肯进手术室。

周恩来虽然认为党内斗争也是大是大非的问题,但同时认为这是同志间错误与正确的问题,是认识问题,是内部问题。既然是认识问题,是内部的分歧,是同志之间的争论,就要给人家一个认识的时间,因为任何一个问题都有一个认识过程。即使错误的东西也有一个形成的过程,有一个暴露的过程,在它没有形成之前,没有暴露之前,是不能够认识的。除非是圣人,而这种圣人是没有的。因而他对一个错误的路线决不断然下结论,对已犯错误的同志,是争取团结,只要他不是坚持不改,就要给他一个改正的机会,决不能残酷斗争,无情打击,将犯错误的同志推到敌人方面去。他反对用对敌斗争的方式来处理党内的斗争。

周恩来深知改造中国不能靠个人的力量,必须靠团体、政党的力量。而一个政党是否兴盛发达,取决于是否有正确的政策方针。政党必须团结,不能分裂。周恩来是一个有原则、有主见的人。基于这样的看法,基于他这样的性格,所以在党内产生分歧、发生争论时,他往往采取克制的态度,采取与人为善的态度,以顾全大局为重,以团结为重;决不采取极端的做法,随便将同志宣布为敌人。当情绪激愤的人们希望他站在自己这边打倒对方时,周恩来往往是讲道理,讲政策,讲历史教训。一些群众不理解他的这种做法,指责他为调和主义、折中主义,甚至反对他。他默默忍受,不作任何解释。随着历史的推移,事实证明了他的这种做法在党内起到中和作用、稳定作用、团结作用,这在党内是非常重要的。

周恩来认为中国是一个经济、文化都十分落后的国家。他说:“我们这个落后的中国社会,反映到党内,反映到革命团体里,正确的意见常常不容易被大家立刻认识。这样就要等待、说服,就要经过痛苦的过程。”“大多数通过的决定,组织上还要服从。当群众被蒙蔽的时候,不容易接受真理,等他们慢慢地觉悟起来以后,就会拥护正确的意见。所以正确的意见常常是要经过许多的等待、迂回才能取得胜利,为大家所接受,当然这个等待过程是痛苦的。”他说:“领导者在必要时应忘记他所受的侮辱。领导者切勿轻视自己的作用和影响,要戒慎恐惧地工作。”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周恩来从不走极端。他知道要取得胜利,除有正确的政策外,还要顾全大局,维护中国共产党的统一、团结,这是十分重要的。他在六届四中全会上,在“大跃进”失败后的三年困难时期,特别在“文革”十年中,不计前嫌,不怕攻击和误解,挺身而出,忍辱负重,坚守岗位,苦撑局面,力挽狂澜,维护了党和国家的正常运转,维护了党、国家的统一和团结。刚一开始他的举动不为激烈相争的人们理解,被指责为中庸、调和。但是,当人们看到他的苦苦支撑和坚持,终于使我们党渡过了危机与难关,才渐渐认识到他在党内起的中和作用、稳定作用、团结作用,是难能可贵、无可替代的。在他逝世后百万群众冒着被迫害的危险到十里长街为他送行,场面震撼人心,鼓舞人心。周恩来成为反对“四人帮”的一面旗帜,将亿万群众团结起来,动员起来。

党的统一战线政策的奠定者、制定者和执行者

师爷擅长“佐官制吏”,那么,他们的治国理念、行为方式、行事规矩等经验就必然有可取之处,有值得后人借鉴、学习的地方。

因为出生在那样一个大家庭,周恩来从少年时代就与一些达官贵人有交往。通过这些日常的交往,他认识到,统治阶级内部并不是铁板一块,不是清一色,也是各不相同,各有千秋。统治阶级内部也保存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优良传统,更是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而进步、变化的,其中不乏为民为国的志士仁人。中国共产党的高级领导人不少是来自旧阵营,如朱德、刘伯承、贺龙、彭德怀、叶剑英和社会知名人士杨度等。朱德放棄高官厚禄,1922年七八月间千里迢迢到上海找到共产党的最高领导人陈独秀,提出入党要求。“陈独秀说,要参加共产党的话,必须以工人的事业为自己的事业,并且准备为它献出生命。对于像朱德这样的人,就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真诚的申请”,以此将他拒之门外。为了寻找共产党,同年10月朱德在德国见到周恩来。两人彻夜长谈,相见恨晚。周恩来同意他入党的要求,并报上级得到批准后,亲自做介绍人。这年周恩来仅24岁,陈独秀43岁。这件事显示出周恩来早在二十几岁就从实际出发,不拘泥教条、概念,有过人的胆识和担当。1927年周恩来做贺龙的工作,并任命贺龙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9月在瑞金,周恩来出席贺龙的入党仪式。

周恩来参加了两次国共合作。第一次国共合作时,在广州,他是共产党一个地区的领导,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为国民党、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军事干部。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他推动并领导了统一战线。在解放战争中,他领导城工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他仍然负责对香港、澳门、台湾的工作,为祖国统一制定了方针大略,作出自己的贡献。因而他不仅是统一战线政策的制定者、执行者,也是奠定者。

正是基于周恩来与社会各阶层的接触、往来,特别是与城市中各个阶层的交往,他熟悉了众多阶层的社会形态、生活状态、生活习惯、思想理念及其心理、秉性、语境、为人处世之道,知道他们对经济、政治、思想及文化上的诉求。他一生从事统一战线工作,提出“求同存异,广结盟友”,“风雨同舟,患难与共”,“荣辱与共,肝胆相照”,“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行之有效的方针、政策,团结了大批的知识分子和民主人士。

胡喬木曾经这样评价周恩来领导的南方局的工作:“没有南方局大量的工作,就没有后来解放战争时期那样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形成那样强大的第二条战线。”“南方局的统一战线工作是很出色的。没有南方局在大后方进行的广泛的统一战线工作,就很难把当时在国民党区域的各民主党派和各方面人士团结在我们共产党的周围,后来我们建立新中国的情况就会不一样,就没有今天的格局。因此,可以说,南方局的统战工作从一个方面的意义上讲,为新中国奠定了重要的政治基础。南方局的统战工作是多方面的,有国内的也有国际的,有上层的也有下层的,为我们党团结争取了许多朋友。”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周恩来任总理。1949年10月19日,毛泽东主持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会议正式通过了政务院副总理以及下属委、部、会、院、署、行主要负责人的任命。在这次任命中,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占了相当大的比重:4位副总理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2人;21名政务院领导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11人;政务院下属34个机构的109个正副职位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49人,其中15人是正职。历史证明他对复杂的中国社会的认识是深刻的、全面的。

1957年周恩来提出知识分子“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由于中国是一个商品、资本都不发达的国家,很多人误解为脑力劳动者不是无产阶级,甚至认为知识越多越反动。周恩来学习马克思主义,并不墨守成规。由于他众多的亲属是读书人,这些人中有官僚、中下层官吏、师爷、医生、教师、作家、职员,以及生活状态各异的市民甚至是革命者,通过对这些人的观察,对社会的研究,他认为脑力劳动者即知识分子中的许多人也是受剥削、受压迫的,也是革命的依靠对象。

1957年1月14日,周恩来在中共中央召开的知识分子会议上指出:“我国旧时代的知识分子在过去虽然受了帝国主义和反动阶级的种种影响,但是他们中间的绝大多数同时也受着帝国主义和国民党的压迫,因而一部分参加了革命,一部分同情于革命,多数对于革命抱着中立的观望的态度,反革命分子只占极少数。”“他们已经为社会主义服务,已经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周恩来为什么这么重视知识分子问题?他说:“我们所以要建设社会主义经济,归根结底,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就必须不断地发展社会生产力,不断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在高度技术的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地增长,不断地改善。因此,在社会主义时代,比以前任何时代都更加需要充分地提高生产技术,更加需要充分地发展科学和利用科学知识。因此,我们要又多、又快、又好、又省地发展社会主义建设,除了必须依靠工人阶级和广大农民的积极劳动以外,还必须依靠知识分子的积极劳动,也就是说,必须依靠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密切合作,依靠工人、农民、知识分子的兄弟联盟。”

1957年反右派斗争扩大化,划了55万右派,基本是知识分子(当时规定在工人、农民中不划右派),自然没有人再敢提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在1958年1月南宁会议和3月成都会议上,毛泽东批评了周恩来1956年提出的“反冒进”,说周恩来离右派只差五十米。周恩来在南宁会议、成都会议上对“反冒进”承担了责任。6月30日,周恩来离京到广东、上海视察,到全国各地视察。笔者粗略地算了一下,1958年,周恩来在外面考察100多天。

1959年庐山会议批判了彭德怀“右倾”。1960年,“大跃进”难以为继,出现了粮食供应困难。周恩来挺身而出,处理国事,提出“八字方针”。起草了《关于农村人民公社当前政策问题的紧急指示信》。1960年11月3日,《指示信》由中共中央发布。1961年4月底5月初到河北调查,提出取消食堂,取消供给制,恢复评工计分的办法,恢复农民体力和牲畜等四个问题。

1962年周恩来再次提出知识分子问题

解决了吃饭等国计民生问题后,1962年3月2日,周恩来在国家科委召开的全国科学工作会议和文化部、中国剧协召开的全国戏剧创作座谈会联席会议上,作题为《论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再次提出知识分子问题。但因有1958年的检讨一事,周恩来此次讲话十分谨慎。他说:“我也是知识分子出身。”“现在尽我的能力作个初步解释,不能担保今天讲的都是成熟的,如讲得不恰当就改正。”

周恩来在分析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发展过程和特点时,大量引用毛泽东、刘少奇的讲话,引用列宁的讲话。

周恩来说:“知识分子不是独立的阶级,而是脑力劳动者构成的社会阶层。一般地说,这个阶层的绝大部分人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是附属于当时的统治阶级并为其服务的……在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时,知识分子多数是剥削阶级家庭出身的,出身于劳动人民的很少;只有剥削阶级才有条件求得知识,求得更高的知识……在旧社会,也会有一小部分知识分子能预见到真理,敢于反抗当时反动阶级的黑暗统治和压迫,为新兴的进步的阶级说话,成为革命的知识分子。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生长在资本主义社会,他们都是知识分子,敢于反抗当时的统治阶级,投入到新的阶级队伍中来,为新的阶级说话。他们背叛了原来的阶级,投降了进步的阶级。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中国从鸦片战争到辛亥革命,都有一部分进步知识分子传播新的思想、新的学说。这些知识分子同样也遭到反动统治阶级的迫害,遭受反动知识分子的歧视和压迫。只有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劳动人民已经处在统治地位,知识分子才转变到为广大人民服务……所以毛主席再三地说,我们要团结世界上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来反对帝国主义。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人,具体地说,是指工人、农民、进步的知识分子、进步的民族资产阶级分子和进步的民主人士(有一些还是封建阶级出身的)。”“不论是在解放前还是在解放后,我们历来都把知识分子放在革命联盟内,算在人民的队伍当中。”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周恩来引用刘少奇在中共八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特别引用刘少奇所引用的列宁的一段话:“无产阶级专政是劳动者的先锋队——无产阶级同人数众多的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小资产阶级、小业主、农民、知识分子等等)或同他们的大多数结成的特种形式的阶级联盟,是为最终建成并巩固社会主义而成立的联盟。”周恩来随后解释说:“列宁在对‘非无产阶级的劳动阶层的说明中包括了知识分子。这是讲的无产阶级同其他劳动者的联盟。”周恩来没有用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提法,但是他用列宁的话很明确指出知识分子是“其他劳动者”。

周恩来说:“十二年来,我国大多数知识分子已有了根本的转变和极大的进步。”“我们党内有一部分同志对这些认识不清楚。”报告强调党组织要改进领导作风,做好团结知识分子的工作。提出首先解决“信任他们”的问题。要求:“过去对同志们批评错了的、多了的、过了的,应该道歉。党内我已道过歉,现在利用这个机会,再作个总的道歉。”提出知识分子必须加强自我改造,因为“自我改造是为了进步,是光荣的事情。现在大家肚里有气,是我们工作没有做好,帮助不够,要把这个扣子解开”。

3月6日,陈毅受周恩来的嘱托,在这次会上讲话,提出为知识分子“脱帽加冕”,脱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帽,加劳动人民知识分子之帽。性格率直的陈毅讲了许多周恩来不便讲的话,一语道破。

非常遗憾的是,这在党内没有形成共识。后来重提阶级斗争,“四清”运动、“文化大革命”的爆发,知识分子中的专家学者成为“反动权威”,知识分子成为“臭老九”,学校停课闹“革命”。虽然周恩来做了许多努力,如1972年借杨振宁回国,毛泽东接见之机提出重视基础科学研究,1973年恢复高校考试,1973年拒绝将毛泽东的评法批儒写进十大的报告等,但毕竟势单力薄,难以实现。但他一直没有放弃。1975年,他在四届全国人大上提出实现“四个现代化”。

周恩来的努力教育了人民,他的遗愿今天已经实现了。(全文完)

猜你喜欢
知识分子
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统战工作研究
有影响有个性党外知识分子的团结引导研究
清末民初中国新式知识分子群的形成及特点
从写实到反讽:当代知识分子题材小说叙事风格的演变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
知识分子
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的发展状况与统战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