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理不如故事”“讲好中国故事”,浙江省义乌市教育研修院骆小成老师的学术专著《故事的力量——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故事化教学探索》,揭示了故事化教学与学生德性成长之间的关系,探索了通过故事来立德树人的有效途径。这本专著由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皮连生教授作序,是骆老师多年心血之产物。用骆老师的话说,他选择了一口矿井——故事化教学,然后诚心诚意、专心致志地围绕这口矿井,进行了长达5年多的挖掘和研究。在此过程中,骆老师选择3所学校开展故事化教学实践,编制7份问卷并施测1,000多名学生,面向全国80多位初中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师与40多位高层次专家进行调查访谈。与此同时,骆老师阅读了上百本相关书籍,整理了成堆资料,对自己和团队故事化教学的思想和实践进行了系统梳理,对故事化教学进行了创造性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本书是骆老师用自己的生命撰写的专著。
通读本书,收获颇丰。品味之余,觉得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理论意蕴深厚。教学理论来源于教学实践又指导教学实践,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是辩证统一的关系。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一线教师往往注重自己的教学实践,对学习运用教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或从自己与他人的教学实践中总结提炼教学思想和主张重视不够,更不用说主动对话经典或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知识。但在本书中,骆老师从脑科学理论、道德认知发展理论、价值澄清学说、观察学习理论、积极心理学、生活德育论以及传统悟得学习理论等7个方面,为我们展示了“七位一体”的故事化教学的理论依据框架,这一框架深刻揭示了故事具有化育心靈的力量,充分展示了故事化教学的可行性及其价值和魅力所在。
实践智慧彰显。运用故事、事例、案例进行教学是不少教师的常态做法,骆老师将其上升到故事化教学的研究层面。在教学调查方面,骆老师在进行故事化教学时非常注重前期准备,包括学生学习生活情况调查、一线教师故事化教学情况调研以及故事库的建设,因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没有调查就很难精准施策;在素材准备方面,他坚持依据课文内容、学生品格成长的相关度搜集原型故事,整理和裁剪故事,建设适合故事化教学的故事库。故事库资源丰富,既有言语故事、漫画故事,又有故事剧表演和故事性主题实践活动材料。本书中骆老师基于学生道德学习成长需要和教学目标,提出由四条故事化教学策略构成故事化教学结构,令人耳目—新。策略一:讲述故事,创设情境,提高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动力结构;策略二:穿插故事,化抽象为形象,突破思维难点,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策略三:引入故事剧,感知生活,进行情感熏陶,形成良好的情感结构;策略四:体验生活,寻找故事,创造故事,在故事性主题实践活动中,化知为行,形成良好的行为结构。学生在形成良好的动力、认知、情感和行为结构的基础上,最终形成整体的品德结构乃至人格结构。这个系统化、结构化同时内含开放性的故事化教学框架,彰显了骆老师的实践智慧。
评价研究扎实。教学评价是教学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同时也是一个难题。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的特殊性,其学习结果是学生价值的内化或学习态度的改变。如何对道德与法治学科故事化教学的效果进行评价,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骆老师在本书第四章里运用三种技术方法对道德与法治学科的故事化教学效果进行评价,为读者呈现了可信的研究结论。第—种方法是问卷调查法。首先展示课例“挫折面前也从容”故事化教学的四个流程。其次,用自编《课堂学习感受反馈表》对学生的道德与法治课学习进行评价。该反馈表由三类题目组成,第一类是基本信息填空题,第二类是有关故事化教学的选择题,第三类是对故事化教学正反两方面的总体评价。最后,通过数据统计分析,发现大多数学生觉得故事化教学的课堂学习收获很大。第二种方法是借助弗兰德斯互动分析表对故事化教学中师生言语互动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学生喜欢道德与法治学科插入故事教学的结论。第三种方法是运用“学习适应性测验量表”对故事化教学影响学生成长的状况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学生思想品德学习的适应性水平有了较大提高。骆老师围绕故事化教学,无论是量化研究还是质性分析,都采用了适切的方法和技术,进行了扎实有效的行动研究,由此得出大多数学生认可并喜欢故事化教学的可信结论,这体现了骆老师躬耕“教学田野”踏实的学术品质。
阅读滋养生命。骆老师26年的教育实践和一次次与书本相遇,很好地促进了他自身的成长。他搜集故事、整理故事、“裁剪”故事、进行故事化教学实践和研究,不断地创造着属于他自己的故事。正如他在书中所言,曾有的焦虑、失望、彷徨、遗憾等心绪,都在与书籍的相遇中生成而又慢慢融化了。“尊德性而道问学”,化育、觉察、悟得等传统文化的熏陶,助力骆老师探寻儿童道德成长的秘密,从而建构了以故事为载体、以积极信念为引导、以悟得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内在成长机制。滋养生命的阅读,让骆老师自由地行走在故事化教学的大路上,有助于他成为理想中的能创造故事的生命觉醒的“不器型”教师。
牟宗三先生说:“不是生命所在的地方,没有真学问的出现。”笔者以为,不是生命在场的地方,不会有这么温暖的研究存在,不会有这么明亮的作品呈现。故事化育,无限相信故事的力量。
【陈美兰,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 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