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卡夫卡 上演现代版“变形记”

2020-01-07 06:27王雅静
北京青年周刊 2020年1期
关键词:变形记卡夫卡城堡

王雅静

1.《京剧女孩》片场图

本雅明曾经说弗朗茨·卡夫卡是预言性的作家。他尤其爱写那些贴紧大地的悲伤深沉的动物,我们按照他小说中的设定一路走下去,变成昆虫鼹鼠,忘却自身。忘却是为了提醒,临到末尾我们才突然意识到,原来我们是一个人,怎么活得那么像一只虫子。也有人说卡夫卡的作品揭示了水面下的暗礁,这让他成为了现代人的受难者。卡夫卡的著作和他的名字一样,在世界范围内都广为人知。但是在阅读卡夫卡的著作时,我们往往都忍不住揣测他的内心世界,而外界也对他有着各种各样的解读。但回归卡夫卡自身,他的内心世界,还是与他的成长经历、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他短暂的一生体现了20世纪欧洲中部地区生活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卡夫卡出生于捷克首都的一个犹太人家庭,他用德语写作,上德国学校,但在捷克的环境中度过了一生。他的父亲赫尔曼·卡夫卡是一个成功的商人,白手起家,但父亲只关心他的生意,对儿子的写作事业不理解,更谈不上支持,加上他对子女的家长制管教方法,使卡夫卡在心理上从小就笼罩着威权的压力,成为卡夫卡创作中“代沟”主题和慑强主题的生活原型。

卡夫卡一生三次订婚,三次解除婚约。有人说,卡夫卡觉得,家庭生活将毁掉他的写作所赖以存在的孤独的恐惧。在他所钟情的写作面前,常人视为理所当然的婚姻其实毫无位置可言。卡夫卡的一生短暂而孤独,最后因患上了不治之症而结束,年仅40岁。但他凭借极富创造力的方式,把自己所经历过的强烈情感用在了文学人物身上。

卡夫卡生活和创作的主要时期是在一战前后。当时,经济萧条、社会腐败,于是,对社会的陌生感、孤独感与恐惧感成为他创作的永恒主题,充斥在他的作品中。卡夫卡虽然没有将不确定性当作自己的创作原则,但他作品所表现的不确定性特征却是非常明显。他笔下主人公生活的世界与他自己的生活紧密融合在一起,这是他对于外部世界及其统治力量的无力感。

《寻找卡夫卡》一书以卡夫卡的生长经历为主线,贯穿了他的家庭环境、时代背景、成长历程,以及最常为人议论的他的故事。在大量独具风格图片(国际获奖作品)的陪同下,读者似乎已经可以走进卡夫卡的世界,更好地理解他、更好地理解他的著作。

美国诗人奥登评价卡夫卡说:卡夫卡对我们至关重要,因为他的困境就是现代人的困境。而这也是当下年轻人更应该读,并读懂卡夫卡的原因。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授任卫东长期从事卡夫卡教学与研究,她十分愿意分享她所了解的卡夫卡。与此同时,捷克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副馆长葛婉娜和捷信企业社会责任经理维他-葩普赛克一同讲述了他们对卡夫卡作品的解读。

关于卡夫卡的圆桌派

R=任卫东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校级学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卡夫卡教学与研究。“卡夫卡的书在中国的销量一直都是不错的,但非常奇怪的是,卡夫卡一直也是中国读者认为最难读懂的作家之一,至少是从我教学生上课的反馈来看是这样的。”

G=葛婉娜Ivana Grollova

捷克共和国驻华大使馆副馆长

“卡夫卡的书很容易让人们去思考,不仅仅是思考书中描述的问题,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V=维他·葩普赛克Vit Papousek

捷信企业社会责任经理

“读者读卡夫卡的作品,需要更多的工具来了解他本人。我以前的一位老师说过,你知道的事情越多,你就会获得更多的触手,就像是章鱼一样,有了更多触手就能与更多的事情建立关系,事情就越有意思。”

《寻找卡夫卡》:著作全面介绍卡夫卡的生活经历以及与他重要代表著作、重要内容相关的背景信息,是阅读卡夫卡著作前的优秀阅读作品。

Q卡夫卡对于中国的读者并不陌生,这本书叫做《寻找卡夫卡》,通过这本书,希望让读者寻找什么?

R其实,卡夫卡是从1979年之后正式跟中国的读者见面的,从那个时候开始,卡夫卡可能就是中国读者最喜欢的西方作家之一。而且卡夫卡的书在中国的销量一直都是不錯的,但非常奇怪的是,卡夫卡一直也是中国读者认为最难读懂的作家之一,至少是从我教学生上课的反馈来看是这样的。这本书的做法是把“卡夫卡”放在了更大的一个语境之下去分析卡夫卡生活的时代和城市,他的家庭、父母、朋友,他与女性、职业等等,包括他的疾病,这样就是可以帮助读者从走进他的生活开始,看见他的心灵,最后走进他的作品。

V这本书的初衷是想要帮助中国读者获得更多信息,他们读卡夫卡的作品,能够有更多的工具来了解他本人。我以前的一位老师说过,你知道的事情越多,你就会获得更多的触手,就像是章鱼一样,有了更多触手就能与更多的事情建立关系,事情就越有意思。我想,这本书就是起到了这样的作用。

Q本书内有大量的绘画,而且全书都是黑白形式的画配上文字,这样的黑白插图会给读者带来怎样的感受?

R我觉得,现在年轻的中国读者在成长过程中,图画可能是他们认知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媒介,这是与我这一代人不太一样的。所以,这样的插图加上文字的书籍会在年轻人中特别受欢迎。另外我自己不是很懂绘画,但是我记得德国启蒙运动时期的时候的一位作家莱辛写过一本书,讨论文学跟造型艺术的界限和区别。书中讲,文学是一种时间的艺术,它在描绘一个事物在时间变化过程中的先后顺序、变化过程,而绘画还有其他的造型艺术是一个空间的艺术,讲述这个事物变化过程中,最有启发性的一瞬间,他把它固定下来,然后让观众去看,去想象在这一瞬间之前和之后是什么样子。所以,造型艺术或者绘画给读者提供了更大的想象的空间。而且,莱辛还说文字和绘画可以突破各自的界限,相互补充。这本书我觉得是这样做的,它可以让读者获得更丰富的感受。另外黑白的绘画,我觉得这就完全是卡夫卡的世界给我留下的印象。

Q中国的很多著名的作家,像是莫言、余华,都曾经公开表示读到卡夫卡的《变形记》的时候就像是一下子从凳子上摔下来的感觉。你们最初接触到卡夫卡的作品是哪一部?初读这部作品的时候感受如何?后来对卡夫卡作品印象最深刻的又是哪一部呢?

G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作品可能是《城堡》,我觉得这些作品就是描述一种无可奈何的状态。一个小小的人在大大的社会体制下的状态,以及作品中对官僚主义的一种反思和揭示。这会让我联想到自己的工作状态和环境。卡夫卡的书就是很容易让人们去思考,不仅仅是思考书中描述的问题,还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R您刚才说到的余华、莫言他们当时读到《变形记》的时候,那应该是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时候。我觉得,那时中国的文坛流行的基本上还是非常朴素的、传统的现实主义或者写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所以,第一次看到卡夫卡这样的作品,我记得,好像不止一个中国作家说过很惊讶,特别震惊,小说还可以这样写。我想今天肯定不会是这样子。

我第一次读卡夫卡也是在80年代。中学的时候读的也是《变形记》,因为这部小说太有名了,就借来读了一下。《变形记》跟卡夫卡其他的作品相比,如果是抽离掉它变形的母题来讲,它整个的描写故事性还是比较强的,情节也很有可读性。所以,我当时读完了以后,觉得读了一个好怪的故事。因为当时年龄小,没有文学阅读的经验,更没有这种作品的阅读经验,但是也没有能力去阐释它,就把它放下了。后来上了大学以后,读到印象特别深刻的《法的门前》,那是我第一次真的受到震撼,我完全不知道他要说什么,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感受。但是这个作品很奇怪,把它放下了以后,脑子里面老会想他要干什么?这是卡夫卡作品给我特别大冲击的一部。

作品赏析

“他的孤独放置在庸俗的人群里,像是一个断腿的人跪在了十字路口。”

《城堡》

作者:[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

土地測量员K受命赴某城上任,不料却受阻于城堡大门外,于是主人公K同城堡当局围绕能否进入城堡之事展开了持久烦琐的拉锯战。城堡就位于眼前一座小山上,可它可望而不可即。它代表了一个庞大的官僚机构,那儿等级森严,有数不尽的部门和数不尽的官吏,可又有数不尽的文书尘封在那里,长年累月无人过目,得不到处理。面对这座强大的城堡,K很无奈,直到最后也没有进入城堡,也没见到城堡当权者。小说自始至终笼罩着一种神秘的、梦魇般的气氛。

《午夜的沉默》

作者:[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

这是卡夫卡的幽默小品和箴言精品集,全面反映了卡夫卡的世界观、人生观和艺术观,从中可以看到这位犹太“鬼才”的许多真知灼见和思想火花。卡夫卡这个不幸的犹太人,由于自己的血统而深深感觉着是被排斥于人类世界之外的“无家可归的异乡人”,他以怪异的眼光和惊讶的神情观察人类社会,发现了人生的真正道路在一根绳索上,这根绳索不是绷紧在高空,而是专门用来绊人的。人类有两大罪状,一大罪状是缺乏耐性,另一大罪状是漫不经心。

《饥饿艺术家》

作者:[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

《饥饿艺术家》主要讲述一个饥饿艺术家,曾经辉煌一时,现在却遭人遗弃。因为他所追崇的克制精神在这个时代变得不再重要。这个时代,到处都充满了欲望,到处都是迎合与奉承,有的甚至为此而出卖自由……这又岂止是他一人的悲哀?

《审判》

作者:[奥地利]弗朗茨·卡夫卡

在约瑟夫·K.30岁生日的早上,他被闯入家中的两个陌生人逮捕了。但K.却不知道自己的罪名,也没有失去人身自由,只是需要定期接受审判。在这一年中,K.为了这场难缠的官司四处奔走,他求助于画家、商人、律师和神父等人,获得了许多有关法院和法律的信息,然而K.知道的越多,却越感到困惑和无助。直到31岁生日前夜,K再次被捕,审判落幕。

猜你喜欢
变形记卡夫卡城堡
《卡夫卡传》
卡夫卡就是布拉格,布拉格就是卡夫卡
关于卡夫卡和《变形记》你不知道的故事
和这个世界格格不入,是时候看看卡夫卡了
变形记
甜甜圈变形记
魔逗城堡
变形记
“去”字变形记
空中飘来一座大城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