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英, 王丽娟, 袁仕国, 罗和平
(1.广州中医药大学,广东广州 510006;2.海南省中医院,海南海口 570203)
肩周炎以肩部疼痛、肩关节活动受限为特点,多见于50岁以上的患者,病程可长达数月至数年,部分患者出现肩部和上臂肌肉萎缩,严重影响生活、工作,虽无生命之虞,但给患者带来诸多不便和痛苦。温针灸可导热入里、散寒除湿、活血通络、解除粘连,长期以来,温针灸在治疗该病方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运用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研究众多,但多为小样本单中心研究,且质量偏低,难以有效评价温针灸对肩周炎的疗效。因此,笔者按照循证医学的方法,筛选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随机对照试验(RCT)的文献,把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Jadad质量评价和Meta分析,评价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性,以期为临床提供更有力的循证医学证据。
通过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维普数据库(VIP)、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国生物医学数据库(CBM)及PubMed五大数据库。检索词:中文检索词包括“温针灸”“温针”“肩周炎”“肩关节周围炎”“冻结肩”“五十肩”“随机对照试验”;英文检索词包括:“moxawarming-needlingtreatment”“warming acupuncture”“periarthritis of shoulder”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frozen shoulder”“50 shoulder”以及“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s”等。所有数据库检索日期均从建库截止至2018年5月。
①研究类型:随机对照试验,无论是否采用盲法、分配隐藏。②观察对象:性别、年龄、病例来源不限,根据《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的诊断标准,已被明确诊断为肩周炎的患者。③干预措施:治疗组为单纯温针灸,并排除温针灸与其他联合疗法;对照组为非温针灸的其他中医疗法。④结局指标:临床总有效率、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
①非随机对照试验(Non-RCT)的文献。②干预措施或主要干预措施为非温针灸的文献,或原始文献临床试验设计不严谨、统计方法错误、样本计算错误或重复的文献。③结局指标缺失的文献。④重复检出或重复发表的论文,数据不完整、无法获得全文的文献。
利用检索词检索出相关文献,阅读文献题目,再阅读相关文献摘要,如为RCT则阅读全文。将符合纳入标准的文献进行分类评价。采用Jadad的3项5分制质量评价量表[1],由两名评价员独立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4.2.8进行评价和提取数据,而后由两位评价员交叉核对纳入试验的质量评价结果,必要时联系原文作者确定试验的实施过程,对有分歧而难以确定者通过第三者判定。Jadad评分:①随机:共2分,描述为随机得1分,有恰当的随机分配办法得1分;②双盲:共2分,描述为双盲得1分,有恰当的双盲实验方法得1分;③退出和失访:共1分,说明了试验无参加者退出情况得1分。0~2分为低质量文献,3~5分为高质量文献。
纳入资料具有足够相似性即临床同质性时,采用Rev 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比值比(oddsratio,OR)和95%可信区间,计量资料采用SMD及95%可信区间为效应量;如纳入研究各干预方案之间存在异质性,各研究间进行异质性检验,采用卡方检验(检验标准为α=0.05),当P<0.1或I2>50%时认为存在异质性,用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总结果的OR值;反之,用固定效应模型计算,用漏斗图分析发表偏倚。根据可能出现异质性的因素进行亚组分析,异质性源于低质研究时,则进行敏感性分析。
检索出中、英文相关文献共1 718篇,通过阅读标题、摘要和全文,根据研究目的、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进行筛选,有1 695篇文献被排除,最终纳入RCT文献23篇[2-24],文献筛选流程及结果见图1。
纳入的23篇[2-24]文献,共计2 279例患者,试验组1 194例,对照组1 085例。23篇文献均设立了对照组,其中 16 篇文献[2-3,5-11,13-15,18-19,21-22]采用温针灸与常规针刺对照,7 篇文献[4,12,16-17,20,23-24]采用温针灸与电针对照。21 篇文献[2-5,7-12,14-24]报告了临床治疗总有效率,10 篇文献[2,4-5,7-8,11-12,14,21,23]报告了治疗前后VAS评分的变化,9篇文献[2,5-9,12-14]报告了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评分的变化。结果见表1。
图1 纳入文献筛选流程图Figure 1 Flowchart for screening the included literature
表1 纳入文献的基本情况Table 1 Baseline data of the included literature
对纳入的23篇[2-24]文献的方法学质量进行评价后发现:1篇[23]为高质量研究,其余均为低质量研究。所有文献均为RCT,均提及使用何种随机方法进行分组,但没有对随机方法进行详细描述。所有研究均未提到分配隐藏。我们尝试通过电子邮件的方式与原文作者联系,但未得到回复。所有研究均未提到试验过程是否实施盲法,由于条件的限制,我们未能与原文作者取得联系,无法了解到是否实施盲法。所纳入的研究均未报告脱落/退出病例情况,也未提及失访。纳入研究均提及两组基线的可比性,均进行了各组间的年龄、性别构成比、病情程度等基线的比较,各研究的治疗组和对照组之间的基线具有良好的相似性。偏倚风险评估见表2。
2.4.1 临床总有效率的Meta分析 共有21篇[2-5,7-12,14-24]文献采用临床总有效率为评价指标,根据纳入研究对照组所采用干预措施的不同,分为2个亚组进行Meta分析:①温针灸作为治疗组,普通针刺作为对照组,共14个RCT文献,异质性检验χ2=12.61,df=13(P=0.48),I2=0%(P > 0.1,I2<50%),2组同质性较好,故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4.26,95%CI(3.02,6.02),Z=8.23(P<0.00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温针灸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普通针刺组,结果见图2。②温针灸作为治疗组,电针作为对照组,共7个RCT文献,异质性检验χ2=4.89,df=6(P=0.56),I2=0%(P >0.1,I2<50%),2组同质性较好,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OR=3.67,95%CI(2.34,5.74),Z=5.68(P < 0.000 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温针灸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优于电针组,结果见图3。
2.4.2 VAS评分Meta分析 共有10篇[2,4-5,7-8,11-12,14,21,23]文献采用VAS评分为评价指标,异质性检验χ2=129.58,df=9,P <0.000 01,I2=93%(P <0.01,I2>50%),2组有统计学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 , 合 并 效 应 量 SMD=0.85, 95%CI(0.55,1.14),Z=5.65(P<0.000 0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温针灸组VAS评分优于对照组,结果见图4。
2.4.3 肩关节功能评分Meta分析
所纳入 23篇[2-24]文献中,只有 4 篇[2,5,9,12]文献说明肩关节功能评分评估的具体方法(如使用JOA或Melle评分法),其余未提及使用何种评定方法,故不予进行Meta分析。①采用JOA评分的2篇[2,12]文献,异质性检验χ2=2.33,df=1,I2=57%(P=0.13,I2>50%),2组间具有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合并效应量 SMD=0.78,95%CI(0.38,1.18),Z=3.84(P=0.000 1),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图5。②Melle评分的2篇[5,9]文献,异质性检验χ2=2.29,df=1,I2=56%(P=0.13,I2>50%),2组间存在异质性,采用随机效应模型分析,合并效应量SMD=-0.70,95%CI(-1.13,-0.26),Z=3.15(P=0.002),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见图5。结果表明温针灸组对肩周炎患者肩功能的改善作用优于对照组。
表2 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评价Table 2 The methodological quality evaluation of the included studies
图2 温针灸为治疗组与普通针刺为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森林图Figure 2 Forest plot for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conventional acupuncture
图3 温针灸为治疗组与电针为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森林图Figure 3 Forest plot for the clinical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 and the control group electro-acupuncture
图4 温针灸治疗肩周炎VAS评分的森林图Figure 4 Forest plot for VAS score of 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 treatment for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图5 温针灸治疗肩周炎肩关节功能评分森林图Figure 5 Forest plot for shoulder joint function score of 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 treatment for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以各个研究合并效应量大小(OR或MD)为横坐标,以各研究效应量的标准误(SE)为纵坐标,绘制散点图形(漏斗图)来了解文献潜在的发表偏倚情况。①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总有效率漏斗图各点分布欠对称,提示可能存在一定的发表性偏倚,见图6。②温针灸VAS评分变化的漏斗图显示有发表性偏倚,见图7。
图6 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总有效率漏斗图Figure 6 Clinical funnel diagram for the total effective rate of 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
图7 温针灸治疗肩周炎VAS评分比较漏斗图Figure 7 Funnel plot for comparison of VAS score of needle warming moxibustion treatment for scapulohumeral periarthritis
通过依次剔除低质量研究后,采用不同统计方法/模型分析同一资料,重新估计合并效应量,并与未剔除前的Meta分析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发现,经剔除某些低质量研究或改变统计学方法或模型后,临床有效率的合并效应量未见明显改变,说明敏感性低,结果稳健可靠;而VAS评分及肩关节功能评分合并效应量与剔除前结果比较差别较大,敏感性较高,提示可能存在不同研究方案造成的偏倚因素。
本Meta分析共纳入23篇[2-24]文献,其中1篇[23]文献为高质量研究,其余为低质量研究,共纳入研究2 279例。本研究共有3个效应评价指标,即临床总有效率、VAS评分、肩关节功能评分(JOA评分法和Melle评分法)。温针灸为治疗组与普通针刺为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汇总OR=4.26,95%CI(3.02,6.02);温针灸为治疗组与电针为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汇总OR=3.67,95%CI(2.34,5.74);VAS评分合并效应量SMD=0.85,95%CI(0.55,1.14);JOA肩关节功能评分合并效应量 SMD=0.78,95%CI(0.38,1.18);Melle肩关节功能评分合并效应量SMD=-0.70,95%CI(-1.13,-0.26)。各合并效应量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表明温针灸治疗肩周炎较其他疗法具有显著临床疗效。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1)纳入的研究只有1篇[11]为英文文献,其余均为中文文献,未发现其他国家和其他语种的研究。(2)各方案纳入研究样本量太小,且各研究质量普遍偏低。(3)纳入研究中疾病的疗效标准有差异,23个研究中均提及随机,却未对具体随机方法进行描述,均未提及分配隐藏、盲法的实施。纳入研究的漏斗图显示有发表偏倚,发表偏倚可能由于这些研究中不同方案之间的异质性造成。(4)由于目前针灸疗法呈现多样化、个体化,所选穴位、针法、疗程不尽相同,同时所纳入研究未提示有严重不良反应、不良事件、复发或生活质量等的评估,所以,本研究还未能对其疗效得到肯定结论,现有证据仍不足。
温针灸对肩周炎患者疼痛和肩关节功能改善有显著作用,是治疗肩周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本Meta分析纳入的23个研究均符合纳入、排除标准,分析结果表明,温针灸治疗肩周炎疗效优于常规针刺或电针疗法。但由于目前并没有较多的高质量RCT的文献可应用,纳入的大多为小样本、低质量的研究,所以本分析结果仅供参考,还需要更多大样本、高质量的研究来证实。今后的临床试验应通过设计严谨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双盲对照试验来提升原始资料的证据等级,以期为临床提供更高参考价值的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