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加元 刘守明 刘词平 杜成涛
(潜江市农机化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湖北 潜江 433100)
潜江市是全国第三批率先基本实现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市)之一,农民面朝黄土背朝天、人拉牛耕已经成为历史。
在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拉动下,极大地促进了潜江市农机装备总量不断增加,结构不断优化,绿色高效、安全可靠、先进适用农机具得到广泛应用。截止2019年底,拥有小型拖拉机37518台、大中型拖拉机4437台、联合收割机2986台、插秧机833台、播种机械851台、植保无人机100台,烘干设备199台(套),拖拉机配套农具62495台(套),农机总动力达到150万kW。
2019年,潜江市小麦、水稻、油菜、大豆综合机械化水平分别达到95.7%、85.57%、70.70%和75.2%,基本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其中:小麦机播面积 36.2万亩(1hm2=15亩)、水稻机插(播)47.6万亩、油菜机播面积10.8万亩、大豆机播面积8.02万亩、玉米机播面积1.89万亩,机械播种率分别占种植面积的88.00%、54.03%、51.02%、53.00%、57.98%;飞防植保作业面积近150万亩/次;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3.5%。
在惠农政策培育下,农机经营服务主体得到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农机专业合作社发展到105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3家、省级示范社9家,28家合作社能提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服务,年作业服务能力达150万亩,是潜江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的主力军。农机维修体系逐渐健全,54家农机维修网点遍布全市,其中二级维修资质的有9家,年维修保养能力达1.2万台,基本能满足全市农机“看病”需求。
2004年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以来,农机总动力由不足15万kW增长至150万kW,增长了10倍,农机化综合水平由57.3%提高至83.5%,农机装备总量充分满足了全市主要农作物机械化生产需要。但仍然面临着绿色高效农机不足和农机装备急需转型升级等诸多问题,表现在中小型高能耗农机多,绿色高效大型农机具少;整地、收获机具多,复式作业、免耕精量播种、秸秆综合利用类机具、病虫防治机械偏少;主要农作物机具多,设施农业、畜牧养殖、水产养殖、农产品初加工机械少。农机装备还没有完全从数量型到质量型实现转型。
市级没有单独设置农机推广机构且经费不足,市农机化推广中心一直挂靠在市农机安全监理所,这次机构改革后,市农机安全监理所隶属市农业农村局管理,市农机化推广服务中心隶属市农业发展中心管理,镇处农机服务中心属市农机推广中心派出机构,24名派出人员虽为全额财政事业编制,但不是足额财政供养,只发放基本工资和绩效工资,没有享受交通、电话补助和绩效增量待遇,部分乡镇无办公场所,缺办公设备,多数乡镇只有1名农机推广员,人均要服务5万亩农田、管理5800台(套)机具。严重制约了农机化科技推广、技术培训及服务体系建设的发展。
一是大多数农机服务组织属于家族和个人经营,社员只是名义上参加,只获得作业收入,不参与合作社管理和经营,合作社只是形式上存在。二是普遍存在规模较小、机具数量少、机具配套不全,只能从事简单的耕种收服务,服务范围窄,经济效益低,服务能力不强,示范带动作用不明显。三是部分合作社过度依赖项目扶持,缺乏经营管理和技术人才,所拥有的农机具数量少种类不全只能从事简单的整地和收割服务,自生发展动力不足。
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是促进农机化发展,提高农机化作业水平的重要因素。潜江市大力推广“虾稻共作”模式后,养虾效益可观,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土地规模化经营放缓。2014年以来全市虾稻共作面积以每年10万亩递增,截止2019年达到80万亩以上,小麦、油菜等冬季作物面积逐年减少,导致农机具利用率低,客观上制约了农机化发展。
围绕潜江市虾稻共作、半夏等特色产业和小麦、油菜、大豆等主导产业全程机械化生产,以补短板、强弱项、促全程、提质量为重点,加大农机化新机具、新技术推广力度,淘汰小型、老旧农机具。大力推广水稻插秧机、履带式拖拉机、油菜(小麦、大豆)精量直播机、无人植保机械、秸秆综合利用机械、粮食烘干机、半夏收获机械、农产品加工机械等绿色高效机械装备,着力提升播插、植保、收获、秸秆综合利用、烘干等薄弱环节机械化水平,促进农机装备转型升级。
建立健全农机农艺融合的工作机制,探索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集成配套的农机化生产技术,总结推广水稻、油菜、小麦、大豆等大宗农作物,半夏生产、粮经饲、虾稻共作等特色产业农机农艺融合机械化生产节本增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同时扩大农机农艺融合领域,通过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绿色高产创建、农机社会化服务、统防统治整市推进等项目实施,进一步挖掘农机装备潜力,助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一是针对农机技术人员不足和推广机构不健全现状,尽快完善农机推广中心机构设置,合理增加人员编制,以便于正常开展工作,市级财政要足额保障农机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二是大力扶持农机社会化服务组织,开展“五有”型合作社建设,对具有一定规模的农机作业服务组织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市政府应出台支持农机社会服务组织的相关政策,在农业设施用地、税收、信贷支持等方面给予优惠和减免,在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的农业社会化服务项目、农田托管和土地流转方面支持鼓励农机社会化组织优先参与,增加农机社会服务组织收益,提高农机社会服务组织综合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发展动力,加快推进农机服务组织向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领域延伸,提高农机合作组织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适应能力。
加强部门协同,整合高产农田创建、土地平整、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等项目,积极推进农田宜机化改造,组织开展专题调研,提出需求和相关标准修订建议,征集一批成功案例;推动有条件的地方将农田宜机化改造试点纳入高标准农田建设等项目支持范围,支持和指导开展农田宜机化改造,打通农机下田的最后1km;完善市一级农机作业信息服务平台,利用“互联网+”“北斗+”等现代科学技术建设农机大数据系统,促进机具作业情况、农机手和农机合作社等农机相关数据信息互联共享,推广北斗信息终端、智能驾驶无人驾驶等设备,为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精准农业提供技术支撑。出台加快农机化发展的财政政策,对本地急需的特色机具、薄弱环节机具进行地方叠加补贴,对农机作业进行补贴;完善农机化发展资金保障体系,建立以财政投入为引导、社会资本、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民投入为主体的农机化发展资金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