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勇军
(湖南省永州市东安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湖南 永州 425900)
水稻稻瘟病是一种细菌性的病害,病原菌在适合的条件下能够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分生孢子再进行繁殖。此外,该种病菌在27℃的环境中最适合,孢子萌芽的温度为26℃。需要注意的是,在水滴条件下适合孢子的萌芽,萌芽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湿度,一般湿度不能低于80%。病菌具有一定的耐低温和耐高温性特性。
如果种子带有病菌的话,在播种之前没有经过消毒,或者消毒不彻底都可能引发该疾病。在苗基根部出现病变。患病叶出现卷曲现象,严重的话将枯萎。如果在潮湿的环境中,患病苗的基部会出现灰色霉层,该种现象出现的原因是大量的孢子产生。
气候条件和品种特性差异都可能导致水稻出现稻瘟病,叶瘟病主要包括以下几种:首先,普通型病斑。发病初期阶段为褐色和暗绿出小点,随着病情蔓延之后,形状为梭形,中间为灰白色,周边为褐色,病斑的背部出现灰白色的霉层。其次,急性型病斑。形状为椭圆形和不规则,叶片的正面和反面都出现病斑。如果外界的气候条件发生变化的话,直接影响水稻秧苗的抵抗力,将加剧病情。再次,白点型病斑。
叶片发生病害之后,病斑为白点,但不产生孢子,如果条件适合的话将造成病情的蔓延。最后,褐色型病斑。该种类型也不会产生孢子,病斑斑点大小形状不一,主要出现在叶脉部位,又被称为节叶瘟。
该类型的病害主要发生在稻节部位,患病初期为褐色小点,随着病情的加重,病害逐渐蔓延和扩展,整个水稻的节部都会变成黑色,遇到大风天气将出现倒伏的症状。
在发病的初期阶段,病斑部位为褐色,随着病情的扩展,逐渐蔓延为穗颈全部变为褐色,在发病的后期阶段,水稻的秕谷数量增多。
水稻稻瘟病的发生与品种、土壤条件、管理水平和气候条件都有直接的关系,同时不同的水稻品种之间存在着差异性,为此,应该选择抗病能力比较强的品种。此外,加强田间的管理水平,结合地区的气候特点和土壤条件选择水稻的品种。但是在一些地区,因为种植面积的增加,每年的种植品种都在发生变化,对水稻的生长有一定的影响,导致水稻抵抗病害的能力下降。
相同的水稻品种在不同的生育期抵抗稻瘟病的能力也不同。在多数情况下,水稻分蘖旺盛期很容易感染该病害,在孕穗期间容易感染穗颈瘟。水稻在染病之后,加之湿气比较大,很容易造成疾病的传播与蔓延。
如果湿度比较大,或者光照不足的条件下会影响水稻的光合作用,直接影响水稻植株的抵抗力。此外,空气中的湿度比较大的话,很容易造成病菌的传播与蔓延,导致水稻稻瘟病的大规模蔓延。尤其在一些阴雨连天的气候条件下,水稻抽穗期很容易出现穗颈瘟。
在水稻栽培的过程中,如果氯肥使用太多的话,将造成水稻的贪长,植株的茎叶柔嫩,抵抗病害的能力比较差。此外,在施肥的过程中不重视对肥量的控制,可能导致分蘖期的延长,分蘖数量增加,水稻的透光性和通风性能变差,水稻田内的湿度增加,对该病害的病菌繁殖非常有利。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提升,种植方式发生了改变,使用有机肥越来越少。一些种植户为了增产,而大量地使用氮肥,导致土壤中的氮含量增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水稻的生长条件,也是引发稻瘟病的重要原因。
为了避免在水稻生长的各个阶段患水稻稻瘟病,应该选择抗病能力比较强的品种。为此,应该在结合地区土壤条件、气候条件和耕作方式的基础上选择抗病能力比较强和性能比较好的品种,从而实现防止稻瘟病发生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选择的过程中,避免选择失去抗性的品种。
科学的栽培管理措施能够降低该疾病的发生,搭配使用氮磷钾肥料,尽量使用有机肥料。此外,做好稻田的控水晒种工作,保证晒田的时间。避免大量使用氮肥,提高土壤的透气性,为根系的发达奠定基础,从而提高秧苗的抵抗能力。
在种植之前做好种子的处理工作,使用一定量的石灰水澄清液浸种,在15°C~20°C的温水中浸泡5~7d。需要注意的是,在种子浸泡的过程中不能弄破种子的表皮,避免空气进入影响杀菌的效果。浸泡结束之后将种子洗净,之后再使用一定量的咯菌腈悬浮剂进行种子浸种,更好地催芽。或者在播种之前使用一定浓度的多抗霉素浸泡,然后催芽。此外,要及时地清理田间的杂草,同时使用专用的水稻有机肥。
首先,可以使用一定量的地福来,其是一种藻类活性细胞生物肥,在出苗之后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喷洒,在大田移栽之后再进行叶面的喷洒,兑水之后均匀地喷洒。其次,使用一定量的枯草芽孢杆菌可湿性粉剂,在发病前或者发病的初期阶段喷施。
如果发现水稻出现苗瘟和叶瘟的话,应该及时地将病株拔出,同时采取药物喷洒的方式治疗,避免疾病的传播与蔓延。如果出现急性稻瘟病的话,及时采取喷药措施。在抽穗期间防治稻瘟病,在孕穗后期出现稻瘟病的话,需要喷洒药剂一次。可以使用的药物有春雷霉素等,防治效果比较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