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镠洋
(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河南郑州450001)
2019年10月27日,由《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编辑部和河南工业大学联合主办、《学术论坛》《理论与改革》等期刊协办、河南工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承办的第二届全国高校中青年马克思主义学者工作坊暨“新中国70年与国家治理现代化”学术研讨会在河南工业大学召开。来自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十多所高校以及《学术论坛》《理论与改革》《红旗文稿》等期刊的150余名专家学者与会。会议结合当前社会治理的现状,围绕国家治理现代化这一主题,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国家治理的政治意义和政治优势、国家治理现代化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新进展、习近平治国理政的方法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清华大学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首席专家、中国伦理学会秘书长吴潜涛教授以“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主题,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功能和作用,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的治国理政领域发挥的政治意义和政治优势做了深入浅出的解读。吴潜涛教授指出,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顶层设计,站在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高度,将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意识形态工作的重中之重,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做了清晰的坐标定位,为党带领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的伟大胜利提供了价值指引[1]。吴潜涛教授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主义实践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中,提供了理念层面的思想保障和精神滋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党的领导增添了新的理论动力,丰富了新时代文化强国战略安排的实践路径,在互联网和新媒体异常繁荣的背景下卓有成效地凝聚了社会共识,引领了社会思潮,占领了舆论宣传的主阵地,掌握了意识形态宣传的主阵地,推动了社会文化大发展,构筑了中国精神和中国价值,形成了全民族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理论和实践双重层面的双重突破,是党的治国理政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最新理论成果[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和发展,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重要的价值支撑,进一步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自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深刻全面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逻辑,应坚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党的基本方略贯彻到“五位一体”“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中,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向新的高度[2]。
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院长兼社会科学教育系主任、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博士生导师钟明华教授指出,自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来,国家治理问题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实践的一个聚焦点。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对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而言,无论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还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经济学、生态文明建设,现阶段的研究都应当回归理论和逻辑的起点,即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研究视角的多样性带来理论的多样性。国家是一个理论实体,西方政治学关于国家的内涵有主权国家、主体国家、民族国家、契约国家等,但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理论,应当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本,回归对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内涵和演变过程的研究,这对探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意义重大,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新发展,具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中的国家,不同于普通政治意义上的国家,不同于政治学意义上的特定人口、疆域、承担对内统治和对外交往的政治集合体。马克思在批判资本主义国家制度和阶级属性的基础上,提出了自身对于国家的看法[3]。马克思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是社会关系的反映,是制度的集合。与西方提到的国家的合法性和正当性不同,国家在马克思的眼中是人类异化的产物。在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无论是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的文本、马克思关于国家理论的概念和演变、马克思主义国家观中的国家建设理论角度,从国家的工具性、社会性、阶级性、历史性角度,还是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理论到实践的演进等方面着手进行研究,都具有重大的意义[4]。
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生导师、二级教授、思想政治教育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全国宣传文化领域“四个一批”人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刘建军,从基本特征三个方面的统一角度,分别阐述了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方法论。
一是主体状态和方法运用的统一。刘建军教授认为,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方法超出普通意义上方法的范畴,讲的是历史担当,坚持历史担当就是坚持态度和立场。抓铁有痕,虽不是方法,却是一种精神,精神便是主体的状态(积极的、有所作为的状态),精神的状态为方法提供了必要条件。
二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统一。一般意义上的方法论,指的是思想方法、工作方法、学习方法和领导方法,这些方法构成了治国理政方法论的内核。思想方法是解决思想问题的方法,工作方法是解决工作问题的方法。习近平总书记讲的方法论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统一,实践中统一于治国理政的方法论中,通过思想方法找到治国理政中面临问题的症结,治国理政中的任何方法都是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统一。
三是战略思维和战术思维的统一。顶层设计,属于战略思维;具体方法,属于战术思维。治国理政的基本方法,就是坚持实事求是,坚持顶层设计,坚持战略定力,坚持问题导向,坚持调查研究,坚持全面协调,坚持底线思维,坚持创新引领,坚持抓铁有痕,坚持历史担当。坚持实事求是,就是承认客观事物,承认客观规律,揭示客观规律,遵循客观规律。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也是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思想路线,是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效方法。坚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前提,弄清事实是基础,把握规律是关键,遵循规律是根本,群众路线是保障。
在会议的主题交流阶段,与会专家学者围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治理的四重逻辑”“国家治理现代化下的网络法制化建设”“有力·有序·有效:党领导下的新中国乡村治理70年”“文化自觉与中国制度建设和发展”“坚持群众路线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治理”“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相关问题的思考”“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三次伟大飞跃”“习近平总书记有关生态治理的重要论述研究”等主题,进行了热烈讨论,强化了与会学者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认识和理解。中山大学钟明华教授和中国人民大学刘建军教授分别做了点评。
黑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刘林教授指出,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第一重逻辑是历史逻辑。当前,我国所实施的国家治理现代化战略具有连续性,坚持问题导向,解决的是历史进程中的中国命题。在建党、建国、改革开放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进程中,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我们进入了新的阶段,因此,要解决新的问题,就需要从历史这个大的前提下来解决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出现的新问题。国家治理现代化中,管理能力的提升是新时代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历史节点,因此,国家治理现代化是现实社会的需要。第二重逻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继承、创新、发展的逻辑。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中国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历史创新,在拿出具体解决问题的方式的同时,更体现了现实的解决性。第三重逻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逻辑。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主要任务是要掌握制度体系的建构、制度的变化需求以及社会体系和结构发展的现代化。第四重逻辑,以人民为中心来实现人民利益现代化的现实逻辑。这个逻辑的核心价值是关注百姓。在国家治理中是“源于谁,依靠谁,为了谁”,应该体现在3个方面: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国家治理现代化奋斗的价值目标;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必须依靠人民;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依靠党的领导[5]。
鲁宽民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互联网的发展是冷战思维的产物,我国1994年接入互联网,经过25年的发展,互联网已经深刻改变了我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国家治理现代化必须要考虑互联网,互联网在国家治理中承担着重要的角色。从网络地域方面讲,它的超地域性、去中心化、人格的双重性、公共舆论,都会对国家治理产生重大的冲击和影响。在法律层面,传统管辖可能在网络空间失效。网络的正面效应是激发人们的创造力,与互联网共生。但是在这样一个复杂、交错、多变的阵地,人人都可以成为新闻发言人,从而会出现蝴蝶效应、群体极化等现象,影响着国家、社会和个人。对个人而言,人们都生活在聚光灯下,无隐私可言;对政府而言,可能会造成公信力丧失;对国家而言,西方利用强大的互联网作为工具,在阿拉伯世界、北非发动颜色革命、茉莉花革命。我们要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网络中的历史虚无主义对所谓的一些事件的揭露,其本质,是对我们党的颠覆。
此外,互联网发展过程中非传统安全日益显现,极端个人主义、淫秽色情等违法现象的存在,影响着网络正常、正面的运行。从实践中来看,互联网治理是我们国家依法治国的短板,特别是网络智能高技术、犯罪国际化智能化等,对刑事诉讼法的管辖原则造成了影响。我国在立法方面比较被动,执法上存在职责不清、相互推诿等弊端。对青年网民,立法者和执法者表现出能力不足[6]。就如何搞好网络法治化,鲁教授指出,要明晰网络主旋律和网络自由的关系、依法治网和依法维权的关系、网络监管和网络治理的关系以及网络监督和网络责任的关系,形成法治思维、法律方法,依法管网、依法上网,实现网络的法治化发展。依法治网的关键是夯实依法管理的根基,要做好协同作战。依法办网是基础,要切实压实依法办网的责任,强化属地管理,加强网络文明建设。依法上网的关键,要不断凝聚依法上网的共识,创新网信互访[7]。
岳奎教授认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乡村变革,可以总结为有力、有序、有效。70年乡村治理,党是乡村治理的引导者,虽然每个时期治理的主体不尽相同,但是始终围绕着国家建设、社会建设展开,呈现出协同发展景象。党的十四大到十六大,乡村治理的关键词是“系统”:党重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强化对黑恶势力的控制,颁布了一系列制度。十六大到十八大,关键词是“全面”: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小康社会;实行科学发展、乡村治理新战略。十八大以来,党加大了乡村治理的力度,关键词是“有效”:对分散性的乡村进行整合,对基层农村党组织,提高其治理能力[8]。
陈心想教授认为,新中国70年的制度建设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49—1978,探索国民经济发展规划与计划经济。第二阶段:1979—201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第三阶段:201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新时代的发展理念是创新发展,新形势要形成共享发展思想,共享思想实质就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体现的是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要求。文化自觉要实事求是,即文化自觉是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基础;理论自觉是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体现;实践自觉是中国制度建设与发展的价值[9]。
秦龙教授认为,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要坚持群众路线;坚持群众路线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治理的有效途径。这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第一,坚持为了群众,实践探索社会治理的民本理念的实践机制。第二,坚持依靠群众,研究探索建立社会治理参与机制;第三,坚持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去,运用科学的路径、现代化路径来提高社会治理的能力。坚持群众路线,发挥群众的重要作用。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中,要坚持群众路线,探索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体系,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和社会治理的主体力量,应以维护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起点,应把改善民生作为治理重点,把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视为治理归宿,从而把社会治理理论同实践主体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做,既符合社会治理的规律性,也符合它的目的性。只有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社会治理才能够找到重点,而社会治理的重点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10]。
刘振江教授以自己有关国家治理的课题为例,从西汉初期国家治理演变开始,历数了汉武帝时期、东汉时期、唐朝、清朝一直到我国现在国土的框架演变,讲述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意义。他强调了我们国家国家治理的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社会主义方向,认为中国国家治理的方向是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此外,刘教授还详细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国家治理重要论述的生成逻辑、核心理念、理论框架及顶层设计。
刘勇教授首先从中西比较的视角切入主题,从资本主义国家发展的维也纳体系、凡尔赛体系、华盛顿体系谈起,陈述了资本主义国家治理的特点;对比中国的社会治理,他回顾了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的鸦片战争、洋务运动等历史事件,肯定了中国国家治理的发展和进步。他强调指出,我们要吸收人类一切优秀成果,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党的领导,实现中国特色国家治理的伟大飞跃。
杨卫军教授认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对西方环境人类学的超越,有着丰富的内涵,如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思想,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思想等,都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杨教授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如何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重要论述,“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也进行了深刻细致的解读。他认为,这些论述回答了如何处理环境保护、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问题。此外,杨卫军教授还指出,保护环境也是为了民生,生态法治观就是实现生态治理法治化。我们要坚持用最严格的制度保护环境,健全环境保护和环境治理制度体系,打赢蓝天保卫战,坚持以人民为核心的历史观,建设美丽世界[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