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巨云,王俊铎,梁亚军,龚照龙,艾先涛,郭江平,莫明,李雪源
(新疆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新疆 乌鲁木齐830091)
“十三五”以来,新疆棉花种业在种子引育、生产、加工、 销售、推广、管理等方面成效显著,提升了新疆棉花综合生产能力。
1.1.1 棉种遗传改良取得成效。棉种研发实力不断增强。“十三五”以来选育审定的棉花品种70 多个。在早熟育种、产量育种、品质育种、抗逆育种、优质育种方面取得一定成效。 引进与自育的中棉所49号、新陆早48 号、新陆早61、J206-5、新陆中42、新海33 号等品种在棉花生产上大面积推广应用[1],机采棉育种成为重要目标。
棉花生产正处在新品种更换期。 全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植棉县(市)农业部门采取了棉花种植品种推荐发布制度,引导农民优选品种[2-3]。
1.1.2 棉种生产、加工、检测能力得到提升。 “十二五”至“十三五”国家优质棉基地建设,加强了良繁田、检验检测设备、滴灌设施建设,改善了种子生产基础条件。 全疆共有棉花原种场151 个,良种轧花厂102 个, 棉种库房300 多万m2, 可储藏种子11亿kg,种子加工成套设备近800 多套,加工单机9 800 多台, 保障了种子生产和233.3 万hm2以上棉田用种需求。 全疆已建成种子检测中心1 个,省部级种子检测中心38 个, 区域种子检测中心84个,种子磁选、色选等技术的进步,极大地提升了种子质量。
1.1.3 棉花种子产业化逐步推进。全区县以上国有种子站(公司)从业人员3 235 名,国有种子公司年经营种子量达15.717 万t,占全区用种量的40%左右,初步形成了以国有种子站(公司)为主体、科研教学单位为依托、县(市)良(原)种场和特约种子生产基地为基础、乡村农技服务和合作经济组织为桥梁的良种繁育推广服务体系。 在良种营销方面,全区2 个地(州)、86 个县(市)共有注册资金3 000万元以上(经营范围为全国)的种子经营单位3 个,500 万元以上(经营范围为全区)的种子经营单位140 个, 其它100 万~200 万元的种子经营单位114 个,种子代销网点有1 200 余个,各地区普遍建立了乡镇良种推广网络。目前新疆商品种子已销往内地十几个省区,有的品种已销往国外。
棉花种子产业化初具规模。初步实现了品种布局区域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加工机械化的“四化”种子体系建设,形成了棉花种子主体多元化格局,实现了棉花种子主经营机构从以国营为主向私营为主经营转变,既有改制的股份制种子公司,也有新兴的民营种子公司,还有科研院所开办的种子公司等。棉花种业进入育、繁、推一体化阶段, 目前新疆已初步形成以金丰源种业公司、新疆塔里木河种业有限公司、九圣禾种业公司、惠远种业公司为代表的知名品牌企业。品种优化工程的实施最终形成覆盖全疆主产棉区,集中良种引进、选育、研发、扩繁、推广于一体的优良品种繁育推广体系,使种子质量、商品率和良种普及率都有了很大提高,加速了品种的更新换代。
棉花现代种业发展得以推动。 2018 年新疆农业农村厅启动了新疆棉花现代种业行动方案,金丰源种业牵头的5 家企业通过产、学、研相结合开展联合攻关,促进了产业链融合发展。 2019 年启动了企业联合体棉花区域试验和转基因棉花区试。
1.1.4 种子管理更加规范。 在《种子法》《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及配套规章实施后,棉种产业的研发、生产、经营、销售流通等各环节逐步完善,制定了有关种子管理法规和制度,建立了一支强有力的种子质量监督、检验、执法队伍,为依法治理种子市场提供了有力的保障。种子管理由过去以种子质量监督为主发展为品种管理、 质量管理、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和市场管理。
新疆棉花种业的发展,得益于国家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度重视, 得益于国家重大项目的投入,得益于国家扶持政策。 连续20 多年的优质棉基地建设,棉花良种补贴政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一黑一白”战略(“一黑”即新疆的石油资源开发利用的总称,“一白”是以棉花种植为中心的白色产业的发展)和“优质棉基地、粮食基地、优质特色林果基地、现代畜牧业基地”四大基地建设战略,棉花供给侧改革等都极大地促进新疆棉花种业发展。
纵观国内外种业发展趋势,种业呈现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化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种子公司兼并重组加速,种子产业更趋集中垄断、程序化,技术研究集约化,知识产权垄断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的发展态势。
2.1.1 面临跨国公司的挑战。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贸易一体化的推进,世界种子产业高度集中和具有跨国竞争性。 美国的杜邦先锋、孟山都、迪卡,法国的利马格兰公司,德国的KWS,日本的陇井公司、坂田种子公司,泰国正大集团等跨国公司已经做好进军中国市场的准备,虽然我国目前禁止跨国子公司或跨国公司控股经营我国种子产业,但有些公司已经以不同的方式介入了中国的市场,并且采取本土化的运作。以美国先锋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在我国已注册70 多家,通过合资方式,间接地涌入控制中国种子市场。跨国公司的技术、资金、人才、市场、品牌优势对我们是很大的挑战。
2.1.2 面临种业集约化发展趋势。种子企业面临着企业化、种子育繁推一体化、种子生产专业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种子布局区域化、种子经营社会化、种子宣传管理法制化、种子企业规模化、种子品牌国际化、种子产权独立化等方面的发展趋势。
2.1.3 面临内地种企进军新疆棉种市场的竞争。内地种业和涉农国企借助新技术优势和经营优势及资本优势,进入新疆棉花种业市场。 如中化种业超额利润吸引了大量工业资本和金融资本进入新疆棉花种业市场,种子公司朝着大型化和科研、生产、销售、服务一体化的垄断方向发展。
2.1.4 面临种业兼并重组整合形势。新疆棉花种业竞争力弱,整个种业呈现“多散弱小”状态。 随着市场的变化,现有的多散小种业发展模式已不适应市场形势发展需要,应进行相应改制重组整合。 育种模式由科研单位育种为主模式逐渐转向以企业育种为主的产学研、育繁推相结合模式。
2.1.5 面临棉花产业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形势。随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棉花产业向绿色高质量方向转变,相关政策、人、财、物重新组合,为新疆棉花种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种业市场将农业高新技术引入种子产业,提高种业竞争力,如转基因棉种。种子管理体制及其模式呈现由事前管理向全程管理和事后管理模式转变,由注重种子生产环节的管理向更加体现种子质量和品种的真实性管理转变。 种子市场更加体现种子的商品性。 对种子研究、开发、生产、加工、包装、储备、经销等环节的管理必须符合市场经济规律。 通过消除过度竞争、控制垄断竞争和打击非法经营行为等方式,来优化种子市场环境、规范种子市场秩序。 研发也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除了承担政府委托和支持的一些基础性、公共性、成果共享型的种子研究、推广、服务、保护项目外,研发活动从商品化、产业化等方面充分考虑种子研究和研发项目的市场前景。
2.1.6 面临国外大型种子企业抢占我国种业市场形势。美国岱字棉公司、孟山都公司早在20 世纪后期就在我国河北、安徽建立合资企业,美国转基因抗虫棉曾占据我国抗虫棉市场的90%以上,其后虽然随着我国转基因抗虫棉育种的崛起,美国棉种市场急剧缩小;但此后从未在我国停止新品种研发和区域性试验,我国对此不可掉以轻心。 为了开拓市场,国外种业企业利用现代流通方式、市场运行规划,紧盯市场需求变化,打破行政区划,扩展种子市场,并利用自身优势,把销售网络扩大到边远地区和竞争对手销售有困难的地区。
新疆棉花种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为种业的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弱,对产业贡献率低[1-5]。
2.2.1 品种源头问题。 1)品种竞争力弱。 新疆长期以来因追求高产而形成的纤维类型单一、“多乱杂”、同质性强、突破性品种少的问题,已不能满足当前产业链对中高端品种的需求,品种选育要向符合绿色高质量发展的机采棉品种、专用中高端棉品种、肥水高效利用品种转变。
2)基础研究、种质资源创制能力薄弱。 在育种新材料、育种新方法和植物基因工程育种方面基础薄弱,缺少持续发展的后劲。 目前新疆棉花育成品种的遗传多样性非常单一,突破性品种少。
3) 商业化育种集成度低。 新疆棉花种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研院(所),科研单位育种与企业相割裂,商业化育种集成度低。
4) 研发投入不足。 拥有科研能力的种子企业不到1.5%,科研经费投入不到收入的1%,低于国际公认的5%的“死亡线”。
5)分子育种滞后。这是制约新疆棉花育种创新的“瓶颈”问题。
2.2.2 种子生产问题。 良种繁育体系不健全,特别是在目前种业企业多、棉种市场活跃、品种更换周期短、恶性竞争激烈的情况下,不能严格按良种繁育流程生产种子,造成品种退化严重、种子质量低。
2.2.3 种子加工问题。棉种加工工艺技术和检测手段落后,难以实现种子质量标准化。 棉种加工质量良莠不齐,主要质量指标方面如种子纯度、破籽率、未熟籽率严重超标,种子的播种品质差,缺少种子健康、耐储藏性,不能适应种业国际化发展趋势,也不能适应精量播种等现代农业发展需求。
2.2.4 种子管理问题。植物新品种保护可操作性不强,品种审定制度和审定标准有待进一步完善。 种业管理仍存在政企不分、 品种保护不力等问题,种子市场多乱杂,难于监管到位。
民营公司纷纷上市,个体工商户随处可见,有的种子经销者还走街串户,随地摆摊设点,无法形成良好的种子经营秩序,监督管理存在困难。
2.2.5 种子产业化问题。 种业产业化水平低,种业企业规模小,新疆棉花种业现代化进程较慢,有效经营区划为育繁加销一体化的企业有8 家。
2.2.6 种子市场问题。 品种布局不合理,主导品种还不突出,无一品种种植面积达到全疆的10%,一些植棉县(市)实际种植品种普遍在20~30 个;品种和品牌保护意识不强,由于棉花还没有有效的检测手段,植物保护形同虚设;市场运作手段缺乏创新,激烈的市场竞争之下,以广告刺激消费或通过降价、提高返利等妥协的手段来挤占市场,过于注重短期利益;缺乏市场的开拓与维护,缺乏从营销环节去创造价值;过度依赖政府资源,忽略了农民购买的自愿性和口碑传播的重要性;产品的后期服务意识不强,忽略了从栽培技术的跟进和服务客户满意度上对市场的拓展。
纵观国内外种业发展趋势, 种业呈现产业化规模不断扩大、科技化水平不断提高、国际化竞争能力不断增强、种子公司兼并重组加速,种子产业更趋集中垄断,种子产业程序化,技术研究集约化,知识产权垄断化,种子质量标准化的发展态势。
在全球化方面,国外种业依托高新技术推进全球化战略,在全球种子市场中的品种权占有率和市场经营份额都占有主导地位。
在管理现代化方面,国外种业公司建立了一套完善的质量检测监督体系和完善的服务体系,确保企业推向市场的每一批种子质量过硬,使农民购买放心,用了称心。从服务经销商和棉农的角度出发,为棉农做好售前、售中、售后服务。美国孟山都公司推出的“保铃棉”(Bollgard)品牌,要求每一粒种子都有很好的发芽能力, 其品种田间群体整齐划一,虽然种子价格高,但棉农仍乐意选用。
在种子生产方面,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等发达国家的棉种生产基地是由种子企业和经过质量认证的种子生产专业性农场共同完成的。实行严格的标准化生产,种子生产关键环节,不合格的坚决淘汰。
在营销方面,根据棉种市场的变化规律调整营销策略,加强应变能力,如美国的先锋公司、孟山都公司每年都会花费巨大精力进行市场调研,其调研对象是终端消费者,因此可以准确地增加适应市场需要的产品。 此外还调查其他竞争对手的产品信息,与国际先进种业企业综合比较分析看,新疆现有的棉花种子体系在结构、技术、资金、规模、人才、市场方面,已不适应现代产业发展需求,也不适应全球化、市场化的需求。缺少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 服务一体化的大型有竞争力的种业商业公司。缺乏核心技术竞争力,新疆种业科技创新的主体是科研院所而不是企业。 创新主体不到位,严重影响了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发达国家的种业体系已发展成为集科研、生产、加工、销售、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成熟的极具竞争力的现代种子产业体系。如美国的先锋种业、孟山都种子公司,法国的利马格兰公司,德国的KWS,日本的陇井公司、坂田种子公司,泰国的正大集团等成熟的种业体系,把研究、育种、 生产和销售紧密的结合起来,90%以上品种来源于自己的企业,促进了种业的育种创新和营销机制创新。 从政府支持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到立法保护品种权、到资本运营、到种业经济国际化,促进了种业的发展,极大地提高了种子质量。 新疆的棉花种业呈现多散小的状态,大部分种企没有研发能力,品种主要靠授权。
“十四五” 新疆棉花种业发展定位以提高种业创新力、服务力、竞争力为主线,以市场化、全球化为背景,以提升新疆棉种产业化水平为目的,发挥新疆种业比较优势和本土优势,借鉴并吸纳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经验, 在育繁推一体化上拓展发展空间,通过重组、联盟、合作,走出具有新疆特色的种业发展道路和模式。 形成与国际种业接轨的、与新疆植棉地位相匹配的大型种业集团和种业发展模式。针对棉花种业存在的问题,重点在服务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力上要有显著突破,挖掘种业全产业链价值,提升种业对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贡献度。
种业是基础性战略性产业。“十四五”新疆棉花种业发展规划以2010 年12 月31 日国家颁布的《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2011 年2月22 日通过的《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和《关于促进种业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种业新政及绿色高质量发展为指导, 树立差异化、品牌、创新、服务、质量、营销、文化建设、知识产权意识,制定“十四五”新疆棉花种业发展规划。
新疆棉花种业正处于我国棉花产业发展的战略转折期,形势复杂,必须认真审时度势,理性分析、 思考, 制定符合新疆种业发展的战略路径、模式,建设新型种业体系。 新疆棉花种业发展一方面需要政府的宏观管理和政策扶持,另一方面需要经济的推动,更需要科技创新的驱动。 以政府公共投入和企业多方投资加强种子基础建设和政策扶持为基础,实施大种业集团发展战略,通过组建和培育具有创新力、服务力、竞争力的新疆棉花种业集团,逐步实现棉种产业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种业源头带动作用,从而推动新疆整个棉花产业的健康发展,是编制“十四五”新疆棉花种业发展的重要性方向和原则。
建立符合市场经济、种子产业发展规律和棉花产业发展方向的现代化种子产业。 形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种子产业体系和富有活力的科学管理制度,通过组织大生产、建立大市场、组建大集团、开展大联合,最终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加工机械化、质量标准化、育繁推一体化、用种商品化、管理法制化的种业体系[6]。
3.3.1 全面提升新疆棉花种业的创新能力。实现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传统育种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的紧密结合, 力争在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紧跟种子科技创新的前沿,加快棉花种质和育种技术在棉花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提高育种效率,不断推出新品种、新技术、新专利,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针对棉花产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问题,准确把握遗传育种的发展方向,在育种理论、方法、技术和材料的研发方面取得创新和应用,创制共享有价值的种质资源,提升新疆棉花品种创新的理论基础和科技含量。实现良种良法配套,良种农机配套,推进棉花生产全程机械化。
优化育种目标,实现选育推广的品种符合市场需求、国家政策导向、种植者需求的品种。改变一直以来追求高产而形成单一品种的结构,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适宜机械化采收、 高产稳产、绿色生态、优质专用新品种。 重点选育推广早熟优质抗逆多纤维类型的机采棉品种,满足产业发展对中高端品种的需求。
加快新品种示范推广应用和新一轮品种更新换代,实现良种全覆盖。按一主一辅(一个主要品种加一个辅助品种)原则,实现主导品种突出的品种布局。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 种子企业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研发机构,走育种、繁育、推销一体化的道路,使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增强。 形成品种研发多渠道,种业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形成品种研发多渠道实现企业同科研院所紧密的联合育种攻关联合体。 实现企业销售收入的5%~10%用于研发,夯实企业发展的基础。
3.3.2 全面提升新疆棉花种业的服务能力。 保障10 万t 的高质量生产用种。 新疆植棉面积大、播种量大,用种需求量大,年种子总用量(含风灾、低温灾害、雹灾后等备用种)约为10 万t 左右,受精量播种技术、 机采棉配套技术和各种不利环境影响,对种子播种品质提出了更高要求[1]。
实现种子生产专业化。 通过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保障种子的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专业化要求,形成育种、生产、加工、包装、储运一体化的生产体系,实现种子生产和投放过程的标准化、程序化控制,保障新疆10 万t 棉种市场的有效供应。
实现种子质量管理标准化。制定一系列技术标准,特别是机采棉种子生产加工、种子质量、种子检验方法和种子包装、运输、储藏等方面标准,保障种子质量管理标准化, 为生产提供高质量的种子,实现棉花良种全覆盖。
实现种子布局区域化。 根据比较优势理论,合理安排种子生产基地布局,充分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把具有资源优势的区域建设成规模化的生产基地。
实现育、繁、推、经营一体化。通过育、产、加、销各环节,把种子企业、相关企业及生产基地和农户有机结合起来,运用经济利益手段,明确利益关系,规范利益制度,形成利益共同体,种业产品市场开拓能力明显提升。
实现种业服务社会化。 为农户提供从种子、生产资料、信息、资金到科技、加工、仓储、运输、销售等环节的系列化服务,从而促进基地农户与龙头企业的共同发展,为生产提供高质量的社会化服务。
完善种业营销战略。 利用现代技术,建立种子市场信息网络。培育知名种业品牌、强化品种保护、加强市场监管。 建立起乡、镇、村终端零售商为核心,销售与服务一体化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 三统一加连锁的营销方式(统一标识、店面、配货)。转变营销观念,变产品经营为服务经营。形成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种子市场秩序。
提升棉花种业对产业的贡献度。目前棉种总销售额200 亿~300 亿元。 进一步把棉花种业价值优势充分挖掘出来,把种业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
3.3.3 全面提升种业的竞争力。实现种子产业运作的高效率,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效益为中心,通过区域化布局,专业化规模生产,企业化管理,集约化经营和社会服务,形成新品种的选育、推广,种子生产、加工、运输、销售一体化的产业系统。组建科研育种,种子生产、加工和推广,经营销售部门联合而成的科技先导型种子产业集团。逐步建立起面向国内外市场的育、繁、推、销、加一体化的运营机制,以提高种子产业化效率。
建立一批具有国际视野、市场化理念,以企业创新为主体的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队伍。实现品种创新、种子质量提高、市场规范、品牌打造、合作发展、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建立企业主导型、院(所)主导型和产学研一体化的多种棉种产业化模式。
探索建立起适宜新疆棉花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建立棉花高效育种商业模式,做到棉种研究机构的科研活动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从商品化方面考虑种子研究,使新疆十几家科研院(所)中从事棉花种子研发的科研人员能够与企业结合,实现棉花种业资源的统一布局和有效整合。科研的方向、市场前景,受市场机制调节和指导。
走出和建立具有新疆特色的棉花种业发展道路和模式。就一定能向规模化、集团化、科技化方向发展,就一定能有效服务新疆棉花产业发展,就能够参与市场竞争。
“十四五” 种业发展重点任务是围绕提升棉花种业创新能力、服务能力和竞争力,开展种业创新平台、组织结构体系运作机制、管理平台等方面的规划设计[6-7]。
建立棉花种子工程技术研发中心。 加强种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发挥现有资源优势,实现种业企业与科研院校产学研合作,在南北疆建立棉花生态试验站,开展商业化育种,实现资源共享,提高棉种企业科技竞争力。
加强棉花种业生物技术研发;加强棉花优异基因挖掘及新材料创制、优异基因克隆、转基因技术及转基因新材料创制[8];加强棉花重要性状多基因聚合育种体系平台建设(分子标记技术,分子聚合培育优质,高产、多抗棉花新品种研究);加强筛选综合性状优异的、 适于不同生态区种植的优质、高产、多抗、高效棉花聚合育种新材料、新品种。
建立新疆棉花新型种业体系。 以种子企业为主体, 以基础研究与商业化育种相结合的科技创新机制为支撑,以市场配置资源为导向,以开放、规范、有序、公平、竞争为管理,建立创新能力、服务能力、竞争能力强的棉花种业体系。探索出一条育繁推一体化, 产学研密切结合的适宜新疆棉花产业发展的种业发展模式。解决育繁推、产学研脱节的问题。
建立种企中间试验新体系。为商业化育种提供技术支撑,为新品种参加省级以上区域试验提供依据,为新品种大规模产业化提供依据。
加强良种繁育体系建设。建立以种子企业为主体、以育种家种子为源头的规模化四级种子良种生产体系。
建立健全种子加工体系和种子质量评价体系。实现棉种加工的精细化,提高种子质量竞争力。
建立现代化信息网络和营销体系。利用现代技术,建立起乡、镇、村终端零售商为核心,销售与服务种子市场信息一体化的现代营销网络体系和三统一加连锁的营销方式(统一标识、店面、配货),转变营销观念,变产品经营为服务经营,降低种子经营风险,开拓新市场。
建立品牌战略。 培育知名种业品牌、强化品种保护。 从主导产品做起,使产品系列化、多元化、品牌化,以品牌提升服务能力和竞争力。
建立适合新疆棉花种业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的、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和机制。设计与市场对接的育种方案,根据不同地域生态条件、种植制度和管理水平, 按技术标准流程进行工厂化、规模化选育与试验测试,培育商业化价值高的新品种。
构建棉种企业战略联盟机制,发挥协会联盟作用,促进行业自律。建立种业风险保障制度,提高竞争力。
深化种业管理体制改革,提高服务能力。 建立起政企分设、 管理和经营相分离的种业管理体制,切实加强种子执法管理体系的建设,突出保证品种权保护、品种品质、种子质量和种子事故仲裁,创造一个公平、合理、有序的竞争环境和市场氛围。
完善公共机构的服务职能,提高服务能力。 以“制定规则,引导市场,解决纠纷,搞好服务”作为新时期业管理的行为取向,强化市场监管。
通过规划建设形成具有新疆特色的种企竞争力强、市场集中度高、生产品种布局合理的棉花大种业格局。
根据南北东疆生态条件和近50 年新疆气候演变规律,以及各次宜区生产、生态环境,结合品种熟性、抗性和适应性,合理布局早熟、特早熟、早中熟棉花品种(陆地棉、长绒棉、中长绒棉、彩色棉)[9]。
根据新疆棉花品质生态分布规律,布局不同纤维类型品种(中高低差异化品种,长绒棉、彩色棉花品种)[10],充分发挥遗传品质和生态品质优势。 通过试验、示范筛选,以“一主一辅”(一个主要品种,一个辅助品种)品种布局原则,确定各植棉县主推品种,实现主导品种明确、一主一辅两个品种的布局。
根据南北疆各植棉区棉花生产规模、灾害规律等,做好棉花种子生产布局,做到每1.33 万~6.67万hm2棉田建立一个良种繁殖区,配备1 个良种轧花厂,以棉花原种场、良种繁殖区、良种轧花厂为主体的棉花良种繁育体系,实行良种加价,促进良种面积的迅速扩大。 对现有库房300 多万m2,可储藏种子11 亿kg,种子加工成套设备近800 套,加工单机9 800 多台的种子生产、加工、检测资源进行优化布局,提高资源利用率。
全疆已建成种子检测中心一个,省(部)级种子检测中心38 个,区域种子检测中心84 个。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完善相关检测中心建设。
通过筛选和机械采收, 推广应用采净率高、采收品质好的双30(纤维长度30 mm、纤维比强度30 cN·tex-1)品种。
将分子育种与常规育种技术相结合,提高育种效率,聚合优质、高产、多抗及适合机采等优良性状,培育突破性的优质机采棉新品种,为新疆的机采棉品种的更换提供品种支撑。
通过深化优势制种基地的研究,进一步合理布局制种基地,为保证充足的种子数量,特别是优良种子的供给, 在南北疆选择8 万hm2的制种基地,通过深化研究,确定制种合理的适应性指标,在保障棉花种子质量安全适宜指标(脱绒前毛籽的质量指标:净度≥97%,发芽率≥70%,水分含量≤12%,健籽率>75%,破籽率≤5%,短绒率≤9%;脱绒后光籽的质量指标:净度≥99%,发芽率≥80%,水分含量≤12%,残酸率≤0.15%,破籽率≤7%,残绒指数≤27;包衣棉种的质量指标:净度≥99%,发芽率≥80%,水分含量≤12%,破籽率≤7%,种衣覆盖度≥90%,种衣牢固度≥99.65%)的前提条件下,既保证种子成熟度、纯度及质量,也保证种子繁殖系数和生产效率。
新疆棉花种业“十四五”目标能否实现,关键看任务的实施保障措施[6-7,11]。
鼓励种业合作联合。 首先,加强中小种子企业与种子生产基地或与种子加工企业合作,组建生产经营生产加工型的公司。 其次,加强种子企业间联合,共同打造市场,构建网络共享、产品互补、利益共享、跨地区、利害相关的种业联盟。
鼓励产学研结合。 通过院(所)主导型、企业主导型和产学研一体型等种业产业化模式,使棉种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更好地结合。
鼓励组建大型的种业集团。 新疆大型种业少,根据新疆自身情况,鼓励重组整合,鼓励支持一体化种业,培育一批现代种业集团,建立棉种技术创新及产业化一体运作的组织结构体系与运作机制,走育繁推一体化的道路。
开展国家棉花良种攻关联合体建设。聚集国内外棉花育种优势科研力量,以市场为导向,以龙头企业为主体,以品种创新为核心,组成科企深度融合的国家棉花良种重大科研攻关联合体。
加强行业协调, 促进棉花产业链深度合作,推动标准统一,构建种业新体系。
把科研机构和大学的人力资源、 种质资源、功能基因组研究、转基因技术、常规育种技术、良种繁育技术、 配套栽培技术以及产业化技术有机整合,才能实现商业化育种,才能持续培育符合农业生产和市场发展需要,提高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优良新品种。
积极争取国家在政策和项目上对新疆棉花种业的支持,引导企业与科教相结合,实现育繁推一体化,解决种业各种问题。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制定扶持种业重组整合的优惠政策和相关配套政策。
成立新疆棉花种业发展联盟工作组, 建立合作、联合、重组、分配、协调机制,协调统筹各项工作。 如探索建立成果转化利益分配机制,包括科研人员和育种材料有条件共享机制,成果收益按比例分成与股权激励机制等,为种业发展提供制度机制保障。
“一带一路”建设与种业“走出去”战略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新疆种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适应新疆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推动现代种业体系建设,加强将新疆棉花种业发展成为面向国内、辐射中亚的种业强区,打通种子研发、生产、加工、仓储、物流、销售及科技服务等环节,实现一二三产融合,有效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农民就业,为新疆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美丽做出贡献。
新形势下,在“一带一路”建设与种业“走出去”战略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导下,制定新疆棉种产品差异化战略、品牌战略、创新战略、服务战略、质量战略、分类营销战略、经营信息战略、文化建设战略、知识产权战略。 特别是加强品种创新的源头带动战略和棉种企业集团带动战略的推进。
设立棉花现代种业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加大技术创新研发力度; 特别是加大在新品种研发、生物技术方面投入,加大品种选育力度,坚持自主知识产权品种创新。支持产学研相结合的育、繁、推一体化棉花良种攻关,支持良种联合攻关共性技术平台建设,攻关队伍建设,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解决我国种业面临的多、散、弱问题,淘汰没有竞争力的企业。
新疆在基础研究和生物技术研发方面滞后,要加强基础和生物技术研发,重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转基因棉花品种的开发,提高新疆棉花种业的核心竞争力。
完善品种审定转让办法。探索把品种选择权交给市场的品种审定办法程序和加强企业联合体区试。解决现有的品种审定制度与市场存在较大的系统误差,市场认可的品种少,存在一品多授(同一个品种授权多家企业运营)的问题。 加强对一品多授和套牌品种管理。
发挥种企市场主体优势,实现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紧密结合,实现良种良法配套,实现种子质量的提升,缩短成果转化周期。 开展标志性资源品种技术试验示范展示及宣传推介会。
加强种子研发体系、种子生产体系、种子质量保证体系、种子市场营销体系、种子管理体系、种业队伍体系建设。 加强种子生产经营管理,规范种子生产营销行为,强化种子生产检测标准和种子质量监督,优化种子市场环境、规范种子市场秩序,规范种子市场主体的经营行为。 加强种子健康检测力度,确保种子健康,最大限度降低种子病害传播的危害性。 发展种子健康检测技术,实施种子保健处理,提高种子播种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