鄢光莉
(重庆渝北区两江小学校 重庆渝北 401120)
在九年义务教育中,“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在我国常年存在,“老师讲,学生听”的教学理念使更多的学生长期处于学习的被动状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提高学生们的参与度十分重要。
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学习的被动地位,老师的授课方式较为死板,只是进行知识点讲解、书写,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笔记记录下来。且有些学生在记录笔记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思维分散的现象,使他们无法在课程中集中注意,对语文课堂的相关内容不感兴趣。小学生处于人成长的初步阶段,因其年龄小,心理和生理发育不成熟,在小学语文课堂的学习过程中,这些学生们的学习自制能力较差,认知水平和学习知识的能力较低,思维模式和思考能力具有一定的局限性[1]。老师授课时,有些学生的注意力容易不集中。因此面对以上问题时,有必要实行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教学方法,同时它也是新型教学的必要手段。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能够引起学生们对于学习的热情,激发学生们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们进行主动思考,加强学生们的学习思考能力,为全面提高学生们的知识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我国的小学教育由于长时间使用“灌输式”的教育模式,教育的改革以及新课标的实施将对于教师有着一定的考验。首先,老师们的教学模式早已定型,实行全面的课程模式改革并对老师提出了全新的要求,需要拥有良好的适应能力和教学的应变能力。老师在实行激发学生们提问的教学模式时,常常会因为学生们所提问的问题,将课程的整个内容发生转变,老师是否要对学生们提出的问题进行全部解答。怎样让学生们的注意力重新回到课堂上面,学习课堂内容。其次是学生们的提问环节,学生初期进入启蒙阶段,对于提问环节,虽然不陌生,但应该怎么提问以及提问内容缺乏一定的方向,使学生们很容易脱离主题。最后,小学生的自我约束能力不高,经常会发散自己的思维,因此会出现问问题的现象,使课堂变得更加混乱。
小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在初步形成,且由于学生们的社会经验不足,对于很多事物抱有好奇心理。在公共场合中,小朋友总会问家长“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类的问题。而经过教育家的研究表明,学生提问问题时,家长和老师绝对不能对其忽视,因为好奇心也是形成自我价值观的过程。给予儿童更加合理、科学的引导和解答能够促进学生们的科学价值观和世界观的建立。因此老师在授课过程中需要逐渐指引学生们,在学生们提问问题时及时解答。老师的解答能够引起学生们更加主动地去学习,从而提高学习和教学的质量。
老师在引发学生们提问问题的过程中,要尽可能的避免学生们因问题数量增多而使问题质量变低。随着问题数量的增加、问题质量的降低,会忽略小学语文的授课重点,从而容易引发讲堂混乱,甚至会出现学生们多次提问相同的问题[2]。因此会影响小学语文课堂问题的时效性,不能达到自己的授课目的和效果,而且会影响课程时间安排。老师在进行小学语文课程内容的教学过程中,要依据课后习题的内容和新课标的要求,将学生施行分组,每组在一部分内容讲解之后,进行提问环节,每小组选出两个人为代表提出小组内最想了解的问题,随后老师进行一一解答。这样既能够避免浪费不必要的时间,也可以提高问题的时效性。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发散性和活跃性。老师在进行课程内容的讲解过程中,因为一些词语,学生们会引起相关的各种想象,也就会提出很多与课堂内容不相关且无聊的问题。老师如果要使学生们的问题质量优化,就要在课堂内容进行讲解的过程中进行一些语言、图片以及相关文字的引入,在学生们提问问题的过程中,老师要抓住进行引导课堂内容的时机,引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和激情,避免学生们在想好问题后,因为种种原因问出一些其它不相关的问题。优质化小学生语文课程提问内容的水平和质量,能够更好的在合理的时间安排下完成课堂内容,进而提高小学语文的授课质量,促进小学生学习语文知识与本领的提高[3]。
在新型教育形式下,老师应当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依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并采用合乎道理和科学的教学方式,培养并引发学生们的提问心理,通过授课技巧完善和加强学生们的提问问题的能力。进而使学生们的语文知识能力逐步提高。提问是寻找学习问题的关键,学习需要提问,也离不开提问。老师需要采用各种教学理论的各样方法使学生们锻炼出提问问题的能力,从而使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达成。通过本文的介绍,还望能够为各位老师提供相关教育措施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