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2020-01-07 12:51:38
科学咨询 2020年22期
关键词:爱国主义基础精神

段 彬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 重庆万州 404155)

为了更好地处理好教材体系和教学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及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和教学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的关系,《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采用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模式。

一、教学分析

(一)教学内容

以第二章和第三章的教材内容为例。通过以教师为主学生为辅重难点讲授和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的互动体验两种课型的教学,引领大学生树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进一步提高分辨是非、善恶、美丑和加强自我修养的能力,打下扎实的思想道德和法律基础和提升实践能力。

第二章的主题是理想信念,以“坚定理想信念”为章题。在逻辑结构上,这一章是对第一章关于人生问题探讨的进一步展开,着力引导大学生认识到青春只有在为祖国和人民的真诚奉献中才能更加绚丽多彩,人生只有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伟大事业才能闪闪发光。第三章的主题是中国精神,以“弘扬中国精神”为章题。在这一章中,从伟大创造精神、伟大奋斗精神、伟大团结精神、伟大梦想精神四个方面对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做了相应的呈现,对新时代爱国主义的基本要求、改革创新的时代要求和大学生如何成为忠诚的爱国者、做改革创新的生力军做出了比较详尽的阐述。

(二)学情分析

①知识基础。通过前期课程学习,学生了解了一定的理想和爱国的知识,但对如何在实现中国梦的实践中放飞青春梦想和让改革创新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等知识了解不多,同时对中国精神、爱国主义的基本内涵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等系统性的知识学习不够。学生有一定的知识作为基础,但是理解不深刻,基础相对薄弱,导致学习能力不强。

②认知基础。学生感性认知事物较强,但是逻辑推理能力不足;模仿能力较强,独立思考能力不足;有一定记忆力,但理解分析能力较弱。大部分学已年满18周岁,有较强的自尊心,且表现欲望强烈。

③学习特点。大部分学生课上表现积极,能够和教师互动,课下能够独立完成作业;但部分学生学习被动,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存在应付现象。总体上看,学生有一定的自控能力,思维敏捷,但注意力不集中,思考深度不够,准确度欠缺。

二、教学策略

(一)设计思路

基于教学内容及学情分析,教学设计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夯实实现“中国梦”的思想基础,在我校自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线开放课程基础上,锐意进取,不断创新,构建线上、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体系,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提升课程的针对性和实践性。教学过程分为课前准备,课中探究,课后拓展。运用案例引入,游戏互动,主题讨论,分组讨论,测验答疑等教学方法,破解教学难点,层层突破,解决教学重点,达成教学目标。

①课前准备是基础。依托自建在线开放课程资源平台发放课前自学任务,及时跟踪学生的自学情况,引导他们思考,鼓励他们敢于提出问题,主动对所学知识进行探索和创新,逐步完善和建构个体认知结构。

②课中探究是核心。注重情景模拟教学、案例讨论教学,开展混合式教学,让学生边学边理解边谈讨,引导他们融会贯通、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到内化于心,培养他们的创新性思维,提高课堂的学习效率。

③课后拓展是关键。拓展是关键,是教学发展的终极目标,思修课也应经受实践拓展的检验,从实践拓展中取材,通过实践拓展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对它的认知才会更加深刻,从而内化为个体行为准则的依据,实现思修课在实践拓展中培养人、塑造人的德育功能,实现外化于行。

(二)教学方法

①教法。教学模式上,实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②学法。学法为自主探究,合作学习,讨论学习,调查研究等,倡导自主性、参与式、互动式、探究式学习。

三、教学过程

线上互动。通过超星学习通平台讨论区、微信公众号、QQ学习群等方式进行日常线上线下互动,回答疑问,指导学习。上课流程:学习通签到 检查学生学习情况 重难点讲授 组织讨论 解答学生疑问 在线测试及点评 总结。

四、实施成效

(一)实施成效

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实施线上线下、课内课外、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断提高课程吸引力,以提升学生学习兴趣,不断提高课程育人的实效性。灵活运用案例引入、分组讨论、总结答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教学形式满意度提高。运用信息化手段将课本内容虚实结合,破解教学重难点,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质。通过第二章在线上线下的学习,让学生掌握了如何积极投身社会实践,把理想转化为现实,实现中国梦。通过第三章的学习,让学生理解中国精神、爱国主义的内涵,理解新时代的爱国主义,掌握如何做忠诚的爱国者及改革创新实践者的途径。

(二)特色创新

①利用翻转课堂教学方法缩短了课堂知识传授时间,给教学活动开展提供更多时间。倡导“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积极探索混合式教学模式改革,运用案例、启发式、探究式、互动式等教学,构建了一个全方位、互动式、立体化教学平台,使学生真正能够做到在学习中“动情、动心、动脑、动口、动手”。

②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并通过教学体系把知识本身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系统,学生认知的结果又完成了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层层递进,做到了课前学习有资源、课堂解惑有重点、小组活动有分工、作品分享有共识、社会实践有升华。

③全方位、立体化搭建教学平台,以学生为主体、教学为主导,高效运用各类教学资源,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挖掘了学生的潜能,使学生的角色和责任完全从传统教学方式下的“观众”或“配角”,变为新型教学中的“演员”或“主角”,由“跟我学”转向“我要学”。

猜你喜欢
爱国主义基础精神
“不等式”基础巩固
虎虎生威见精神
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人民周刊(2021年22期)2021-12-17 07:36:09
“整式”基础巩固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创造(2020年6期)2020-11-20 05:58:40
初心,是来时精神的凝练
当代陕西(2019年24期)2020-01-18 09:14:54
拿出精神
“防”“治”并举 筑牢基础
劳动保护(2018年5期)2018-06-05 02:12:02
爱国主义教育
中国火炬(2014年7期)2014-07-24 14:21:22
“五抓五促”夯基础
中国火炬(2013年9期)2013-07-24 14:19: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