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升荣
(青岛远洋船员职业学院,山东 青岛 266071)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领域是最需要不断改革的领域”、“科技体制改革要敢于啃硬骨头,敢于涉险滩、闯难关,破除一切制约科技创新的思想障碍和制度藩篱,正所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科学研究需要创新激情和富有创造性。在新时期下,作为国家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高校面临新形势、新情况及新要求,因此需要充分发挥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等四大基本职能,积极推动科技创新,特别是推动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把人的创造性从不合理的经费管理、人才评价体制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为此,就要不断破除障碍。一是思想上的障碍,开展思想纪律作风整顿,牢固树立服务意识,主动营造服务氛围。二是体制机制上的障碍,最大限度地解放和激发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所蕴藏的巨大潜能。科技创新永无止境,科技体制改革也永远在路上。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是探索新时期高校可持续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
我国出台了许多鼓励科技创新的一系列政策法规,促进了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和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之间的科技交流与合作,缩短了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周期, 促进了技术成果的转化与应用。实践中,高校作为科技合作与发展的主要承担者和实施者,在国家科技创新中确实起到了重要的支撑作用,充分发挥了学科的集群优势, 促进了科技合作与创新。不过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我国高校在科技发展中仍存在几个比较突出的问题。
部分高校科技管理理念落后,服务意识淡薄,依然放不下“管理者”姿态,服务意识仍停留在文件里,没有落实到行动上;依然遵循传统落后的管理方式方法,没有落实和坚持科技管理制度,没有认真开展科技管理制度对标研究,没有及时纠正不规范不科学的管理环节,不适应科技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不能很好地满足科技管理工作的实际需求。
高校教学实行学科与院系的条块管理,职称评审设置了科研业绩等条框要求,使得教师不得不面临教学与科研上的矛盾:不承担一定的教学任务往往无法保证工作量,不开展一定的科研课题又无法顺利通过职称评定。因精力有限,顾此失彼不足为奇,科研与教学之间似乎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与冲突,俨然形成竞争关系。因此,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的折算认可问题显得迫在眉睫,亟需解决,否则无法实现科研优势力量的协同整合。
目前多数高校科技成果验收评价制度还需要进行科学修订,特别是应用类科技成果验收评价缺乏企业应用技术人员参与,评价指标大多采用发表论文数、专利数、获奖情况等,实际应用多强调产生的经济效益,效益可比性亟待商榷。此外,大多高校科研人员对技术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加上缺乏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有待创新,没有科学引导和适度激励,导致研究出来的科技成果往往脱离市场需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全党要深刻领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在各项工作中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高校全面准确地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把改革发展的各项工作统一到党中央的战略部署上来,就加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而言,不仅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来统领全局,而且要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切实运用到各项具体工作中去。
当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是,高校创新体系应包括传承与创造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育人与开发相结合、科学与技术相结合、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等5个特征,并据此认为,高校创新体系应包括创新理念、创新组织、创新设施、创新队伍、创新体系及创新环境。在研阅、梳理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认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至少应该包括科研理念创新、科研环境创新、科研平台创新、科研团队创新、科研评价创新等5项基本要素。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创新摆在了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已成为新时代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指南针和方法论。而在各项创新中,创新理念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孙中山先生说过,“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首先要创新理念,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并使之与高校科技创新工作有机结合,赋予其新内涵、新外延,并贯穿于创新方式、创新内容和创新手段等各环节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国科技界要坚定创新自信,坚定敢为天下先的志向,在独创独有上下功夫,勇于挑战最前沿的科学问题,提出更多原创理论,作出更多原创发现,力争在重要科技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跟上甚至引领世界科技发展新方向,掌握新一轮全球科技竞争的战略主动。”只有自信的国家和民族,才能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行稳致远。因此,要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以问题为导向,以需求为牵引,在实践载体、制度安排、政策保障、环境营造上下功夫,在创新主体、创新基础、创新资源、创新环境等方面持续用力,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新时代,要创新高校科技管理体制机制,就需要树立坚定的创新信心和不破不立的巨大勇气,从而使科技创新引擎强劲有力、全速运转。同时,还要激发和保障高校创新活动,提升其效用。通过制度设计,实现教学工作量与科研工作量的折算认可,打通工作量核算的最后“一公里”通道,进行体制创新、机制创新,鼓励学术自由,倡导原始创新,优化学术评价,并将创新体系各要素有机结合,加以活化,形成合力。
只有始终坚持自主创新,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才能早日摆脱国外的技术封锁,自立自强。为此,就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进行技术创新。这是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必由之路。
自主创新,离不开软硬件环境的支持,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则是必不可少的软硬件环境建设。随着科技进步,科研平台成为科技创新的有效载体,有助于加速推动科技创新。在利用科研平台建设推动科技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深入贯彻新的发展理念,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思想建立新思维、指导新实践、解决新问题,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创新功效。
科技创新活动通常不是两三人能够完成的,需要人数众多的整个研究团队的科学配合、精诚协作。优秀的人才往往离不开团队的支持。因此,坚持“以人为本”是符合其发展规律的。新时代背景下的科研团队建设既要注重个体成长,也要发扬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协作精神,着眼于科技前沿,紧扣时代脉搏,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创新能力。科学技术发展到今天,每一重大科技项目的突破无一不是依靠团队力量。为此,必须创新科研团队建设,激发科技团队整体的潜在活力,调动起团队每一分子的积极元素,使其踊跃投身于国家人才强国战略的实施中去。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我国主要社会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是解决上述矛盾的必然要求。为此,要推动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度融合,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的通道,改革释放创新活力,让一切创新源泉充分涌流,最大限度地发挥科技创新的战略引领与关键支撑作用。
作为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科研评价要按照“基础”“应用”两大类加以区别,选取科学适当的评价指标,对科技成果予以公平公正客观的评价,推动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这也是对科技工作者劳动成果的最好尊重,有助于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因此,其存在的意义不言而喻,并揭示了科技创新体系运行的内在逻辑和外在需求。
本文从科研理念、科研环境、科研平台、科研团队和科研评价等5个方面提出推进高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路径。有效整合高校科技发展资源要素,解决高校科技创新深层次结构性问题,推动高校科技创新体系蓬勃发展,充分发挥高校的科学研究优势,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