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建斌,王宁,周红,许庆华,严根土
(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 棉花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河南安阳455000)
黄河流域棉区有着悠久的植棉历史,一度是全国棉花主产区,“九五”和“十五”期间,黄河流域棉区棉花产量分别占全国总产量的34%和40%[1]。 自20 世纪90 年代末开始,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农民外出务工人数急剧增加、农村劳动力大量转移,而且黄河流域棉区机械化程度不高、推广品种不适宜简化种植[2],整枝、打顶费时费力,导致生产成本大幅提高。 因此,亟需培育适宜简化种植的棉花新品种,达到降低棉花生产成本、提高植棉效益的目的,中棉所117 就是在此背景下,经过多年选育而成的转抗虫基因常规种。
中棉所117(原名:中棉9421)亲本组合为冀棉616×中93216。其中,母本冀棉616[3]为转cry1Ab/Ac基因抗虫棉品种,具有抗病性强、早熟性好、产量高的特点,由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棉花研究所选育。 中93216 是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自育的非转基因常规棉品系,具有适宜简化栽培的特点,来源于(豫棉 20×鲁棉 1 号)F2×邯郸 284[4-6]。
2005 年以冀棉 616 为母本、 中 93216 为父本配制杂交组合,并冬季海南加代,2006 年利用冀棉616 与其 F2回交。 2007―2009 年采用冬季南繁加代,硫酸卡那霉素抗虫筛选,早代纤维品质测试、抗病性鉴定等方法, 选出89 个单株,2010 年进行株行试验,决选了7 个品系,2011 年进行株系比较试验, 并应用分子标记检测其基因纯度,2012―2014年进行多点品比试验,2015 年参加全国农技中心组织的黄河流域棉区种质创新与生产力评价试验,并进行转基因生物安全检测,获得转基因抗虫棉生产应用安全证书[农基安证字(2014)第 065 号],2016―2018 年参加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组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9 年通过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审定编号: 国审棉20190008)。
中棉所117 为转抗虫基因中熟常规品种。早熟性好,在黄河流域棉区春播生育期118 d;出苗好,适宜精量播种;植株较松散,适宜密植;茎秆粗壮,不易倒伏;叶片中等大小,通透性好。 早熟但不早衰, 抗病性好。 株高108.1 cm, 第一果枝节位7.2节,单株结铃 19.0 个,铃重 6.3 g,籽指 11.9 g,衣分40.2%,霜前花率89.4%。 结铃性好,下、中、上部结铃均匀一致、含絮好、且吐絮集中,适宜机械采收,在新疆阿拉尔市大面积种植,采净率达95%以上。
依据农业农村部公告第224 号,2016―2017年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区域试验中,中棉所117 平均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4 038.0 kg·hm-2、1 624.5 kg·hm-2和 1 452.0 kg·hm-2,分别比对照石抗 126 增产 0.1%、8.9%和 6.0%;2018 年黄河流域棉区中熟常规品种生产试验中, 中棉所117 籽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4 027.5 kg·hm-2、1 686.0 kg·hm-2和 1 597.5 kg·hm-2, 分别比对照石抗126 增产6.2%、20.3%和21.1%。
2016―2017 年国家区试取样经原农业部纤维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检测(HVICC 校准),中棉所117 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7 mm,断裂比强度31.2 cN·tex-1,马克隆值 5.3,断裂伸长率 5.6%,反射率78.1%,黄色深度8.0,整齐度指数84.8%,纺纱均匀性指数142。 其中,2016 年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 29.5 mm,断裂比强度 30.9 cN·tex-1,马克隆值 5.2,伸长率 5.2%,反射率77.8%,黄度8.0,整齐度指数84.5%,纺纱均匀性指数140。 2017 年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29.9 mm, 断裂比强度31.4 cN·tex-1,马克隆值 5.3,伸长率 5.9%,反射率 78.4%,黄度7.9,整齐度指数85.0%,纺纱均匀性指数144。
2016―2017 年, 国家区试站委托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植物保护研究室抗病鉴定,中棉所117 为高抗枯萎病,抗黄萎病品种。其中,2016 年枯萎病病指0.9,高抗枯萎病、黄萎病病指15.1,抗黄萎病;2017 年枯萎病病指2.7、高抗枯萎病,黄萎病病指15.5、抗黄萎病。
经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抗虫鉴定,2016―2017 年中棉所117 抗虫株率均为100%,新鲜叶片 Bt 蛋白表达量为 219.6 ng·g-1,抗棉铃虫。
中棉所117 早熟性好,茎秆粗壮,不易倒伏,适宜在天津、山东(不含北部)、河南、河北、山西南部、江苏和安徽淮河以北植棉区春播种植。
4.1.1由育种者提供原种一代。为保持种子的优良品质,以及保证种子纯度不低于99.0%,生产用良种或者三代及以上的原种都不能继续繁殖生产,须由育种者提供原种一代。
4.1.2合理选择良种繁育田。应选择积温较高、管理方便、排灌设备完好、无或轻枯黄萎病、成方连片、隔离措施到位的地块,且周围不应种植蜜源植物和放养蜜蜂等传粉昆虫,以防范机械混杂和生物混杂。
4.1.3适当降低种植密度。为提高种子成熟度、内在品质和种子萌发率,黄河流域以每公顷种植3.75万株左右为宜。
4.1.4降低氮肥的施用量。过量施用氮肥会降低种子成熟度, 氮肥施用量应较大田生产减少1/3 左右,结合机械中耕松土,一般以初蕾期施尿素50~100 kg·hm-2、 初花期施尿素 150~195 kg·hm-2为宜。
4.2.1适期精量播种。当5 cm 地温稳定通过16 ℃时进行播种,采用营养钵育苗移栽以4 月上旬播种为宜,地膜覆盖4 月中旬播种为宜,露地直播以4月下旬播种为宜。
4.2.2合理密植。高水肥地块种植密度每公顷3.00万~3.75 万株,中等水肥地块每公顷3.75 万~4.50万株,旱薄地每公顷4.50 万~5.25 万株。
4.2.3科学肥水管理。施足底肥,采取“稳氮增磷补钾”的原则,同时增加锌、硼等微量元素,轻施蕾肥,重施花铃肥,适当补施盖顶肥。 干旱年份浇水与施肥结合,一般先施肥后浇水,以水调肥。
4.2.4化学防控。根据棉花长势及天气情况合理化控,一般苗期缩节胺用量 2.25~4.50 g·hm-2,蕾期缩节胺用量 12.00~22.50 g·hm-2,初花期缩节胺用量 30.00 ~45.00 g·hm-2, 盛 花 期 缩 节 胺 用 量45.00~75.00 g·hm-2,打顶后缩节胺用量 150.00 g·hm-2。 株高控制在 110 cm 左右。
4.2.5合理治虫。二代棉铃虫一般年份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 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等害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