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加亮,张东楼,李凤瑞,董灵艳,齐洪鑫,杨秀凤
(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山东德州253000)
德棉16 号是德州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和山东农业大学联合选育的常规抗虫棉新品种,来源于(中棉所 12 号×新海 14 号)×鲁棉研 28 号[1-3]。 2002年以中棉所12 号为母本,新海14 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当年收获的F1在海南种植,并以鲁棉研28 号为父本进行回交,经卡那霉素喷涂辅助鉴定筛选抗虫性,枯萎病、黄萎病混发病圃筛选提高抗病性,南繁加代,经过连续多代系选,于2009 年选出高产优质抗虫棉品系德棉16 号。 2011—2012 年参加了多点品系比较试验,综合表现突出。 2013 年获得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证书 [农基安证字 (2013)第114 号], 准许在黄河流域进行生产应用。 2016―2017 年参加山东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2018 年参加山东省棉花品种生产试验。 2019 年通过山东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鲁审棉20190007)。
德棉16 号为转基因抗虫棉常规种, 生育期120 d。 出苗快,苗期长势强,苗病轻,全生育期长势稳健。植株塔形,茎秆较粗壮,茸毛较少;叶色绿、中等大小、叶背有蜜腺。铃卵圆形、较大,铃尖明显,吐絮畅。 株高109 cm, 第一果枝节位 6.6, 果枝数14.4, 单株结铃 19.3 个, 铃重 6.9 g, 霜前衣分38.8%,籽指12.5 g,霜前花率94.5%。
2016―2017 年山东省中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2 年结果平均, 德棉 16 号每 666.7 m2籽棉、霜前籽棉、皮棉、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07.4 kg、289.5 kg、119.0 kg 和 112.4 kg, 分别比对照鲁棉研 28 号增产11.0%、12.6%、5.6%和7.0%。
2018 年生产试验中,德棉16 号每 666.7 m2籽棉、 霜前籽棉、 皮棉、 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291.2 kg、274.6 kg、112.2 kg 和 106.8 kg,分别比对照鲁棉研28 号增产 13.3%、16.8%、10.3%和13.4%。
2016―2017 年山东省棉花品种区域试验中取样经原农业部棉花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测定(HVICC 校准),2 年结果平均,德棉 16 号纤维上半部平均长度 30.4 mm, 断裂比强度 32.4 cN·tex-1,马克隆值4.9,纺纱均匀性指数151.8。
2016―2017 年, 区试主持单位委托山东棉花研究中心进行抗病虫鉴定: 两年鉴定德棉16 号均高抗枯萎病,耐黄萎病,高抗棉铃虫。
德棉16 号适于山东省春棉种植区种植。
山东植棉区一般4 月下旬播种,采用地膜覆盖可适当提前播种。提倡适期晚播、精量播种,为达到苗齐苗壮的目的,种子要进行脱绒、包衣、精选,以确保出苗质量。
德棉16 号植株较松散,结铃性强,赘芽少,适宜简化栽培。 高肥水、中等地力和低肥力地块密度要求每666.7 m2种植分别为3 000 株左右、3 000~3 500 株和 3 500~4 000 株。 播种深度 2.5 cm 左右。
增施基肥、 补充微肥, 确保土壤养分全面、均衡; 浇足底墒水。 现蕾后保持土壤田间持水量在60%~70%,防止蕾铃脱落。 早施、重施花铃肥,追肥要开沟埋施,以充分发挥肥效。花铃期雨热同季,既要注意防水排涝,又要注意伏旱灌水。 后期视棉花长势、天气、土壤肥力等酌情补施盖顶肥和叶面肥,因德棉16 号开花早、结铃集中,所以盖顶肥或叶面肥宜早施,肥料以速效氮肥和钾肥为宜。 吐絮期保证土壤田间持水量在65%左右。
使用缩节胺化控要按照“前轻后重、少量多次”的原则,根据棉花不同生育时期的长势长相进行化控, 以保持植株稳健生长。 德棉16 号前期长势较快,应适当提前化控。 一般现蕾期每666.7 m2用缩节胺0.5~1.0 g;盛蕾期每666.7 m2用缩节胺1.0~1.5 g;初花期每 666.7 m2用缩节胺 1~2 g;花铃期每 666.7 m2用缩节胺 2.0~3.0 g;打顶后 5~7 d 每666.7 m2用缩节胺4~6 g,以缩短上部果节,防止无效果节增多、赘芽丛生。
一般年份二代棉铃虫不需防治,三、四代棉铃虫当百株二龄以上幼虫超过5 头时应及时防治;全生育期注意防治棉蚜、红蜘蛛、盲蝽等其他害虫[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