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思源,解金辉,杜家方
(河南农业大学,河南郑州 450002)
在2019年3月8日举办的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河南代表团审议时曾说,河南作为我国农业和人口大省,能否将“三农”工作落实到位,对河南省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要扛稳粮食安全这个重任。河南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农业发展情况直接关系到粮食生产,此举攸关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为切实彰显粮食生产的优势,必须集中精力将河南省打造为我国重要粮食生产区,让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念得以落实,让粮食产量得以稳步提升,在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开拓进取和改革创新。在我党十九大中,乡村振兴的战略正式确立并付诸实践,其中涵盖了振兴产业、人才、文化等诸多内容,注重振兴内容的全面性,以构建现代化农业农村作为核心目标,牢记促进农业农村发展作为指导方针,以切实保障扛稳粮食安全作为重要任务,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进程中,必须将能否实现粮食供给作为前提。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坚守耕地红线,实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粮食产能,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依据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新形势,将新粮食安全战略落实到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的理念及措施进行创新和调整。党中央立足整体、着眼全局,依据经济新常态的发展要求,对我国粮食安全战略进行了合理调整和改进。总而言之,为实现“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目标,必须坚定不移地守住耕地这一基础线,切实提升耕地质量及品质,进而实现提升耕地基础生产力的目标,并科学利用现代化科技,朝着现代化农业的方向发展,让粮食的综合生产力得以提升。为实现扛稳粮食安全的目标,必须明确耕地的重要性,致力于推进健全完善的粮食产业链、价值链及供应链构建,让我国农业核心竞争力得以稳步提升。
2004年以来,河南粮食总产实现“十五连增”,连续7年稳定在550亿公斤以上,粮食产能跨越600亿公斤大关,小麦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27%,稳居第一,玉米产量占全国总产量10%,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超过97%,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82.6%(小麦机播、机收水平稳定在98%左右,玉米机播水平稳定在90%以上,机收能力达到80%)。全省农业科技贡献率由2013年的57.8%提高到2018年的60.7%,粮食亩均产量由2013年的377.8公斤提高到2018年的406.4公斤。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成效初显,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到840万亩;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合格率保持在97%以上。
面对粮食的连年丰收,必须清醒认识到:一是耕地质量下降。我省中低产田占总耕地面积的70%(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主要数据),耕地退化面积较大。在城镇化过程中,被占耕地多是城市周边、交通沿线的优质耕地,补充耕地的质量大多低于被占耕地;二是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田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偏低,2017年全省有36%的耕地“靠天收”,很多地方农田水利设施年久失修,抗灾减灾能力低;三是粮食生产成本快速上升,国际竞争压力增大,以玉米为例,每亩现金成本从2012年的391.11元攀升至2017年425.03元,每亩现金收益425.66元,2017年成本收益率为17.13%;四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在我国推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面临着不少难题,通过分析我省人均耕地和淡水资源情况,可知淡水资源相对匮乏,仅仅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在农业生产中,化肥、农药等在其中大范围运用,使得耕地质量受到影响,且引发了白色污染等多种问题。另外,在工业、生活垃圾日益增多的当下,所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峻,让农村环境遭受巨大挑战,进而使得农产品、食品安全问题频繁发生;五是农业科技薄弱,高素质农业劳动力缺乏。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农村空心化状况日益凸显,农业劳动力整体素质的结构性下降加大了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的难度,“谁来种地”“如何种地”问题日显普遍。面对粮食生产领域的诸多变化和挑战,必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以增强生产能力,此举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大有裨益。基于此,在我国现行粮食安全战略中,必须贯彻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理念,不再沿用传统“藏粮于仓、藏粮于民”的思路,从而提升其前瞻性和长远性。
第一,对优化弹性粮食储备机制构建具有积极作用,有利于维护我国粮食安全。在我国粮食安全战略中,要将如何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关键,由于耕地面积等存在刚性约束,可以通过对农业技术进行改革创新,实现提升粮食产能的目标,而这也是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中的重中之重。第二,对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大有裨益,对实现现代农业具有积极促进作用。在传统农业发展进程中,主要侧重于如何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农化用品投入等,长期采取此种措施,容易导致耕地后备资源消耗迅速,而日愈增加的农化产品,也会加重对土壤的隐形损毁。在我国现行粮食安全战略中,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作为指导目标,一方面对我国粮食安全予以高度关注,一方面注重对农业发展模式进行改革创新,注重现代化技术、耕地面积动态调整等在其中的有效运用。第三,对深化粮食流通制度转型升级具有积极作用,切实保障种粮农民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我国粮食流通机制正处于转型升级的黄金时期,朝着由行政调节朝着市场调节的方向发展。通过实施基于“藏粮于地、藏粮于技”的新型粮食安全战略,有利于切实保障种粮农民的种粮收益,让粮食产量的动态增减成为现实。
2.1.1 划定耕地保护红线,确保耕地数量的稳定
通过查询河南省第二次土地调查的数据结果,可知该省拥有12 288万亩的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为1.16亩,其中基本农田的面积为10 176万亩,而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为1.5亩。通过分析以上数据,可知河南省人均耕地面积尚未达到全国人均耕地标准,且通过对比土地利用总规划目标,可知该省耕地呈现出逐年减少的发展势头,怎样有效保护耕地,仍属于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难题。通过保持基础耕地资源的数量,关系到“藏粮于地”的目标能否实现。在此种对策的支持下,有利于推进生态农田建设,有效应对诸如自然灾害等不可控因素对我国粮食生产的负面影响。基于此,政府部门必须立足实际,坚守耕地保护红线不动摇,完善永久性保护农田的划分和设置,贯彻落实耕地保护制度,从而切实维护我省耕地面积的稳定性。
2.1.2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确保耕地质量逐步提高
通过对比河南省农用地分等定级结果在我国耕地质量中的名次,可知主要集中在七到九等之间,由此可见,河南省耕地面积的整体质量相对低下,在该省总耕地面积中,逾六千万亩耕地被评为中低产田,这些耕地具有较高的改造前景。在我国现行用地制度中,主要采取耕地占补平衡的方式。然而,在该制度的具体实施过程中,占优补劣的问题普遍存在,使得耕地在转换过程中,质量越来越低下。在农业生产过程中,若耕地使用不合理,也容易导致耕地退化、土壤盐碱化等诸多问题。通过调查河南省农业生产中农药化肥产品的使用情况,可知运用数量相对较大。例如,河南省在2016年种植小麦时,每亩田的化肥用量为28.17公斤,略微高于全国每亩田化肥27.35公斤的使用量。若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等农化品大量使用,则容易导致土壤板结、土地盐碱化等诸多问题,还会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危害当地生态平衡,使得耕地的基础生产能力被严重削弱。此外,在城市化进程中,“三废”违规排放问题普遍存在,这也是导致耕地污染的重要问题,它使得耕地不再适宜种植农作物。由此可见,在治理河南省耕地质量上任重道远,存在极大的建设难度,将可持续生产理念落实到农业生产中已然迫在眉睫,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改善耕地质量,让耕地退化、土壤污染等问题得到有效处理。
2.1.3 加强高标准生态农田建设,实现耕地的可持续利用
河南省于2012年大力实施高标准良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并出台了相应法律法规,在出台的《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中,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对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进行明确阐述。为妥善应对目前日愈严重的耕地退化和污染问题,河南省要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通则》的指导下,严格遵守相应建设要求,加大对现代化耕作栽培技术的推广,对于农药、化肥等的运用,给农民群众提供专业性指导,注重有机肥在农业生产中的运用,大力促进循环农业的发展。
2.2.1 加大粮食作物科技财政投入力度
与工业等领域相比,粮食作物科技投资具有时间长、见效慢、效益差等特点,但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和民生保障的根本,因此科技的投入不能只注重眼前效益,要更注重中长期效益。坚持把粮食作物科技投入放在公共财政优先支持的位置,建立粮食作物科技投入持续稳定增长机制,加大科研建设经费、研发经费、科研机构基本运行费,确保科研经费每年递增20%以上,加大高层次农业科技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引进与培养经费的投入力度。加大对粮食作物科技基础研究设施的支持力度,建设河南省粮食作物表型组学研究中心,增强粮食科技基础创新能力。
2.2.2 建立优良农作物品种的研发与推广体系
在粮食生产中,科技作为影响其发展的根本要素,而育种是否适宜,属于粮食科技中的重中之重。考虑到我国国情,面临着人多地少的现实情况,如何有效应对粮食需求和耕地面积之间的矛盾,已然成为当前农业发展中的关键所在,而育种技术是否先进便属于其中重点。种业属于我国农业发展战略中的重点所在,关系到我国农业生产的竞争力,有关我国农业能否实现长足发展,关系到我国粮食安全战略目标能否实现。我国为促进农作物种业发展,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在推动我国种业发展上起到积极作用。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在育种、用种等方面取得杰出成就,该省注重对育种技术改革创新,积极寻求和科研院校的交流合作,围绕着农作物品种培育、研发等多个方面做出不懈努力,以切实提升粮食生产能力作为农作物种业发展的目标。
2.2.3 集成农作物轻简化优质化栽培技术
考虑到粮食作物存在季节性、周期性、地域性,故而作物栽培涉及多方面内容,该技术存在综合性。河南省位于中原地区,围绕着怎样改善和优化诸如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进行深入研究,为实现现代化农业进行探索和深入研究,并在充分考虑当地气候、土壤等要素的基础上,研究科学高效的栽培技术,从而推进构建健全的技术推广机制。实施优质口粮工程,在“四优四化”科技支撑行动计划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优质专用小麦、饲用玉米、优质稻谷、高蛋白大豆等口粮作物的质量提升,以县(市、区)为单位,整体推进高标准口粮田建设,实现由增产导向向提质增效转变。
2.2.4 不断提高农业机械化和农业信息化、智能化之间的融合水平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围绕粮食安全、质量兴农、精准扶贫,面向政府、企业和农民对“三农”的需求,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3S技术和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农业物联网、农业大数据、农业生产关键技术、农业智能装备、农业智能服务等研究,提升智慧农业理论创新、方法创新、集成创新和应用创新能力,取得智慧农业生产关键性技术、共性基础技术、前瞻前沿技术新突破,通过数据融合关联分析,打通产业链各环节下的数据采集与汇聚,为农业生产提供精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智能化决策,实现农业可视化远程诊断、远程控制、灾变预警等智能管理,并服务应用于数字化畜牧、数字化养殖、数字化加工和数字植保等方面,从而促进农业发展模式的转型升级,加快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步伐,对传统农业生产模式进行调整和优化,关系到农业综合竞争力的优劣。为加速农业现代化、机械化的发展步伐,必须注重现代化科学技术在其中的运用和推广,加大对先进农业技术的推广力度,切实彰显技术在农业发展中的价值。
2.2.5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
为贯彻落实藏粮于技的目标,必须注重先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推广和运用,给农业劳动者传授先进技术,并将这些技术运用到农业生产中。把人才振兴作为重要支撑,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加强乡土人才培养,注重引进优质人才,优化“三农”人才队伍结构。一是整合现有农业教育资源,建立省市县乡村立体化农业教育培训体系。探索建立学历教育、技能培训、实践锻炼相结合的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和人力资源开发机制。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为乡村振兴培养专业化人才。二是支持新型农业经营组团、职业农民通过弹性教育参加中高等农业职业教育。依托农业科技园区、星创天地和农业科技项目基地,结合产业发展需要和生产实际,有针对性地开展农民生产技能培训,增强农民在实践中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三是大力加强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造就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实用人才培养要注重抓基础教育,按需施教,鼓励扩大农业职业经理人、现代青年农场主等带头作用,培养一支数量可观、门类齐全、结构合理、适应当前生产力发展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四是整合全省新型职业农民培育、“三区”科技人才培训等各类农村人才培养项目,以“三区”人才支持计划、科技人员专项计划为抓手,发挥科技特派员作用,加强对返乡农民工、大学生村官、乡土人才、科技示范户的培训,培养一批爱农业、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
总而言之,“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粮食作为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产物,关系到国家稳定和社会和谐。我国要加大粮食安全观念的宣传力度,形成“政府重粮、部门抓粮、农民种粮、全民节粮”的强大合力,扛稳粮食安全重任,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的手上。以该战略为指导,河南省作为我国农业大省,必须对土地和技术予以高度关注,为实现打造我国粮食生产核心区的目标做出积极贡献,并在当前经济发展变化的影响下,合理改进和优化粮食生产对策,切实保障我国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