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向宇
(郑州工程技术学院 外国语学院,河南 郑州 450044)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在党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立足基本国情,遵循教育规律,坚持改革创新”;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结合以上背景及陈宝生部长在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上针对本科生教育提出的“以本为本”“四个回归”的指导思想,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文科类课程改革该如何坚持“四个回归”,如何把握课程改革中的方向、重点、意义与价值。本文将以郑州工程技术学院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为例,探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将课程思政和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融入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回归与创新”路径,希望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提供借鉴,为致力于教学改革一线的践行者提供一种思路。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力发展新工科是学校定位发展过程中所必需的。然而,在大多数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中,还存在大量的文科类专业及课程。因此,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类专业改革和课程改革如何为新工科的发展提供强大保障和支持,如何把握新文科建设的内涵就是我们首先需要思考的问题。
2018年11月,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吴岩司长指出,要想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取得优势,“必须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同时指出了“四新”的关系,即“新工科与新医科、新农科交织交融、相互支撑,新文科为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注入新元素”。由此可见,“四新”将引领、引导下一轮高等教育的改革,成为全世界共同的“责任、探索与行动”。
不同的学者对新文科也有不同的看法。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操太圣认为,新文科应该关注科技发展,从跨学科思维的角度赋予新文科新的内涵与价值;南开大学中文系教授周志强认为,新文科代表了一种融合趋势。
种种观点表明,新文科,是一种跨学科的思维与理念。在新文科建设年的背景下,在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的背景下,在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过程中,新文科,应该将传承与创新相结合,将坚守与跨界相结合,特别是在“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过程中,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用新的范式及跨学科的视野去丰富原来的课程体系使课程活起来,引导教师回归本分,学生回归常识,教育回归初心和梦想。
2018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回答了大学“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的问题,提出了将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融入人才培养体系中的各个方面,提出了在人才培养的各个环节做到以“树人为核心”,以“立德为根本”,“育人”和“育才”相统一的问题;也提出了信息化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做到“爱国,励志,求真,力行”,好老师应该做到“四有”,即“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
陈宝生部长根据十九大报告和习近平的育人思想,明确了高等教育要把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要实现“四个回归”,即“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四个回归”分别从学生要刻苦学习,教师要潜心教书,人才培养要把握方向,办学理念要不断创新等四个维度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报告及习近平有关教育的相关讲话精神,为我们培养和造就一批有家国情怀,有责任担当,有追求梦想的合格的教师队伍和新一代大学生指明了方向。
而关于新文科该如何建设,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副司长范海林在2019年2月26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就如何大力发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进行了回应。范司长指出,新工科的建设,对于高校来说,主要体现在构建好大数据等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好在线开放课程并开展好师资培训工作。新文科的建设,主要是推进哲学社会科学等领域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变革的交叉融合,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的先进文化等方面。
综上所述,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文科类专业和课程的改革应该更加注重课程思政建设,促进“育人”与“育才”的统一,促进“新文科”与“新工科”的统一。
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的部分工科专业已经构建了与地方紧密结合的专业课程体系,在教务处的大力推动下,已经建设了多门在线课程,并组织了多次师资培训,新工科的建设已经走在前面。而新文科的建设还在传统的轨道上继续前行。如何根据教育部发展新工科与新文科的精神促进“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如何充分利用大数据加强形成性评价,如何利用中国价值、中国精神、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课程思政”与跨学科理念的融合,如何培养出有团队意识,有共享理念,有责任担当,有家国情怀,有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又红又专”的新型人才,为我校新工科人才的培养提供坚实的后盾和保障,都是作为公共基础课的大学英语课程应该思考的问题。
创新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要解决好课程改革中人才培养的质量及培养的人才将来为谁所用的方向问题,必须融入新文科、跨学科及“课程思政”的理念进行课程建设。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目前的外语教学中,以大学英语为例,课程建设受工科发展和传统教学的影响较深,缺乏新理念。缺乏跨学科的新理念,注重语言的工具性,注重考试的导向性和结果性,忽略其人文性及全方位育人的重要性;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而淡化了新文科建设背景下跨学科的视角以及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等“课程思政”的时代重任。以2017级25个本科分级教学班第一学期的分组教学调查为例,引入CIS等跨学科理念进行分组教学的班级只有2个,所占比例仅为 0.08%;进行简单分组,小组每周有一定任务的班级有6个,所占比例为24%,未进行分组教学,学生的成绩主要依赖期末考试,平时成绩记录缺乏数据支撑,形成性评价的运用主要局限于课堂表现中的回答问题及作业的班级有21个,所占比例高达84%。
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把重点放在理工科的改革,往往忽视文科类课程和专业的改革,及教师新的教学理念及职业幸福感等方面的培训。因此,大部分的外语教学依旧按照传统方式进行。以我校的2017级25个本科教学班级大学英语师生互动调研为例,课堂以教师一言堂为主,基本没有师生“一问一答”模式的班级占到12%;互动以师生“一问一答”的模式进行的班级占到76%;以教师讲授为主,互动以学生参与课堂讲授,进行presentation等模式呈现的班级比例占到24%。此调研数据表明课堂上缺乏积极有效的互动,造成课堂教学缺乏活力,相对沉闷的局面。在教师们习惯于传统的教学模式,习惯于课堂上的“一家之言”,习惯于课堂上学生的沉默状态,习惯于学生的被动和看客状态下,部分老师往往失去了使用新的技术的意愿,部分老师则更愿意待在原有的舒适区内;部分老师幸福感来自校外的“事业”;部分老师的幸福感来自完成知识传授,形成课堂之外“岁月静好,互不打扰”,与学生缺少互联互通,缺乏沟通与活力的断层状态。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大学英语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缺乏有效性统一,师生往往词句段篇的讲解及其在考试中的运用,轻视学生语言应用能力的培养,忽略了作为育人重要阵地的课堂内外其人文性的重要性,课堂内外的活力也无法呈现。
绝大部分学生出生于2000年之后,更加依赖手机和网络,缺乏目标意识和团队理念,不重视知识积累的过程,不能利用分组学会团队合作,对课堂外老师的要求不能及时完成,对老师的教学设计不明其意,造成学习者学习的自主性不强,容易沉迷于网络。因此,引导学习者从被动学习变成主动学习,将外在压力转为内在动力,也是我们教学改革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刚刚跨过高考的门槛,面对陌生的环境缺乏引路人,不管是心理上还是生理上,都没有做好迎接更大困难的准备,反而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准备轻松度日;部分同学可能在高考中英语的优势没有发挥好而精神颓废进入B班,部分同学可能因为题海战术而在高考中得到高分被分到A班;还有部分同学,不管在A班还是在B班都无所谓;部分同学可能面对多种观念的碰撞、对多元价值趋向无所适从;很多同学课堂上变成低头族,缺乏学习热情。对2017级普通本科教学团队老师的调研发现,教师与学生的学习督促主要利用qq群进行,仅仅通过qq群上传教学资料的班级占88%,依托qq群督促学生进行每日学习打卡的班级占24%,利用雨课堂、翻转外语等教学软件提供的大数据时时记录学习者课前课后学习情况的班级占0.08%。此调研数据表明,人工记录平时成绩未能有效刺激学习者的参与意识和课下的学习积极性,会让部分缺乏自律性的学生成为“漏网之鱼”。因此,大学英语课程改革需要解决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问题,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形成性评价的记录机制,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自主学习意识,进一步丰富课程的育人内涵。
如何把握课程改革方向,充分利用课程思政中的德育元素促进育人与育才的统一,如何运用跨学科的理念实现坚守与跨界的融合,如何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传承与创新,是我校在新文科背景下进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所面临的问题。因此,我们的课程改革将紧紧围绕新文科的内涵,即育人与育才,坚守与跨界,传承与创新三个方面进行教学理念,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新文科优势与新工科充分结合培养出“又红又专”的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大学英语作为一门公共基础课和语言基础课,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根据我校的办学定位和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大学英语主要以服务为宗旨,以实用为导向,立足现代课堂,着眼未来社会,坚持立德树人,创新互动教学模式,培养未来社会需要的一精多会,一专多能,有团队意识共享理念,有家国情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大学英语中思政课程元素主要体现:第一,家国情怀的培养。利用雨课堂插入时事新闻,伟大人物的励志英文视频,通过听说训练的课堂设计,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培养家国情怀和积极向上的人格。第二,团队意识共享意识的培养。将CIS企业管理理念引入分组教学,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CIS(corporate identity system)简称司肖,于20世纪80年代作为品牌管理体系引入国内,主要包括MI(mind identify),BI(behavior identity)和VI(visual identity)三个部分,将企业形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建设和发展并不断打造企业员工齐心协力、由内而外的品牌意识和观念,成为企业变大变强的推动力。将CIS引入课程正是借助于其品牌意识和整体意识为师生注入协同、格局、共享的新理念,不断成为“金课”建设的强大推动力。具体来说,将大学英语课程与CIS相结合,使课程生动形象化。借助MI,注入团队、共享、思政等新理念,并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对课程进行整合,每个单元分为德育教学模块,听说模块,传统文化模块,新闻模块,实用写作等模块;借助BI,将跨学科的理念注入“以学生为主体,以成效为导向”的课程建设中,使其具体化。借助课程内容对班级实施“公司化”管理,将公司分红等模式和平时成绩的过程性评价相结合,借助国家级和省级精品在线课程,进行线上预习打卡,线下练习巩固,使得线上线下高度融合贯穿;借助VI,使课程教学目标和过程形象化,借助学习强国新闻图片,翻转外语、雨课堂小程序,中国大学慕课、学堂在线等平台进行翻转教学的同时,充分发挥课程传播中国文化,培养爱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的作用。第三,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和终身学习的意识。该部分主要利用第二课堂比如英语演讲比赛,阅读写作大赛等培养学生的运用及参与意识;同时利用在线精品课程及翻转外语小程序,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理念与自觉性。
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教师“是镜子,是铺路石,是引路人”,“教师不能只做传授书本知识的教书匠,而要成为塑造学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要想成为“大先生”,每一位老师都需要静下心来,潜心教学,不断学习,成为有家国情怀,有“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的老师。心中时刻要有个人发展和学院、学校、国家、民族的发展紧紧相连的意识;要有不计得失、甘于奉献的精神;要有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潭水的上进之心;要有不放弃每一个学生,把温暖和情感倾注到每一个学生身上的大爱之心;要有敢为天下先的改革之心。只有坚持育人与育才的统一,才能培养出有家国情怀、世界格局、共享意识、“又红又专”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才能实现育人与育人的统一。
大学英语的课程设计坚守立德树人,将企业管理理念跨界融入语言教学之中,以语言学习为载体坚持课程思政,厚植家国情怀,增加课程深度。
教学设计采用了1+2+3的教学理念,即1个中心,2个借用和3个融入——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借用现代信息技术和国家级及省级优质慕课资源,将课程思政和跨学科的企业管理理念与分组教学融入混合式教学改革中,坚持立德树人,创新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教与学模式,为学生探究式、个性化学习提供支持。课程设计跳出语言的局限,从跨学科的角度将企业理念识别系统融入分组教学,通过MI理念识别帮助小组形成共同的信念,强化小组的计划意识,通过BI行为识别督促学习者的每日行动,强化其参与度与执行力;通过VI视觉识别,在小组之间和小组内部形成互学互监互鉴的氛围,强化小组的凝聚力。在分组教学中,学生在Teacher,Teaching Assistant 和Team Leader的督促下,学习过程被量化,学习者重视学习过程,主动参与团队合作学习中,主动赚取课下作业,小组活动,网络学习等自主学习的“分红”;各小组被推向“公平竞争”的班级竞争中,赚取“分红”最少的小组学期末将面临被其他小组“收购”的压力,各组Team Leader推动内部成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并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同时,强化学习者的VI视觉识别,培养其合作意识,增强大局意识。在“成立公司”“推向市场”“赚取分红”“面临破产”等理念和行为被内化的过程中,学习者将从本团队的利益出发,注重自我探索与发现,在课堂评价主体多元化的学习过程中,将团队的外在形象与内在行为融为一体,切实感受到教师课堂内外设计的“用心”,体会到严的“好处”,真正忙起来。秉承着教学不是灌输而是参与的理念,杜绝单纯的知识传授,不断转变教师角色,改变教学方法,由教师控制最多逐渐向师生共建课堂,以学生为中心转变,融入人本主义、建构主义、情景教学论等理念,学生在领悟教法和学法之后,用“读,问,动,练,乐,会,善,志”8个字总结疫情下的学习方法,体现了他们积极主动不断思考的学习过程,每一个小小的课堂活动背后,都体现了以学生为中心,坚持立德树人,不断开启学生的内在潜力和学习动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目标,体现了坚守与跨界的统一。
大学英语在传统分组教学的基础上,在课程思政等新理念的指引下,教师们从学习者养成终身学习必要性的角度,反思“教”与“学”的困境,围绕“教”与“学”不断进行教学改革。首先,围绕“让课程活起来”的目标,推进教学团队建设,制定完整的应用型本科院校教学改革方案,拟定混合式教学改革中《听说模块》《写作模块》《阅读模块》《语法模块》等不同模块的教学材料;在组建翻转改革团队,阅读团队,写作团队,演讲团队等不同的团队的基础上,翻转外语改革团队内率先开展每周2—3次的教学研讨。团队成员协同合作,共享备课成果,率先示范“大胸怀,大境界、大格局”。其次,围绕“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在国内外不断进行线上和线下充电,从学习者的视角出发,不断探索适合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混合式教学改革之路。积极筹建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建设,根据我校学生写作容易出现的问题建立在线课程,同时将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促使团队成员不断提升。再次,推进最新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的融合,同时注意区别信息化外语教学在设计、呈现及传播上与传统语言课堂教学的不同。结合学生特点发挥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积极创建多元的教与学环境。借助“翻转外语”“雨课程”小程序,随时关注学生的打卡、预习、作业、测试等情况并及时反馈,把温暖和情感传递给每一位学生,在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综合文化素养和家国情怀,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使命与担当。
同时,不断创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模式,以每日一句的3结合加1考核模式为例,材料上教师推荐和学生自选相结合,正音上教师点评和助教示范相结合,内容上励志名言与写作句型相结合,考核上加星无上限,期末分级再核算,引导学生听说读写的齐头并进。翻转外语打卡,增强跨校老师的交流互动,增强了班级之间加星扣星交流的互动,也增强了小组凝聚力和班级荣誉感。
重视学生之间传帮带作用和力量,重视生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创新生生互动新模式。疫情期间的第一次课,邀请学长通过ppt传授经验,学生用生动形象的图片,强调了总结和反思的重要性;在A班向B班介绍上课流程及学习方法的过程中,“不要因为B班的标签就否定自己,相信你们,一起加油”的话语,也增加了A班和B班的情感,为疫情期间课程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结合传统平时成绩教师记录模式,创新三结合、三记录、三位一体的考核评价模式。三结合的考核评价主要围绕个人与他人,课内与课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实施加星制度,加星方式实施每日记录每周公布,多角度记录(个人+组长+助教),全方位评价(课前课后测试+每日一句+雨课堂作业+每课总结+慕课学习数据和学习笔记等)和创新自学方式(只要有学习记录,就可以申请加星)的方法。
教学方法的传承与创新不仅赢得了学生的认可,也得到了学校的认可。学生在qq上留言说课程内容丰富,提问环节紧张刺激,互动及个人展示等课堂节奏适当;慕课上每日学习人数不断增加,直播课雨课堂100%签到率,参与课堂互动答题正确率及学生通过qq师生互动对课程的评价,都是疫情下的线上线下课堂的认可;对课程的评价还体现在学校及媒体的认可。疫情期间,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做法先后被郑工微教务、腾讯新闻、郑州工程学院新闻客户端及河南高教微信公众号报道,也从一定程度体现了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方法的认可。
在应用型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在“识变,应变,求变”中提高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在于课程改革。在大学英语进行一系列改革的基础上,要想改变学习者从课堂内的低头手机族和倒头大睡族变成了积极投入参与抢答族;要想让学习者从课堂外曾经的校园迎面假装看不见的陌生,到线上线下主动问好,不放过任何机会探讨问题的“黏糊”;要想让学习者从“被动学习”,“学不学都无所谓”的态度到主动预习复习,“我要学好”的积极学习态度,课程设计是关键。要融入课程思政和跨学科的新理念,充分利用线上线下优势,还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大数据,比如,翻转外语打卡、雨课堂和慕课堂测试来反观教学效果。让课堂活起来,实施集体备课,资源共享,回归本分和初心,回归教育的本质,实现“育人与育才”的统一。
改革初期,一定要通过公开竞选的方式,选出有责任感,积极向上,充满正能量的助教,协助老师的工作。该助教可以是本班内部的同学,也可以是高年级中在整个学院或者专业有威信的同学;也可以两名助教同时存在。好的助教对于班级的凝聚力,学习氛围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对于教师的工作也是得力的协助。以2019级化工A班为例,开课初期,2017级一名已经通过四级的同学主动找到老师,想成为老师的助教,而且在第一次课与新生同学充分交流思想,分享上课感悟,既增加了高年级同学与底年级同学的传承与纽带,也在一定程度上树立了教师的可信任度。班级内部选出的助教经常进行督促学习,高年级的助教主动协助老师完成同学们感兴趣的话题补充材料,有时候还参与到课件的制作,该班学期进行中的打卡和寒假的自由打卡,一直在试点班中名列前茅。
教师是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要想实现改革的顺利进行,首先,教师格局要大,要有强烈的共享意识,参与意识和奉献精神,才能让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其次,改革团队内部步调要具有相对统一性,在保持个人教学风格的基础上尽量保持步调一致,分工明确,资源共享。“独行快,众行远”,让参与改革的老师充分感受到的团队的力量,不断提升职业幸福感。除此之外,改革中教师时间和精力的投入也是最重要的因素。
在实验班正常学期教学中有老师督促的数据与寒假班没有老师督促的数据充分说明了教师督导的重要性。2019级普通本科实验班1018名学生的翻转外语学习数据显示,正常教学期间,有教师参与督促的学生任务完成率达到99%,而在寒假自主自愿的原则有697人参与打卡,教师完全放手的情况下,打卡完成率为43%。因此,尽管部分学生已经养成了自律自学的好习惯,而缺少了教师的引导,鼓励和督促,很难保证改革效果。
教师团队历经痛苦的涅槃,在面临被质疑等种种不确定情况下,开展分级教学、混合式教学的探索,进行在线课程的建设,开启线上线下的摸索,向学生传达为人处世的积极态度及识变、求变和不断改变的决心和能力。因此,要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加强教师院校间的流动交流,加强教师国际间的交流,多方位全方位拓宽教师的格局和视野,不断促使教师从单纯的英语专业到跨学科专业的转变,平衡好教师的教学与科研评价问题,建立强大的制度保障。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作为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我校的大学英语课程改革,以促进新文科建设,为新工科发展保驾护航,实现“育人”与“育才”统一,坚守与跨界相统一,传承与创新相统一为目标,将课程思政,跨学科理念与分级教学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为课程整体设计理念,以“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为抓手,借助雨课堂,翻转外语,等信息技术手段,利用优质慕课资源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创建3个T教学管理模式,使网课“活起来”,让课程“新起来”,师生“忙起来”,效果“好起来”,遵循教学改革的初心,教师在备课寻找最新素材的过程中,实现了“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现了“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真正实现了思政元素进课堂,跨学科理念齐共享,教学工具来助力,家国情怀共成长的教育教学理念。
2019年是新文科启动年,新文科建设的大背景,对每一个地方院校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更面临着诸多机遇和挑战,而如何学会识变应变和求变,如何让学生回归常识,让教师回归本分,让课程回归初心,让教学管理回归梦想,是每一位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