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史载东汉支娄迦谶翻译的《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阐明释迦牟尼佛给予伅真陀罗王成佛授决以前,在发自佛口又入佛头顶的光明映衬下,释迦牟尼佛金面比释迦牟尼佛金身其他部位更加显著,反映2世纪后期释迦牟尼佛金面的教义已经出现并传入汉地,为释迦牟尼佛像金面提供教义依据,揭示释迦牟尼佛金面与大乘佛教成佛授决教义相关,释迦牟尼佛像金面有成佛授决的寓意,可谓大乘佛教成佛授决教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释迦牟尼佛金面的教义可与不晚于北魏的谭副造像中的释迦牟尼佛金面进行经像互证,对于佛造像艺术创作及相关文物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相关展览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关键词:《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释迦牟尼佛;金面;授决;谭副
佛像金身历史悠久,佛金面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在佛造像中屡见不鲜。夏名采、冀浩臻《龙兴寺佛教造像彩绘贴金工艺初探》描述了佛像金面的制作方法:“佛的面部贴金以后,再将眼珠描成黑色,嘴唇涂成红色即可。”[1]
陈琪《青州北朝背屏式佛教造像中飞天伎乐研究》指出:“浓彩妆扮、金面朱衣,让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的佛教并不是向来就是那样灰暗和陈旧,古代的艺术家十分擅长用艳丽的色彩来进行佛像的装饰。”佛像金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充分展现出佛造像艺术的绚丽多彩,在相关展览中格外引人注目。
李志霞《“金”词群研究》指出:“金颜(佛教指佛的容颜)。”[2]佛像金面与佛金面的教义是分不开的。佛金面的教义渊源可以追溯至东汉。史载东汉支娄迦谶译《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有释迦牟尼佛金面的教义内容,对于佛像金面研究有重要的意义。
隋代法经等撰《众经目录》卷一记载:
“《屯真陀罗所问经》三卷(或二卷)(后汉建宁年支谶译)”[3]
根据上文可知《屯真陀罗所问经》(《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的略称)译于东汉灵帝刘宏在位的建宁年(168—172年)。
以下对《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释迦牟尼佛金面的内容、特点和经像互证略做探讨。
一、《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释迦牟尼佛金面的内容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记载:
佛谓舍利弗:“有王名曰伅真陀罗,从名香山,与诸伅真陀罗无央数千、与犍陀罗无央数千、与诸天无央数千而俱来。”说是瑞应言适未竟,便见伅真陀罗与八万四千伎人俱来及无央数人……伅真陀罗王便以手持琉璃之琴,所以者何?是本之愿,面面各四万二千伎乐,伅真陀罗在其中央同时鼓琴,其声悉遍三千大千之刹土……
及伅真陀罗八万四千夫人各各持天珠而奉上佛,则时散佛头上,便化作八万四千交露帐,其中悉有床具足皆珍宝……诸交露帐中悉有坐佛,其佛皆三十二相、诸种好悉具。八万四千夫人见是变化莫不欢喜,皆发阿耨多罗三耶三菩提心,皆踊跃合作一音而叹:“怛萨阿竭已自净……其净于莲华……佛者是即尊……光而七尺,色若如金……”
应时佛笑,无央数色光明而从口出,遍十方还,绕身三匝还从顶入。
阿难从坐起,正衣服,长跪已,赞叹而问:“面明如月,其光甚尊,其色如火中之金。今笑,愿闻其缘……属之所笑,谁当得本?今欲所问。”
佛语阿难:“乃见伅真陀罗诸夫人眷属为我作礼者不?”
阿难白言:“已见。”
佛谓阿难:“诸夫人因是欢喜为我作礼而自发心合会功德,寿终已后离于母人,当得男子,便生兜术天上,当与弥勒相见、讲议菩萨之事……伅真陀罗自致至成佛,是诸夫人皆当生彼佛刹,悉作菩萨道。”……
时众会及诸菩萨各各有念:“伅真陀罗能至久如而成佛?号字云何?……”
佛应时悉知诸菩萨所念,便呼:“阿难”,谓:“伅真陀罗王却后七万四千八百劫当为佛,号字群那罗耶波披沙(汉曰德王明),其刹土名栴陀惟摩罗(汉言日月明),其劫名罗陀那三披(汉言宝等有)……”
伅真陀罗于佛前受决,即时欢喜踊跃……
伅真陀罗自念:“诸比丘、菩萨上至佛皆当还去。”欲令因伅真陀罗神足而还,便化作交露车……为诸帝释、四梵天王作座如天座……
佛说是经,弥勒、提无离菩萨、比丘僧、诸天人、犍陀罗、鬼神、龙莫不欢喜,前为佛作礼而去。[4]
从文意来看,伎乐神伅真陀罗王的八万四千位夫人看见自己供散于释迦牟尼佛的天珠化成八万四千个交露帐,每个交露帐中有一尊坐姿化佛,赞佛“其净于莲华……光而七尺,色若如金”并欢喜礼佛。释迦牟尼佛笑,无数种颜色的光从佛口中发出,绕佛身三圈后入佛头顶。阿难赞佛“面明如月,其光甚尊,其色如火中之金”。此后释迦牟尼佛预言伅真陀罗王在七万四千八百劫后成佛,礼佛的伅真陀罗王的夫人们命终后往生兜术天为男子而与弥勒菩萨相见,未来世会转生到伅真陀罗王成佛的刹土行菩萨道,伅真陀罗王为帝释、梵天王作座,弥勒菩萨和提无离菩萨是此经中具有代表性的两大菩萨。
释迦牟尼佛口中发出的光是“无央数色”,说明不止一种颜色。“色如火中之金”僅是一种颜色,并非描述佛口中发出的“无央数色”光,而是赞叹释迦牟尼佛金面。
二、《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释迦牟尼佛金面的特点
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原注:“东晋罽宾三藏瞿昙僧伽提婆译”,宋本、元本作“符秦建元年三藏昙摩难提译”、明本作“符秦三藏昙摩难提译”。]《增壹阿含经》卷三十八记载释迦牟尼佛言:
佛世尊常法:若授决时,世尊笑者,口出五色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是时光明已照三千大千世界,日、月无复光明,还从顶上入。设如来授决之时,光从顶上入。[5]
可见佛授决有固定的通则:佛笑而从口中发出五色光明,遍照三千大千世界后,光明进入佛的头顶,是佛将要给予众生成佛授决的征兆。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伅真陀罗王的夫人们赞叹释迦牟尼佛身“色若如金”,阐明释迦牟尼佛金身。释迦牟尼佛身金色,作为佛身局部的佛面理应与佛金身色泽相同,自然也是金色,但从阿难赞叹释迦牟尼佛“面明如月,其光甚尊,其色如火中之金”来看,释迦牟尼佛的金身和金面有“金”和“火中之金”的差别,释迦牟尼佛的金面比其金身更为显著。
在释迦牟尼佛笑、佛口中发出的光明进入佛头顶、阿难赞叹释迦牟尼佛金面“其色如火中之金”后,释迦牟尼佛预言伅真陀罗王会在未来世成佛,礼佛的伅真陀罗王的夫人们未来世会转生到伅真陀罗王成佛的世界里行菩萨道,说明阿难赞叹的释迦牟尼佛金面并非作为“色若如金”的佛身局部的佛金面,而是释迦牟尼佛给予伅真陀罗王成佛授决前、在发自佛口又入佛头顶的光明映衬下的佛金面。换言之,在佛口发出的光进入佛头顶时,佛面被佛光照耀而呈现出“色如火中之金”的特殊视觉效果。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并非唯一载有给予众生成佛授决前的佛金面教义的现存史载东汉译经。史载东汉支曜译《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中也有给予众生成佛授决前的佛金面的内容。
南朝梁代僧祐撰《出三藏记集》卷二:
《成具光明经》一卷(或云《成具光明三昧经》,或云《成具光明定意经》),右一部凡一卷,汉灵帝时支曜译出。[6]
根据上文可知:《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译于汉灵帝在位期间(167—189年),与《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的翻译时间相仿。
《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
于是佛笑,皆见光从口出,五色炜晔,明接十方,其在痛者一时得安,还从顶入,自如常辉。
侍者阿难整服避坐,叉手启曰:“佛未尝虚欣笑,笑必有故,唯愿敷演,散告未闻。”
于是阿难则而叹曰:“面部人雄颜,眼鼻口正端,金体极软细,今笑何盛欣……笑必有感应,启化于未成,或当受拜决,故笑发金颜。”
佛语阿难:“佛真不妄笑也。今善明所从五百贤士前世已供养二百亿佛……却后三十六万亿劫皆成为佛,当复以是法教化所领国土,各各有号:有名幢节布耀王,次名大光遍显,次名大势伏恶,次名猛盛威德,次名流水净音,次名高德普接,次名景现除结,次名化幻自在……名各各如此。”
于是五百贤士闻所受决,欣悦踊跃……[7]
上文描述释迦牟尼佛笑,佛口发出五色光明在接引十方众生后入佛头顶。侍者阿难赞叹佛金体及佛笑所发出的光明令佛金面显著。释迦牟尼佛预言善明带领的五百贤士在三十六万亿劫后各自成佛。《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中的“故笑发金颜”同样发生在释迦牟尼佛口所放光明入佛头顶后、给予众生成佛授决前,但不如《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色如火中之金”那样生动地表现给予众生成佛授决前的佛金面在佛口所放光明映衬下的特殊视觉效果。
综上所述,《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释迦牟尼佛金面有“色如火中之金”的特点,阐明给予成佛授决前的佛金面比佛身其他部位的“金”色更加显著。与翻译时间相仿、同样描述给予众生成佛授决前的佛金面的《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相比,《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释迦牟尼佛金面更生动、鲜明地表现出给予众生成佛授决前的佛金面在佛口所放光明映衬下的特殊的视觉效果。
三、《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的释迦牟尼佛金面的经像互证
邺城北吴庄佛教造像埋藏坑出土的谭副造像(图1)残高128厘米,主尊佛贴金,高77.7厘米,佛头光内圈有金莲瓣,佛金面显著,外圈有十一尊坐姿化佛,外缘环绕多位女神(其中六位女神礼佛,两位女神手持珠状物供散于佛头上)及火焰纹,佛身两侧各有一位菩萨,背屏背面(图2)上部有在兜术天说法的弥勒菩萨,两侧有帝释、梵天王,其下有多位伎乐神,“下部题刻:‘……五日辛丑……佛弟子发干县谭副……上为皇帝陛下、皇太子敬造释迦牟尼清石立像一躯,光趺七尺六寸……’”[8]
《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记载的伎乐神伅真陀罗王的夫人们因其供散于释迦牟尼佛头上的天珠变成多尊坐姿化佛而赞佛“其净于莲华……光而七尺,色若如金”并欢喜礼佛,释迦牟尼佛预言礼佛的伅真陀罗的夫人们命终后往生兜术天为男子而与弥勒菩萨相见,伅真陀罗王为帝释、梵天王造座,弥勒和提无离是此经中有代表性的两大菩萨等内容均在谭副造像中有一定的表现(谭副造像的主尊佛贴金、有七尺六寸光趺,佛头周围有多尊坐姿化佛,以及观佛、礼佛、持珠供于佛头上方的多位女神,佛身侧有两位菩萨,背面背屏有在兜术天上说法的弥勒菩萨、帝释、梵天王和多位伎乐神等)。谭副造像的主尊释迦牟尼佛金面虽然毁损严重,但在佛头光内金莲花瓣的映衬下依然比佛金身的其他部位更加显著,在外缘火焰纹包围中有“如火中之金”的视觉效果,可与《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记载的伎乐神伅真陀罗王的夫人们赞佛“其净于莲华”、释迦牟尼佛笑而被赞佛面“色如火中之金”等内容进行经像互证,说明《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在邺城地区流传并对当地的佛造像艺术有一定影响,谭副造像是表现大乘佛教成佛授决教义的艺术作品,其释迦牟尼佛金面虽被损毁,但依然是谭副造像中最突出的部分,提示释迦牟尼佛金面教义理论研究及相关文物保护的重要意义。
图1 谭副造像
图2 谭副造像背屏背面
结语
史载东汉支娄迦谶翻译的《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阐明释迦牟尼佛给予伅真陀罗王成佛授决以前,在发自佛口又入佛头顶的光明映衬下,释迦牟尼佛金面比释迦牟尼佛金身其他部位更加显著,反映2世纪后期释迦牟尼佛金面的教义已经出现并传入汉地,为释迦牟尼佛像金面提供教义依据,揭示释迦牟尼佛金面与大乘佛教成佛授决教义相关,释迦牟尼佛像金面有成佛授决的寓意,可谓大乘佛教成佛授决教义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中释迦牟尼佛金面的教义可与不晚于北魏的谭副造像中的释迦牟尼佛金面进行经像互证,对于佛造像艺术创作及相关文物研究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有助于相关展览内容的丰富与完善。
参考文献:
[1]夏名采、冀浩臻.龙兴寺佛教造像彩绘贴金工艺初探[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01(1):54.
[2]李志霞.“金”词群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101.
[3](隋)法经等撰.众经目录[O].大正新修大藏经(五十五)[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117.
[4](东汉)支娄迦谶译.佛说伅真陀罗所问如来三昧经[O].大正新修大藏经(十五)[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351,360—362,364,367.
[5](东晋)瞿昙僧伽提婆译.增壹阿含经[O].大正新修大藏经(二)[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758.
[6](梁)释僧祐撰;苏晋仁,萧錬子点校.出三藏记集[O].北京:中华书局,1995:6.
[7](东汉)支曜译.佛说成具光明定意经[O].大正新修大藏经(十五)[G].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3:455.
[8]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编著.邺城北吴庄出土佛教造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9:2—4.
作者简介:
马宗洁(1975年—),女,籍贯江苏南京,博士,中国国家博物馆研究院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佛造像藝术理论。
基金项目:
本论文为2014年度文化部文化艺术科学研究项目《汉魏两晋南北朝佛像金身研究》(14DF44)的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