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清尧
2020年是全面打赢脱贫攻坚战收官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自习近平总书记号召打响脱贫攻坚战以来,特别是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重庆市荣昌区深学笃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重要论述和视察重庆重要讲话精神以及决战决胜脱贫攻坚等座谈会议精神,坚持精准方略,坚决打赢打好脱贫攻堅战,以脱贫攻坚实际成效践行“两个维护”。2015年底,全区12个市级贫困村达标整村退出,2019年贫困发生率降至0.07%,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2300元增长到2019年11368元,剩余贫困人口104户315人于2020年如期脱贫。所有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全部解决,脱贫成果不断巩固,整体生产生活状况明显改善,群众认可度和满意度达100%。
一、凝心聚力促脱贫,坚定必胜的信心和决心
树立强烈的政治意识和使命意识,憋住一口气、铆足一股劲,以背水一战、决战决胜的勇气,只争朝夕、加压奋进的斗志,奋力推进脱贫攻坚工作。
一是强化思想武装,坚定政治方向。2020年3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召开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座谈会,吹响了冲锋号、发出了总攻令。荣昌区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指引,坚定脱贫攻坚的必胜之心、必赢之志,切实把思想和行动高度统一到党中央、市委和区委的决策部署上来,以强烈的政治责任感和历史紧迫感做好脱贫攻坚各项工作,闻令即动、尽锐出战、越战越勇,确保高质量完成脱贫攻坚任务。二是强化因村派人,集中精锐攻坚。整合市区镇三级驻村帮扶力量,选派机关优秀干部42人组建16个驻村工作队,选派3063名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干部对建档立卡贫困户开展精准帮扶,确保各项政策落实到位和帮扶取得实效。三是强化学习培训,提升干部素质。组织扶贫干部进行集中学习培训脱贫攻坚政策业务知识,举办培训班70期次,共培训21364人次,全面提升各级扶贫干部脱贫攻坚能力水平。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所),不断创新实践方式,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四是强化督查指导,确保工作落实。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带头,34名区领导组成调研工作组全覆盖蹲点“促改督战”21个镇街脱贫攻坚工作;12个市级脱贫村和4个落后村均明确1名区领导包村督促指导脱贫攻坚;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成立3个脱贫攻坚常态化督查组,不定期开展专项督查;区扶贫办成立5个指导组,每月到镇街开展一次脱贫攻坚联系指导服务工作,以督促指导倒逼工作落实。
二、精准施策克难点,确保如期完成目标任务
集中火力完成目标任务,一鼓作气攻克最后的贫困“堡垒”,聚焦重点难点,精准施策、持续发力,以大决战的状态、倒计时的节奏,一鼓作气、乘势而上,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
(一)紧盯“两不愁三保障”突出问题,解决“根源”和“根本”
在“收官大决战”期间,再次对“三保障”及饮水安全方面问题开展全面排查,限期销号处理。一是高度重视教育保障的问题。建立义务教育控辍保学动态监测机制,落实控辍保学“一人一案”,义务教育学生辍学问题动态“清零”;坚持医教联动精准施策,对因残障等不能入学的学龄儿童,调动有专业技能的医生上门开展康复性治疗,安排教师上门送教;落实教育扶贫专项资金3364.25万元,惠及荣昌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学生29962人次。二是高度重视医疗救助的问题。继续执行“先诊疗后付费”“七重医疗保障”“一站式结算”等健康扶贫医疗政策,落实资金1800余万元,累计救治2.6万人次。持续做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贫困对象应签尽签,共签约2.1万人,居家有意愿签约率100%,常住贫困签约人口履约率100%,下沉办理特病卡4668张,切实减轻了医疗负担。对重大疾病需特殊治疗的病人,采取慈善救治予以保障。三是高度重视住房安全的问题。扎实开展三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一般农户危房处置、农村危旧房屋拆除等工作,全面鉴定排查1.9万户,通过第三方精准鉴定,大数据信息比对,制定个性化处置方案,全区已累计投资2.2亿元,完成贫困对象农村危房改造10332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3671户,切实守住“人不住危房、危房不住人”底线,被国务院表彰为“棚户区改造、农村危房改造工作积极主动、成效明显的地方”。四是高度重视饮水安全的问题。建立饮水安全问题常态化摸排机制,发现一户解决一户,对478户饮水安全需要进一步提升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安装自来水、净水器、打机井等方式,贫困户饮水安全保障率达到100%。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巩固提升工程,开展饮水安全普查,对集中式供水水质分别实行日、月检测制,确保贫困人口喝上“放心水”。
(二)积极主动克服疫情影响,统筹“战疫”和“战贫”
一是深入实施稳岗就业。全面落实扶贫车间、公益性岗位、技能培训等就业帮扶政策,稳步推进企业复工复产。新创建3个扶贫车间,目前5个扶贫车间已全部开工复工,吸纳贫困劳动力49人就近就地就业;涉贫龙头企业36个已全部复工复产,带动贫困劳动力就业117人;新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324人,已累计组织9525名贫困劳动力(含边缘人口)返岗务工。二是加强扶贫产品产销对接。积极发挥本地电商平台“在村头”、村集体经济组织“棠堰飘香”合作社两家平台的优势,加大贫困群众农产品购销力度。引导区内商家及扶贫产品供应商入驻消费扶贫重庆馆,目前已实现商家入驻69家,发布产品155个,已累计销售扶贫农产品590余万元,其中馨琦油脂409万元。三是全面参与,形成合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扶贫,发动有爱心的企业家、社会人士踊跃捐款捐物,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助困募捐活动,筹集爱心资金1900余万元,用于扶贫济困。开展“万企帮万村”精准扶贫行动,动员行业协会、商会、慈善机构等社会组织开展助力脱贫攻坚“12+3”包村行动。组织引导非公党务工作者协会19家会员企业落实就业扶贫、产业扶贫、消费扶贫等“定单式”精准帮扶项目20个,共计投入1600万元。
(三)推动各项工作走深走实,突出“抓实”和“抓细”
一是狠抓产业培育。统筹整合财政涉农扶贫资金7.7亿元,累计实施基础设施、产业扶贫等项目360个。今年以来,统筹安排专项资金1675万元,专项用于支持发展扶贫产业和到户产业。目前已认定致富带头人277个、带贫主体236个、扶贫基地878个,全区有产业有意愿的贫困户已100%加入合作社。二是壮大集体经济。出台《荣昌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收益分配方案(试行)》,累计投入资金1.03亿元支持村集体发展物业服务、种养殖业、农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等项目,着力消除“空壳村”。清流镇马草村集体经济组织发展试点入选中央党校教学案例。三是狠抓定点攻坚。确定玉峰村为市级定点攻坚村,围绕定点攻坚8个方面的内容,聚焦脱贫攻坚目标任务,集中人力、物力、财力,解决突出问题,补短板强弱项。目前,玉峰村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全部脱贫,无返贫和新致贫人员,基础设施、农村人居环境得到进一步提升和改善,脱贫成果进一步巩固。四是强化志智双扶。持续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推行制定村规民约和“五色星”评选,依托“小院讲堂”“榜样面对面”,开展脱贫攻坚宣传宣讲活动600余场,开展“身边的脱贫故事”微访谈424场次,以身边人教育、激励身边人,着力在转民风、扶志气上下功夫,疫情期间涌现出陈树林等主动参与疫情防控的脱贫典型人物。五是提升改善人居环境。深化“美家美户·姐妹相助”系列活动,开展集中培训67场,现场教授贫困群众家居收纳整理、房前屋后收拾等技巧,引导和帮助建档立卡贫困户改善生活习惯,自觉打扫家庭卫生,保持屋内、院坝整洁,改善贫困群众精神面貌。
三、重拳出击抓落实,全面提升脱贫攻坚质量
按照“尽锐出战”要求,不辱使命、不负重托,以一往无前的攻坚状态和不胜不休的奋斗姿态,奋力总攻到底、决战到底,一鼓作气夺取最后胜利。
(一)突出“四大抓手”,筑牢脱贫攻坚质量网
一是党员干部“十指连心”,形成良好新风尚。创新建立“十指连心”密切联系服务群众制度,采取区、镇、村三级联动,组织4800余名机关干部,聚焦“为民服务解难题”,按照“不漏一户,不少一人”要求,用十指敲开21万户群众的大门,叩开群众的心门,面对面解決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温暖群众心坎,形成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良好风尚。二是镇街“干部夜访”,访出干群好关系。全面推行镇街干部值夜制度,督促干部沉下身子“接地气”,打好“时间差”开展夜访。组织21个镇街机关干部1623人,明确区管领导干部带队,每天三分之一的机关干部,利用晚上6点至10点进行入户走访、夜间办公,与群众面对面谈心,重点围绕家庭收入、务工就业、子女教育等民生话题,搭建起扶贫政策与贫困群众的连心桥,收集意见建议,宣传扶贫政策,形成田间地头见干部、白天晚上有干部的工作局面,截至目前,各镇街已累计走访一般群众20998户、建档立卡户11564户。三是村干部“三三制”,当好泥腿子干部。各村(社区)实行村干部每天1/3在便民服务中心上班,1/3串门串户走访,1/3干好其他工作,彻底改变村干部机关化作风,当好贫困户的贴心人、指导员。四是全区“清仓见底”,确保动态清零。成立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及区委常委会领导下的“清仓见底大行动”指挥部,由区委书记任总指挥长,区长、区人大常委会主任、区政协主席、区委副书记任副总指挥长。结合“九大专项行动”“百日大会战”,指挥部坚持每周一调度一研判一通报,利用夜晚和周末时间先后开展专题调度会议13次,针对饮水保障、卫生改厕、产业扶贫等问题议定解决措施,限期完成整改,全面夯实脱贫攻坚决胜基础。
(二)“五个尽锐出战”,巩固提升脱贫成效
一是干部“尽锐出战”,“一把手”示范。区委书记、21个镇街党(工)委书记,135个村(涉贫社区)党组织书记坚持每年遍访贫困对象。从2019年开始,向588户未脱贫户各增派1名处级以上领导干部结对帮扶,集中精锐力量攻坚克难。二是政策“尽锐出战”,因户施策。做精做细到户项目,统筹市、区两级资金725.4万元,实施到户产业帮扶3769户。设立扶贫小额贷款风险补偿金1060万元,对有发展产业意愿的贫困户,做到应贷尽贷,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达8148万元,获贷率54.27%,新增扶贫小额信贷2432万元。三是责任“尽锐出战”,“清单化”管理。严格落实“四不摘”要求,不折不扣落实“五级书记抓扶贫”“双组长制”“一把手”责任制。与21个镇街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提高年度脱贫攻坚成效考核权重,重点镇、非重点镇考核分值分别达到20分、15分。制定脱贫攻坚责任清单,主要负责人亲自抓,统筹班子成员分工协作,压实脱贫攻坚工作责任。四是机制“尽锐出战”,“真脱贫、防返贫”。建立稳定脱贫机制。村(社区)建立利益联结机制,6802户贫困户享受资产收益分红,分红率达到98.2%,提高抗风险能力,确保持续稳定增收。建立低保兜底长效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对象纳入基本生活兜底保障,全区累计投入低保、特困、临救等社会救助资金66319万元,全区建档立卡贫困户纳入兜底保障4077人。建立脱贫验收机制。不简单以收入为脱贫标准,统筹考虑家庭成员构成、支出结构和脱贫能力,把实现“两不愁三保障”脱贫质量放在首位,坚决杜绝虚假脱贫、数字脱贫。五是纪律“尽锐出战”,正风肃纪。始终保持扶贫领域高压态势,集中整治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严肃查处扶贫领域的腐败和作风问题。将脱贫攻坚工作开展情况作为区级巡察、督查的重点内容,区纪委监委机关、区扶贫开发领导小组不定期对21个镇街和有关部门开展脱贫攻坚专项督查,以“真问责、问真责”推动脱贫攻坚作风转变,倒逼责任落实、工作落实。五年来,共查处扶贫领域腐败问题155件288人。
四、谱写三农新篇章,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牢牢把握“五个振兴”要求,强化“三农”工作,紧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发展机遇,积极担当起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主战场”“桥头堡”的使命,以城带乡、以产促乡,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城乡差距逐步缩小,以乡村的发展振兴来解决相对贫困问题,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一是强化使命担当,推动工作落实。把“农业兴、农村美、农民富”作为乡村振兴重中之重,以乡村的振兴体现党和政府对人民群众的关心关怀。整合完善相关政策,制定出台《荣昌区乡村振兴重点工程实施方案(2020—2022年)》,重点围绕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提升完善基础设施、做大做强乡村产业、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发展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强化乡村人才支撑、加强基层组织建设、激发内生动力活力十个方面,将市场资本、项目资金、干部人才整合运用到乡村振兴工作中,对标对表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二是加强返贫动态监测,建立长效帮扶机制。坚持精准“脱贫”和防止“返贫”两手抓,高度关注边缘易致贫户和脱贫监测户的发展,完善动态监测体制,研究制定《荣昌区边缘易致贫户帮扶措施实施方案》,按照风险成因研究制定“一户一策”解决方案,从教育资助、医疗救助、产业奖补等方面对边缘易致贫戶进行帮扶。继续完善脱贫攻坚与兜底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完善医疗报销补助政策,对边缘人口自费情况进行“分段”定额补助,加大红十字会、慈善会等社会组织救助力度,防止因病返贫。三是狠抓先行先试,探索衔接机制。全面梳理现行脱贫攻坚政策,推动脱贫攻坚“特惠”政策向乡村振兴“普惠”政策转变。总结脱贫攻坚中形成的工作制度、工作机制、工作方法、政策支持、力量配备、督查考核、宣传引导等经验做法,探索建立可操作、可复制、可推广的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机衔接体制机制。强化人才支撑,探索完善第一书记选派机制和管理办法,加强致富带头人的培育,着力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四是实施五大工程,抓好试点工作。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总方针,印发《观胜镇银河村开展脱贫攻坚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机衔接试点工作方案》,对标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有序推进试点村规划、政策、工作、保障等方面衔接。试点村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共投入资金1800万元,形成了肉兔、水果、中药材等特色主导产业,持续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建立村集体和贫困户的“利益共同体”,实现集体有收入,群众能增收,贫困户稳定增收,脱贫致富。
脱贫攻坚最后总攻胜利在望。荣昌全区上下决心高扬敢打敢拼之帆、鼓足攻坚克难之劲、笃定决战决胜之志,攻克最后一个“山头”,炸掉最后一个“碉堡”,不获全胜绝不收兵,高质量打赢脱贫攻坚战,如期向党和人民交一份最好的答卷。
作 者:中共重庆市荣昌区委书记
责任编辑:马 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