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振玉,孙红美,孙 凯
(泰安市水文局,山东 泰安 271000)
随着当今社会信息化、网络化、数据化、云计算等高新技术的应用,从多方面促进了水文测报工作的良好发展,依靠信息网络化平台,我国已建成完整的水文测报系统,水情信息也能够及时、动态地更新和完善,详细的展现在各级防汛抗旱指挥平台,这对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山东省每年的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为整个雨季的主汛期,在整个汛期对于抗旱指挥部门来说,水文系统的数据测报起到了重要作用,水文数据的准确性对全省防汛减灾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诸如2019年台风“利奇马”对潍坊市的影响,台风过境途中受台风副高压影响,给整个潍坊市带来较强降水,24 h平均降水量达到了217.5 mm。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首先,防汛主管部门通过水文系统提供的各类水情数据,及时制定应急预案,快速转移群众,各大水库相继开闸泄洪,避免了水库溃坝造成次生灾害。其次,在迎战整个“利奇马”战斗中,水文测报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及时向有关部门提供各大河道洪水流量、水库库容峰值,为决策者制定应急方案提供有效依据,对防灾减灾起到了决定性作用。第三,随着信息渠道的畅通,水情资源能够有效、实时共享,省水利厅、各市水利局、水文局、防汛抗旱指挥部结合区域水文测报的实际成果,形成有效部门联动,以尽早转移潜在的危险源,降低了洪水灾害给人民群众造成的生命财产损失和人身安全隐患。
在水利工程施工中,正确的水文监测预报可对雨季施工中的河流堤坝进行调蓄、分流,以创造良好的施工环境,保证既有堤坝的安全。相反,滞后不准确的水文测报则容易造成不安全隐患。因此需要水文测报从业者认真搜集、整理、共享水文测报的实时数据,以达到资源共享,防范未然。
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各类病险水库的加固、水土保持、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等的实施,有力的保证了水利工程的健康发展。水利工程的绿色发展,保障了居民的生活,促进了社会的发展,大规模的蓄水调节、水资源平衡在抗旱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水文监测部门对水体流量、降水量、蒸发量、水情进行综合监测和预报,及时整理归纳各类数据,通过科学的分析判断,为决策部门提供了依据。保证水资源科学合理的调配,最大限度的满足民生所求,降低旱灾带来的各种不利影响,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目前,随着基层水文站点的资源整合,全省已初步形成了“以县级水文中心为主体,以乡镇服务中心为纽带,以基层测站为支撑”,架构清晰、功能完善、扎根基层的基层水文服务体系,推动了水利与水文管理融合发展,破解了水文发展与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强了对重点水功能区、水源地、入河排污口、地下水等水质监测工作,确保了水文测报工作的准确性、及时性,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科学的水文测报要求点、线、面的水文观测点布局。水文防汛站点的运行、检测、维护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建立健全联动工作机制,通过建立规章制度、岗位职责,定期与不定期的进行检测、数据分析、归纳整理、数据共享等,并结合多年水文测报的经验和历史数据,为汛前、旱灾等自然灾害做出预测。为此从业人员要加强职业操守,按照严谨的工作态度及时采集、上传、共享水文测报数据。只有水文测报资料第一时间取得,并加以整合、运用才能更好地服务社会发展、造福人类。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测报设备很难适应现在社会需求,无法实现设备间的互联互通,有时因传统设备运行期间出现诸多问题,而影响测报的准确性。因此,水文测报也需要在设施设备、软件更新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提高水文测报的自动化水平,提高测报数据的实时共享,以完善水文测报工作,提高研判准确率,为科学施测提供依据。
专业技术人员需要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技术支撑,水文测报人员应对气象预报、卫星云图,水文特性等有一定的了解和熟知,对各类数据加以收集、汇总,采用各类图表形式编制水文信息,对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干旱地貌进行合理性分析。为此,应鼓励专业技术人员不断学习,及时进行经验交流,各级部门要加强各类专业培训,以提升水文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水文测报在防汛、抗旱、民生领域都发挥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基层从业人员在工作中要不断创新,利用先进技术,做好基础资料数据的整理、归纳、分析、判断、整合、提升等工作,以取得真实的水文测报成果,服务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同时应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提升驾驭水文测报工作的水平,提高水文测报的成果质量,为防灾减灾提供技术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