敖明舒 谢凌雁 陈勰
(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云南 昆明650216)
云南沾益西河国家湿地公园地处曲靖市沾益县南端,地理坐标103°40′24"~103°48′05" E,25°33′52"~25°37′35" N,公园总规划面积1 040.49hm2。沾益西河属于珠江源头南盘江上游右岸一级支流,是珠江源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河水库为曲靖市约45万居民提供饮用水源,是重要的水源涵养区。西河湿地公园的建设对珠江源头的水生态安全及湿地生态系统保护提供重要支撑,是滇东北喀斯特地区湿地保护与资源利用的典型示范。
为了向游客展示一个“好的而且是自己的故事”,宣教中心承担着传播湿地科学知识,激发民众保护湿地意识的重要任务。西河湿地公园作为曲靖市唯一的国家级湿地公园,其宣教中心是云南省首个科普珠江源流域湿地知识的窗口。西河湿地有深厚的文化渊源,西河水孕育了丰富的生态文化,承载着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丰富历史信息,充溢着沾益人与水共存共生的自然情感、生命情趣和故乡情怀。这里湿地自然与人文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是一本生动的教科书。
云南沾益西河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是独立的湿地科普场馆,共有两层,占地面积约500m2,布展总面积960m2,位于管理服务区,紧邻沾益城区,是游客认识西河湿地的第一站,也是游客接受湿地宣教最集中的场所。
宣教中心主要的受众群体是青少年,内部装修充分考虑人体的尺度、人的感受、人的需求。具体体现在内部的墙体、展台、灯带等都采用弧形设计,象征水的元素,并保障人员行走的安全。展区转角采用退台式设计,提高了参与性。装饰材料选择天然的木材、竹材,以绿色环保为原则。最后,展台尺寸以人体工学为依据进行设计,满足青少年最佳的观赏需求。在合理化、人性化的内部装修上,布展内容的呈现是核心,表现形式是亮点。
布展设计的原则是主题突出、内容丰富、形式新颖,在实现湿地公园科普宣教目标的前提下,更多地考虑游客的参观感受,为游客创造一种愉快的、有收获的、乐于参与的体验过程,真正发挥宣教中心的价值和作用(马广仁等, 2017)。
2.1.1 讲自身故事 为展现西河湿地公园宣教中心的特色,强调西河湿地的独特性,需挖掘湿地公园的故事,而不是泛泛而谈“湿地”和“公园”的概念。湿地公园的故事将作为主线始终贯穿布展内容,让受众群体在特定的地域产生情感共鸣。故事要讲得生动有趣,需充分挖掘与湿地公园相关的自然、历史、人文以及生态资源,以故事化、形象化、趣味性等创作手法,由浅入深开展宣教系统的创作工作(耿满等,2015)。
2.1.2 故事线清晰 故事线就是为布展内容构建的框架,它要符合一定的逻辑顺序,能有效地串联各项展示内容,契合访客的情感体验,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宣教的内涵。沾益西河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布展设计以时间为轴线,展示各历史阶段人们与西河的关系及其认知,以及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历程。一个结构清晰的故事线,要有支撑的故事单元,包括相应的历史事件、文化遗产和生活场景等。
2.1.3 延展化设计 湿地宣教中心投资建设成本大,布展内容一旦确定,较难修改,这也是宣教中心一直面临的挑战。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沾益西河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采用延展化设计理念,即:运用多媒体来呈现科普内容,以便于修改和更新,实体设施仅作为媒介,不参与科普内容的表达。如在本案例中,在展示湿地公园全貌的沙盘模型的顶部,运用了6 台投影仪融合成一个数字通道,生动地展现科普内容,这是“智慧化”设计的亮点。
2.2.1 空间设计 宣教中心的空间设计是布展内容的重点,空间设计需基于宣教的主题和故事线,从三维的物理空间来阐述各展区的比重和构成。宣教中心的空间设计有多种方式,按类型分为常设展区、临展区、多功能厅、互动活动区、管理服务区等;从不同角度进行布展空间设计,目的是为了展现布展内容的空间构成。
沾益西河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常设展区是宣教中心的核心主体,所占面积最大,展示内容丰富、系统。多功能厅为270°沉浸式观影厅。互动活动区设置了自然教室,它是沾益区青少年开展湿地课堂教学的场所,将无形的科普变为有形的课堂。西河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分为第一展厅和第二展厅;根据内容分为主题一展区、主题二展区和其它展区,不同宣教主题的展区之间还有合理的承接。
2.2.2 主题设计 宣教中心的主题是湿地公园故事的主旨,是宣教内容的灵魂,要结合湿地公园的资源特色来确定,其内容设计需契合人们从感性到理性的认知过程。
西河湿地最动人的故事是西河的生命故事,这是千百年来人与水自然相处而发生的故事。通过对西河湿地自然特点及人文内涵的梳理挖掘,提炼出“一河清水纳珠江”和“万般湿地育生灵”两大主题。
(1)“一河清水纳珠江”主要讲述西河的“水”的故事,展示西河水系的历史变迁、沿河文化、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历程等,通过调查、收集、提炼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地方资源,再现西河湿地的发展历程以及人们对西河观念的改变,让受访者从感性上了解西河湿地,从情感上与西河湿地建立连接,让西河湿地保护的思想深入人心(图1)。
(2)“万般湿地育生灵”主要是湿地科普的相关知识,湿地科普知识要紧扣湿地公园的特点,注重减少“常识”的分量,增加科学的内涵,并尽量用青少年的语言去表达。通过湿地知识的科普,达到高层次的宣教目标,这一阶段更多是理性受教,但内容要生动有趣。
2.2.3 故事线设计 清晰完整的故事线是科普路线的合理构架,故事线要符合受访者的思维方式。知识点贯穿在宣教中心的故事线中,并将宣教资源清单中的相关资源由浅入深地嵌入故事线的不同情节,形成具有起承转合的讲述线索(马广仁等, 2017)。
图 1 一河清水纳珠江Fig.1 A river of clean water catches the pearl river
表1 沾益西河国家湿地公园宣教中心故事线设计Table 1 Story line design of Zhanyi west river national wetland park
通过资料搜集和梳理,西河湿地公园宣教中心展区共涉及37 个知识点。西河湿地公园宣教中心的故事线以时间为节点,记录人们依赖西河、利用西河、与西河和谐相处的历史过程。宣教中心的故事线符合“我们能为湿地做什么”到“湿地对我们的馈赠”再到“湿地与我们和谐相处”的逻辑(表1)。
湿地科普的主要对象是青少年群体,表现形式应具有吸引性和互动性,尤其注重融合运用声、光、电展示以及互动游戏,激发青少年探索湿地的兴趣。
2.3.1 动态展示 动态展示通过“五感”体验设计,全方位地调动人们的感官,运用体感互动、布展色彩、灯光等营造多样化的氛围,鼓励来访者动手、动脑、动情去体验,引导他们在参观中学习。动态展示改变了静态的展示空间,打破拘谨呆板的静态格局,形成动感景象,生动展示湿地公园独特的人文景观及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如在宣教中心的湿地水底世界、一条河的四季、湿地食物链等(图2)。
图 2 湿地食物链Fig.2 Wetland Food Chain
2.3.2 静态展示 静态展示以信息传递为主,如展板、沙盘、标本、查询屏等。静态展示的科普内容呈现是核心,要挖掘最有特色和价值的科普内容,激发来访者的兴趣。虽然静态展示的形式相对比较固定,但展示内容新奇、故事动人,同样可以打动受访者。如在交互式电子查询屏中,不仅展示动植物名录,而是用心提炼每种动植物最具特色的知识亮点,并用漫画形式表达。湿地公园的建设历程展示,可设计成照片墙,让人们生动地感受到湿地公园的变化。
2.3.3 互动展示 互动展示区别于动态展示,更多地鼓励人们去探索和思考。如:制作一些湿地动植物有趣的器官或组织模型,让人们动手去了解湿地生物,是整个布展中最有趣味的展区。西河湿地互动展示区的“湿地放大镜”展区最具特色,如:制作渴望氧气(气生根模型)、漂浮的秘密(水鳖叶片“气囊”模型)、大力王莲(王莲叶背部支撑体系模型)、蜻蜓之眼(复眼)等,深受青少年喜爱。
总体而言,完善的湿地公园科普宣教体系能使游客与湿地资源间建立关联,提升人们的环保意识,促进湿地生态、文化的协调发展(朱漪等, 2018)。体系合理、主题鲜明、形式创新的湿地宣教中心是人们认识湿地公园的综合平台,它是对户外标识牌等基础宣教设施的提升和深化。宣教中心要成为大众化设施,发挥其作用和功能,就要让每个游客都能走进宣教中心,都能有所收获(刘红霞等, 2016)。宣教中心的布展要以提升生态保护的认同感为目标,使其真正有效地从宣传、教育、参与、意识4 个层面递进式地宣教,促进国家湿地资源的保护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