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制教育传统追溯——英式书院的起源、特色与现代传承

2020-01-06 20:43
湖南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英式书院育人

宋 珂

书院制教育传统追溯——英式书院的起源、特色与现代传承

宋 珂

(湖南科技学院 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南 永州 425199)

现代大学书院制教育主要源自早期的英式书院制度,因此探究英式书院的起源主要有助于我们追溯和理解书院制教育的历史由来,为研究与应用书院制教育提供理论基础。英式书院在继承与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自由教育为育人理念、导师制为育人手段、社群生活为育人载体、隐性教育为育人文化的教育特色,并对美国大学的教育发展和现代大学书院制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

英式书院;自由教育;导师制

一 英式书院的起源

“英式书院”是一种世界内广泛应用的融教学、科研、住宿、文化生活为一体的书院组织[1]。这种书院组织萌芽于法国巴黎,后在英国的牛津和剑桥大学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因此冠以“英式”之名。有关“英式书院”的中英文表述有很多,如“college、residentialcollege、house、hall”或是“书院、住宿书院、学堂和屋舍”等。港澳台地区多统一译为书院,如香港大学的新亚书院、崇基书院;澳门大学的张昆仑书院和霍英东书院;台湾政治大学的政大书院及东海大学的博雅书院等,都是践行英式书院理念的成功范例。“英式书院”是西式教育的舶来品,在概念上不同于我国融教育、讲学、议政、藏书于一体的传统古代书院,与今日高校内负责教学的学院在功能上也有所区分。

“英式书院”最初的雏形为贵族资助贫困学子的寄宿屋。当时的大学并没有固定的教室和宿舍,教学活动主要集中在教师所租赁的屋子里进行,学生则需要自行解决住宿问题。因此,年轻的大学生们各自结伴自发形成了学者社群,这种学者社群的聚集便是书院的起源。大学生们一起向当地居民租赁房屋,居住在一起,并进行自我管理。这种自我管理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即对内事务与对外事务的处理。对外,学生团体负责人可代表学生就房屋租赁及学费等问题与屋主和教师进行商讨;对内,学生在教师行会的指导下共同商定和执行寄宿制度和规约。学者社群带领下逐步形成的寄宿屋解决了大部分的学生住宿问题,但仍有两类学生没有入住寄宿屋。一类是家境富裕的学生,拥有足够的经济实力独自租赁或者购买房屋居住,另一类则是家境贫寒的学生,无力负担寄宿屋的费用,只能借住在当地好心的居民家中阁楼或者其他条件恶劣的场所。这种方式虽然为学生缓解了住宿的经济压力,但分散居住的学生们实质上不利于大学的统一管理。

统一管理的前提就是需要统一住宿,随着大学组织架构和规章制度的逐步完善,大学竭力促使游离在寄宿屋外的学子回归集体。一方面,针对贫困学子的住宿问题,中世纪大学将市政当局的经济资助以及私人捐助,用来资助贫困学子。捐赠款项一般用于租赁或修建新的屋舍,并委托大学教师统一管理,于是便形成了寄宿书院。书院成立之前,学生们已经遵照习俗,自发地建立了学者社群,并有了临时的公共居所。捐助资金的出现,让这些临时租赁的场所变得永久化、正式化。另一方面,相对稳定和雄厚的捐助资金也使得寄宿书院的功能日趋完善,原先单独居住的富家子弟也愿意支付膳食和住宿费进入寄宿书院居住[2]。贵族及富家子弟的入住后,他们对书院的功能、设施及管理制度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因此,原本因受捐赠而修建成的救济院或是租赁而来的公共厅堂(即英式书院的前身)进一步发展,从12世纪末巴黎大学的捐赠人始建的寄宿式书院,到13世纪下半叶其流传至牛津和剑桥,逐步发展成为设施完善、理念独特的英式书院。

二 英式书院的教育特色

英式书院的形成过程与书院教育核心思想的逐步发展赋予了英式书院不同于大学或系部的功能,并逐渐形成了书院自身的教育特色。

(一)以自由教育为育人理念

英式书院从最初只满足于住宿的功能性寄宿场所,到逐渐成熟文化内涵丰富的英式书院,其内在的价值需求和核心思想逐步得到升华,并在历史的发展中渐渐形成了以自由教育为核心的英式书院教育观念。[3]理解英式书院教育观念,有助于帮助我们了解英式书院教育模式下,希望培养什么样的人。

1.创始阶段:贵族精英。在19世纪科学主义兴起之前,为发展智慧和塑造人格而进行的古典。一直是西方大学人才培养的核心,也是英式书院教育模式的理念根基。古希腊时期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的自由艺术教育(LiberalArtsEducation)被认为是自由教育思想的起源。[4]亚里士多德把人的生活分为“鄙俗”和“高尚”,并认为拥有高尚生活的自由人,应该接受自由教育,即超越生存需要,以人的理性和其自由发展与德性的完善为最高的教育目标。“鄙俗”之人则对他们实施限制性的职业教育和专业训练[5]。这种观点也使得亚里士多德倡导的自由教育理念成为一种典型的精英主义教育观,并深深影响着英式书院的教育传统。

2.工业革命:完美绅士。16世纪,秉承古典文明的精神,英文形式的liberaleducation概念开始出现,并在18、19世纪演变为英国最有影响的一种教育学说博雅教育。在这一时期的英语世界中,liberaleducation指的是面向绅士阶层的、非专业性的、文雅的教育。纽曼在《大学的理想》中提出“大学是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意味着大学的目的是理智的而非道德的,亦要重视知识的传播和推广。也就是说,给学生提供一种“自由教育”才是大学的主要目的,学生不是被动接受零碎的知识片段,而是在广泛的背景下培养和学习未来可以从事任何学科的研究能力,并成为具有“哲学习惯”的绅士[6]。牛津与剑桥这两所大学的各大书院成为了这种教育理念的承载者,因此19世纪牛津和剑桥大学的历史学家把书院称为绅士俱乐部。

3.近现代:社会全人。随着民主社会的发展和市场经济的扩张,英式书院在近现代时期的教育精神开始落脚到自由、博雅与通识教育上。书院不仅关注学术的学术训练,还强调学生深入社区生活,从而培养道德情操,塑造美好人格,成为全方位人才。如美国大学在继承英式书院教育传统和自身所提倡的“全人教育”(educatingthewholeman)基础上,使得书院教育成为塑造现代社会自由品格与公民人格的重要途径;香港中文大学创建了亚洲第一书院,其书院制融合了中国古代书院和西方住宿学院的文化精髓,还形成了成熟的导师制、完善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润物细无声的非形式教育以及充满人性关怀的全人教育理念。

(二)以导师制为育人手段

导师制随着书院制的出现而诞生,始现于14世纪的牛津大学。1379年,威廉·威克姆在牛津大学建立新书院,并首次实行付费导师制[7]。他将对院内学生的指导和教育任务分摊到了院内所有年长的教职工,并付给他们书院特别津贴。此后该种模式一直被牛津、剑桥及许多大学在书院中运用,是书院制教育中的重要手段。导师又分生活导师与学术导师。生活导师一般是与学生年龄相近的青年教师如在读博士生或硕士生,他们可以从生活上为本科生提供全面而直接的帮助,如书院活动组织、学生书院生活帮助等;专业导师则由学院或系部的教授担任,主要负责专业学术指导。生活导师进驻书院与学生同住,与学生朝夕相伴,形成良好的沟通交流环境,专业导师则通过学术讲座、导师午餐等对学生进行辅导。导师制超越了大学的普通师生关系和普通教学手段的功能,它将学生和导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成为了一个逐渐影响学生的过程,对于学生的品格塑造、兴趣培养及生活习惯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导师制看似与学生的成长成才培养并无直接相关,但这恰恰成为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基础。学生通过与导师的交流,从导师的教诲中领悟知识,并且学会带着批判精神从事学习和研究,学生在这之中逐渐成长,并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最终达到心灵和精神的契合。在这基础之上,学生的个人修养、知识储备、表达能力、性格塑造及成熟品质,都将是未来自我发展的助力。”[8]导师制对学生的影响,更像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

(三)以社群生活为育人载体

英式书院采用的是混住模式,即不同专业和年级的学生被分入书院。新生入院时将填写住宿申请表,上面包含个人的兴趣、爱好、作息时间及学习习惯等。书院将根据学生填写的信息,最大程度为学生分配合适的室友。在剑桥大学,每所书院的学生都来自不同系部、不同专业,他们的社会出身、政治立场和宗教信仰也不尽相同。书院学生的分配方式也整个剑桥大学变成了一个大熔炉,不同的思想在这里碰撞出奇妙的火花。书院在内部管理上是一种以书院社群为单位的自治管理制度。英式书院作为一种“民办公助”的办学机构,其捐赠人并不直接管理书院,而是将管理权委托给书院,实行书院自治,即由书院组成管理委员会,主要负责制定书院章程,决议重大事件。管理委员会结构内一般包括书院院长、书院导师、行政人员及学生代表。其余另设一些功能性组织如学术委员会、膳食委员会等。书院内部成立学生委员会,可参与制定书院规章、设计书院院徽及标语、独立组织书院文化活动、向书院学生提供咨询、向书院管理提出意见等。书院在功能上与制度上与教学学院或系部并存,并形成互补关系。教学学院秉承专业教育理念,负责教授学生专业课程、制订教学标准和学术规范及公共专业学术讲座。书院则以自由教育为核心,负责提供教学课堂以外的通识教育,为学生提供课外的帮助与辅导,为学生提供交流、共享、服务等多元环境,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成长。

(四)以隐性教育为育人文化

英式书院强调隐性育人,书院内的硬件设施、文化氛围、书院活动等都在潜移默化地帮助塑造学生品格,培养学生独立个性和集体荣誉感。著名挪威城市建筑学家诺伯舒兹曾于1979年提出“场域精神”这一概念,落在英式书院里,可解读为书院带给人的认同感与归属感。书院的建筑和景观蕴含着书院的灵魂,能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书院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及情感等,是一种隐性教育。英式书院很好地践行了这种隐性教育模式,如四方形的书院建筑风格为学生提供一个社交育人的良好场所,营造了一个尺度适宜,适合学生有效交流的生活和学习环境。最为典型的是牛津早期书院的代表作“默顿书院”,其建筑模式以书院教堂为中心形成了一种“四合院”的模式,内部包含唱诗堂、祭衣室、书院餐厅、学生和老师的起居室、图书馆等建筑,功能齐全,满足学生日常学习与交流。[9]书院的景观亦能对学生产生隐性的影响,诸如牛津与剑桥等古典大学中百年不易的书院名称、古老的书院建筑、历史悠久的书院历史、得以传承的院歌、院徽及院刊等,都在默默地影响着学生的思想观念、价值体系及道德情感。此外,丰富多彩的社交文化活动,也在无形中锻炼学生的社交礼仪、沟通技巧、文艺素养及领袖能力等。一方面,书院筹办大量学术讲座、讨论会等学术活动,加强专业导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另一方面,生活导师配合书院规划,为学生的体育、文艺和饮食起居等非学术活动贡献力量。比如哈佛的语言圆桌会议和耶鲁的院长下午茶,还有以个人兴趣为主旨的社团活动亦或是书院间的体育竞赛等。这些活动使得书院内的学生有了更多的互动交流,增长了学生的见闻,塑造了开朗的性格和包容的心态,更树立起合作分享的意识和集体荣誉感,通过独特的大学生活方式达到人格养成和智识增长的目的。这样的隐性教育成效无法像学业成绩一样以分数或绩点的形式直观体现出来,而是在学生内心萌芽、成长到逐渐成熟,逐步伴随在学生未来的自我成长成材过程中。

三 英式书院的现代传承

英式书院始于法国巴黎大学,兴于英国牛津与剑桥大学。在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中,英式书院不仅推动了英国高等教育史的发展,更对后来的欧美国家及亚洲高等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19世纪末期,美国芝加哥大学和普林斯顿大学开始引入英式书院教育模式,至20世纪初,美国大学内掀起了仿照牛津住宿学院体系建造寄宿制书院的热潮。在此期间,以自由主义为核心的英式书院教育理念曾不断遭受“科研高于一切”的美国高校理念的质疑甚至一度停滞,直至20世纪60年代,随着美国社会和高等教育的大争论,英式书院教育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此期间至少44所书院在美国成立。至20世纪60年代末,美国高校的“群聚学院”运动兴起,旨在将住宿制书院作为主要组织模式,创建小而精的美国高等教育机构联盟。从亚里士多德的自由人教育再到纽曼的博雅绅士养成,自由教育一直是西方教育传统的主线。美国大学创造性地继承与发展了英式书院的自由教育理念,在推崇开放民主的社会背景下及塑造文化公民身份和技术公民身份的基础上,提出了自由教育应当直面现实生活和社会需要的新观点,即注重实践应用价值和宽广知识根基的“通识教育”(GeneralEducation)理念。美国大学将高深的科学研究和专业化的学术工作,嫁接到根基宽广的自由教育课程之上。美国大学认为,无论一个人从事何种职业,自由教育都将使得其个人以及整个社会获得益处。

在亚洲地区,港澳台高校也在进行书院制教育的实践。香港中文大学最初是由新亚书院、崇基学院以及联合书院这三所书院组成。在之后的几十年内,截至2007年,又先后成立了逸夫、晨兴、善衡、敬文、伍宜孙以及和声等6所书院。其书院借鉴欧美高校书院制和住宿学院“导师制”的做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导师制。如同牛津和剑桥大学书院的导师,香港中文大学书院的导师具有双重身份,他们既属于书院,又属于专业学院;在开展形式上,以师生之间的亲密接触、交流和指导为主,强调导师对学生的引领作用[10]。

澳门大学建立了十所住宿式书院,成为亚洲最大的书院体系,通过书院式的社群生活实现其社群教育的目的。澳门大学书院强调博雅教育,意在培养学生软实力。澳门大学书院内活动围绕健康生活、人际关系和团队合作、领导与服务、文化参与,以及具有全球视野和国家情怀五个方面开展,通过系统化学习规划,利用所有课程、计划、活动等体验式学习方法,让学生达到以上能力要求。

台湾地区的书院十分注重隐性教育,重视书院精神的培养和书院文化建设。台湾的书院大多都有悠久的历史,并且在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和人文精神。如:国立清华大学的书院分别以厚德、载物及天下命名,以响应国立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铸成清华君子”的办学理念。台湾东海大学博雅书院效仿中国古代的“六艺”,从礼、乐、射、御、书、数六个角度规划书院活动,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台湾大学大学将校内学生宿舍统一命名为“大叶四肯书院”,通过书院制度的建设与推广,培养学生“肯学、肯做、肯付出与肯负责”的四肯精神。台湾高雄医学大学的高医书院规划小组将书院分为五个主题书院,即:济世书院、传习书院、怀爱书院、日新书院以及厚生书院,意在深化医学人文内涵,落实高医书院“尊重生命,追求真理”的核心价值。这些特色鲜明的书院精神使得学生们更好地凝聚在一起,积极探索个人、社会和世界,并且互相学习、彼此激励[11]。

此外,我国内地大学也在积极进行英式书院的本土化实践。清华大学和复旦大学最先创立了新雅书院和复旦书院。西安交通大学自2005年起试行书院制学生管理模式,苏州大学创办“敬文书院”等。华东师范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及南方科技大学等高校近年也在不断探索书院制,并因地制宜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书院教育。2014年7月,高校书院联盟成立。

回顾英式书院制的起源,我们可以总结,英式书院在继承与发展的进程中,逐渐形成了以自由教育为育人理念、导师制为育人手段、社群生活为育人载体的教育特色。自由教育旨在教会学生学会解放、协作和创新。通过想象和怀疑,加之努力的工作,使得学生能够重塑自我、重整社会。专业课程教育教会的是学生的职业技能,而自由教育是使得学生在掌握职业技能以后,学会创新的思维、具备举一反三的能力,为整个工作生涯增光添彩。导师制的核心价值在于教会学生如何独立思考,能够鼓励学生积极主动而非消极被动的形成多种至关重要的能力,其中包括自主学习、独立精神和批判分析等。社群生活使得书院成为了一个以生活为核心的文化共同体,这既源于寄宿书院最初的基础功能,又是英式书院教育理念的践行载体。在这个文化共同体上,英国的古典主义民族精神得以传承、隐性育人及社群教育思想得以实现。英式书院的组织模式、人性尺度以及交流平台,其目的都是促进学生智识水平的提升和社会化程度的发展。尽管学界对于英式书院的当代价值仍然有所争议,但英式书院的教育传统历经启蒙思想和工业革命的洗礼,已经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理念、文化和制度。对于现代大学教育发展改革及书院制的探索与发展,英式书院教育传统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邓磊,杨甜.古典大学文化生活的现代续延——英式住宿学院的缘起、承继与启示[J].高等教研究,2013(9):89-94.

[2]涂尔干.教育思想的演进[M].李康,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151;155.

[3]杨甜.英式书院教育的演进及其现代价值研究[D].西南大学,2015.

[4]沈文钦.西方博雅教育思想起源、发展和现代转型:概念史的视角[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5]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全集:第8卷[M].苗力天,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6]约翰·亨利·纽曼(JohnHenryNewman).大学的理想[M].徐辉,顾建新,何曙荣,译.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7]徐辉,郑继伟.英国教育史[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93: 46.

[8]AbrahamFlexner. Universities: American, English, German [M].Oxford:OxfordUniversityPress,1930:225;218.

[9]杨甜.英式书院教育传统及其现代价值[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7:78.

[10]刘阳,宋永华,伍宸.再论书院制——英、美及我国香港顶尖大学书院制模式比较及其启示[J].高等教育研究,2018 (8):107.

[11]金晶,张勇.台湾书院制“全人教育模式”探微[J].人力资源管理,2014(12):13-14.

G51

A

1673-2219(2020)06-0056-04

2020-01-06

湖南科技学院科学研究项目“三全育人背景下书院德育教育研究”(项目编号20XKY042)。

宋珂(1993-),女,湖南衡阳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书院教育。

(责任编校:周欣)

猜你喜欢
英式书院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朵云书院黄岩店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基数词的构成及读法
英式下午茶
英式/美式词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