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莺英 王春花
种植过程是幼儿亲近自然的过程,也是幼儿关注、关爱生命的天性得以展现的过程。“蒙芽”课程来源于幼儿园种植活动,是幼儿园的特色课程,是课程回归自然、珍视生活独特价值的体现,是提升教育质量的抓手。“蒙”是启蒙的意思,“芽”既意指幼儿,又寓意植物发芽;“蒙芽”既指生长的状态,又含教育的蕴意。“蒙芽”资源作为影响幼儿经验发展的因素,是引导幼儿活动,优化幼儿园课程的重要保障。
1.深入贯彻课程游戏化精神的需要。开展“蒙芽”种植特色课程项目是践行课程游戏化精神的举措之一。
2.优化幼儿园园本课程的需要。幼儿园充分利用“蒙芽”资源,把资源融入幼儿一日生活和主题活动,从而丰富幼儿经验,优化现有课程,逐步形成幼儿园“蒙芽”特色课程。
3.满足幼儿学习与发展的需要。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為基础,幼儿园的活动重点不是教师准备教授什么,而是准备让孩子做什么、获得怎样的经验、为孩子的行动创设怎样的环境和条件。“蒙芽”资源引发的“蒙芽”种植活动,能给幼儿带来多样化的活动、多方面的经验,最大限度地支持和满足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有利于幼儿的成长。
本项目以“亲近自然、开放互动、快乐体验”为宗旨,以幼儿的主动学习为基本价值取向,以幼儿经验的联系和延续为基本线索推进工作。
1.成立自上而下的项目小组。中心层面成立引领组,幼儿园层面成立推进组,年级组层面成立实践组,从上而下层层落实各项举措,有效推动研究的进程。
2.打造“四生相长”的“蒙芽”基地。在原有“蒙芽”基地的基础上,我们又投入十多万元改造生态园,基于“生活、生态、生命、生长”元素,从空间布局、功能划分、种植规划等深入思考,让环境再优化,活动再多元,让幼儿在多样化、多方式的四季种植活动中获得全面发展。
3.整理多元融合的“蒙芽”资源。我们进一步梳理资源,挖掘资源的多种教育价值,同时补充缺失的部分资源,让“蒙芽”资源更加丰富。
4.开展“全收获”理念种植活动。种植的核心是让幼儿获得新经验。教师对话幼儿,深入挖掘“蒙芽”课程资源,寻找资源与幼儿经验的连接点,优化“蒙芽”活动设计和指导策略。同时,我们完善三级课程审议,关注对蒙芽资源、幼儿经验的审议,提高“蒙芽”课程的适切性。
5.坚持问题导向的实践研究。我们形成了“中心—园部—教研组—班级—家庭”五级研究梯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现场式教研,解决实践问题。
(一)儿童本位、生态互动——建设要点明晰
经过近一年努力,“蒙芽”示范基地初具规模,在建设的过程中,逐步明晰了“儿童本位、生态互动”的建设要点。在这要点下建设的“蒙芽”基地较原来在整体架构上更加合理,有了更为清晰的功能区划分,如体验区、动物饲养区、“蒙芽”生态区、花圃果园区等。空间布局上更加精致,给幼儿以美的享受、艺术的遐想。资源引入更加丰富,增加多种可对比观察的植物以及季节特点突出的植物,能更好地支持幼儿的学习。
(二)资源用活,经验对接——行动方向成册
在资源地图、资源手册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梳理与盘点资源,以“全收获”理念为指引,挖掘资源的多元价值,结合《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梳理各年龄段在种植活动以及种植活动衍生的相关活动中幼儿的核心经验,开发各类用活“蒙芽”资源的相关活动,从而形成了资源行动手册,以及“蒙芽”课程开发建设方案。
(三)碎片链接,调整优化——“蒙芽”课程形成
通过集体审议,我们不断调整和优化实践中碎片式的“蒙芽”活动内容,不仅优化了活动内容,将开展的活动渗透到现有课程,融入日常活动,还全方位多角度进入幼儿一日活动,进一步充实和优化现有课程,形成了比较完整的“蒙芽”主题活动课程集。
(四)浸润“蒙芽”,同生共长——个性化发展凸显
在项目实践过程中,幼儿、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师尊重幼儿兴趣,为幼儿搭建个性化学习平台,多样化的活动激发了幼儿自主探究、自主创造潜能,“蒙芽”环境设计打造有幼儿的身影,打造好的环境又支持幼儿的学习,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合作能力、规划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都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同时,教师在实践研究中,从关注自身的教到关注幼儿的学,教育理念不断更新,课程意识不断增强,有效支持幼儿学习的能力不断提高。
对种植的关注就是对生活的教育价值的认可,在种植中学习也就是在生活中学习。农村幼儿园开展种植活动,贴近孩子生活与经验,有着地利人和的优势。“蒙芽”资源开发与课程优化实施是幼儿园课程园本化的有效举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