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泓臻
[摘 要] 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教育管理带来了契机,在大数据时代,改变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有利于实现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智能化。目前,各高校逐步构建起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教育体系,但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滞后,内容立足目前高校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提出通过建立线上线下统筹管理监督模式、实行多层次的培训制度,推进智能化评价体系构建大数据背景下以现代化教育思想为指导的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
[关 键 词] 教育信息化管理;大数据;高校教育管理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 G64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204-02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及管理现状
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引领着各行各业的发展,也催生了“云教育”“知识付费”等教育传播新渠道,为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实现个性化教育带来了新的可能。
近期,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面向全国高校免费开放2.4万余门在线课程,并制定在线课程学习学分互认与转化政策。不少高校自发免费提供优质的在线课程和学习资源:清华大学出版社开放“文泉学堂”知识库;“北大博雅讲坛”App开放知名教授的讲座视频资源;北京外国语大学外语在线学习平台开放外语课程……“云课堂”是高校借助大数据建立教学管理的新模式,实现了“线下课堂”到“线上课堂”的融合和迁移,展现了教育管理的协同性和开放性,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驱动下逐步构建起面向未来的智能化教育体系。
在线下线上融合的过程中,教育信息化管理在教学的各个环节能够满足基础的服务,但也反映出了管理人员的信息素养参差不齐,信息技术普及不到位,信息化管理水平相对硬件设施较为滯后,信息基础设施闲置等问题,对校园的信息化建设没有起到优化和推动作用。
二、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特点
作为扩大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的“推进器”,教育信息化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校利用大数据实现管理的信息化、规范化和智能化,但在大范围使用线上教学进行大数据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暴露了高校在引入信息技术时对教育信息化管理的狭隘认知,旧式管理思想依然占据主导地位。
(一)管理人员驾驭技术的能力与信息技术的错位发展
当前,教育信息化建设方兴未艾,但大部分高校管理人员运用数字技术能力固着化,对于教育管理信息化浅显地理解为多媒体等设备的运用,忽视了管理技术深层价值的开发,将主要的精力放在课程资源、硬件设备、软件的引入购买方面,对设备或系统的功能不能全面的掌握和运用,从而导致资金和资源的浪费。不少高校教师将教育信息化作为负担,不能积极适应教学模式和管理学生方式的转变,阻碍了信息技术从影响教育发展的外生变量成为引发教育深层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的转化。
(二)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培养机制不健全
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的优势,还需实现信息化教育管理观念与信息化技术的实践相结合,信息化手段从“用起来”到“用得好”转变。目前教育管理部门的培训较为传统,培训内容多以理论为主,在学习高校教育管理的经验时也大多停留在了解信息化教学的硬件设施和教学举措方面,缺少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应对信息化教育的管理技能培训。
教育信息化管理的最终目的是让多元主体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数据库平台提高教育管理公信力和效率,因此健全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的培养机制,在促进管理人员的教育理念更新的同时,也要培养与信息技术有关的采集、分析和管理技能,不再让技术成为管理者的困扰,束缚住教育管理的灵活性。
(三)管理部门缺乏个性化服务
教学的正常运行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点,规范统一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评定标准可以培养学生基本的专业素养,但也在无形中制约了部分优秀学生的个性化发展。目前大部分高校的信息化管理停留在学籍、考试成绩、课堂影像等管控方面,忽视了用大数据更好地服务学生,引导学生、精细化管理学生的重要意义,因此依然没有摆脱中国传统教育培养的“高均值、低方差”的人才培养结果。
基于网络环境的教学模式、管理方式必然产生重大变化,信息化管理学生包含了对学生学习、生活、就业全方位的指导,通过学生数据分析个体性和差异性,向学生推荐更多的相关信息和有关数据,以知识和信息的开放性、创新性、多元化满足学生成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也会根据数据对学生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早期预警,在完成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到达培养拔尖人才的目的。
三、运用大数据进行高校教育管理的新途径
(一)建立线上线下统筹管理监督模式,打造个性化的“翻转课堂”
如今高校利用大数据在选课系统、学生评教评学等方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提高了教育管理的科学性。但高校管理者更为广泛地还是利用传统的管理手段进行教育管理监督,还没有将大数据技术有效地融入管理之中。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管理服务模式,具体观之,一方面要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以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兴信息化技术,将教学、科研、管理和校园生活进行充分融合,依托教务处的学生学籍、成绩,图书馆借阅数据、智慧教室的监督记录等大数据中获得学生教、学、评、测的全链条信息,开发利用好信息管理系统,做到各部分工作能够高效协调,逐步实现动态监管、有据可查,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培养方案,利用大数据的分析提供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或延展学习内容的优质教育,领悟到学习的愉悦,实现学生本真性、全面性的发展,让学生具备跨专业学习和自我管理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通过传统线下管理与基于大数据的线上管理,让学生有参与管理的机会,让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改变传统单向的授受过程,实现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平等交流。
大数据促进教育管理理念从“管理”到“服务”的转变,通过科学的互动设计和灵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学习热情,形成多边互动的学习共同体,针对每一位学生建立个性化的“翻转课堂”,构建了新的教育秩序。
(二)实行多层次的培训制度,提升教育管理现代化水平
养成师生数字化教与学的习惯,实施因材施教、个性化学习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一是对教育管理队伍、任课教师开展多样化的培训。面向教育管理队伍普及教育信息化知识,从教育信息化发展、日常教学信息管理、教学信息化建设和改革等多方面形塑教育管理现代化素养,使管理人员能够充分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完成信息交互和资源共享,为教育方式的变革提供重要支撑。二是转变教师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培养任课教师的“混合式教学”能力,根据教学目标,灵活采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和课堂管理,实现教学的服务性和科学性,同时,利用大数据,完善教师培训、交流、奖励落实各项机制,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从教积极性。三是培养好学生数字化学习的习惯,从被智慧教室管控的到课率、出勤率到学生课后回看视频资料的审阅上课的学习行为进行跟踪分析,从强制性完成作业逐步养成在完成目标学习任务后,到能够自主使用信息化手段延展学习内容的习惯……通过信息化平台掌握学习行为规律,增强自我管理能力。
大数据促进教师、学生的发展培养从“碎片化”到“网格化”的转变,通过多层次的培训制度进一步提高学生自我教育和教师管理能力,让多元主体借助信息化平臺完成自己的“成长记录”,深化教育领域的“放管服”改革,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教师对课堂的管理热情和学生自我管理的动力,不再是简单的“大数据+管理”,而是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实现信息技术和教育的深度融合与创新。
(三)推进智能化评价体系,树立高校“新公共管理”理念
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需要系统地规划和建设线上教育资源平台以及相应的教学评价机制,借鉴德国高校的教育管理变革经验,树立 “新公共管理”理念。
一是在对教师的评价方面,根据学生的需求和满意程度等进行教学指导和绩效考核。针对不同的课程类型,融合云智慧教室的课堂录像和出勤率等数据,从学生、督导专家、教学管理人员的角度建立完备的评价体系。鼓励学校录制名师课堂等音视频资料,共享到学校的学习公共平台,点击量和下载量较多的音视频资料可作为教师年终评优考核指标之一,而对教师的评价反馈也可以更好地满足学生主体的发展诉求,提高教师的教育水平。二是在对学生的评价方面,积极深化学校、社会机构和图书馆之间的合作,打破高校的信息孤岛、数据壁垒和“烟囱系统”,实现优质资源整合与共享,释放社会力量参与高校重塑教育生态的潜力,通过学分互认的方式促进学生的交流,师资力量的共享,逐步构建区域性的教育一体化,如长三角教育一体化以开放性教育推进“新医科”建设。推进高校实践课程与企业合作平台建设,实现就业信息的实时分享和深度融合,从“重知轻能”到“知能合一”转变。三是在高校对内自查、自评、 自纠,和对外横向关联比较时能够以大数据平台为支持进行智能化评价,促进高校之间的学习和决策的科学化。
大数据促进教育评价体系从“静态化”向“动态化”转变,智能化的评价体系对于持续深化教育教学制度改革,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淘汰“水课”,打造“金课”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英]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大数据时代[M].盛杨燕,周涛,译.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13.
[2]于莉.大数据思维在高校教学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管理,2018(8):28.
[3]梁成艾,黄旭东.德国高校教学管理之变革过程的创新与启示[J].学习与探索,2018(5):26-31.
◎编辑 曾彦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