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维娣
[摘 要]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主观幸福感逐渐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研究采用问卷法对杭州高校1031名学生进行现状调查,探讨性别、年级、专业类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等维度下大学生幸福感,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幸福感均有显著差异,是否独生子女、不同家庭所在地大学生幸福感总分均无显著差异,部分因子上有显著差异。
[关 键 词] 大学生;幸福感;心理健康
[中图分类号] G44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170-02
一、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幸福感逐渐成为衡量人民生活质量的—项重要指标。大学生是社会的重要群体,随着和谐社会建设,大学生心理问题日益复杂,大学生幸福感也逐渐受到社会关注,基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联,此类研究也不断深化。本研究旨在关注大学生的幸福感,提高大学生的归属感,为增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起到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杭州市高校大学生1031名,其中男生456人,占44.23%,女生575人,占55.77%。大一学生458人,占44.42%;大二学生255人,占24.73%;大三学生159人,占15.42%;大四学生109人,占10.57%;大五学生1人,占0.1%;研究生49人,占4.75%。专业文学290人,占28.13%;理学349人,占33.85%;工学201人,占19.5%;农学7人,占0.68%;医学180人,占17.46%;艺术学4人,占0.39%。独生子女405人,占39.28%;非独生子女626人,占60.72%。城镇400人,占38.8%;乡村631人,占61.2%。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国内段建华的修订版[1]。本研究主要评定总体幸福感和6个幸福感因子,6个因子为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悦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和松弛或紧张(焦虑)。本研究通过考察5个统计学变量:性别、年级、专业类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所在地,评定大学生幸福感,得分越高,主观幸福感越强烈。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使用问卷星进行在线数据收集,使用统计学软件SPSS 21.0进行数据分析。
三、研究结果及讨论
杭州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平均分75.33,处于中等水平,与部分地区大学生幸福感程度相近[2],比部分地区大学生幸福感强烈[3]。表1表明:不同性别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P<0.05),在松弛与紧张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1)。女生幸福感比男生低,这可能是男女思维方式、性格差异所致,女生思维相对偏感性,较敏感,性格较内向。表2表明: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P<0.001),在精力、松弛与紧张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01)。随着年级的增长,幸福感逐渐降低,这可能是因为随着年级的增长,学业、科研、论文、毕业和就业等压力增大所致。表3表明:不同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P<0.01),在精力、松弛与紧张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医学专业学生幸福感较低,这可能是由于医学生面对的人群复杂、学业繁重、心理压力较大所致。表4表明:是否为独生子女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無显著差异,但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因子上有显著差异(P<0.05)。非独生子女得分高于独生子女,这可能是因为非独生子女拥有更多的兄弟姐妹,家庭给予的幸福源泉更多、社会支持更完善所致。表5表明:不同家庭所在地(城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无显著差异,这可能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城乡一体化的实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达成,城乡差异越来越小,所以城乡学生幸福感差异也越来越小。
四、结论
本研究对杭州高校1031名大学生进行主观幸福感的现状调查,结果显示:不同性别、不同年级、不同专业大学生幸福感均有显著差异,是否为独生子女、不同家庭所在地为城镇或乡村的大学生幸福感总分均无显著差异,部分因子上有显著差异。后续将结合心理学对不同性别、年级、专业大学生展开针对性指导及建议,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幸福感和归属感。
参考文献:
[1]段建华.总体幸福感量表在我国大学生中的试用结果与分析[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6(1):56-57.
[2]商春艳.上海市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调查及团体干预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0.
[3]牛悦.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以洛阳市为例[J].教研资料,2018(23):168-169.
◎编辑 王海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