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梦媛
[摘 要] 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肩负重大使命,必须着眼于四个特点环境,抓住构建组织领导机制的四项内容,打造五个结合的运行实施平台,运用具有特色的实施路径,把传承发展责任落到实处,对全社会的传承发展发挥辐射作用。
[关 键 词] 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006-02
传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基固本工程,高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中肩负重大使命,必须着眼人才培养的根本职能,运用具有特色的实施路径,才能把传承发展责任落到实处,对全社会的传承发展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
一、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因素
与其他社会组织相比,高校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方面具有四个特点。
(一)青年高级知识分子密集聚集
高校是高级知识分子密集的社会单元,构成群体受系统教育影响的时间长,文化积淀比较深厚,文化素养及文化敏感性、创新性比其他社会组织成员要高,是文化人才和智力优势的集合点,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二)具有规范成熟的教育教学体系
高校具有严密的组织领导体系、规范的教育管理机制、科学的学科专业结构、严密的课程体系、雄厚的师资力量、完善的教育设施、丰富的教育经验和多样化的教育运行载体,形成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这是其他社会组织难以具备的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
(三)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
在中国,高校要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这需要高校坚持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善于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对师生进行滋养培育,增强文化自信,为高校的人才培养提供精神文化支持。
(四)文化传承创新是高校的重要职能
高校是多元文化融合的汇集地,文化育人、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传播是高校区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职能特征。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系统纳入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增强教育的多元支撑,加强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这表明,高校在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又有义不容辞的责任,高校必须以担当精神承擔起这一使命。
二、构建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组织领导机制
(一)抓好顶层设计
顶层设计是达成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目标的最高层次路径,具有战略指导作用。高校要把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精神、大学文化、校风学风、育人氛围建设融为一体,综合考量相关层次和资源要素,搞好总体研判谋划,解决好本校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战略目标、指导原则、总体要求、资源配置、方略举措等带有指导性的问题,运用多种传播手段向全校师生进行宣传,达成共识,奠定落实的群众基础。
(二)明确职责分工
宣传部:统筹全校传承发展工作,将该项工作纳入校园文化建设总体规划,掌握实际工作进程,牵头组织协调,抓好检查督导和考评,营造传承发展的宣传文化氛围。学生处和团委等部门:把传承发展工作融合到学生教育管理服务中,指导学生社团开展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的主题活动,扩大学生教育管理中的优秀文化含量。党政办公室、科研处、高教研究处等部门:挖掘整理学校办学历史积淀的优秀传统文化精髓,诠释阐释校训校风、办学思想等蕴含的优秀文化内涵,提炼学校精神,形成师生共同奋斗的价值追求。基建和后勤管理等部门:按照优秀传统文化的建筑风格,规划校园整体布局,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建筑,布置反映中华民族优秀人物、故事、警句格言的艺术作品,强化硬件环境建设。图书馆、网络信息中心、图书馆、档案馆等部门:丰富传播载体,拓展展示窗口,扩大服务受众面,为师生学习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便利。
(三)强化协调推进
通过强有力的组织领导,提高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计划性、预见性、协调性,增强工作运行的有序性、整体性、可控性,用抓部门促协调推工作的方法,按照顶层设计中明确的任务职责,加强对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实际运行的检查监督指导,及时发现问题,制定落实整改措施,把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研、服务管理、校园文化活动、社会实践等各项工作融为一体,使各种相关资源在传承发展工作内容、任务和时间节点上准确汇集起来,形成合力,步调一致地实现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目标。
(四)科学组织考评
当前,对传承发展工作的考核评价难度比较大,由于缺乏具体的评价标准尤其是量化标准,缺少成熟的考核方法手段,导致考核评价难以进行,制约着传承发展工作的有序进行。要从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出发,把考评传承发展工作与学校现行的多种考评结合起来,在考评标准、内容、方式等方面,增加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要素,纳入学校总体考评中,共同部署、共同实施。例如,考核组织领导情况,要结合对班子和主要负责人的考核一并进行,增加对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工作的组织计划、研究部署、检查指导、管理运行等过程和结果的考核内容;考核传承发展工作效果,要结合对各单位的教学科研、教育管理服务等总体工作业绩,将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活动、师生参加相关大赛获奖成果等荣誉及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的表现列入考核指标体系,充分发挥考核评价的激励作用。
三、打造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运行平台
(一)课堂教学与课外文化活动相结合
坚持以课堂教学为传承发展的主渠道,抓好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授方式、教师队伍等工作,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必修课,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选修课覆盖率,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频精品课,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教学中的比重。同时,大力开展以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诠释校训蕴含的优秀传统文化内涵,挖掘校史的文化积淀成果,开设专项讲座,纪念中华民族传统节日,组织学术研讨、科研创新、社会实践、文艺体育等校园文化活动,营造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使师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思政课示范引导与专业课渗透熏陶相结合
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宣传作用,做好改进工作,使思政课在高校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起到示范骨干作用。同时,要抓住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的有利时机,组织动员专业课教师充分挖掘专业课蕴含的相关教育资源,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之中,例如,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追求自身修养、提倡刻苦钻研的思想和民族优秀人物等,达到教授专业知识与传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步同行。
(三)思想理念讲授与实际践行相结合
要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接地气,融入师生的思想学习工作生活,在知行合一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传承发展下去。首先,在增强民族自豪感上见成效。引导师生,在多元文化的交锋交融中,始终坚持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崇尚敬畏心态,自觉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勇敢抵制错误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潮,不断增强民族自信心和国家荣誉感。其次,在增强社会责任感上见成效。教育引导师生树立强烈的家国情怀,以振兴祖国、服务人民、服务社会为己任,组织师生积极参加社会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在社会志愿服务中培养对党和祖国的深厚感情。再次,在增强师生综合素质上见成效。教育引导师生,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关于人格修养的理念践行到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信守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礼义廉耻的价值准则,严格自律,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思想变成行动。
(四)堅守传承与发展创新相结合
传承要守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原本“底色”。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针对多元文化思潮冲击对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作带来的难题,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话语主体的传播责任,用中国化语境阐释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先进文化精髓,教育引导师生筑起文化长城,抵制西方文化中糟粕的侵蚀和污染,保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民族性、本土性。发展的关键在于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不断创新。高校要充分发挥传统文化研究的学科专业优势和人才智力优势,深入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术研究探讨,用新时代思想和鲜活事例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例如,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拓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追求“世界大同”的境界和“协和万邦”国际交往准则等,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永远保持强盛的生命力。
(五)软件发展与硬件保障相结合
使高校的硬件环境体现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精髓,展示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特色,形成文化育人的良好条件。首先,着眼发挥硬件设施的文化形态作用,搞好校园布局和主体建筑建设,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念和风格特色,发挥校园主体建筑风格的影响作用。其次,着眼发挥硬件设施的传播媒介作用,在抓好校报、广播电视中心等传统宣传设施建设的同时,根据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加大对校园网、校园大型LED、微信公众号等新媒体设施的投入,形成动态功能的校园融媒体建设体系,承担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任务。最后,着眼发挥硬件设施的场所平台作用,改善提升文化设施的条件功能。重点抓好学校图书馆、校史馆、体育场馆、艺术场馆以及诸如校园文化长廊、文化景点等文化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提高其功能,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提供物质保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坚定文化自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J].求是,2019.
[2]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7-01-26.
[3]徐广友.大力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N].学习时报,2019-04-17.
◎编辑 郑晓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