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延敏 章碧玉 尤洋 王殿国
摘 要: 在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浪潮之中,为厘清田径这一基础大项教学内容体系的发展路径,该研究借助文本分析法,梳理了我国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体系从无到有的层次结构粗略区分、以技能为主线的纵轴建立、纵轴完善与横轴快速发展、内部元素探索深化及全要素深度融合5个时期的演变特征。发现参透时代发展特征是构建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前提,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是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发展趋势,结构化发展水平提升是田径教学内容体系进步之关键,竞赛知识体系薄弱是田径教学内容体系运转动力不足之根源。故提出运用整体和跨界思维探索新时代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发展逻辑,借助横轴知识的层次化提升教学内容体系内涵式发展质量,通过完善竞赛知识体系激发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运转活力3个发展策略,促进我国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体系走上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快车道。
关键词: 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体系;演变历程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076(2020)05-0067-08
Abstract: With the help of text analysis, this study sorted out the evolutionary characteristics of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including the rough distinction of the system level structure, the establishment of a vertical axis with skills as the main lin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vertical axis and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horizontal axis, the deepening and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internal elements. After summarizing, it is found that the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imes are the basic prerequisit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extension type to the intension type is the overall development trend of the system, and the improvement of the structured development level is the key to the progress of the system. Weak competition knowledge is the root of the lack of motivation for the system. Therefore, it is recommended to use overall and cross-border thinking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logic of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in the new era,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he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with the help of the level of horizontal axis knowledge, and to stimulate the vitality by improving the competition knowledge system, in order to embark on the high-quality connotative development of the system.
Key words: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rack and field; teaching content system; evolution
教學内容是学生学习的载体,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教学方法与组织形式运用与选择的依据;也是学校体育教育实现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目标最基本的保障。田径作为学校体育中的基础大项,占据各国中小学体育课程内容77%左右的权重[1],是中小学体育教育中最为重要的内容之一。纵观其在我国学校体育中的发展历程已百年有余,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因其知识要素、组合方式、结构特征的差异成就了不同教育效能的教学内容体系。如为增强学生体质,大量扩充体能教学元素;为凸显“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内容体系去掉统一性转而启用具有更多灵活性的设置方式;为提升学生的体育学科素养,将理论与实践、体能与技能、训练与比赛等多个知识元素融为一体等。但近十几年来,我国学校田径教学内容体系还是因实用性不足、单调枯燥、太累等问题而出现了严重的“去田径化”现象[2]。站在新时代学校体育一体化课程体系建设的改革浪潮之中,面对过去旧疾和新时代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新目标,田径教学内容体系到底该何去何从,则需要我们进行深度审视与思考。故该研究采用文本分析法,通过梳理田径教学内容体系过去百年的演变历程,总结其成功之经验和失败之教训,为新时代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高质量发展探寻新路。
1 百年来我国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百年演变历程
田径自19世纪末由基督教经过青年会和教会学校传入我国。田径教学内容作为一个完整的体系最早出现在1929年的课程标准中,此后大约每4年进行一次改革或调整,至今共进行了14次(包括从2017年开始的最新一次还未完成的课程改革),其中小学19个(含草案、初审稿及不同版本),初中13个,高中14个(2017年新颁布了最新的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另外,教学大纲调整意见中小学各1个。根据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结构发展特征,可将其分为从无到有的层次结构粗略区分、以技能为主线的纵轴建立、纵轴完善与横轴快速发展、内部元素的探索深化及全要素深度融合5个时期,具体如下:
1.1 从无到有的层次结构粗略区分期
该时期是指19世纪末—1948年,田径运动刚刚传入我国,正处于初步认识与发展阶段。因受美国田径“竞技争先”思想的影响,一开始由麦克乐先生翻译的第一本美国中小学体育教材在我国中小学使用时充满了竞技色彩。从表1可以看出,1929年第一份教学大纲中的田径教学内容体系是由跑、跳远、跳高等竞赛项目为基本教学元素组建而成,并且中小学也没有层次结构区分。后期随着我国教育界对田径认识的不断深入,1932年的教学大纲将小学和中学分别设为田径运动和田径赛运动(更加突出运动的竞技性)两部分,层次结构有了一个粗略的区分,但构建内容体系的教学元素还是以田径竞赛项目为主。因该阶段学校体育课程标准的基本基调为:锻炼体格、培养品德、掌握技能,并且主张“健康”“卫国”才是体育的最大价值,故在后期出现了“土洋之争”,通过“中体西用”的发展思路开始将田径教学内容体系向体质健康的方向改变[3]。所以,在1940年的教学大纲中增加了一部分更具有健身性的垒球掷远及掷准、跳栏、掷篮球等,这表明教学内容体系开始向体质健康的方向转变,试图向教学目标靠拢。所以,从该阶段的基本教学元素构成和层次结构划分方式来看,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还处于从无到有的层次结构粗略区分时期。
1.2 以“技能”为主线的纵轴建立期
该时期是指1949年—1976年。中国由民国时期倾向英美的局面转向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学习苏联的体育教育模式,在全国推行统一的教学计划,对大中小学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进行全面改革。如表2中1956年7月教育部借鉴苏联经验研制的第一套《小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和《中学体育教学大纲》(草案),教学内容体系根据运动技能由易到难从小学1年级至高中3年级进行了纵向编排,并且构成的教学元素开始深入到运动技能中的内部结构,从动作单元、动作组合及动作结构的递归性上探索运动技术的传习。但因苏联体育教育的观点是“教学是弱化的训练,训练是强化的教学”[5]。我国学校体育目标虽然定位在全面发展上,强调增进健康、掌握技能、培养品德,但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却呈现出唯“技能论”的势头,并且统一量化各个年级的练习标准,该标准发展到大学甚至已经达到专业运动员的等级水平。同时,走、跑、跳、投的一些基本身体素质练习也被大量引入,但与田径教学内容体系分属于两个模块。所以,这次教学内容体系的改革使得以技能为中心的纵轴快速建立起来,但运动技术和体能之间还处于割裂状态,并且统一量化的高难度评价标准也削弱了田径的健康价值属性,致使整个体系的教育效能与教学目标未能一致。自中苏断交后,中国开始自己编织教学大纲,为突出“增进健康”的教育目标,196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小学体育教材》和《中学体育教材》(教师用書)中,田径教学内容体系以技能为中心的纵轴发展逻辑并未改变,但通过去掉动作技能统一量化的考试标准和删除相对复杂的动作组合或降低运动负荷两种方式使每个水平的教学难度下调,并将跑、跳、投的一般性练习纳入体系之中。这次改革开始转向体质健康的方向,同时也打破技能与体能间的藩篱,站在运动能力发展的高度进行内容体系设置,促进了知识传习规律和知识蓄积规律的协同。所以,该阶段主要是以技能为主线的纵轴得到了较快发展。
1.3 横轴建立与纵轴完善期
该时期是指1978—2000年以前,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开始转移到经济建设上,为满足各行各业工作的需要,增强国民体质健康成为体育教育的首要任务。于是,从1978年开始,为提高人们对参与体育运动促进体质健康的认识水平,理论知识体系加入,实现了理论、体能、技能3个领域知识协同育人的发展格局,这也标志着支撑内容体系结构的横轴基本建成。因该阶段理论知识体系处于初步发展阶段,经历了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如1978年仅提出体育运动要与卫生保健知识结合但并没有具体的田径理论知识,从1987年开始田径规则、田径运动特点与方法、田径基本技术等与实践联系更加密切的内容逐步加入(具体见表3),理论与实践的内在关联逐步增强,横轴知识体系在理论、体能、技能三个领域的广泛关联性也逐步建立起来。此时,纵轴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完善。如为达到体质健康促进的教学目标,实践知识体系通过调整或删减田径技能难度的方式来突出体能锻炼的权重。如表3中1978—1992年的内容体系,运动技能难度越来越低且数量也在减少,甚至1994年还专门颁布了《关于印发中小学语文等23个学科教学大纲调整意见的通知》对田径教学内容体系中技术难度高或体质健康促进效果小的内容又进一步删减。同时,为使知识的传习更符合人类动作发展规律,从1987年的教学大纲开始专门为小学1、2年级设置了基本动作学习,三年级以后再学习田径运动技能,这与Seefeldt(1980)提出的人类动作熟练度发展序列模型是一致的[6]。所以,该阶段横轴知识体系实现了向理论、体能、技能3领域的拓展与广泛关联,纵轴也逐步实现了知识传习与蓄积规律的协同。
1.4 内部元素探索深化期
该时期是指2000—2016年,因全国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出现了多年持续显著下滑,中共中央国务院在1999年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学校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7]。所以,在2000年、2001年、20011年及后期的 “一纲多本”背景下多个版本(苏教、人教、华师等)中的田径教学内容体系可以看出,该阶段纵轴的递归层次与横轴的广泛关联方式与范围等都未有太多的改变,但为达成“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和“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内部教学元素却经历了一个从明确到只给出教学建议再到明确且重点突出的探索深化的过程,小学还出现过强调趣味化、现代化、竞赛化等的少儿趣味田径(国际田联推广)。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虽走过一些弯路,但在调动地方、学校、教师及学生的主体参与性和积极性上做出了贡献,同时也提升了教学内容体系的广泛适应性和与时俱进性。如表4中2001年的田径教学内容体系,只给出教学建议而具体教学内容突然消失,既给施教者创造了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也较好的满足了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和因材施教的教学组织策略,但这种模糊的内容设计使一线体育教师思想陷入了“高级混沌状态”,教学出现了无边界的乱扩散现象,萝卜、白菜、西瓜等都进入课堂[8]。于是,教育部又重新组织专家进行修订,在2011年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又重新明确了教学内容,但通过4个等级不同重要程度的区分策略使教学内容体系既保留了弹性又提升了纵横轴层次结构的清晰度。此时因学生生活进入了自动化、互联网化、休闲化的新时代,田径这种单一、重复且体能性强运动在这一代人身上出现了明显的不受欢迎现象。为扭转发展困局,国际田联研制了少儿趣味田径,如将投沙包改为火箭式软式标枪掷远与掷准、单人跨越障碍或栏架改为团队形式的快速穿梭接力、400 m耐力跑改为团队计圈计时跑等[9],这种与时代接轨的五颜六色软式器材和竞赛化、团队化的教学设计,较好的激发了小学生参与田径运动的兴趣。所以,该阶段的田径教学内容体系正处于内部元素的探索深化期。
1.5 全要素深度融合发展期。该时期是指2017年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和人民健康危机呈现的全社会全要素化的多关联发展态势[11],我国学校体育教育也迎来了一次全新的发展变革,“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未变,但“立德树人”成为新的根本任务,基于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发展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成为新的教学目标。 [12]所以,第一个被修订完成的《普通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人教版,2017年)中的田径教学内容体系为实现完整育人的教育效能,将短跑、跨栏跑、跳高等运动项目分为不同的模块,然后每个模块又通过子模块的方式建立等级体系供学生选择。从表5可以看出,每个子模块又将田径运动包含的基本知识、技战术运用、专项体能和一般体能、展示和比赛、规则和裁判方法、观赏与评价等全要素纳入教学体系之中,并根据理论与实践、体能与技能、训练与比赛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将各要素融为一个整体,再通过层层推进的方式达到对典型少数问题深度学习的目的(因为经研究证实核心素养的培育不是依赖于面面俱到的结论性知识,而在于对“典型少数”问题的深度学习[13])。以促进学生对核心知识的深度理解以及在真实问题和情境中的应用理解能力,最终达到学生田径运动思维的训练、积极情感的形成和价值观的建构[14]。所以,这次改革是对典型少数问题涉及的全要素的深度融合。
2 我国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百年建设的经验总结
百年来我国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体系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承载了不同的发展使命,教学内容体系也呈现出了不同的结构特征和发展态势,为我国人才的培养也做出了大量的贡献。通过对教学内容体系整体结构的宏观演变和元素构成特征的微观分析,发现为我们积累了以下4个方面的经验。
2.1 参透时代发展特征是构建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基本前提
教学目标统领教学内容是我国多年来课程建设的基本经验和主要发展逻辑,但通过梳理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百年来的演变历程发现,仅从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之间探讨两者的发展关系是不全面的。因为时代发展特征与教学目标之间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站在时代发展特征的基础上,依据教学目标探讨、分析、构建、评价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犹如我们不但知道要干什么,并且明白为什么要干的问题。如从无到有的粗略结构区分和以技能为中心的纵轴建立两个时期,虽然教学目标定位在健康卫国的方向,但整个体系因受美国和苏联教育思想的影响而陷入唯技能论的发展之中无法向教学目标调头。改革开放时期,为满足各行各业发展的需要,提升国民体质健康水平成为国家主要之诉求,这时田径教学内容体系出现大量缩减技能而广泛发展体能;新时代面临经济发展全球化和健康危机的全要素化,为维护世界的持续健康发展对人的整体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时田径将基本知识、技战术运用、专项体能和一般体能等全要素均纳入教学体系之中来提升其综合育人能力[12]。所以,参透时代发展特征是我们对田径教学内容体系形成客观、公正、准确认识的基本前提,也是促进教学目标和内容体系之间形成准确统合关系的基本保障。
2.2 由外延式转向内涵式是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整体发展趋势
“内涵式”和“外延式”发展是借助了形式逻辑学中关于概念的两个基本特征来说明学校教育发展的两种形式和路径。外延式发展强调的是数量增长、规模扩大、空间拓展等,主要是为适应外部的需求而表现出的外形扩张;而内涵式发展强调的是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实力增强,主要是通过内部的深度改革、激发活力、增强实力,提高竞争力[15]。根据我国中小学田径教学内容体系内在结构的演变特征可发现,2000年以前我国田径教学内容体系主要是通过对运动技能内部结构的解析、体能和理论知识的加入来丰富教学元素,借助知识的序变性和广泛关联性特征进行纵横轴建设,故该阶段是典型的外延式发展。而2000年以后,整个教学内容体系的建设开始由关注元素数量和内在发展逻辑转向关注元素的外在教育效能,如2001—2013年为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达到有效提升学生身心健康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体系经历了教学元素的重新统合归类和主次地位区分两个探索发展的过程,新时代随着“立德树人”成为根本任务和运动能力、健康行为和体育品德成为新的教育目标,2017年的教学内容体系又将教学全要素进行深度融合,以期达到完整育人的教育效果。所以,从整体发展趋势来看,田径教学内容体系已经走过了“外延式”发展阶段,正在“内涵式”发展道路上寻求突破。
2.3 结构化发展水平提升是田径教學内容体系进步之关键
著名学者布鲁纳曾提出“学习一门课程就是掌握这门课程的基本结构。”[16]所以,用于支撑教学内容体系基本结构的纵轴知识递归性和横轴知识广泛关联性成为影响其发展水平之关键。纵观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百年发展历程,从一开始的无结构区分逐步发展到有了纵向轴线的层次结构,知识体系从无序状态发展到了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知识序变,实现了知识传习规律与人类知识蓄积规律的协同,体质健康促进的教育效能得到了较好的呈现。后期随着对田径内部结构和教育效能认识的不断深化,纵轴的结构层次开始与人类动作的发展规律同步,横轴知识的关联也由技能一个领域拓展到技能、体能、理论三个领域,此时内容体系的教育效能也由体质健康促进的一维目标转变为身体、心理、社会适应的三维目标。2017年的最新一次课改,又将田径每个运动项目包含的理论与实践、体能与技能、训练与比赛等全部教学元素视为一个整体,站在完整育人的整体发展观上进行体系结构建设;纵轴层次结构的划分依据由以微观的运动技能传习规律转变到更加宏观的多元知识综合育人效能上,横轴突破理论、体能、技能间的文化边界进行全要素的深度融合,使教学内容体系结构的整体性、层次性及广泛关联性又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教育效能也转向了能够植于人更高质量生存与生活的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德的整体塑造上。所以,从发生发展的过程来看,田径教学内容体系的教育效能随着自身结构化发展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