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超 郭欣
[摘 要] 根据国务院2019年2月13日发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要求,要着力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以适应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不断加快的需要。其中,启动实施“特高计划”的核心任务之一就是“集中力量建成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这说明了高职院校培养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高职院校学术讲座建设为创新人才培育提供的支持,探讨创新人才素养培育的路径。
[关 键 词] 创新;核心素养;高职院校;学术讲座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0)09-0032-02
随着社会经济的转型和发展,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以及高职院校内部的变革,促使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进一步深入融合,更加注重提质增效。高职院校教育在转向让学生具备在新经济环境下掌握其需要的个人发展能力与技能的同时,拓宽教育面,并成为学生终身学习的引擎,努力为社会培养有责任担当、引领未来社会发展的践行者。高职院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不仅体现在专业素养培育上,更体现在核心人才素养能力培育上,如拥有多学科的知识基础、可持续的学习能力和思辨精神等。
学术讲座是高职院校培育高素质创新人才的重要载体之一,也是构建厚重求真的大学文化,滋养和铸就学生的主体性人格的文化积淀和传承。其意义在于让积极寻求知识的学生更好地发挥主体作用。通过学术讲座这种交流、沟通的途径,收集和处理信息,通过在异质群体交流,受到激励、激发和启迪,继而进行思维反思等。这之中蕴含了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的“关键能力”。
一、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的内涵
“创新人才核心素养”旨在定义新时代创新人才应具备的素质,并融入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规约高校教育的方向、内容与方法。不仅是专业知识的习得,更涵盖运用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考力、判断力与表达力等,体现个体在不同情景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知、情、意、行的整体资质的表征。
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基于“关键能力的界定与选择”的研究,倡导“核心素养”或“关键能力”。日本学者田中义隆在《21世纪型能力与各国的教育实践》中进一步概况为“关键能力的框架”{2},将其概括总结为:使用工具进行沟通的能力、在异质集体交流的能力、自律地行动的能力,以及框架核心为个人反思思维与行动的能力。美国企业界与教育界共同提出“21世纪能力模型”的概念其中提到21世纪社会生存所必需的高阶认知能力——“学习与革新:4C”,即“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协同、创造性”。
我国学者林崇德教授对“核心素养”研究,认为“学生应具备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并进一步将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基于各国学者对“核心素养”的辨析,作者认为创新人才核心素养首先是有创造性的“人”的全面教育,是属于教育的高阶认知阶段,是在知识快速迭代的背景下,基于核心学科的掌握之上,融合生活与生存能力、对信息的搜集、处理和应用能力,对不确定性的适应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表现在专业知识、技能和个人的人格特征,行为动机及价值观。
二、高职院校讲座为学生提供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支撑
讲座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知识创新、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学术魅力和育人功能。在高职院校中,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主要依靠专业教育,建立“德技并修、育训结合”的育人机制,加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而综合素质的提高还需要浓厚校园文化做支撑。高校的学术交流和讲座为学生提供学科交叉融合的内涵支撑,让学生博采众长,兼收并蓄。
学术讲座为学生提供了全面发展、终身学习和学科交叉融合的理念。根据能力素质冰山模式理论,把学生个体素质分为外显性的“冰山以上部分”和内隐性的“冰山以下部分”。“冰山以上部分”包括基本知识和技能,“冰山以下部分”包括价值与道德标准、特质、动机和驱动力。学术讲座不仅培养学生外显的“冰山以上部分”专业知识的积累和拓展,使学生了解更前沿的观点和想法,建立学术无疆的观念,更延展了学生内隐的“冰山以下部分”价值观、道德标准、驱动力等。通过与主讲专家的交流、互动,了解实践与人生,感悟社会与课堂,开发思维,启迪心智,陶冶情懷,充盈心灵。通过学术讲座提升专业高度、丰富知识宽度、开阔视野,并建立终身学习、多学科综合学习理念,满足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
三、高职院校讲座开展中存在问题研究
各高职院校在开展学术交流的时候,立足学校办学理念,彰显特色校园文化,发挥多学科资源优势,努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科学统筹不够、行政化管理、不重视讲座质量、与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结合不紧密等问题。
(一)学术讲座开办缺乏需求调研,形式化、行政化过多
各高职院校虽然认识到学术讲座对校园文化构建的重要意义,但在开办的过程中,往往缺乏调研,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生对讲座需求了解不充分。近年来,各高校的学术讲座开展数量呈现递增趋势,但在各类型、各层次讲座之间,缺乏统筹安排。师生疲于应对数目繁多且质量不高的各项讲座,难以从多学科、科学的角度提升综合素质。为保证讲座上座率,主办部门在讲座开办前通常以通知等行政命令的形式下发,安排相关专业或班级足够数量的学生听讲座,有违学术自由的初衷。
(二)学术交流的开放性、共享性不够,未有效整合校外优质资源
學术讲座的开展不仅需要鼓励本校教师积极开讲,还应该基于开放、共享的理念,打破学术研究的人为壁垒、校级壁垒。学术交流每所学校学术讲座的开展必带有本校特色,在学术交流中也应博采众长,加强与兄弟院校、合作企业、用人单位专家、行业精英的交流。
(三)与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目标结合不紧密
高职院校更注重技术的实用性,讲座内容一般集中专业素养、科学研究方法、科学普及、技术前沿等方面,人文主义素养尤其是基于创新素养的培养目标不突出。而未来学生的评价,不仅是学会技术、学会生存,还应该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等。
(四)讲座开展形式单一
随着移动多媒体技术的发展,学生获取信息的方式越来越便捷,网络中各种优质的开放资源唾手可得,且为学生学习提供了更大的便利,一定程度降低了学生现场听讲座的积极性。另外,现行讲座开展中,依旧以讲授为主的形式,缺乏有效互动、交流,很少有学生真正参与到讲座中来。
(五)缺乏讲座效果评价
高职院校学术讲座开设随意性较大,缺乏有效的评估和管理。讲座开展质量主要与主讲人个人特质,包括个人魅力、讲授技巧、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情绪卷入度等有关,讲座内容,包括实用性、与学生需求匹配度、前沿性等直接相关。但在具体实践中却缺乏讲座效果评价,难以为学校提供管理依据、为学生提供选择指导。
四、基于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的高职院校学术讲座建设路径探析
基于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的高职院校学术讲座建设需要从学校层面对学术讲座进行体系构建,通过讲座提升学生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生存、发展的能力等。
(一)构建线下集成化讲座平台
整合校内外资源,建立校内集中管理、多部门联动支持的集成化讲座平台,科学筹划以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育为主要目标的讲座集成化管理平台,立足校内特色专业和多学科教育资源,积极向外拓展。联合兄弟院校资源、学校所依托的行业资源、行业专家、校友优势等,开阔教育视野、拓展学校育人途径。
(二)构建线上智慧学习平台
整合、汇聚优质课外学术讲座资源,顺应高职学生学习习惯,利用“云平台”“网络直播”等网络技术,提供零收费、更流畅、高画质的线上讲座学习体验。与线下讲座共同构成覆盖线上与线下、校内与校外、教学与自学的智慧学习环境,提供线上讲座直播,打破空间限制。积累、更新优质资源,在进一步推动学生信息素养培养的同时,提升学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的信息化水平。
(三)进一步明确培养创新人才核心素养的学术讲座体系构建
统筹讲座的开设、选题和审核,开设具有独创性、特色性的系列学术讲座,并且形成常态化。根据学生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开设“核心专业类”“个信息、媒体、技术能力类”“文化艺术类”“创新创业类”“生活、生存类讲座”五大类型讲座,帮助和引导学生深化专业知识、拓展人文素养、提升创新意识、增强社会责任感,以满足个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四)提高学生听讲座的兴趣
根据高职院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兴趣,围绕某一主题开设讲座。增加讲座中的互动活动,如征集讲座主题的投票活动、选举最受欢迎的讲座,并设立“讲座之星”活动、根据学生听讲座次数记录进行奖励,或者设立讲座学分等,增加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
(五)拓展学术交流的形式
拓展学术交流的形式,如:“学术午餐会”“思想辩论会”等,改变传统的讲座的“讲—听”模式,发展为“讲一听一论”的模式,鼓励学生获取知识和信息的渠道、途径多元化。加讲座开设者与听众的互动环节,抓住学生兴趣点,进行讨论或辩论,能够产生更多更前沿的观点和想法。
(六)进行讲座效果评估
根据学校对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的目标进行讲座效果的评估,可以从讲授技能与方法、知识构建、态度、兴趣、启发、行动影响、场地选择效果等多个维度进行评估,并对结果进行整理和分析,为学校讲座管理提供依据,为学生讲座选取提供数据支持,为讲座选题提供改进方向,提升讲座开办的整体效果。
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越来越重视,高职院校不仅要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建设的专业技术人才,还应该拓宽其教育面,通过学术讲座的开展,提升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育,让学生不仅执着专注于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提升,具有工匠精神,还要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有创新精神、有批判精神,更要有个性、有社会责任感。让基于创新人才核心素养培育的职业教育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持续的动力,成为终身学习的引擎。
参考文献:
[1]钟启泉,崔允漷.核心素养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2018.
[2]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
[3]约瑟夫·E·奥恩(Joseph E .Aoun).教育的未来: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变革[M].李海燕,王琴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9.
[4]薛珊.教育现代化2035背景下我国地方本科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动力、价值及行动[J].职业技术教育,2019(28).
[5]郭建平.创新人才培养背景下高校学术讲座集成化构建[J].教育理论研究,2014(11).
[6]黄克非,张兴,浅谈校园讲座与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结合:以Z高校电气工程系为例[J].教学实践探索,2020(2).
[7]秦昌建,范结兵.高校讲座课程体系重构与创新型人才培养[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12).
[8]陈素纯.高校科普讲座效果评估指标体系的构建:以华中科技大学为例[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5.
◎编辑 武生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