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银幕上出现过许多优秀二战电影中,其中好莱坞的一些创作为观众留下了深刻记忆。本文挑选三部分别代表好莱坞具有爱国主义特色的宏观叙事的二战题材影片《拯救大兵瑞恩》;通过个人视角来讲述二战故事的名人传记影片《钢琴家》;新时代运用先进拍摄技术革新电影语言和创新电影叙事结构的影片《敦刻尔克》,分别从主题、叙事结构和视听语言三个方面对其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带来对当代二战电影创作的一些思考和警示。
关键词:二战电影;好莱坞;《拯救大兵瑞恩》;《钢琴家》;《敦刻尔克》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全人类经历的一场梦魇,这期间发生的许许多多令人深思的历史事件,成为广大电影创作者的艺术源泉,为广大观众带来了许多震撼心灵的优秀战争题材的电影。由于好莱坞电影无与伦比的影响力,电影中的“二战”叙事很长一段时间都被好莱坞垄断,从而形成了好莱坞独特的“二战”题材电影的影像特点,接下来,我将以《拯救大兵瑞恩》《钢琴家》《敦刻尔克》为例,来论述好莱坞“二战”电影中的艺术特点。
在主题上,好莱坞的“二战”题材电影,着重通过讲述战争故事,来展现战争期间人性的美丑,传达了电影创作者对生命的思考,从而达到宣扬爱国主义思想、反战思想的效果。在二战中,出现了许多让人瞠目结舌的历史事件,例如:纳粹对犹太人的大屠杀、群众对纳粹非人道主义统治的顺从,和欧洲各国面对纳粹霸权时一开始的妥协忍让,这些残酷历史真相的背后,其实是复杂的人性在操纵着它们,在《钢琴家》中,影片以犹太钢琴家斯皮曼的视角,通过近乎冷静、客观的镜头,以时间顺序,记录了德国纳粹对犹太民族施行暴行的全过程。他亲眼目睹了一位犹太残疾老人因无法起身而被德军活生生推下楼去,他亲眼目睹了德军把犹太人当作他们酒后的游戏的活靶,他也亲眼看见自己的家人们搭上了前往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列车,这部影片可以说记录了犹太民族被纳粹迫害的全过程,导演把因战争而丧失理智、残暴不堪的德军丑恶的嘴脸展露无遗,像是将一桩桩惨绝人寰的历史事实摆在人们面前,然后冷静地说:“看,这就是人性!”
这类影片还有许多,创作者们试图将镜头对准二战中的残酷的历史事件,揭露战争背景下人性的复杂,从而带给观众以深思。当然,除了对人性的批判,影片还不忘传达“人性回归”的主题,例如,在《钢琴家》中,斯皮曼在影片结尾处遇到了德国军官威廉,在观众都以为斯皮曼必死无疑时,德国军官竟然放了斯皮曼,这让观众在感受到人性的丑恶、卑劣之后,还感受到了人性中的“善”。
除了好莱坞“二战”电影对“人性”主题的刻画,我认为,它们还传达了电影创作者们对死亡的思考,使“生命”也成为这类影片常见的主题之一。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八位士兵去拯救一位士兵;在《敦刻尔克》中,士兵为躲避敌军追击而落荒而逃、平民船长道森近乎毁家纾难,开着家船去营救士兵;《钢琴家》中斯皮曼为了活着,过了六年东躲西藏的生活,这些充满人道主义情怀的情节都烘托出“生命之珍贵”这一主题,传达了创作者们对生命的敬畏,引起观众对生命的深思。
而这两个主题的刻画,都会起到宣扬反战思想和爱国主义思想的效果。因为战争会让人丧失理智,会把人性丑陋的一面暴露出来,会让很多无辜的百姓丧失生命,会让人民陷入无限苦难之中,所以只有人民团结起来,与非正义的力量顽强抵抗,战争才有可能结束,光明才有可能到来,这则一定程度上起到了宣扬反战思想和爱国主义的主旋律思想的效果。
在叙事结构方面,好莱坞“二战”题材电影也具有一些特点,以《拯救大兵瑞恩》和《钢琴家》为例,它们都是比较典型的传统战争电影的叙事结构。在《拯救大兵瑞恩》中,我们不难发现这部电影是将七个不同职业、性格、肤色,却具有代表性的人放在一起,他们皆代表着美国社会各个阶级的不同群体,导演为这七个人设置一个行动目标,在前进过程中为主角们设置一个个难关,主角们在一个个关卡解决难题,最后完成目标,这一叙事结构非常适用于战争题材的电影,观众在一张一弛的剧情中紧张万分,仿佛与主角们共进退。再看《钢琴家》,它采用顺叙的叙述手法,以1939 年德国入侵波兰到德国投降结束,电影随着时间的推移真实地记录了钢琴家斯普尔曼在二战中的悲惨生活。如在影片开始时的“华沙1939年”字幕,交代了时间地点;接下来“1940年10月 31 日”字幕出现时,犹太人开始第一次迁徙;“1942年8月16日”字幕出现时,犹太人踏上死亡的列车。这一系列的时间字幕出现,表明本片是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逐步展开的,这样可以最大程度地还原历史情景,使节奏自然而紧凑,这也是许多“二战”题材影片一贯采用的线形叙事结构。
如果说这两部影片都没脱离传统的叙事结构范畴,那么2017年的《敦刻尔克》则开辟了好莱坞“二战”题材电影叙事的新模式,《敦刻尔克》采用了板块式的时空结构,线索之间既相互联系,又彼此独立,每个线索依据其故事的核心完成叙事。影片以时间为经,空间为纬,从陆(一周)、海(一天)、空(一小时)三个时空维度展开叙事。三个维度不停地平行与交叉,构成了精准的环状结构,并且不断重复着“撤离——营救——掩护——受挫”的跌宕起伏的情节,虽然每个循环的情节不同,但让人感到故事流畅自然,并且让观众连续不断地感到紧张的氛围,对观众产生连续的心理冲击,是对战争题材影片叙事结构的创新。
在视听语言方面,好莱坞“二战”题材电影则普遍采用写实的画面和逼真的音响。在观看好莱坞“二战”题材的电影时,观众普遍会感到一种“真实感”,仿佛和主角一起身临战场一样。这是因为,好莱坞“二战”题材电影习惯用“真实”的电影画面,为观众重现激烈的战场或真实的历史事件,从而“带领”观众以尽量客观、冷静的视角,去观察战争,从而获得独特的心理体验。在《拯救大兵瑞恩》中,导演并没有将镜头对准战争的宏大场面,而是采用中近景、特写景别,采用跟拍的方式拍摄主角的主观镜头,从而为观众营造一种“从主角的眼睛看世界”的感觉,大大增强了影片的真实感。除此之外,《钢琴家》则运用长镜头和特写镜头分别来刻画战争的残酷和主角的内心世界,片中有很多镜头采用低平角度,将身材瘦弱的斯皮曼置于画面的中心,通过长镜头来展现残酷的现实和悲惨的命运,再结合斯皮曼在弹钢琴时的特写镜头,在还原战争真实场面的同时又展现了人物的内心情感,让观众真切地感受到战争给人类带来的巨大灾难。
在声音方面,好莱坞“二战”题材电影也为增加电影真实性,而努力还原战争场面的真实声音,例如在《拯救大兵瑞恩》中,除了对战争场面声音的高度还原,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米勒上校因爆炸而短暂耳鸣时,这时影片配上耳鸣的嗡鸣声,耳鸣的“静”配上画面的“动”,从而达到“以静制动”的效果,更让人感到紧张感、窒息感,更加烘托出战争的激烈与紧张。随着科技的进步,技术的革新也给电影声音带来了全新的审美,在《敦刻尔克》中,IMAX音响系统就让观众感受到电影里任何风吹草动的声音,更增加电影的真实感。当然,除了音响系统的作用,《敦刻尔克》还利用了声音蒙太奇为观众营造出了一种沉浸式体验。声音蒙太奇是指以声音的最小可分段落为时空單位,以画面蒙太奇为基础,进行声音与画面、声音与声音的各种形式与关系的有机组合。为了营造“沉浸式”的观影体验,影片最大限度还原了所有场景所涉及的音响效果,如海滩环境声、脚步声、飞机轰鸣声、枪声等等。除此之外,贯穿整个影片的滴答声,则利用了声音蒙太奇的效果,在映射片中人物内心的紧张的同时,也让观众感到紧张感,使观众产生身临其境的独特体验。
“二战”是世界人民共同经历的至暗岁月,那段历史值得我们每个人牢记,正如克罗齐所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好莱坞在“二战”题材方面拍摄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优秀作品,在当代带给我们新的思考。那些作品在主题、叙事结构和视听语言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好莱坞风格”,传达着美国人对“二战”那段历史的反思和解读。我认为,好莱坞对“二战”题材电影主题、叙事和视听的发掘,值得所有经历过二战的国家学习,唯有各个国家从自己的角度出发,将对“二战”的观察与反思推入到更深更广的层次,才能共同拼凑出那段真实的历史面貌,才能真正在艺术层面将对战争的反思落到实处,继而才能杜绝悲剧再次发生,这大概才是“二战”电影最大的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吧!
作者简介:齐雨馨(2001—),女,江西南昌人,本科,研究方向:广播电视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