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

2020-01-04 07:06陈曦
北方音乐 2020年21期
关键词:视唱练耳实践改革

【摘要】视唱练耳课程的改革与实践是从平顶山學院音乐学院现在所处阶段的教育角度提出的新型教学方法,为提高学生在各自专业基础学科中的整体综合发展。通过对我国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特征的分析,运用“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引进国外音乐教育教学法,对视唱练耳音乐会的教学概念的实践这些改革尝试,努力地探索符合平顶山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依托“实践性”和“创新性”为平顶山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发展理念。

【关键词】改革;实践;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182-03

【本文著录格式】陈曦.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实践——以平顶山学院为例[J].北方音乐,2020,11(21):182-184.

视唱练耳,意大利语衍生,意为“歌唱训练为歌手而设”,逐渐变换成法语solfege。视唱练耳教学分为视唱训练和听觉(练耳)训练两大部分,只管来说,视唱练耳中的“视”是视觉的视;简易可以翻译为看谱子视唱即看谱即唱。

平顶山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开设的《视唱练耳》课程,是音乐表演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技能实践课程,属音乐理论认知模块。该课程包含视唱和练耳两部分内容。通过理论讲授、自主学习,并辅助以适当的课堂课下实践环节,学生可以学习系统的音乐理论知识,实践、系统的视唱训练体系及听音训练体系,具备较高的音乐基础、理论素养及基础读谱、听音等专业技能。为后续专业技能学习、提高自身音乐修养与音乐才能,为进一步开展音乐理论研究和创作打下良好基础。

本文所提出的视唱练耳课程的改革与实践即是从平顶山学院音乐学院现在所处阶段的全方位教学角度提出,在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课程中运用的新型的教学方法,为提升平顶山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在专业基础学科中的技术、审美、教学等能力的整体综合发展。从培养高素质的普及制音乐教师的视角出发,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更需拥有专业扎实的音乐知识技能素养。为达到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材新课标所贯彻的音乐课程标准,现阶段音乐表演专业学生需具备音乐鉴赏、完善的心理素质,兼具一定的创造能力,肩负起发展中小学音乐基础学科的重担。

一、我国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特征

现今世界音乐教育不断更新,音乐教学理念不断换代,音乐文化的本土性、民族性、多元性越来越得到大众的重视。视唱练耳在我国从初到今,从建立到完善这门学科已经经历百年。传统视唱练耳教学法是指我国自高等学校视唱练耳课程延续上个世纪模式、区别于近些年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方法。最开始,高等学校视唱练耳教学把视唱练耳定义是技术性专业课程。通过收集、查阅资料发现,长期以来,学生学习水平参差不齐,学习接受度不高,距离预期目标存在很大差距。

课程内容单一。大多选取原前苏联、法国视唱教材,以音准、听辨、视唱识谱训练等为主,没有对学生接受程度、音乐素质能力、学习能力的情况进行区分处理,学生学习程度不高。

教学方法既定。教学过程一般多沿用听记、唱谱、打拍节奏、记谱的教学模式。教师进行演奏,学生记谱与跟唱,教学方法、过程单调;钢琴作为传统教学手段中的辅助学习教具,内容围绕钢琴标准音展开,学生建立内心听觉过程漫长,短期训练过程中,如果离开辅助教具,固定音感建立较困难。

侧重音乐技术能力的培养。忽视了音乐审美的感受。与视唱练耳课程的艺术本质偏离,学生面对的都是干枯无趣的音谱和知识,看似完成了教学需要的知识学习,远远达不到对音乐的整体素养培养的要求,更无从对作品进行全面诠释,与现代学生内心情感丰富、思想感情细腻的主体特征相违背,也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作欲望。

传统视唱练耳教学的观念、内容、模式、方法等只是表象的抄袭音乐学院教学培养模式,忽视了教学能力,对“师范性”的本质认知度不足。高等教育培养的目标为中小学的音乐教育人才或音乐教育基础工作者。学生掌握技巧,却无法进行实际教学,学生如流水线上生产的零部件,大多沿袭相似的教学模式,不能大胆的突破和创新,便满足不了在实际工作中的标准和要求。“教条主义”反射出传统高师视唱练耳教学模式过于死板。高等院校音乐教育的培养目标与模式应该理性区别于音乐学院,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的确实存在教师在教学过程对专业技术能的过分的追求的某些客观因素。归根结底这种现象的发生是没有吃透、没有真正理解视唱练耳学科的根本性质,对教育哲学和音乐教育哲学的思想理念的理解偏差。所以,坚定“以学生为主体”,侧重学生审美能力、综合音乐素养的发展,以适应中小学音乐教育发展所需要的教学素质与能力为培养目标,才能满足学生的职业发展。在教学中,增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参与性、积极性和音乐素养,避免课堂中运用老旧的教学理念在视唱练耳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枯燥、单一的课堂气氛。综合塑造学生感知、理解音乐以及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锻炼学生的音乐敏感性、音乐创造性,为普及音乐教育领域培养优秀的高等院校的音乐教育人才才是本文所提出的综合实践体验式教学的根本目的。

二、教学改革的实践尝试

(一)“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

音乐教育所提出的“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突出强调的是教学实施各个过程中的以学生为主体,这也是现今全世界音乐教育发展的指向标。教师为中心的教学主导代表着传统的教学形式,在课堂上主导者课堂过程,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尽可能更多地把知识强加于学生。此种教学模式缺少课堂互动,提升学生活跃思维等方式,所以学生是被动接受的教学。而现代的教育理论,会根据学生的人格以及不同学生的个性差异,强调对学生的全面培养和心灵的塑造,是视唱练耳课程教学设计的出发点。所以,在视唱练耳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过程中,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一切以学生为中心。

纵观世界,以认知为中心已不再是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视线,而是更加注重情感因素,积极探索学生内心世界的广阔的领域里。情感的融入,为课堂创设最佳的情境,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快乐,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在课堂上的学习积极性。

为此 ,课堂上营造情境,调动学生的学习探究动機,侧重引导学生更全面自我体验、感知与分析,发掘调动各种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应为了增强学习效果教学多多增加与学生的互动。作为一名高校教师,也是学生的成长导师,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还应紧抓“以学生为主体”这一教学理念,针对不同学生的性格差异和学习接受能力,引导每一位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成为学生可以依赖信任的长者。

(二)教学方式的灵活、多样性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该全面吸收国外成功的音乐教育教学法来不断地优化、丰富音乐课程中的教学手段,通过吸收、消化这些国内外的优秀教育教学法,提高、完善我们高等院校视唱练耳基础学科的教学质量。目前,世界成功的音乐教育体系有瑞士的达尔克罗兹体系、德国的奥尔夫体系、匈牙利的柯达伊体系和美国的综合音乐感教育体系。 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学”教学法,通过学生对音乐的听辨、感知、理解和实践能力整合综合为一体,通过自身的体态律动将耳朵听到的音乐旋律自然地展现出来,帮助学生通过自身的体验来更好地感受音乐,增强教学互动效果,也是很新颖的教学形式之一。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是对世界音乐教育产生深远影响的音乐教育体系,在创立时,就坚守了“原本性音乐”作为其教育体系的中的教育中心,并以一种开放的态度,追随世界音乐教育发展,与时俱进。他对待自己创立的音乐教育体系,强调其教育体系中的“原理”。区别于教育体系的中字面的“体系”。奥尔夫对学校音乐教学的一项成就是将正常的语言加入到音乐教育中去。奥尔夫谈到他提出的音乐教育方式时曾说:原本的音乐是什么呢,是将动作、舞蹈、语言相联融合连接在一起的音乐元素。因此在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时我们可以结合我们语言的节奏、正常的动作手势来引入训练,运用“节奏基石”这一节奏特点来进行音乐教育。

(三)视唱练耳音乐会的教学概念的实践

将视唱音乐会的教学概念融入到普通视唱练耳教学中,将课堂理论技能与教堂实践检验相结合,调动以“学生为主体”的新型教学思想。以平顶山学院为例,每年音乐表演专业都会举办一场视唱练耳音乐会,学生通过发挥自己本专业掌握的技能课知识,以及声乐技能,在音乐会中融入各种表演形式,学生们在音乐会上相互协作。学生在准备视唱练耳音乐会和舞台表演中加入了自己的视唱练耳作品的理解和自身的个性,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想象能力、协调能力。表演节目的呈现能够体现出学生对原有曲目的理解能力,思考能力。具有非常好的表演氛围和演出效果。视唱练耳音乐会中可以选用经典视唱曲目,也可以吸收民族音乐、流行音乐、爵士音乐,增加学生对音乐体裁的了解和掌握,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通过教学过程中对视唱曲目的学习,再通过在视唱练耳音乐会二次创作的形式实践演出,在展现音乐各要素的同时,更加深了学生对作曲家创作该音乐作品的的理解和感悟。在视唱音乐会的参与中,学生会为了表现,卖力思考平时所学,真正从学到用,受气氛的影响,学生有了前进的动力。视唱音乐会的运用,学生不论是在课堂还是舞台都表现出强烈的学习积极性,学生能够更好地全面整合视唱练耳的教学内容,还能将视唱练耳课程与学生的专业学科紧密结合。在视唱练耳教学中运用增加音乐会的教学特色,也有利于促进学生加强对自身学习专业技能课的标准。

在音乐会中,学生从曲目的节选、改编、策划、排练、表演,都是主要负责人,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只起到指导作用。视唱音乐会的创新教学模式,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是现代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的高指标。不仅提高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自发性,也帮助学生直观地检验自身不足之处加以完善的过程。将视唱练耳这门基础学科真正融入到音乐表演专业学生学习的专业技能学科中,更加有效地推动我国视唱练耳教育的改革和完善。

三、视唱练耳教学改革的意义

在我国,针对视唱练耳课程教学的改革创新,我国一些学者也给与众多中肯的参考意见。一些专家提出,视唱练耳这门课程作为音乐表演专业的基础课程,承担着培养高等院校音乐学生的综合音乐基础素养的重担,在以平顶山学院为例,传统的视唱练耳课堂老师只是简单地在钢琴上弹奏听音内容,依托课本进行视唱的练习,教学方法单一,学生学习积极性不能很好的提升起来。随着全球化信息化技术的推广,学生知识的知识面扩大,接触到都是最新最全面的信息,知识来源也不再依靠于课堂上教师的传授,不再受制于课本知识的学习。在这种时代背景下,微课这一新型网络教学模式,就发挥出了信息化的重要作用,视唱练耳的教学手段可以在一定形式上得到改革创新。

无论是视唱练耳这门基础学科在教学内容上的创新,还是课堂上教学手段上的创新,都在一定程度上推进着我国音乐教育的完善,这是一条长远、正确的道路。随着现代社会大众普及音乐艺术的传播,我国教育部门也对大众普及音乐教育给予了高度的肯定。现代社会爵士音乐、流行音乐已经被大众群体所接受,视唱练耳课程作为是音乐教学中的基础课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将爵士音乐、流行音乐元素与视唱练耳中的技能理论相融合运用,对于推进我国音乐教育的改革创新、提高音乐教育教学的高水准发挥着正面作用。视唱练耳课程的创新改革,立足于我国音乐教育大时代,具体进行教学改革创新。将视唱练耳课程放入到现阶段音乐教育改革的全局,对于音乐教育生涯来说,视唱练耳课程起到基础性、开端性的重要意义。不仅是门基础学科,更是为培养无论是音乐表演专业学生或是音乐专业学生的乐感、节奏感、音准、音乐理解能力,视唱练耳课程的改革至关重要。在视唱练耳学科将来发展的过程中,结合时代热点内容,依托于更加高效、便捷的信息化教育形式,不断创新课堂教学内容,不断革新先进的教学手段,为我国当代音乐教育的发展搭起扎实、稳固的基础教育平台。

四、改革的展望

平顶山学院音乐表演专业的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完全立足与全国高等大学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老式的课堂教学应逐步转变为“信息化教学”。对比全国高校音乐表演专业教学的普遍授课方式, 针对目前平顶山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充分与全国高校“高等大学教育信息化”所依托的主体化、开放化、灵活化学习优势,通过创新实践教育、转变陈旧的教学方式,以先进的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思想,努力探索符合平顶山学院音乐表演专业培养目标,依托“实践性”和“创新性”为平顶山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教学改革发展理念。

展望平顶山学院音乐表演专业视唱练耳课程的未来发展而言,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的发展是其发展的肥沃土壤;我国现阶段音乐教育的发展更离不开视唱练耳这门基础学科的改革发展。两者相互依存、缺一不可。

作者简介:陈曦(1988—),女,回族,平顶山市,现就职于平顶山学院,硕士研究生,助教,研究方向:钢琴教学与演奏、视唱练耳。

猜你喜欢
视唱练耳实践改革
运用多媒体加强高考生音乐视唱练耳辅导的几点认识
浅谈学前音乐课中的有效教学
音乐软件EarMaster在视唱练耳教学中的应用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
改革创新
改革创新(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