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章从吹奏口型、持笛方法、气息控制、心理情绪以及音乐风格五个角度入手,对长笛演奏中影响音色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围绕注重音色全程把控与运用合理气息控制技巧两个方面,进一步研究了长笛演奏中音色把控的可行策略。结合夯实基本功、改善心理素质以及重视音乐情感三个部分,提出了长笛演奏中音色影响的化解建议。
【关键词】长笛;持笛方法;音色;音乐风格
【中图分类号】J6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21-0053-03
【本文著录格式】赵骞.试谈长笛演奏中影响音色的因素[J].北方音乐,2020,11(21):53-55.
引言
长笛是现代管弦乐表演的重要乐器之一,具有音色柔美、旋律动听、表现力强等多种特点,因此备受广大作曲家的青睐。随着现代音乐文化的多元发展,长笛演奏的涉及领域也逐渐丰富,在室内乐、摇滚乐、古典乐甚至电子乐表演中,都能看到长笛的身影。基于此,有必要对长笛演奏中音色的影响因素展开探究讨论。
一、长笛演奏中影响音色的主要因素
(一)吹奏口型对长笛演奏音色的影响
作为一种吹孔气鸣乐器,长笛发音效果与吹孔处气流进入的角度、压力、量级等具有直接关联。所以,要想保证长笛音色的饱满、动听,就必须要对吹奏口型这一影响因素提起重视。在长笛演奏的过程当中,由演奏者口唇部吐出的气流会在吹口处分化为两个部分,即一部分气流进入吹口,另一部分气流分散于吹口外。做好这两部分气流的动态控制,也就能从源头上实现长笛音色的明暗、高低、强弱等变化。通常来看,“微笑式”口型是长笛演奏的标准口型,演奏者上唇与下唇相互接触、略微回收,从而使双唇与牙齿紧密贴合,避免牙齿外露。两边唇角适度上扬,使唇口整体呈现弧形,将唇部面积控制在较小水平。在此基础上,嘴唇保持自然的放松状态,使气体从嘴唇中部流出,吹进长笛的吹口当中。在此基础上,若演奏者吹奏乐曲为中音,应控制唇部及下颚向前微倾,将双唇贴于长笛吹口处,使嘴唇遮盖吹口1/3以上;若演奏者吹奏乐曲为低音,则应将下唇贴于长笛吹口处,使嘴唇遮盖吹口1/3左右[1]。
演奏者唇口部弧线的曲度对气流进入长笛吹口的角度起决定作用,进而影响到长笛的吹奏音色。通常情况下,气流进入长笛吹口的夹角越小,笛音越清晰、明亮。但在不同的声部下,其音色表现也不甚相同。若演奏者吹奏乐曲为低音,气流夹角过小会导致笛音低频不足,进而缺乏低音应有的浑厚力度;若吹奏者吹奏乐曲为高音,气流夹角过小会导致笛音过于尖锐、单薄,甚至出现较刺耳的类金属泛音。反之,气流进入长笛吹口的夹角越大,笛音则越显得低沉、厚实。此时,若演奏者吹奏乐曲为中、高音,很可能给听者以声音沉闷之感,不利于长笛音色美的良性表达。所以,演奏者在吹奏长笛时,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唇口部弧线曲度的控制,以便吹奏出最佳的笛音效果,为听众带去舒适、美妙的音乐体验。
除此之外,作为口腔内的重要器官,舌头在长笛吹奏过程中也扮演着重要的音色影响角色。为了使气流更加顺畅,演奏者应保持舌头平面位于下口腔底侧,并在吹奏时适当上台舌头两侧,使口腔中形成圆弧形的通畅气道,为气流的压缩、调整创造有利条件。这样一来,长笛发出的音色将更加圆润、饱满、有力,其对音乐旋律、音乐情感的表现能力也会随之得到提升[2]。
(二)持笛方法对长笛演奏音色的影响
肢体状态、躯体姿态与演奏者在乐器演奏中的舒适性、灵活性、便利性、标准性密切相关。在演奏不同的乐器时,演奏者的姿态架势也会那表现出较明显的针对性与差异性。在演奏钢琴时,演奏者通常会端坐在琴凳之上,上身微微前倾,并使手肘、前臂与键盘的高度保持一致。在这样的姿势支持下,演奏者能更好地控制手腕、手指的状态与力度,从而弹奏出理想的钢琴音色。同样的,在长笛演奏中,演奏者也需要对持笛方法进行正确控制,以保证人体由腹部至口腔的气道通畅,保证手臂、手指与长笛乐器结构的相互匹配。具体来讲,为了达到最佳的音色演绎状态,演奏者通常应遵循如下持笛姿态要求。首先,演奏者应保持相对标准的直立姿态,使身体重心处在居中略靠前的位置,以便于气体自下而上顺利引导至口部,保证气流可以持续、有力、可控地吹出;其次,使双肩、手表处于放松状态,持笛时向上弯曲肘部,使胸部与手臂共同构成一个类椭圆形的闭合结构。在此基础上,使肩部下沉产生力道,并经由手臂、手腕传递至手指处,从而驱动手指进行按键、音孔的控制;最后,用右手拇指、左手食指以及口唇下部共同形成“支架”,实现长笛的平稳把持。同时,将长笛吹口、#C键以及演奏者的躯体的夹角控制在-3°左右,并操纵其他手指进行乐器控制。这样一来,便可基本保证长笛演奏的音色质量处于优质水平。
为了使持笛方式对长笛演奏音色产生积极影响,演奏者还应注重以下几个要点的控制落实。
第一,应对手肘的高度进行合理控制,避免肘关节高于肩关节的情况发生。一般来讲,以上臂与身躯呈45°角至50°角为宜;第二,要保证场地在手指、下唇的支撑下持稳、持平,以避免演奏期间因持笛不稳导致的音色变化出现;第三,双肩要做到自然打开、自然下沉,而不是通过肌肉力量将肩膀固定在某一高度上。只有保证这一点,才能避免肩部肌肉酸痛、僵硬等情况,将场地演奏过程中肩膀僵直、手臂抖动等负面问题的发生几率控制在较低水平。
(三)气息控制对长笛演奏音色的影响
在长笛演奏音色影响因素的研究视域下,可将气息控制分为呼吸方法与吐音方法两个部分。分别来讲:
第一,呼吸方法。在长笛演奏乃至日常生活当中,人的呼吸都可分为三种原理类型,即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以及胸腹联合呼吸。胸式呼吸主要通过肺部进行,此类呼吸方法相对自然、轻松,但很难达到最大化的气息呼吸效果。若长时间地使用胸式呼吸方法进行气息控制,演奏者的颈部及喉咙肌肉很容易发生过度紧张,进而对气道的通畅性产生负面影响,不利于长笛演奏音色的优质输出与灵活调整;腹式呼吸主要基于横膈膜实现,其与胸式呼吸相比,气息的吐纳量更大,且不会使颈部、肩部的肌肉出现过度紧张感。但由于单纯腹式呼吸下肺部的自然呼吸作用比较受限,因此会导致肺部的气体循环相对不足,进而使演奏者产生生理上的不适感。此外,若演奏者处于较紧张的舞台表演状态,腹式呼吸可能会加剧其负面心理,不利于演奏者對长笛演奏音色的自如把控;胸腹联合呼吸可充分调动人体呼吸系统整体的运转,并使更多的器官、肌群参与到气体循环当中。这样一来,可在发挥胸式呼吸、腹式呼吸优势特点的基础上,解决两者的弊病问题,从而为演奏者长时间、轻松化的呼吸运动提供支持。所以,从音色影响的角度来看,胸腹联合呼吸显然更适合作为长笛演奏的首选呼吸方法。
在选择最佳呼吸方法的基础上,演奏者还应对自身的呼吸节奏、呼吸量级进行合理把控。一方面,应根据演奏作品中乐句的长短、强弱,进行呼吸节奏的适应性调整,以保证呼吸间隔与乐句停顿向契合,避免同一乐句因呼吸短促而被“拆解”的情况出现;另一方面,在口鼻、胸腹的联合运用背景下,演奏者切不可把存蓄于胸腔、隔膜的气体全盘吐出,以免发生气促、气喘的问题,对长笛演奏的音色稳定性、乐曲连续性、技巧灵活性造成负面影响[3]。
第二,吐音方法。在长笛演奏中,常用的吐音方法有三种,即单吐法、双吐法与三吐法。单吐法主要利用“too”音的发声方式吹奏长笛。在使用这一方法进行气息运用时,演奏者应将舌尖紧紧抵住口腔上壁的牙龈处,并保持舌头的灵活变化,双唇不宜有过大动作;双吐法主要利用“too—koo”组合音的发声方式吹奏长笛。使用这一方法进行气息运用时,演奏者在执行单吐法的控制技巧后,应快速控制舌尖降下,并略微抬起舌头后端,从而形成类似清辅音“K”发声时的外送气流;三吐法即采用连续、组合的方式进行吐音,如“too—koo—too”“too—too—koo”等。在长笛演奏中适当运用上述三种吐音方法,能帮助演奏者实现气流的灵活划分,从而形成“有点无连线”、“有点有连线”等特殊的音色表达效果。
(四)心理因素对长笛演奏音色的影响
除了吹奏口型、持笛方法以及气息控制三个技巧性的影响因素以外,演奏者的审美特点、音乐感觉、表演情绪、角色意识等心理因素也会对长笛演奏音色产生影响。如若演奏者缺乏充足的公开表演经验,或演奏时并未处在积极的情绪状态当中,其将会因紧张怯场、思绪混乱等问题而削弱自身的真实演奏能力,进而导致长笛演奏音色生硬、力度失衡、缺乏情感,难以引起听众深层次、正向化的共鸣。再如在演绎同一音乐作品时,出于不同的审美观念、音乐感觉,不同长笛演奏者会在旋律基本相同的基础上,产生吹奏力道、吐音方式等方面的很大差异。这样一来,也会赋予长笛演奏音色以相应的个性化特点,实现音乐情绪、作品色彩的内涵丰富与特化表达。除此之外,由于长笛经常以室内乐演奏的表演形式出现,所以其音色、技巧与其他乐器的相互配合也极为重要。这就需要演奏者在长笛演奏的过程中,树立起正确、自然的角色意识,对同一音乐作品中笛音或主旋律声部、或伴奏声部的角色变换形成理解。这样一来,长笛音色便能始终保持在协调有序、张弛有度的表演状态中,不显得混乱、刻意或突兀。
(五)音乐风格对长笛演奏音色的影响
在演绎不同音乐风格的作品时,演奏者也会通过一定的技巧手段,对长笛演奏的音色进行变化控制。例如在演奏古典音乐作品时,长笛更倾向于表达出细腻、柔和的“木质感”音色,以便营造出浪漫悠扬的格调氛围;在摇滚乐、爵士乐等现代音乐作品的演绎中,长笛的音色变化更加大胆、跳跃,在乐器合作中扮演着很强的装饰性角色;在我国本土色彩的民乐演奏中,长笛则在音色控制、技法运用上更贴近巴乌、竹笛、葫芦丝等传统乐器,强调保留和呈现乐器最原始、最自然的音色状态。
二、长笛演奏中把控音色的可行策略
(一)注重音色的全过程把控
在长笛演奏中,一个乐句的完整呈现,应经历“起始”“保持”与“释放”三个环节。做好这三个环节中音色的把控与调整,才能呈现出最佳的长笛吹奏效果,抒发出最贴切的音乐作品情感。首先,在起始环节,即笛音发出的瞬间,演奏者应保证音色饱满、有力,且符合乐句标准的声部特点,避免发音过高或过低、过尖或过沉的情况;其次,在保持环节,演奏者应在维持起始音色的同时,操控笛音的旋律、音量、音高进行灵活变化,从而使音乐情感在“娓娓道来”“层层递进”或“起承转合”中表达出来,为听众营造出具体而充盈的情境;最后,在释放环节,演奏者也应寻找到最佳的笛音结束方式,如音量渐弱、笛音骤停等。这样一来,便可形成从无声到有声再到无声的乐句演绎全过程,在充分保证音色表达自然、稳定而完整的同时,充分体现出长笛的独特音乐魅力。
现阶段,虽然可通过信息技术手段进行长笛声音的合成模拟,但由于缺少“起始”与“释放”两个环节,合成出的笛音很难凸显出其音色特性,进而使得人们很难进行快速分辨。所以,在长笛演奏中,音色的全过程把控对于演奏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4]。
(二)运用合理的气息控制技巧
在长笛演奏中,除了保证气息的稳定、通畅、持续以外,合理运用控制技巧表现重音、颤音等特殊音色,也会使音乐作品增色不少。例如演奏者可对横膈膜、腹肌等部位进行有节奏的挤压,从而使气流按照特定的波动规律进入长笛吹口,从而吹奏出音量、音高呈规律变化的颤音。做好这种音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既能在浪漫音乐作品的演奏中提升乐句的悠扬性与延伸感,也能在摇滚音乐作品的演奏中表现情绪的高涨,从而达到听众共鸣的强化目的。但需要注意的是,演奏者应里面使用唇颤音的技巧,以防止因唇部气流紊乱而对长笛的音色产生变化影响。
三、长笛演奏中音色影响的化解建议
为了保持健康、专业的演奏状态,化解长笛音色的影响问题,演奏者首先要不断锤炼自己的基本功,致力于熟练掌握正确的吹奏口型、呼吸方式、持笛方法、吹奏技巧,从而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与技能素养,实现长笛演奏失误率的降低。也应在日常生活中加强体育锻炼和身体保养,以便持续保持健康的精神面貌与生理状态,为长笛演奏的稳定有力提供最基础保障。
其次,演奏者要注重实践参与、不断积累经验,以确保自身心理素质、表演状态、角色意识的持续优化,避免心理因素对自身的长笛演奏活动产生负面影响。同时,通过长期的舞台表演,演奏者也能从听众的反馈角度出发,了解自身表演中存在的短板缺陷,以及听众对音色、节奏、旋律的喜爱倾向,从而更加有的放矢地优化发展、创造作品。
最后,一个优秀的音乐作品,并非音符、节奏等要素的刻意堆叠,而是演奏者纯熟的专业技巧与特色音乐情感的综合产物。所以,演奏者在长笛演奏的编排设计、舞台演绎当中,必须要对音乐作品的文化背景、内涵表达、叙事内容、情境基调、风格类型等产生深入了解,以确保演奏中身心活动的有机统一,最终呈现出最适宜且有特色的音色效果[5]。
四、结论
总而言之,长笛演奏音色的影响来源具有多样性特点,无论是演奏者的吹奏口型、持笛方法、呼吸方式,还是演奏者内在的心理状态,或者音乐作品的风格要求,都会对长笛演奏的最终呈现效果产生波动影响。所以,长笛演奏者在学习、表演的过程当中,既要具备扎实、熟练的基本功,时刻保证自身演奏姿态、气息运作的标准、科学,也要在主观上形成正确的音乐理念、情绪素质。只有这样,才能成长为“内外兼修”的优秀演奏者,创造出更具艺术魅力与音乐价值的长笛演奏作品。
参考文献
[1]付志强.探析长笛演奏中影响其音色的因素[J].艺术评鉴,2019(18):54-55.
[2]连乙岑.长笛演奏的音色风格与音色变化研究[J].北方音乐,2019,39(9):17-18.
[3]張洋.试论长笛演奏中音色的处理与把握[J].戏剧之家,2018(34):49.
[4]周文艳.长笛演奏中民乐运用技巧及音色的思考[J].北方音乐,2018,38(6):38.
[5]李珊珊.浅析如何改变室内乐演奏中长笛的音色[J].黄河之声,2016(14):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