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翔
家里藏书两三千册,视同珍宝。曾经有人找我借书,好几次有借无还,有些是我非常珍爱的书,朝夕相处的宝书现在人书相隔,心里颇不是滋味。如果借家像我一样爱书还好,碰上个假充斯文的,那我的书不就明珠暗投了?有一次,在一个借者家里,我就看到我的一本书被撕得面目全非,心痛之余,我疑心他是不是真翻开过,难怪之前我找他讨要时,他尴尬的说:“实在不好意思,弄丢了。”看来借书者未必就是读书人,更未必是爱书人,也许这个借就是消遣或者充门面而已。于是我在书架上写上:架上书概不外借,谢谢!
最近又有个朋友找我借书,难却其情,我问借什么,他说最近很不顺心,投资失败,霉运连连,想借几本读了对他目前境况有用的而且能励志成功的书。我一笑说,这样的书我没有,我的书都是没什么用的闲书。这位朋友读书的目的可以说很有普遍性。
有个亲戚的女儿是名校毕业的高材生,在一次家庭聚会时,她说了一个观点,文科的书没什么用,尤其是文学类,文学彻底被社会边缘化,这年头会挣钱才是硬道理。无独有偶,一次同学集会,饭后一起在街上散步,我看到一个书店,忍不住要进书店,同学说,别去书店浪费时间吧,前面有个公园等着逛呢。我执意要去,同学只好陪我进来,看着我翻书,同学纳闷的说:“你真是读书入迷了,佩服你的执著,不过老实说,这年头,书真没有用,挣钱才是硬道理。”我一听一惊,多么熟悉的一句话,都是在集会场合,一次出自年青的女大学生之口,一次出自中年大叔之口,可以说,殊途同归。不得不说,这种读书无用论,在社会上有一定的代表性。
读书真的无用吗?否!请不要怀疑读书的价值。不用着急,要给自己一点时间,因为教育是一坛越陈越香的酒,也是受益终身的一场自我投资。如果育人像栽树,一年的树丛只能用作柴火,十年的树木却可能成为栋梁。十年寒窗给你的不仅是一纸文凭,它打开的更是一个人认知与能力的大门,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指出了一条继续向上攀登的路径。
腹有诗书气自华,朝小的方面说,读书可以培养人的儒雅气度。书卷气不是天生的,而是一点一滴的积累和陶冶,天长日久的渗透,灵魂渐渐就有了书卷的芳香。读书不是为了装饰自己,更主要的是让自己的内心更加丰富而充实,让生命充满力量。读书不是为了功名而“头悬梁锥刺股”,而是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全凭个人兴趣的“漫卷诗书喜欲狂”,以一颗淡泊的心步入书山小径,闻到路边淡淡的花香,听到芬芳泥土的呢喃,领略绿色蘊藏的蓬勃生机,在大自然旖旎的山水间寻得一份心灵的慰藉。
锐气藏于胸,和气浮于面,才气见于事,义气施于人,一言一行,所体现的是一个人的修养,也正是一个饱读诗书的人才有的气质。一个人的美,是剥离了外表之后的文化素养,是放在瀚海人群里也能一眼分辨出的气场,这就是灵魂的样子,即书香尽染的模样。一个人真正美丽的,不是青春的容颜,不是俏丽的服饰,而是绽放的心灵,内在的自信。岁月流逝能带走一个人姣好的容颜,却带不走植入灵魂深处的优雅与气质;风尘能够暗淡一个人的容颜,却将一份智慧与淡定浸润在心灵深处。只有经过岁月的打磨,人生才能沙粒成珠,彩蝶破茧。被书香尽染的人是美丽的,眉梢眼角见清风明月,举手投足里赏心悦目,优雅与从容,这就是灵魂最美的模样。
朝大的方面说,读书是一种美好的精神活动,一种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重要标志。书香是社会的灵魂香气,书香门第,总是被人羡慕,耕读人家,总是受人尊敬。一个家庭再怎么富裕,如果没有书橱,没有阅读,充其量是个没有文化的暴发户。一个社会,没有阅读,没有书香,经济再怎么高速发展,也是一台没有灵魂的生产机器。世界上,凡喜欢读书的民族,家庭里都是书香浓浓。在一定意义上说,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发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民族的阅读状况。一个强大的民族,一个有文化的民族,一个优雅的民族,一定是一个读书的民族。一个不爱读书的社会是人文精神缺失的社会,一个不愿读书的民族是创造力贫乏的民族。这方面最突出的是犹太民族,犹太人在小孩稍为懂事时,父母会在《圣经》上滴一点蜂蜜,让孩子去舔,让孩子在心灵上知道书本是甜蜜的。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读书成了他们的习惯和美德。在“安息日”,停止所有店铺商店,但全国所有的书店都可以开门营业,大家都在这里静悄悄地读书。读书成了每个人的生活必需。即使在被纳粹法西斯屠杀之时,面对死亡的枪口,他们依然手中紧握着书。以至德军士兵感叹,这真是一个爱书如命,无法战胜的民族。有人高度评价犹太人说:“他们内心强大的力量,足可以抵挡射来的子弹。”而这内心的强大,也得益于读书的充盈。
诗人博尔赫斯说:“如果有天堂,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样子。”《大学》开篇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意思是说大学的宗旨就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向新,在于使人的道德达到最完善的境界。书香主导着人生的走向,能够让人达到如此境界的,除了读书,别无他法。在书海中遨游,心胸广阔,仰观宇宙之大,岂非人生一大快事?
编辑/徐 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