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小燕 熊季霞
(南京中医药大学 卫生经济管理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3)
我国优质医疗卫生资源的供求失衡要求转变服务模式[1],目前医联体已成为促进医疗卫生资源有机整合的重要途径。疫情爆发以来,中医药在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医药作为我国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如何在信息化时代抓住机遇,找到适应自己的发展路径,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2019年7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国家卫生健康委联合发布《关于在医疗联合体建设中切实加强中医药工作的通知》,明确要求强化中医远程医疗能力建设,加强中医医院信息化建设水平,加快建设智慧中医医院和互联网中医医院,利用信息化手段促进优质中医资源下沉基层[2]。基于中医医联体的“互联网+”的服务模式是未来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成为了当前的研究热点。
医联体按照其上下级医院所属医学体系的不同分为中医医联体、西医医联体以及中西医医联体。中医医联体一般是指以中医医院为核心的医联体形式,即在一定区域内明确各层级中医医院功能定位的前提下,以中医药为特色建立的具有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能够使得居民就近享受优质医疗资源的医疗服务模式[3]。
“互联网+医联体”指以医联体内上下级医院为核心,利用互联网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使其与传统医疗相融合,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弥补传统信息资源不对称的不足[4],助力医联体内各项业务高效运转的一种新型服务模式。2018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5],明确要求“医联体积极运用互联网技术,加快实现医疗资源上下贯通、信息互通共享、业务高效协同”,鼓励“医联体内上级医疗机构借助人工智能等技术手段,面向基层提供远程会诊、远程心电诊断、远程影像诊断等服务,促进医疗联合体内医疗机构间检查检验结果实时查阅、互认共享”。 “互联网+医联体”模式加快切入医疗核心,可作为合理配置医疗资源的重要载体,更好地实现协同就诊、双向转诊、远程医疗、远程教学和分级诊疗等功能[6],对改善就医体验、优化资源配置乃至化解医改难题、推动健康中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7]。
2.1.1 B2B远程会诊服务
B2B远程会诊指医疗机构间运用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患者提供诊疗、手术等支持的医疗活动。中医B2B远程会诊平台的建立,让医联体内的各成员尤其是基层医院受益[8]。2016年5月贵阳中医学院第一、第二附属医院以其医联体机构为依托,建立面向全省公立中医机构的医学影像远程诊断平台,已覆盖贵阳、遵义、安顺、黔南、黔东南、铜仁等6个市州, 进一步解决了基层医疗机构诊断资源匮乏、诊断能力不足的问题[9]。2018年10月,京衡中医医联体开通远程会诊,推进京衡中医治未病服务一体化,推动中医药协同发展。在中医医联体内,借助信息化平台实现远程会诊,为医联体内针灸、推拿等技术的下沉提供便利,尤其在疫情期间,已经逐渐成为复诊、康复治疗的诊疗常态。
2.1.2 B2C远程医疗信息服务
B2C远程医疗指医患间通过互联网信息技术为患者提供远程病理诊断、远程医学影像诊断等多种远程医疗服务。医院以医联体为依托,建立中医医联体信息服务平台、“互联网+护理服务” 信息平台等,老百姓可以通过这些平台获得远程诊疗、中医护理等服务,在家门口的社区医院即可享受到三甲医院知名专家的服务,有效降低了患者的就医成本,也提高了三甲医院的医疗资源利用率[8]。
2.1.3 O2O诊疗模式
O2O诊疗模式是以线上线下方式推行远程医疗,将远程诊断与实地治疗有效结合,实现医联体内部各级医疗机构的资源和服务整合。嘉兴市中医院建设“医院+互联网”区域智慧中医平台,整合线上线下医疗服务,覆盖24家医联体基层单位,打通了区域内中医诊疗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1]。
中医智能化系统是在神经网络和深度学习技术下,让计算机系统主动学习名老中医经验数据对患者病情进行更精准的诊断的辅助医疗系统。浙江海盐将智能云系统运用于医联体建设,改变了传统中医诊疗模式。智能云系统的运用使得传统中医望闻问切的诊疗方式得以改变,通过智能辅助诊疗系统,可以对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诊断,为老百姓就医提供了方便,推进中医药基层化[10]。
互联网医院在构建和具体应用过程中, 其主要是对一体化服务体系进行合理利用。 通过该体系在实践中的有效落实,可以最大限度保证分级诊疗、人口健康管理与服务等各个环 节内容真正有效落到实处[11]。2018年初,全国中医系统首家互联网医院江苏省中医院互联网医院正式启用,“互联网+中医”的进程实现新的跨越,患者足不出户即可体验“云预约-云候诊-云就诊-云购药-云支付-云档案”的诊前-诊中-诊后一体化就医服务[12]。
医联体内的医疗机构通常情况下都是以依托的形式相互存在,通过云平台可以实现医疗信息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共享,能够有效提高医疗资源的整体利用率[11]。2019年11月,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以“湘中医”医疗联盟为依托,整合省市县三级医疗资源,创建湖南省“一体化大中医公共服务平台”,贯通省、市、县、乡、村医疗资源,实现“五级一体化”,通过医院、医生、社会三方互动互联互享,让传统中医能更好更便捷地为基层群众服务[13]。
目前的信息技术虽然已经达到可以开展中医远程会诊的条件,但还不够成熟。中医的诊疗方法是“望、闻、问、切”,目前的信息技术只能实现“望、闻、问”三项,远程切诊把脉还无法实现,同时,诊疗过程中影像技术还不能达到呈现最真实状态的效果,这些都会对诊断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大部分的中医远程诊疗都是针对复诊或者已做过体格检查的病人,大部分医院直接限制初诊病人远程就诊开药服务,对线上的初诊病人多以咨询为主,一般只给出诊疗建议。
江苏省卫健委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5月江苏已经建成互联网医院63家,3年之内全省二级以上的医院都要建成互联网医院。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医疗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但作为新兴产业,诊疗、医保、监管等相关配套体系还不够完善。各地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和医疗本身特性对互联网诊疗范围进行了限制,中医互联网诊疗范围有限,目前互联网医疗服务未统一纳入医保报销范围,大部分地区互联网医疗还无法进行医保报销,目前很多互联网医疗机构正在申请将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但由于目前电子医保卡还在试运行阶段,即使可以报销也很难像线下一样实现实时报销。
2020年3月20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指出,国家卫健委的委属委管医院互联网诊疗比去年同期增加17倍,一些第三方互联网服务平台诊疗咨询量同期增长20多倍,处方量增长近10倍[14]。互联网医疗进入了加速发展期,但其发展速度和公众的认知并不匹配,公众尤其是老年人对互联网医疗认识不足,在前期问卷调研中发现大部分人都没有听说过“互联网医院”。从互联网诊疗增长速度上可以看出,公众对互联网医疗的需求很高,互联网医疗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但认知不足导致巨大的潜在需求未能得到有效转化。
中医医疗机构信息化发展水平差距大[7],大城市三级中医院拥有高精尖医疗设备、技术人员等,互联网医疗发展较快,基层中医院基础设施落后、医疗服务能力水平较弱,互联网医疗平台系统单一,功能简单, 甚至PACS、CIS、电子病历等尚未完全投入使用[15],互联网医疗无法达到均衡发展,短时间内很难完全打破原有医疗资源分配的“倒三角”形式。同时,医院搭建的互联网医疗服务平台信息化标准不同,不同来源的信息要实现交换共享存在较大障碍[16],影响了医联体间甚至医联体内部医疗数据的互通互享,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区域医疗的发展。
通过中医医联体的形式,应用互联网技术打通医疗供应链,将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同三级中医院以及名老中医最大程度的打通,打破区域中医医疗供需不平衡的矛盾,是解决中医医疗资源供给不足的有效途径,但中医“互联网+医联体”的健康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和监管。政府需要制定互联网医疗统一的信息化标准,牵头搭建中医药医联体云平台,提供中医医联体信息化建设的标准规范,为医联体内外部的联合提供支撑平台,有效整合优质中医药资源,实现医院、医生、患者三者间的医疗信息资源的交互共享,推动中医医联体的可持续发展。
政府加大建设投入力度,鼓励和扶持企业、个人开发和完善中医智能诊疗设备,例如智能脉枕、中医智能问诊系统、成像设备等,弥补目前中医互联网医疗在技术上的不足。同时,互联网医疗服务纳入医保是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关键,在保证医生合法权益、患者的医疗安全和质量前提下,拓宽中医互联网医疗服务医保范围,扩大在线诊疗适用对象,让中医互联网医疗真正的取代部分线下医疗,促进中医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效缓解就医难的困境。
中医医联体内部搭建互联网中医药教育平台,宣扬中医药文化,增强公众对中医药的认同度。医院加强中医互联网医疗的宣传,内部一方面可以通过导医、医生等医务工作者口头宣传方式向来医院就诊的患者或家属介绍互联网医疗服务内容,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微信、医院网站等自媒体方式进行宣传;外部可以借助新闻媒体、医联体下乡活动等方式进行宣传,不断提高公众对中医互联网医疗的认知度。
我国医疗资源不均衡问题是长期存在的,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基础设施落后,人才不足,是不争的事实,因此,互联网医疗发展不能一刀切,需要结合中医医疗机构自身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以保障中医互联网医疗行业可持续发展。现阶段,中医医联体内部三级、二级医院在各项医疗资源允许的情况下,可以优先鼓励建设互联网医院、远程医疗平台等;基层中医医疗机构可以通过远程培训、智能化医疗等方式改善医疗资源不足的现状,在未来医疗信息互通互享的基础上,逐步加入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的行业。